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若清風,靜如蘭美文(通用10篇)

淡若清風,靜如蘭美文(通用10篇)

  人生之路,終有幾朵薰香的嫣紅散落在其中,點醉了生命旅途的平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淡若清風,靜如蘭這篇美文,希望喜歡!

  淡若清風,靜如蘭美文 篇1

  走過紅塵的紛擾,彈落靈魂沾染的塵埃,攜一抹淡淡的情懷,迎著清馨的微風,坐在歲月的源頭,看時光婆娑的舞步,讓自己安靜在時間的沙漏裡,感受淡如清風,靜若蘭的唯美。——題記

  仰臥在大自然的搖籃裡,枕著歲月的臂彎,依著時光的輕柔,心漫步在淡淡的微風裡,把過往凝聚成一朵花的淡雅,好比空谷幽蘭的靜美。

  喜歡蘭之醇美,因為它生長在幽靜的深谷裡,不與群芳爭豔,不羨慕花園的繁華,守著自己的一片淨土,韻染天地大自然的靈氣。靜靜的盛開,不帶一絲張揚,散發著若有若無的淡香,讓人心生憐愛和敬仰。有著“四大君子”之稱,“蕙質蘭心”美德。來世願做蘭花一朵,不求大紅大紫,只想在平淡中開落。不求人人回眸,只想在安靜中隨風淡泊。

  只想做一個素心淺淺的女子,依在流年的視窗,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淡若清風,靜如蘭。鋪一箋墨香,輕筆淡寫,將曾經的記憶蘊藏在文字的痕跡裡,默然守候,悄悄憫然。

  生活中,我不是最好的,但我卻有一顆最真摯,善良的心。不論貧窮和富有,醜陋和美麗,都以同樣的心理看待。不驕不燥,不坑不騙,心平氣和,和顏悅色。懷一顆坦然自若的心,以平易近人的姿態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也許,我的心是一滴透明的水珠。入眼,清潔平淡,入心,溫婉清馨。

  喜歡一個人安靜地躺在搖椅裡,戴上耳機,陶醉在音樂優美的旋律裡,讓歌聲帶我穿越境界,仿若身臨其境。也會聽到心醉,心碎,闇然落淚。這種感覺,只能在“靜”中才能擁有,一顆蕙質蘭心,在玲瓏剔透裡的感觸。

  人生之路,終有幾朵薰香的嫣紅散落在其中,點醉了生命旅途的平庸。待到繁華過後,平淡之時,仍有一股淡淡餘香,一縷綿綿柔情,回味無窮,纏綿不休。花開,花落,是經年,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無須抱怨,遺憾,欣然面對,把一切都看淡。

  淡,是開在角落裡一朵寧靜的小花。溫婉了歲月,清淺了時光。我於淡泊中安然,細數流年,笑看繞過指尖的風煙。我願隨清風淡去,你是否還站在原地,牽著繁華,留戀不捨?我真的不想回眸,多看一眼那庸俗的纏綿,眼淚裡的虛偽。請放手,讓我安靜地走……

  前世,我是佛前的一朵青蓮,只因貪戀紅塵,墜入塵埃,沾染一身的煙雨愁綿。跳不出三界,困在五行之中,只求在六道輪迴之中,再做佛前的青蓮,看透塵世的紛擾,人性的自私和貪婪,虛假和險惡,遠離人間的恩恩怨怨,清澈明朗。朝看紅霞,晚融夕陽沐眠。安之若素,不累不煩。

  是歲月老去了,還是早已心灰意冷,淡漠紅塵。沒了纏綿悱惻的情愫,不再有爭強好勝的萌動。只想守著一份寧靜,用一顆安定祥和的心,看時光蔥蘢裡的慢慢凋零,面對歲月的蒼桑,把一切都看淡。

  既然不能改變,不防試著接受。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恆定淡然,豁然開朗。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

  淡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對人生的態度,是一種美德,一種涵養,一種風度,一種勇敢,一種力量,一種原則。來自於心靈深處,不與群芳爭姝麗,淡若清風。

  生命本是一場花開的過程,是心靈相約的驛站。只有處在寧靜中,才能聽到花開的聲音,感觸心靈深處的呼喚。才能看清塵世裡,繁華過後成蕭條的殘境。面對浮萍,我早已習慣了獨自承受孤寂,看時光蹉跎在流年裡悄無聲息。生活賜予我們應有的幸福,同時也帶來許多遺憾和不足。不必抱怨,不必自卑,看淡便是晴天。與其抱怨,不如改變對人生的態度,加強自己世界關的改造。學點阿Q精神,換個角度,可以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以冷靜的態度來看待問題,也許會看到易想不到的風景,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春”的遇見。

