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古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生透過學習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並說說詩句的意思。瞭解作者生平事蹟。

  2、能力目標:學生能憑藉詩歌語言文字,感受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精神。結合作者生平及當時時代背景體會作者不同流合汙、堅決同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的意境美,並使學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學重難點】

  1、能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走近古詩。

  1、同學們,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朝氣蓬勃,彌久不衰。我們從小一直學古詩,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你還記得哪些詩?(指名吟誦兩至三首古詩)

  2、賀知章寫了一首《詠柳》,大家會背嗎?(齊背),詩中的“剪刀”可以換成“菜刀”嗎?(學生說說理由,教師用“推敲”和“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典故引導學生體味詩歌語言的精煉及韻味)

  二、匯入新課,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石灰吟》(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2、瞭解詩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

  于謙(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公元1421年,考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撫,兵部尚書等職。為官清正,深受人民愛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誣陷殺害,1465年,明朝政府為于謙平反昭雪,並賜諡號為“忠肅”。

  3、釋題:吟:吟誦,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如孟郊的《遊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頭吟》等。

  4、質疑:作者為什麼要吟誦石灰呢?大家瞭解石灰嗎?

  課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導學生了解石灰的相關知識。

  三、初讀古詩,抓字眼,明詩意。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正確。

  2、指名讀,正音。學習生字“焚”,描紅。

  3、範讀,明確節奏。

  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4、指名讀,要讀出韻律美。

  5、默讀,想一想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集體交流:(預設)

  (1)“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板書:千錘萬擊、烈火焚燒)

  千錘萬擊:形容開採石灰原料非常艱難。錘,錘打。擊,擊打、開鑿。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擊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採石灰岩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製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閒”,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板書: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四、再讀古詩,想意境,悟詩情。

  1、討論交流:讀1、2兩句你想到了什麼樣的情景?“千、萬”說明次數多,這個詞說明了什麼?(抓住“千錘萬擊”引導學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錘萬擊以及烈火焚燒的情景)。見到此情此景,你體會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質?(不怕磨難、不畏艱險)齊讀1、2兩句。

  2、過渡:石灰還受到了什麼磨難?讀3、4兩句,這時你看到了什麼畫面?這兩句寫出了石灰的什麼特點?(勇於獻身、清白留世、潔身自好)齊讀3、4兩句。

  3、小結石灰的高貴品質並指導學生練讀全詩,讀出對石灰的尊敬。

  4、由這樣的石灰你會想到什麼樣的人?(剛強勇敢、勇敢奉獻、勇於犧牲的英雄)于謙是不是這樣的人呢?

  五、三讀古詩,融情感,練誦讀。

  1、于謙僅僅是寫石灰嗎?他為什麼要寫這首詩呢?(他要做個像石灰一樣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齊讀全詩,讀出讚揚之情。

  《古詩》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讀懂古詩《江雪》,並能用自己的話語來說說這首古詩的意思。

  2、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詩中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學生補充作者的簡介。

  二、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1、千山:周圍的群山。絕:斷絕

  詩意:許多山嶺看不到一隻飛鳥。

  2、萬徑:數量很多的道路。蹤:腳印。滅:消滅,消失(沒有了)

  詩意:條條道路上都不見人走動留下的腳印。

  3、孤舟:孤單單的一條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

  詩意:孤單單的小船上,有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漁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詩意:獨自一人冒著滿天飛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四、說古詩,讀古詩,背古詩。

  五、聯絡實際,發揮想象

  六、整首古詩給人一種什麼感覺?

  學生交流(淒冷、孤傲)

  七、學生質疑:解決問題

  八、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九、作業

  《古詩》教學設計 篇3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麼?(題目點名了時間和地點)

  3、你還想了解這首詩的什麼內容?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他的創作有什麼特點?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背誦,積累語言

  五、引導自學

  《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蒐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漁歌子》

  一、創設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範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麼?(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2、你們瞭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詞的相關內容。(略)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二、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白鷺;閒適的象徵。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閒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三、反覆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範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閱讀寫作方面:引導學生掌握讀懂古詩的方法,領會改寫古詩的技巧。

  2、情感態度方面:引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詩歌的情感。

  教學板塊一:學文寫事

  教學環節一:故事引路,明確主題

  一、提問匯入——古詩知識小調查

  1、你能說出幾個熟知的中國古代詩人的名字嗎?

  2、你能說出幾個古詩的題目嗎?

  3、你能完整地背誦一首古詩給大家聽聽嗎?

  同學們,我們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關於古詩的有趣故事也不少,來聽一個吧!

  二、故事引路

  聽故事《解縉的應變之作》,思考回答:

  1、皇帝說的事情是真的嗎?

  2、請把解縉的詩句連起來讀一讀,你覺得寫得怎麼樣?

  3、說說解縉的詩是怎樣得來的?說明了什麼?

  三、明確主題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古詩對提高我們的文學功底是大有好處的。雖然說古語有“熟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可是光靠背誦的方法來學習古詩是遠遠不夠的。今天我們掌握一種學習古詩的新方法,把學習古詩和習作練習結合起來。

  學習古詩的新方法——改寫古詩(根據古詩寫現代文)

  教學環節二:技法點撥

  環節過渡:要根據古詩寫好作文,我們需要掌握哪些讀寫技巧呢?

