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組成》教學設計案例

《水的組成》教學設計案例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水的組成》教學設計案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設計指導思想:

  這堂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每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初步形成純淨物、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們的相互關係。在教學設計時,教師結合當今社會熱點問題之一保護水資源——來構思和組織學習活動。

  水的組成的學習以實驗為出發點,儘量以科學探究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透過實驗和討論,使學生逐步地瞭解水的組成和構成,力圖讓學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質組成的方法。在拓展部分——保護水資源方面,主要以討論的形式進行。

  本課設計力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讓學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識,還要讓他們感知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培養他們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和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雖然水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物質,但怎樣以化學的眼光認識水,學生是陌生和不習慣的。本課題以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簡要史實引入並展開,符合事物的認識規律,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於縮小學生對化學科學的距離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不沖淡本課題的主體知識──水的組成,作為引入的史實很簡短,但在課題之後提供了稍詳細些的資料,用作對這段引入的呼應,供師生教學中靈活選用。

  對水的組成的認識是透過水的電解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分析獲得的,它既與史實相符,又體現了認識客觀世界的科學過程和方法。這樣展現知識具有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同時也滲透了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認識了水的組成的基礎上,結合前一單元所學氧氣的知識,從它們組成上的區別歸納出單質、化合物的概念。

  重點:水的組成實驗。

  難點:水的組成的論述和表述。

  (三)、學情分析:

  透過第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用感覺器官來觀察化學變化的現象的體驗,但還不知道如何從現象來分析總結化學變化的實質,透過第二單元水分子運動的學習,學生知道了物理變化的實質是分子本身不變,變化的只是分子的間隔,但卻不知道化學變化過程中分子是如何改變的。

  在對教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我把如何根據水電解的實驗現象分析得出水的組成和探討化學變化的微觀實質作為本節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透過水的電解實驗探究活動認識水的組成。

  (2)透過自學、討論等形式瞭解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區別。

  (3)透過查閱“水的組成揭秘”等資料瞭解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過程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從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過程體會科學研究和思維的方法,認識實驗研究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2)學習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描述、分析、歸納、和總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電解水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

  (五)、教法學法:

  創設學習情景→實驗探究→驗證實驗→講解總結→拓展視野→昇華提高

  (六)、媒體選擇:

  多媒體電腦、試管、鐵架臺、酒精燈、火柴、水的電解裝置。

  (七)、教學程式

  (一)對水的組成的探究

  師:水是大家非常熟悉一種物質。江、河、湖、海、大氣中、生物體內都含有水。水與人類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工業上用水作原料、冷卻機器等,農業用水澆灌農田,生活中用水洗衣、做飯。那麼,水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師:可以這樣說:水是生命之源!既然水這麼重要,那水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生1: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師:這個結論你是從哪兒獲得的?

  生1:從書上找到的。

  師:你們從書上獲得的結論只是一種理性的認識,是抽象的。下面我們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認識水的.組成。

  師:[演示實驗3-1]取水電解器,加入電解用水(為讓學生好觀察,將水染成紅色),接通直流電源,觀察與電源正極、負極相連的電極上和玻璃管內發生的現象。投影出示表一:

  觀察點

  現象

  電極上

  玻璃管內

  生2:電極上有氣泡產生,負極上的氣泡比正極上的多

  生3:玻璃管內夜面下降,負極玻璃管內的氣體比正極玻璃管內氣體要多。

  師:能否用具體的資料或比值來衡量氣體的多少關係?

  生4:近距離觀察後得出:2:1

  師:這個實驗是比較粗略的,經過更精確的實驗,其體積比約為2:1。

  師:那正、負極玻璃管內的氣體分別是什麼氣體呢?

  生5:氫氣和氧氣。

  師:同學們有很多猜想,究竟是什麼,請看下面的鑑定實驗。

  師:投影出示鑑定方法,師生協作演示鑑定正、負極產生的氣體,要求學生觀察

  並記錄。

  檢驗方法

  現象

  結論

  正極玻璃管內的氣體

  伸入帶火星的木條

  負極玻璃管內的氣體

  用火柴點燃

  師:鑑定正極玻璃管內的氣體時有什麼現象,由此你獲得的結論是什麼?

  生8:帶火星的木條復燃,這種氣體是氧氣。

  師:點燃負極試管內的氣體時有什麼現象?

  生9:氣體燃燒,產生黃色火焰。

  師:這種氣體在玻璃管口燃燒時,由於受玻璃管內鈉離子的干擾,產生的是黃色火焰,實際上,這種氣體燃燒時發出的是淡藍色火焰。經過更科學的實驗鑑定,這種氣體是氫氣。

  師:好!我們來歸納一下:電解水的實驗現象是:“正氧負氫,氫二氧一。”

  師:在水的電解實驗裡,有新物質產生嗎?水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10:有。水發生了化學變化。

  師:你能寫出電解水的文字表達式嗎?

