網路環境下的地理教學設計

網路環境下的地理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網路環境下的地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

  本文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和教學規律,闡述了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思路,重點對教學過程諸環節的設計如目標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教材內容與資訊資源整合設計和自主學習設計等進行了具體說明,認為網路環境下的學習是被促進和支援而不是受到嚴格的控制和支配,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和認知能力。

  一、前言

  教育部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日漸廣泛地應用於教育教學中,“校校通”工程的啟動和發展,給中小學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帶來了重大的革新機會,為學科教學資訊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切合本學科實際,有效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於網路環境的現代教學模式,探索基於網路環境的教學設計是當前教學改革的研究重點。

  二、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地理教學的必要性

  目前各地的計算機輔助地理教學多采用的是課堂演示型,即單機演示方式,少數採用網路教學方式。兩種方式各有特色,前者以教師導學為主線,透過製作精美的CAI課件發揮多媒體計算機圖、文、聲、像整合輸出的優勢,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和思考,但其不足在於多為單向灌輸形式,限制了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及學生的自主探索,而且使用的CAI課件多是一個整體型的教學軟體,成品後就固化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不能修改,只適用於事先確定的、特定的教學目標與具體教學情景,不利於教師尤其是學生的個性發揮;後者具有學習資源豐富、資源共享、形式開放、超文字選擇性學習、互動性強等優勢,強調個性化教學和協作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技能。但地理學科知識的時空無限性和地理資訊的多感觀與多維性決定了純粹的網路教學在很多時候並不能很好地解決教材中諸多的重點和難點,諸如地理事象的宏觀、微觀變化,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再現與分析等。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不僅很好地實現了二者的有機結合優勢互補,以最大限度發揮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的效應,實現輸入輸出的多元化,而且適應了資訊時代對教學的新要求以及地理學科特點和教學規律,對學生掌握資訊時代的學習方法、更新學習觀念、提高資訊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三、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3.1系統有序原則。根據地理教學系統的整體性和動態性特點,最佳化教學過程,正確處理教學結構和師生活動之間的相互關係,依照地理學科特色和學生認知規律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

  3.2情知協調和自主選擇原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意義建構是學習的目的,它要靠學生自覺、主動去完成。因此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揚教學民主,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透過提供各種與教學目標有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去選擇、學習和探究。

  3.3開放性原則。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首先學生的心態是開放自由的,不受壓抑;其次,教學內容是經過整合的(詳見下文),不拘泥於教材,也不侷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第三,教學結果不滿足和侷限於教材、教參、權威、教師的所謂標準答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髮表與教師、課本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尊重學生與眾不同的觀點和標新立異的觀念。因此教師要善於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鬆的思維氛圍,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

  3.4差異性和因材施教原則。學生智慧發展的個性特點和差異表現出學生素質發展的不均勻性和階段性,如學生的智慧型別、學習能力傾向、學習速度和個性特徵等表現出差異性,因此教學設計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學目標的擬定、教材內容與網上資源的整合、學習情境的創設等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有差異的教學,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探究、創造的機會,使所有學生都得到有效發展。

  四、教學設計思路

  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設計思路如下圖所示。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製作CAI小課件,同時將教材內容與網上資源進行最佳化整合,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學生則在網上進行個別化學習、協作學習、互動討論、自我測試、作業與研討(可延伸到課外)等學習活動;教師根據反饋情況及時指導、評價、調控教學程序,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五、教學環節與策略設計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即透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學習要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的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大要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參與者和管理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5.1教學目標設計。教師根據大綱要求或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分析學生特徵、水平和發展,確定學生學習的起點和應達到的目標,並使學生習得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資訊、動作技能、態度等方面的能力。教學目標是學生透過學習活動應達到的知識、能力水平,而意義建構則是學生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應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認識、能力、情感等諸方面都得到發展。

  5.2學習環境設計——整合教材內容和網上資源,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情境。創設“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為在教學中完成意義建構的最終目標,必須透過創設真實的情境,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組織適合學習主題的多樣化的學習資訊資源。學習資源是透過整合教材內容和網上資源而來,包括CAI演示小課件、教材主要知識點、與具體章節內容相關的網上資訊資料的融合、加工。

  5.2.1 CAI演示小課件設計。演示課件以知識點為中心,不必費時製作完整的課件,即從以往的整體課件思想轉向積件思想。小課件的製作不再強調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只突出一個或幾個重難點(教學內容的其他部分由學生在網上資源中自學解決),因此製作工作量大為降低,而且可從網上(如K12課件交流中心)下載現成的小課件。目前網上交流的地理課件基本上是以知識點為基礎設計的小課件,很少完整課件,可以以此為基本來源建立自己的積件資源庫,節省製作時間。一般的地理網路教學多選擇介紹性、說明性為主的內容進行,很少選用抽象難懂、原理性強部分製作網路課件。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諸如地球的運動、大氣環流、洋流的形成和分佈等內容,只要製作好能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的小課件,則亦能實現網上教學。