  一、讀懂原作

  (一)讀懂古詩的方法

  讀懂古詩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詩的原意(正確理解詩句的含義)

  2、要把握古詩的意境(瞭解古詩描寫的環境和具體的事物)

  3、要展開合理的想象(想象發生的事情、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和表情等)

  (二)例文閱讀

  讀古詩《宿新市徐公店》,完成練習:

  1、讀懂原詩

  2、讀改寫,大家評:

  (1)小作者寫的人和事和原詩裡寫的相同嗎?

  (2)改寫的文章比原詩增加了哪些內容?這樣增加好不好?

  (3)你還覺得文中的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二、改變寫法

  (一)改變寫法的要點

  (1)不要純粹翻譯詩句。

  (2)適當運用修辭手法,令改寫的文字更加生動。

  (3)描寫人物可適當運用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

  (4)適當補充背景材料。

  適當補充古詩背後的故事,使改寫的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

  (二)例文閱讀

  讀《桃花潭送別——改寫<贈汪倫>》,完成練習:

  1、你知道李白和汪倫的故事嗎?請給大家講一講!

  2、改寫文章裡的人稱發生了什麼改變?

  3、小作者的改寫比原詩增添了哪些內容?你覺得怎麼樣?

  三、掌握改寫古詩的步驟與格式

  (一)步驟與格式

  1、改寫古詩分三步

  第一步:讀。(讀懂詩句)

  第二步:想。(想象詩句的環境和人、事、物)

  第三步:寫。(把想到的通順、連貫地寫下來。)

  2、改寫的文章有格式

  題目居中不能少,古詩原文要寫好。

  下面接著細思考,改寫詩句語言妙。

  (出示正確格式)

  (二)讀讀品品

  欣賞動畫例文《小池》,思考回答:

  1、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2、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為什麼?

  3、詩句裡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小作者的改寫,寫出了這些景物嗎?

  4、小作者透過想象,還補充寫出了哪些景物?

  教學環節三:積累表達

  一、詞語積累

  我們改寫古詩要做到:

  忠實原作用心領悟反覆吟詠體會妙處

  美妙的古詩讓我們

  沉浸其中心曠神怡美不勝收讚不絕口

  二、念念歌訣

  教學環節四:課後體驗

  請在課後誦讀幾首古詩,並選出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做個小記錄:

  1、這首詩叫什麼題目,作者是誰?你能背誦和默寫嗎?

  2、你理解這首詩的意義嗎?你能準確地說出詩句的意思嗎?

  3、你知道這首詩背後有什麼故事嗎?

  4、你想怎樣改寫這首古詩?

  教學板塊二:讀寫拓展

  1、改寫古詩的技巧要點是什麼?

  2、你在課後讀了古詩嗎?請給同學們背誦一首吧!

  教學環節二:閱讀拓展

  環節過渡:為了改寫好古詩,我們再來欣賞兩篇文章,學一學作者的寫法吧!

  一、巧用修辭,描寫生動

  認真讀《改寫〈遊園不值〉》,完成下列練習:

  1、解釋詩的題目“遊園不值”和詩句。

  我在遊園時沒有遇到主人。這裡是說沒有進園遊賞。

  2、小作者在改寫文章的前兩個自然段介紹了什麼事?這樣介紹好不好?

  3、小作者的筆下“滿園春色”是怎樣的景色?請從文章裡找出來讀一讀!

  二、適當補充,故事精彩

  認真讀《黑夜射虎》,完成下列練習:

  1、《黑夜射虎》是改寫的哪首古詩?

  2、請簡單說說詩句的含意。

  3、小作者給我們講了個什麼故事?

  4、改寫文章與原詩相比,哪些內容是小作者想象的?

  教學環節三:寫作拓展

  請把自己喜歡的一首古詩改寫成現代文。

  溫馨提示:

  1、正確體現古詩的原意,不能改變詩句的意思。

  2、大膽想象、適當補充、巧妙修辭、描寫細緻。

  3、改寫文章的格式要正確,語句要通順流暢,書寫要工整乾淨。

  《古詩》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劉、菊”等10個生字,會寫“於、首”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用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本課兩首古詩,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秋天的盎然生機。學習時,重在朗讀、背誦。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讓學生結合課件插圖,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導學生說說“讀懂了什麼”或者“體會到什麼”。學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詞,教師可簡單講解。古詩朗讀要把每個字的音讀準,還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讓學生反覆練習朗讀。教師可透過同桌互相聽讀、有針對性地抽查、鼓勵到臺上朗讀等方式檢查學生讀的情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瞭解背景

  1、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查閱資料所得。

  2、教師可講解:

  我國宋朝有個大詩人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它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得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他提筆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大家想知道寫了什麼嗎?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糾正讀音。

  3、默讀古詩,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共同討論,解決各自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點撥、指導。

  5、課件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6、齊讀古詩,要求讀的正確、流利。

  三、再讀感悟,練習背誦

  1、試著有感情朗讀,教師適當指導。

  2、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教師範讀古詩。學生邊聽邊仔細觀察、思考:

  畫面中的景象表現了哪幾句詩的意思?

  3、學生討論,對上述問題發表見解。

  4、質疑:

  還有什麼問題?

