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教學設計

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學習創造性複述故事、續編故事,讓故事情節更加生動。

  2、體會相同意思的不同詞語在表達效果上的不同。

  3、學習擴寫段落。

  4、積累古詩詞。

  教學重點:

  1、學習創造性複述故事、續編故事,讓故事情節更加生動。

  2、體會相同意思的不同詞語在表達效果上的不同。

  3、積累古詩詞

  教學難點:

  學習擴寫段落。

  教具準備:

  課件

  一、情境匯入。

  同學們,我們學完了這一單元,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語文園地,去汲取裡面的營養吧。

  板書:語文園地三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能激發學生興趣,激發他們一探究竟的慾望。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交流平臺(出示課件2)

  同學們,你給別人講過故事嗎?你講故事的時候是不是增加了一些內容?是不是對故事進行了創編?今天,我就教大家怎樣創編故事。

  板書:創編故事

  (1)師:同學們,你知道怎樣創編故事嗎?你知道創編故事的要求嗎?現在,老師就跟大家談一談。(出示課件3)

  A、可以換一種人稱講。根據講述的需要,我們可以改變原文的人稱。

  B、可以對故事“添油加醋”,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節,這樣會讓故事更加生動。

  C、可以大膽想象,續編故事。這樣會使情節更加完整。

  【設計意圖:透過引導學生學習創編故事的方法,指導他們的習作,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2)請同學們根據前面的要點,把課文中的例子說一說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在自學的基礎上把握詞語、段落的特點,提高他們對詞語運用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2、詞句段運用

  (1)讀一讀,體會左右兩組詞語在表達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出示課件4)

  A、大聲朗讀詞語。

  B、尋找左邊詞語和右邊詞語的差別。

  C、體會表達效果。

  生總結、彙報

  (出示課件5)

  左邊的詞語是俗語,比較口語化;右邊的是成語,較為簡潔。在表達效果上,口語化的語言更貼近生活,顯得更為生動。

  板書:口語化的語言更生動

  成語較為簡練

  如:一毛不拔鐵公雞

  膽小怕事顧慮太多杞人憂天

  拿不定主意舉棋不定

  (2)仿照例子,把牛郎織女初次見面的情節說得更具體。(出示課件6)

  A、讀44頁兩段文字,比較二者的不同。

  師:我們讀文中給出的例子,發現原文比較簡潔,而改寫的文章較為生動。這是因為在改寫過程中,加入了作者的合理想象,把狼和小羊的對話描寫得非常詳細。但是小羊的結局並沒有改變,這說明改寫的同時也要忠於原文。

  B、師總結:我們在寫牛郎織女初次見面的時候,也要加入合理的想象,把他們的語言、動作描寫得詳細一些。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把握詩歌的意思,從而達到對詩歌的理解。】

  3、日積月累

  學習《乞巧》這首詩。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度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1)指導朗讀這首詩。

  (2)簡介作者。

  (出示課件7)

  林傑(831-847):字智周,唐代詩人,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卒,年僅十六。《全唐詩》存其詩兩首。《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

  (3)板書:說說詩句的意思。

  (出示課件8)

  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4)學生讀讀背背。

  (5)測試學生背誦。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明白了俗語和成語在表達效果上的不同,明白了怎樣進行創編故事,還學習了古詩。希望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板書內容:

  板書設計

  創編故事

  語文園地三口語化的語言更生動成語較為簡練

  說說詩句的意思

  教學反思:

  1、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詞語、句子的重點,讓學生在品味詞語的基礎上,體會俗語和成語的表達效果;在“故事創編”這個環節上,我引導學生髮現原文與新作的不同,從而讓他們明白創編故事的要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我在“日積月累”的授課中,摒棄了以往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舊模式,鼓勵孩子們自己學習,培養他們自學的能力;同時,讓孩子們多讀,達到當堂成誦。效果較好。

  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對《乞巧》這首詩的背景介紹得不夠詳細,致使同學們對我國這個傳統的節日瞭解得不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盡力做到講解詳細,讓同學們獲得更多的知識。

  備課素材

  古詩相關資料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這首詩簡明扼要,形象生動。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愈加體現了人們過節時的喜悅之情。

  乞巧:中國古時風俗,是七夕節最普遍的風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民間各地乞巧的傳統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