  5.2.2資訊資源設計。由於因特網上包含了很多重複、過時、零亂的資料和資訊,因此,首先應選取過濾出對教學有參考價值的資訊,但不能照搬,必須進行剪裁、取捨、加工,擇其精華及其與教材的切合點,達到與教材內容相互滲透融合、拓寬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目的'。為方便學生快速高效獲取資訊、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校建立了地理電子資源庫(佛山一中校園網地理資源庫、佛山教育資訊網之地理教與學資源網)。資源庫包括教師備課資源和學生學習資源以及多媒體素材和智慧題庫等,實現了網路虛擬環境的資源共享,加快了學生對資訊資源的獲取速度,從而保證了教學的高質量和有效性。

  5.3自主學習設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要讓學生自由學習,強調學習是自我發現的,也就是強調學習者的積極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由交流,大膽質疑。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的各種綜合能力。

  5.3.1展示主題,引入探究。教師透過大螢幕展示本課的主要知識點和學習目標,向學生展現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利用自己已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與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引發聯想,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絡,並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同時提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情境的設定要達到以下三點要求:①問題情境的核心部分應是本節課要加以揭示的地理原理和規律,即要有參考價值;②能促使學生產生弄清某個地理事象的興趣和需求,誘發探究行為;③考慮學生的可能性和可接受性,包括學生的創造力和現有的知識水平。

  5.3.2個別學習,自主探索。學生透過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瀏覽網上資源,進入一個可以自由探索當前問題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根據個體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差異,利用各種工具和資訊資源(如教材、影像、CAI演示課件、視訊、聲音、圖形、網上資訊等)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在一定時間範圍內,允許學生按自己的進度學習,實現分層教學和個性化學習。在主動探索過程中資訊資源應如何獲取,從哪裡獲取,如何取捨、加工,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則由教師利用網路監聽、監看、監控等功能提供指導和幫助(見5.3.3)。

  5.3.3教師指導、評價、調控學習過程。網路環境下的學習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和自主性特點,但由於中學生自學能力尚不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學習過程中常帶有鬆散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教師要充當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對課堂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及時解決可能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各種問題,利用教師機對學習過程進行監控、指導和幫助,必要時輔以適當的講解。共3頁,當前第2頁123

  5.3.4小組合作,協同探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知識重組的基礎上,利用網路的交流調閱功能或相互間的語言交流,開展小組討論、協商,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小組成員的協同探討是實現班級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資訊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組或全班同學共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目標,個體之間可以採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

  5.3.5互動討論交流。互動討論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探討話題儘量設計成具有社會性和開放性特點,切合教材內容、社會實際及熱點問題,如我校“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網路教學的討論話題設計為“你認為廣東省近期內有無必要進行大規模的圍海造陸工程?”所有學生都感覺有話可說而且發言踴躍。學生還可以根據學習所得提出各種不同觀點進行討論。這種多向互動交流方式,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獨特性思想與感情的機會,而且學習者群體(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和智慧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即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內化提高、逐步昇華的過程。交流透過課件設定的互動論壇(或留言板、聊天室等)實現。同時,對於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和發表的觀點,教師適時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尤其對於新穎和有建設性的觀點要予以肯定和表揚,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體會成功的喜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5.3.6學習效果設計。建立即時反饋的自我測試習題系統,如選擇題採用即時評價判斷方式,而讀圖題、填空題、連線題則可採用拖放方式,學生可即時瞭解練習結果的正誤,並找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以便及時糾正和重新學習。教師根據即時反饋結果,對出錯較多的習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指導,幫助學生實現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使學生建構的主題意義得到內化。學生則根據個體的認知現狀,透過測試者可以繼續進行拓展學習或討論交流,而測試成績不理想者則利用網路資源中的“補丁”學習軟體進行補償學習。

  5.3.7作業設計。教師根據本節課內容佈置作業,以理解、應用和討論題為主,給學生留有想象和發揮的空間。作業完成後,發到教師的電子信箱或複製到指定資料夾,也可貼到指定的論壇供交流討論。作業形式不限,培養學生充分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資訊、創造性使用資訊的能力。學生的作業即是其學習和研究的成果,可開闢優秀作業展評,將質量上乘之作儲存到地理資源庫中。這不僅可不斷更新和充實資源庫,而且使學生的成果得到展示與共享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勵其不斷進取。

  5.4課後學習與交流。網路課件存於校園網地理資源庫中,學生在課後可以重新學習、複習或在留言、論壇板提出新的問題。提出的問題,可以是老師回答,也可以是學生回答,為師生間的交往、學習、研討提供良好的氛圍,使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

  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設計的根本點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使每個學生獲得充分發展。自主學習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七個環節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線性結構,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反饋情況予以指導、調控,對某些環節加以調整甚至重複進行。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交流,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使學生的學習行動有序,實現新的意義建構。

  六、結語

  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突破了簡單的演示型模式,透過網路提供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體現了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來達到學習目標,學生不僅能得到教師的幫助和支援,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協作和支援。因此學習是被促進和支援而不是受到嚴格的控制和支配,整個教學過程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而是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注重學習活動的靈活性、實用性和時效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從而更加有利於培養學生開放交往、實踐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