  5、同桌練習背誦這首詩。

  四、趣味實踐活動

  1、我說你讀:

  老師描述詩句的意思,學生讀出相對應的詩句。

  2、卡片連詩:

  出示本課的生字卡片,學生按生字出現在詩句的先後順序,擺好卡片,然後連起來,試著背詩句。

  五、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劉、記、枝”三個字,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說說這三個字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3、教師範寫,學生跟著老師書空練習。

  4、學生仿寫一個字後,同桌互相評改,找出問題,進行修改。

  5、自己練習寫生字。

  六、佈置課外閱讀古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小組比賽背誦《贈劉景文》。

  2、出示課題《山行》。

  二、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學習所獲。

  3、集體討論,解決學習中還沒有弄懂的問題。

  4、小組比賽朗讀《山行》,老師針對學生情況相機進行指導。

  三、趣味實踐活動

  1、卡片連詞練背誦。

  2、看圖貼詩句練背誦。

  3、賽詩會:

  ⑴每個小組出一個節目,集體背誦兩首古詩,一首課內,一首課外。

  ⑵小組內先比賽,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

  四、指導寫字

  1、指名學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寫“於、首”兩個字,集體評議。

  2、教師範寫“楓”字,學生書空練習。

  3、學生描紅仿寫,同桌交換評、改。

  4、學生練習書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

  【教學後記】

  《贈劉景行》讀起來非常拗口,學生在讀上下了不少功夫。因為這首詩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不是很感興趣,對於詩意的理解也比較生疏。這首古詩大部分同學已經背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幫助,學習效果較好。

  《古詩》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偶鬢衰三個生字,瞭解古詩大意。

  2、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教學重難點:

  瞭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據題質疑

  1、複習匯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首古詩叫《詠柳》,你還能背下來嗎?(指名背再齊背)(課件)

  2、介紹背景:(出示課件)

  你們還記得這首詩是誰寫的嗎?對,他是詩人賀知章,他以寫七絕為見長。他一生仕途順利,直到八十六歲才告老還鄉,在離開京城時,文武百官都來送行,直到城門外,唐玄宗還親自寫詩送行,真夠風光榮耀。當他以一個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闊別了五十年的故鄉時,又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3、揭示題目: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師板書課題)

  4、據題質疑:

  ⑴ 理解“偶書”,這裡的“偶”“書”各是什麼意思?

  ⑵ 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什麼?

  (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副板書,並梳理歸納)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師: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你發現了什麼?或者你讀懂了什麼?

  1、生自學,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

  2、檢查反饋:(課件)

  ⑴ 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師生糾正。

  齊讀生字新詞。

  ⑵ 指名讀詩、範讀(出示課件)、生畫節奏。

  分組讀詩。

  齊讀古詩。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二行)

  ⑴ 指名讀。

  ⑵ 點選重點詞語:少小、老大、鄉音、無改、鬢毛衰。

  引導學生邊觀察插圖邊說意思(板書:少小、老大、音無改、鬢毛衰)

  ⑶ 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麼?(自己試講,再講給同桌聽,最後全班交流)

  ⑷ 師歸納,生質疑。

  ⑸ 師:看來同學們不僅會讀,還會思考。那麼你們能“從鄉音無改”與“鬢毛衰”這兩個詞中體會到什麼?

  ⑹ 指導朗讀: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闊別多年後又返回到養育了自己的家鄉與故鄉的人們團聚,想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時一定會興奮不已。現在誰能用讀出作者此時的喜悅心情?(指名讀、齊讀)

  ⑺ 總結學法: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絡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來自學第三四行詩句。

  2、學習第二句:(課件出示第三四行)

  ⑴ 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

  ⑵ 學生運用自學,再集體交流。

  師:哪位同學來說說你是怎麼理解這兩行詩的?

  師:你能想像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嗎?(無奈、憂傷)

  誰能透過朗讀來表達這種感情?

  ⑶ 指導朗讀古詩。

  3、串講詩意,體會情感:

  ⑴ 誰能用自己的話把全詩的意思講一講?

  (指名講,同桌互講,全班交流)

  ⑵ 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麼?(板書:思鄉)

  ⑶ 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裡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麼我們就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⑷ 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4、挖掘課程,欣賞佳作:

  同學們,賀知章回到故鄉後,面對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才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

  (出示課件,師誦讀: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學得真起勁,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與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後,回到自己的家鄉,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你當時看到的、聽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樣嗎?)

  1、分角色試練表演:

  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師模仿“記者”,採訪“賀知章”。

  師: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那麼其他同學學了這首古詩後還有什麼收穫?(生談)

  2、齊背古詩,並邊背邊想象情景。

  五、示範指導,培養習慣

  1、讓生找出本詩的生字,並看看要怎麼正確書寫。

  2、出示課件中的生字書寫順序,師邊講解。

  3、學生試寫(每個生字各寫2個),師巡視,生寫後互檢。

  六、自主選擇,培養能力(任選一題)

  師:同學們,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我們都完成了,現在我們到作業超市去逛逛,然後你們選拔自己喜歡的題目作為課後的練習題。

  1、背誦並默寫古詩。

  2、為《回鄉偶書》完成一幅詩配畫。

  3、自編故事,再與夥伴交流。

  《古詩》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讀2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談話

  1、請大家把你課前準備好的小草拿出來。

  2、請同學們談談對小草的認識。

  3、在什麼地方發現的小草?

  4、小草長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師小結:小草很頑強,春天一到,它又快樂地來到我們生活中,人們看到小草就會被它所震撼。唐代詩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還寫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詩,題目是《草》。

  (教師板書課題)

  二、教師範讀

  學生認真聽,聽後彙報記住哪一句。

  三、學生自由讀詩

  畫出生字,同桌或小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學

  1、出示字卡認讀:

  “枯”“榮”。

  2、出示帶有生字的句子。

  五、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教師畫出節奏範讀:

  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2、學生自由模仿讀詩。

  3、教師指名讀詩。

  4、小組合作,瞭解詩歌大意。

  5、以組彙報。

  6、教師出示春草圖、冬草圖:

  引導學生觀察圖,講圖意,理解前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問:小草冬天都經歷了冰凍、火燒,但到了春天,它們卻又長出來了,這又說明了什麼?