  生11:在黑板上寫出:水通電氫氣+氧氣

  師:從上面的實驗和發生的化學反應,你能得出有關水的組成的什麼結論?

  生12:水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的。

  生13: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

  生14: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師:生12說的對嗎?

  生15:不對。所以水不可能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的。

  師:說的棒極了!同學們聽懂了嗎?以後千萬不要說水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的喲!

  師:生13說的對嗎?

  生:不知道。

  師:生13的說法也不對。因為“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說法中,“氫和氧”是指氫元素和氧元素還是氫氣和氧氣,是不具體的,所以是不具體的說法。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才是正確的說法。

  師:水是由什麼組成的?那麼氫氣和氧氣又分別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生16: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氫氣是由氫元素組成的;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

  師:說的很好!那麼請同學們思考47頁討論題2:化學變化前後,參與反應的元素種類有無變化?

  生17:沒有變化。

  師:說的也很好!掌聲鼓勵!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或體會?

  生23:透過今天的學習,我知道了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是純淨物、化合物、氧化物。

  生24:我懂得了實驗是進行化學研究的好方法。我們在做實驗時要認真觀察、思考。

  生25:我知道了化學變化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

  師:說的都很好!相信透過努力,你們在化學的海洋中一定會獲得更多的知識。為了鞏固大家今天所學知識,請大家完成教材49頁2、3、4題。

  (說明:生1、生2……只是代表學生,有可能是同一人。)

  (八)、教學評價設計:

  探究發現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過程,它可以是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可以是發明家的發明過程,可以是技工學習某種技巧的過程,可以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因此探究發現應分不同層次,主要是根據研究的主體(人)掌握知識的程度及科學實踐能力高低,以及相關經驗閱歷的深淺而定。只要是一個人在一定的知識、技能、經驗等水平上自己經過鑽研學會了過去不曾會操作的方法、過程或技巧,都應屬於探究發現。在探究發現過程中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是在同伴互助下、老師的引導下完成的,這都屬於發現式學習。本案例在發現式學習上作了較好的嘗試。

  1、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在化學課堂中,如果老師能夠抓住有利時機,利用簡短的語言把學生好奇心緊緊抓住,使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了興趣並設法論出個究竟,它會比老師直接灌輸知識或逼著學生去學作用大許多。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是興趣的起源。有了興趣有時會達到無師自通的程度。本案例中教師用水受熱有三態變化,水的化學式有2個氧原子1個氫原子組成等,學生已有的知識匯入,然後設下懸念:“如果水中插入電極,情形是否與受熱有所不同呢?”用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興趣,從而產生探究的慾望。語言雖然簡單,但收到了投石激浪的效果,可謂事半功倍。

  2、巧設臺階,引導學生實驗操作的完成

  知識的發現往往是一個較複雜的過程,學生即便產生了探究慾望,但受知識的侷限、經驗的缺乏限制,因而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會把探究過程分解為幾步,並會啟發學生選擇合適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沿著老師設好的臺階逐漸蹦級。本案例中,老師巧妙的把實驗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水的電離,第二步生成氣體的檢驗。還恰到好處的點撥學生:“水中插入電極將如何?”“生成的氣體不是水蒸氣呢?是不是CO2、H2、O2等常見氣體呢?”這種逐級遞升的引導,使學生自然地沿著老師設定的途徑去操作。克服了探究過程的盲目性,又引導他們掌握了探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捷徑,可謂提高了探究過程的高效性。

  3、順水推舟,促成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自然科學知識的探究經常需要實驗作依託,但實驗獲得的結果往往是具體表面現象,正確結論往往是抽象概括的本質內容,實驗結果距緒論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兩者有質的區別,如果僅能得出正確的實驗結果而不能得出正確結論,那麼知識就沒有被發現,也可謂是功虧一簣。因此教師還應抓住有利時機,順勢引導學生用發散思維來分析實驗結果。本案例中引導學生注意氣體V正極:V負極=1:2,幫助學生猜想氣體會不會是CO2、H2、O2等,最後讓學生知道O2:H2=1:2等。至此,完成了使學生從宏觀的體積的不同推論出微觀上原子個數不同的認識。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促成學生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可稱得上乘借東風、順水推舟、水到渠成。

  4、巧妙點撥,誘導學生由結果上升理論

  中學生的抽象思維還不很成熟,對概念等抽象問題認識較片面,這時就需教師適時搭設鋪墊,誘發其抽象思維。本案例中教師能從能量角度、從元素組成角度、從微粒組成角度啟發學生自己進行飛躍式思維得出結論:2H2O2H2↑+O2↑同時還誘導學生認識到H2O通電生成H2和O2的過程中有分子結構的破壞及原子重新組成分子的過程。學生經過教師的鋪墊點撥,自己的思維經過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螺旋式上升變化,最後才產生思維結果。學生不僅發現了知識,而且掌握由實踐到理論的一般方法。如果師生們長期堅持,對學生未來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