  (學生大膽發言說明小草頑強、勇敢、生命力強等)

  請大家齊讀後兩句。

  六、朗讀全詩

  七、試背全詩

  八、指導書寫

  1、教師範寫。

  2、學生書寫。

  九、拓展延伸

  1、把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2、積累白居易的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 篇8

  一、匯入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雲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學生觀察圖畫,用自已的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識生字“廬、瀑”,並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並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⑴ 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後鼻音,要讀準。

  ⑵ 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夥伴。

  ⑶ 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我會認”,學生自願認讀自己會認的生字,並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麼辦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透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麼?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讓學生在會認、會寫的字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聯絡自己的情感體驗,說說為什麼喜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熟悉的字組詞說話,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

  三、示範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於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複雜,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範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書寫。

  《古詩》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作家曹操基本情況;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內容;背誦本詩。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歷史的高度認識曹操,理解曹操的“憂”的內涵,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二、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三、教學難點:

  1.透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2.運用典故及比興手法表達感情的技巧。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賞析法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情境匯入

  導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他曾經在三足鼎立的歷史舞臺上叱吒風雲,儘管人們對他的評價不盡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梟雄”之別,但不爭的事實是——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尤其他是一個大氣磅礴,慷慨激昂的詩人。大家在初中學過曹操的什麼詩?哪些詩句曾經深深地震撼過你?

  2、比較鑑賞

  請學生觀看《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的一段剪輯,同時給學生布置兩個思考練習。(1)剪輯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與課本上的《短歌行》有幾處不同?

  (2)剪輯當中的曹操留給你什麼樣的印象?

  3、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問題預設:

  ①首先從文字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義。

  ②接著討論不同文字有什麼不同的表達效果。

  ③最後明確兩個文字所表現出來的曹操的不同心境。(說明:教師要根據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適時引導。如:“掇”和“輟”分別是什麼意思?“掇”和“輟”分別造成了什麼表達效果,從中我們又可以體會什麼不同的心境呢?分別討論完兩個文字的三組不同之處後再對曹操的心境進行全面的總結概括。教師應引導學生要結合文字用準確而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達到既提高學生文字解讀能力又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4、深入探討

  教師引導問題預設:

  透過前面的討論我們已經大體感受到了曹操的“憂思”,現在結合原詩進一步明確:①曹操有哪些“憂思”?②曹操是如何解憂的呢?

  換角度思考並討論:從賢才們的角度來看這首詩,體會他們看到這首詩的感受,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詩的內涵和魅力。

  (說明:教師引導學生著重品味曹操禮待賢才的詩句,體會曹操良苦用心,以達到培養學生結合文字多角度深入理解文字的能力。)

  小結:透過多種形式的閱讀鑑賞,學生能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明白曹操在詩中不僅表明了自己的求賢之心,也表明了對賢才的禮待,更表現著一種感人的力量。可以說,這首詩本身就是在為求賢做著努力。

  5、總結提升

  (1)探討詩歌的感情基調

  請學生結合誦讀自由發表看法,教師作有效引導,但不限制學生的答案,鼓勵個性化的解讀。

  閱讀參考:慷慨激昂。

  6、個性解讀

  此環節設計意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豐富對本詩的理解,提高他們對詩歌的品評鑑賞能力。

  《短歌行》原文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古詩》教學設計 篇10

  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又重新確定了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詩歌一般片言隻語,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與豐富的旨意,需要反覆的誦讀。當然這樣的誦讀不僅僅是一遍遍對詩歌內容的重複上,最重要是從情感、節奏等多層面拿捏作者創作時的體驗,這樣,文字與讀者有了一種心理上的親近。接下來,順勢利導,引領學生進行對詩歌所呈現的畫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維,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變得清晰起來。所以,這節詩歌賞析課,我準備以讀、賞為主。“讀”是醞釀一種氛圍,“賞”是獲得感性的解讀,那麼,之後的感悟與品味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二、教學目標

  1、透過師領讀、學生齊讀等多種誦讀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獲得一種感性認識。

  2、在誦讀的基礎上,藉助資料,讓學生對詩歌的創作背景、內容意蘊有一種豐厚的認識。

  3、熱愛詩歌,熱愛中國雅緻雋永的古典文化,從而愛上詩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同學們,蘇東坡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歌:“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人王維的《竹裡館》,看看這裡面為我們呈現了一幅怎樣的畫?環節一:讀

  1、範讀、生跟讀。

  2、教師從韻律、詞義、情感等角度指導學生朗讀。

  3、找同學讀,齊讀。

  4、出示問題:透過反覆朗讀,我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環節二:賞

  1、引導學生把詩歌內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詩人王維、明月等內容一一找出,以藝術板書的形式呈現。

  2、補充“竹”的資料(如下),並提問:透過這些關於竹的詩歌,以及詩歌中的“明月”、“琴”等內容,思索:這幅畫呈現出怎樣的風格特點?

  資料補充:

  ①我生性放誕,雅欲逃自然。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③我種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獲幽林賞,端居無俗情。

  3、出示王維時代關於唐朝人生活的文獻以及詩歌資料,並引導學生思考:王維的生活與其有什麼不同?從中可以看出王維是一個怎樣的人?

  資料補充:宴會、烹飪、飲酒、伶人及其表演、雜耍、摔跤、幻術、馴獸表演、舞蹈、戲劇、傀儡戲、說書、打獵、蹴鞠、馬球、鬥雞、圍棋、投壺……

  ——《中國的黃金時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將進酒》

  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颻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胡旋女》

  環節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銘》、《雅舍》等資料,讓學生繼續感悟與品味中國文人代代相續的高雅情懷。

  2、繼續誦讀詩歌,以低緩而韻味的朗讀聲結束課堂。

  四、課後反思

  中國詩歌尤其是古代詩歌傳承了山水派的特點,往往一幅畫就是一首詩,一首詩也是一幅畫,或者幾幅畫面的有機融合。本課,我以“讀”和“賞”為主,達到了一種詩畫相連的效果。這一課,有詩,有畫,有學生的沉浸,有老師的享受,感覺不錯!

  《古詩》教學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品讀詩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詩境。

  2、誦讀詩句,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

  3、走近王維,感知田園,領悟田園。

  4、學會讀詩、品詩、入詩、賞詩的學詩方法。

  蘇軾讚歎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對於田園詩的鑑賞,應指導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感受詩人的人生追求,教師更要創設情境,渲染氛圍,把學生帶到寂靜的“田園”中去品味。

  重點難點

  透過《竹裡館》《山居秋暝》等田園詩,體味熱愛自然,追求恬淡及詩人淡泊、寧靜的心境和情懷。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活動

  【匯入】王維田園詩鑑賞

  一、談話匯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學詩方法組織教學《竹裡館》

  1、知作者:

  王維(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他九歲就負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試,舉解頭(即第一名舉子),二十一歲成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任職。安史之亂,被拘禁於菩提寺中,他偽裝病疾。安史亂平,以諂賊官而論罪,因曾作詩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處分。後官至尚書右丞。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無論律詩、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王維又是一位著名的繪畫大師。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2、解詩題:《竹裡館》《山居秋暝》。

  3、品詩句

  4、體詩情:

  《竹裡館》此詩寫詩人在竹林裡獨自彈琴、長嘯、與明月相伴的情景,表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詩人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後清朗明淨的月夜:松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構成了一幅明麗的畫圖。

  5、入詩境:畫面美、音樂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學生分小學小組,自主合作賞析《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四、拓展賞析詩歌。

  1、《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配樂《陽關三疊》)

  2、《竹裡館》《山居秋暝》用自己熟悉、相宜的曲調唱出來。

  五、課堂小結

  詩海泛舟,擷取明

  珠。陶冶性情,提高素養。學會品詩,提升品位。

  願同學們,在古典詩歌的沐浴中,與詩為伴,與詩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滿快樂,充滿陽光,充滿激情

  《古詩》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3、認識對話的書面表達形式。

  4、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教學難點:

  背誦《靜夜思》,並理解這首詩的詩意。

  教具準備: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在家裡學過古詩嗎?誰能把學過的古詩背給大家聽聽嗎?

  今天我們要學的新課文,說的是一個小朋友在學校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他奶奶聽的。這篇新課文是——

  二、板書課題

  3英英學古詩

  三、解釋課題,教題中生字

  1、“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體認讀音節,又是後鼻音“ying”,古詩的“詩”也是整體認讀音節,是翹舌音“shi”。(領讀課題兩遍)

  2、教師範寫,學生書空。

  四、初讀指導。

  1、看圖。

  (1)出示圖:圖上有哪兩個人?她們在做什麼?

  (2)小結:畫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兩個人有說有應,有問有答,這種情況叫做對話。

  2、自學課文。

  (1)講述對話書面表達方式。

  課文中表示說話人名字回與他說的話區分開,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說話人,緊接著是英英說的話。

  (2)藉助拼音輕聲讀課文。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並讀一讀。

  (3)檢查學習情況:(出示小黑板)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4)自讀課文。要求:讀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把標點符號讀正確。

  (5)分段指名讀、齊讀。

  (6)分角色讀對話。自讀、同座二人分角色對讀、指名二人對讀各一次、分兩個大組對讀各一次。

  3、再讀課文。要求:說說課文裡英英和奶奶對話,英英說了幾次?奶奶說了幾次?

  五、指導讀好古詩

  (出示古詩內容):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讀、齊讀。

  過渡:下一節課我們一同來學習《靜夜思》。

  第二課時

  一、學習《靜夜思》

  1、(出示古詩)解釋詩題。

  “靜夜”就是“靜靜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在“靜靜的夜晚有著深深地思念。

  2、看圖。

  出示投影片《靜夜思》。

  (1)圖上出現的是什麼人?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我以為圖上出現的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從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來)(這幅圖是為《靜夜思》配的畫,《靜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圖上出現的人就是他)(這幅圖左邊有個大筒子,插著許多詩稿,說明這個人就是大詩人李白)對,你們看得很仔細,想得很合情理。

  (2)從圖上看,他正在做什麼?(他在望著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著什麼)(也許他正在想著做詩呢)對,你們說的畫面意思正和詩題的意思相同。

  望思鄉

  奶奶

  《古詩》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內容:

  初步感知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教學目標 :

  初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教學重點:

  掌握生字詞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誰能背一首古詩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的一個小學生把在校學習的一首古詩背給奶奶聽的。

  二、板書課題3 英英學古詩

  三、初讀課文

  1、看圖出示投影片

  學生說圖意

  小結畫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

  兩個人有說有應,這叫對話。

  2、自學課文

  (1)教師講述對話的書面形式

  (2)藉助拼音輕聲讀課文,劃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3)會讀本課生字,識記字形。

  (4)理解下列詞語

  故鄉明亮意思不由得家鄉唐代

  3、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字詞

  教 一首 故鄉 靜意思

  (2)指名讀準每個帶點的字音。

  (3)瞭解詞語掌握情況:故鄉唐代不由得

  4、通讀課文

  輕聲讀課文,指名讀,齊讀,分角色對話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記心中,不讀出來。

  5、理清脈絡

  課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說了幾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說了些什麼?

  小結:英英和奶奶的對話裡有說有應,有問有答。內容完整,層次清楚。

  我們平時和人對話也要注意互相對應,把話說清楚。

  過渡:英英學習的是哪首古詩,我們下節課再認真學一學。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2、認識對話的書面表達形式。

  3、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讀懂詩的意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投影膠片

  教學過程 :

  一、學習《靜夜思》。

  1、板書課題,解釋詩題。

  靜夜意思就是靜靜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來說靜夜思就是在靜靜的夜晚有著深深的思念。

  2、看圖。

  出示投影片《靜夜思》。

  (1)圖上出現的是什麼人?你從那裡看出來的?

  (2)從圖上看,他正在做什麼?

  3、學詩句。

  (1)指名讀《靜夜思》。

  (2)這首詩有幾句?現在我們依次來學習。

  第一句

  (1)指名讀。

  (2)這句詩,英英是怎樣理解的?請默讀英英第二次說的話再回答。

  (3)為什麼英英知道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讀。

  (2)舉頭望明月中的舉頭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舉頭?

  (3)想象一下,詩人抬頭望明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當他想念故鄉時,頭還是抬著望月亮嗎?詩裡是怎麼說的?

  指名讀英英對全詩的解釋。

  齊讀《靜夜思》。

  4、朗讀指導。

  (1)用/畫出句中的停頓。

  (2)疑是、低頭語速要慢,表示詩人在沉思。

  (3)光、霜、鄉要讀得清晰。

  二、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1、指導背誦。

  2、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

  一、指名朗讀課文。

  二、總結課文。

  小朋友們,你們學習這篇課文以後,對學習古詩有什麼認識,可以談談。

  三、指導背誦《靜夜思》。

  1、聽錄音欣賞。

  2、揭示板書,引導背誦。

  3、分兩個大組,交替背,聽各一次。

  四、寫字指導。

  1、按筆順描紅的生字。代英舉

  2、其它要描紅的生字。詩意

  五、作業 練習。

  1、描紅練習。

  2、比一比,再分別組詞。

  波()代()

  披()袋()

  3、背誦課文。

  《古詩》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材解讀

  《漁歌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這個單元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透過讀文,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並由此產生嚮往之情;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體味優美語言,學會表達方法,積累精彩句段。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他既是詩人,又是畫家。所以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遠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垂釣的漁翁……這畫面是那麼清新,這色彩是那麼明麗,整個天地浸潤在朦朦煙雨中,寧靜而美好。整首詞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這樣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詞學會方法。本學期,他們在第一單元學會《憶江南》時已經接觸了詞這種文學樣式,對詞的常識也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張志和"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表現特點,尤其是感悟"不須歸"的境界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A類(基礎目標)

  認識4個生字,會寫三個生字,準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誦詩詞。

  2、B類(核心目標)

  展開想象,體會詞中的畫面感,感受"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表現特點,並感悟作者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之情,在這些感受與感悟中引起情感共鳴,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加深與體現。

  3、C類(延伸目標)

  瞭解"漁夫"在古詩詞中的文化意象。

  三、預習作業

  認準生字詞;瞭解作者張志和的生平。

  四、教學過程

  (一)憶主題、醞詩情。

  1、同學們,我們都是生活在農村的孩子,鄉村生活對我們來說是習以為常的,可是你們知道嗎,正是因為這種悠閒舒適、與世無爭的特點,被城裡人所向往,今人如此,古人也是這樣。我們學會過哪些描寫鄉村生活的詩歌呢?

  2、是啊,鄉村生活是翁卷筆下"才了蠶桑又插田"的忙碌,是范成大筆下"也傍桑陰學種瓜"的天真。那麼在唐代詩人張志和的筆下,鄉村生活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志和的《漁歌子》感受他筆下的鄉村。【板書:漁歌子唐張志和】

  3、請同學們齊讀課題。這是什麼體裁呀?我們以前學過詞麼?(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和詩有什麼區別呢?同桌討論一下。

  4、這節課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合作闖過詩詞旅途上的四道關卡,摘取勝利的果實,同學們有沒有信心?趕緊看看我們將要打通的哪四關?大家一起來讀一下:(第一關、字正腔圓讀正確;第二關、抑揚頓挫讀韻律;第三關、入情入境讀畫面;第四關、知人論事讀情感)。

  (二)闖四關、讀詩情。

  1、字正腔圓讀正確。

  (1)透過自讀、同桌互讀的形式把詞讀正確。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完成。

  (2)誰為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讀功力?這首詞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個字,但是想讀好可不太容易,我們一起來看: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鱖魚的"鱖"字非常的生僻,好多成年人都讀不對,還有"箬笠、蓑衣"都不太常見。現在跟我讀:西塞山,鱖魚,箬笠,蓑衣。同學們,箬笠和蓑衣是什麼東西呢?看一下"箬笠"這兩個字是什麼偏旁部首?可能和什麼有關?(箬笠是用竹篾編制的斗笠,而蓑衣呢,是用草編織的雨衣)

  (3)讀準字音之後,請同學們再透過同桌互讀的形式讀詞,要字字落實。

  2、抑揚頓挫讀節奏。

  (1)抑揚頓挫地朗誦,與同桌商量著試著讀出詞的節奏。每首古詩都有不同的節奏,每個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節奏,現在同學們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讀詞,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

  (2)請你來展示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三的節奏,請同學們按照這個節奏來試讀一下。詩詞中的每次停頓要做到語斷而氣連,千萬不要讀的斷開。請你再讀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二一的節奏。老師也有兩種讀法介紹給大家,看遠處跳過來一隻小青蛙,它的節奏是"呱、呱、呱、呱",舉起你們的右手,我們學著青蛙叫的節奏來讀一遍。青蛙剛走又來了一隻小麻雀,麻雀跳的節奏是"呱呱呱呱、呱呱呱",來我們再跟著麻雀的節奏跳一遍。

  (3)除了剛介紹的讀詩節奏,還有一種節奏。我們知道一二聲稱為平聲,三四聲稱為仄聲,平聲讀的悠長一點,仄聲讀的稍快一點,(課件),聽老師來示範一下。現在同學們自己試著讀一下體會平仄的韻律美。男生先試讀一次,我們女生也不能落後,再來試讀。

  (4)除此之外呢,在注意詩歌字與字之間節奏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標點符號,不同的標點符號也說明停頓的時長不同,逗號時間短,句號時間長。讓我們跟著大螢幕上的節奏再齊誦這首詩。

  3、入情入境讀畫面

  (1)詩歌是一朵綻放的花,俏麗迷人;詩歌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引人入勝;詩歌是一方清秀宜人的山水,醉人心扉;詩歌是人類最美的語言。詩詞中的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都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音樂聲中、在老師的朗誦聲中張開想象的翅膀,你彷彿看見了什麼?

  (2)同學們真是聽的如痴如醉,相信此時你們的眼前一定出現了很多的畫面吧,先讓我們走進詞的第一句,看看它為我們呈現了怎樣的畫面。

  看到了西塞山和白鷺。西塞山在哪裡?江南的山是什麼樣子的?生:秀美的。我們來欣賞一下秀美的西塞山(課件)。白鷺是什麼樣子的呢?(課件)。白鷺飛翔的姿態特別的優美。注意:"鷺"字的寫法指導。

  哪位同學能把這些詞連成一句話組成一幅畫面呢?(秀美的西塞山前,姿態優美的白鷺在自由的飛翔。)

  (3)我們再走進第二句的美景中去盡情的欣賞一番吧。你看到了什麼?(桃花、鱖魚、流水)桃花是什麼顏色的?長在什麼地方?桃花樹下有什麼?給流水加上一個形容詞你想用哪個詞?河水裡有什麼?我們來認識一下鱖魚是什麼樣子的?(課件)試著用這幾個詞連成一句話來描述一下這美景吧。(三三兩兩的桃花開在岸上,潺潺的流水中有淡黃色的鱖魚在不時的躍動著。)

  (4)秀美的西塞山,姿態優美的白鷺,三三兩兩的桃花,潺潺的流水,淡黃色跳躍的鱖魚,這是一幅多麼優美的寫意山水畫啊?【板書:山水畫】

  (5)引讀:看啊,在秀美的西塞山前,從水田裡飛過來的白鷺上下翻飛,姿態優美,在這明媚的大好春光裡自由嬉戲——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三月的陽光裡,桃花盛開,那片片粉紅倒映在水中,紅的花綠的水,引得水中的鱖魚也爭相追逐這落花——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煙花三月,草長鶯飛,陽光在河面灑下點點金光,肥美的鱖魚也不甘寂寞,時不時的躍出水面,也想欣賞這迷人山水畫,看到這美景,張志和的信不由的歡悅起來,讓我們用歡快的語氣讀出來——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6)這美景讓人流連忘返,所以張志和"斜風細雨"也"不須歸","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讀到這兩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作者在湖上釣魚。)箬笠是什麼顏色的?蓑衣呢?再加上青山綠水和白鷺,色彩美不美?除了這色彩還有什麼?(斜風細雨)為什麼是斜風細雨啊?春天的風雨也是多情的、溫柔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飛翔的鳥、躍動的魚,拂過臉頰的微風、灑落湖面的細雨,再加上沉穩不動的青山,有動有靜,美不美?作者流連在美景之中不捨得回去,我們應該讀出什麼樣的感覺啊?對了,不捨的,舒緩的。請你來試一下,看來這美景還沒有完全吸引住你。【板書:垂釣人】

  (7)想著那一幅幅畫面,我們在美讀中盡情的欣賞這美景吧(課件)。

  4、知人論事讀情感

  (1)風和日麗的時候作者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之中,風雨來臨也"不須歸"。作者為什麼不歸呢?學會詩詞講究知人論事,課前預習時候咱們蒐集了張志和的資料,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張志和(課件)。

  (2)所謂無官一身輕,心無掛礙才能真正領略這山水之美。在這裡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張志和釣魚從來不設魚鉤不放魚餌,那麼他釣的是什麼啊?同學們討論一下。請你說一下,你來說,釣的是美景,釣的是閒情。那同學們大膽的想像一下,"不須歸"的"須"字還能換成什麼字呢?(舍、願、想……)

  (3)引讀:不捨歸,一襲蓑衣,一頂斗笠,便融入這青山綠水之中,請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自在的張志和啊——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不願歸,是不願陷入那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汙穢官場,請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率性的張志和——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不想歸,是不想讓世俗紛擾牽絆住自己不羈的心,請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逍遙的張志和!讓我們一起走近那逍遙的煙波釣徒——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4)感受"漁夫"的文化意象。

  張志和在南方的春日中垂釣,不捨歸去,無獨有偶,在北方大雪紛飛的寒冬中也有人垂釣不捨歸去,這就是柳宗元。齊誦柳宗元的《江雪》。可見,在古詩中,漁夫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世無爭、縱情山水的生活狀態,他是詩人自己內心的選擇,與景無關,與情有關。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同學們為什麼不把有關漁夫的文化內涵標註在自己的課本上呢?

  (5)透過這節課的學會,《漁歌子》這首詞在我們的朗讀聲中被喚醒了,並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透過《漁歌子》這座橋樑,我們認識了張志和,走進了張志和的內心世界,和他展開了跨越千年的對話,他的經歷也引起了我們的共鳴,這就是詩歌的魅力,這就是我們中華少年經典誦讀的意義所在。請全體起立,再次齊誦《漁歌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順利的闖過了所有的關卡,恭喜大家闖關成功,為這麼優秀的我們鼓鼓掌。

  (三)、學有疑,帶詩文。

  1、孩子們,學貴有疑,張志和說"不須歸",難道就真的能不用歸了麼?在他寫的《漁歌子》廣為傳唱之後,他的哥哥張松齡也寫了一首詞來回應:"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2、一個說"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個卻說"狂風浪起且須還",他們所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呢?課後請同學們賞析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看看他想告訴我們些什麼。

  《古詩》教學設計 篇15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在饒有興味地朗讀祖孫對話的同時,不知不覺的進入古詩的意境。教材有意創設具體生活情景,使離孩子生活比較遠的古詩貼近學生,把古詩意境用一種生活的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既使學生學到對話的語言表達形式,又體會到古詩的內涵,深入淺出,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靜夜思》。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嫩的只識不寫,人事一個偏旁,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靜夜思》。

  2.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美觀的書寫生字。

  教學難點:

  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掛圖、生字卡片。學生了解李白,收集他的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簡介李白,引入課題。

  1.簡單介紹李白。

  2.板書課題,英英學古詩。

  3.齊讀,正音,英是後鼻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投影)圖上有什麼人?他們在幹什麼?

  小結:英英正在和奶奶說話,兩人有說有應,有問有答,這叫對話。

  2.學會對話的書面表達形式。

  3.下面請同學們輕聲堵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小節號和生字詞。

  4.在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5.檢查自學效果。

  (1)學習生字。

  ①自己讀讀詞語。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

  ③個別讀,開火車讀,齊讀、

  ④去掉拼音後,齊讀生字詞。

  ⑤給生字找朋。

  (2)學習二類字

  ①自讀,齊讀。

  ②去掉拼音後在讀詞語。

  (3)同學們把這些生字詞帶入課文讀一讀,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①自讀,同桌位互讀。

  ②指名讀,師生共同指導、糾正。

  6.兩人自由組合分角色朗讀課文。

  (1)兩人互相讀。

  (2)指名讀,男女生對讀,分兩大組對讀。

  7.這篇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什麼?

  四、指導寫字

  1.出示打亂順序的詞。指讀,齊讀。

  2.看清筆順表裡的生字,有什麼字感覺比較難寫?重點指導“靜、意”。

  3.學生描紅。臨寫。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學習《靜夜思》。

  1.板書課題,解釋題意,“靜夜”是什麼意思?“思”是什麼意思?

  2.指導看圖

  (1)圖上畫的是誰?你對李白有哪些瞭解?

  (2)此時他在想些什麼呢?

  3.學詩句。

  (1)指名讀詩句,找出與詩句意思相符的語句,用“____”畫出來。

  (2)討論。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①“疑”是什麼意思?這裡的想象是多麼奇特?

  ②指導有感情朗讀第一句詩句。

  第二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①說說第二句詩句的意思。

  ②指著李白看見的這輪明月,想一想,什麼時候的月亮是這樣圓圓的,亮亮的。

  ③在中秋節裡,你們是怎麼度過的呢?

  ④中秋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時候,假如你此時獨自一個人遠在外地,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怎麼樣呢?

  ⑤是啊,(指著圖)此時此刻,李白遠離家鄉,孤孤單單一個人,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會想些什麼呢?

  ⑥現在,誰願意來當李白,有感情朗讀第二句詩句呢?

  (3)表演吟誦詩句。

  ①邊看圖邊表演吟誦詩句。

  ②指名上臺表演吟誦詩句。

  二、表演課文,鞏固詩意

  1.誰願意來當奶奶和英英,把她們之間的對話演一遍呢?

  2.指名一組上臺表演。

  三、課外拓展,增加積累。

  介紹唐朝王維的思鄉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四、小結課文

  這篇課文透過對話形式,引出一首古詩,反應了英英對古詩《靜夜思》的正確理解,在今後生活中,我們要多背古詩,增加積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