  淡定,遇事波瀾不驚,才會看清波詭雲譎的多變。用淡然的心態看待紅塵萬物,用心靈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讓陽光的明媚沖淡心底的憂慮,攜一抹淡淡的蘭香,靜觀紅塵過往。嫣然一笑,在風輕雲淡的日子裡飄淺。

  淡若清風,靜如蘭美文 篇2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涵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說它很宜於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徵。再比方街上有一個乞丐,我只能見到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厭;你見他便發慈悲心,給他一個銅子;旁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下宏願,要打翻社會制度。這幾個人反應不同,都由於感受力有強有弱。

  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於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比方詩人和美術家,你見不到的東西他能見到,你聞不到的東西他能聞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請伯牙向他彈琴,他也只聯想到棉匠彈棉花。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嚥,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的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

  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決不至於岑寂,也決不至於煩悶。朱子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你姑且閉目一思索,把這幅圖畫印在腦裡,然後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麼愜當!一般人的生活幹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雲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條定律說:兩物不能同時並存於同一空間。這個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說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所以習靜並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靜與閒也不同。許多閒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閒。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我這番話都是替兩句人人知道的詩下注腳。這兩句詩就是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大約詩人的領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來看周啟孟的《雨天的書》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覺得這種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這一句詩就懂得我所謂靜趣。中國詩人到這種境界的也很多。現在姑且就一時所想到的寫幾句給你著: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古詩,作者姓名佚。

  山滌餘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陶淵明《時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目送飄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嵇叔夜《送秀才從軍》。

  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春蟬。渡頭餘落日,建裡上孤煙。王摩詰《贈裴迪》。

  象這一類描寫靜趣的詩,唐人五言絕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細玩味,你便可以見到這個宇宙又有一種景象,為你平時所未見到的。梁任公的《飲冰室文集》裡有一篇談煙士披裡純,清姆斯的《與教員學生談話》(aes:Tals T Teachers and Students)裡面有三篇談人生觀,關於靜趣都說得很透闢。可惜此時這兩部書都不在手邊,不能錄幾段出來給你看。你最好自己到圖書館裡去查閱。詹姆斯的《與教員學生談話》那三篇(最後三篇)尤其值得一讀,記得我從前讀這三篇,很受他感動。

  靜的修養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昧,對於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釋邊牟尼在菩提樹陰靜坐而證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許多偉大人物常能在倉皇擾亂中雍容應付事變,絲毫不覺張皇,就因為能鎮靜。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裡,自然也難免眼著旁人亂嚷。不過忙裡偶然偷閒,鬧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著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你並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你有時大概也發生同樣感想罷?

  眠食諸希珍重!

  你的朋友孟實

  淡若清風,靜如蘭美文 篇3

  春天日子是長極了的。長長的白日,一個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陽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無事作時皆在曬樓或空坪裡放風箏。天上白白的日頭慢慢的移著,雲影慢慢的移著,什麼人家的風箏脫線了,各處便都有人仰了頭望到天空,小孩子都大聲亂嚷,手腳齊動,盼望到這無主風箏,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裡。

  女孩子嶽珉年紀約十四歲左右,有一張營養不良的小小白臉,穿著新上身不久長可齊膝的藍布袍子,正在後樓屋頂曬臺上,望到一個從城裡不知誰處飄來的脫線風箏,在頭上高空裡斜斜的溜過去,眼看到那線腳曳在屋瓦上,隔壁人家曬臺上,有一個胖胖的婦人,正在用晾衣竹竿亂撈。身後樓梯有小小聲音,一個男小孩子,手腳齊用的爬著樓梯,不一會,小小的頭顱就在樓口邊出現了。小孩子怯怯的,賊一樣的,轉動兩個活潑的眼睛,不即上來,輕輕的喊女孩子。

  “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來一會兒好不好?”

  女孩子聽到聲音,忙回過頭去。望到小孩子就輕輕的罵著,“北生,你該打,怎麼又上來?等會兒你姆媽就回來了,不怕罵嗎?”

  “玩一會兒。你莫聲,婆婆睡了!”小孩重複的說著,神氣十分柔和。

  女孩子皺著眉嚇了他一下,便走過去,把小孩援上曬樓了。

  這曬樓原如這小城裡所有平常曬樓一樣,是用一些木枋,疏疏的排列到一個木架上,且多數是上了點年紀的。上了曬樓,兩人倚在朽爛發黴搖搖欲墮的欄干旁,數天上的大小風箏。曬樓下面是斜斜的屋頂,屋瓦疏疏落落,有些地方經過幾天春雨,都長了綠色黴苔。屋頂接連屋頂,曬樓左右全是別人家的曬樓。有曬衣服被單的,把竹竿撐得高高的,在微風中飄飄如旗幟。曬樓前面是石頭城牆,可以望到城牆上石罅裡植根新發芽的葡萄藤。曬樓後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軟,很溫柔的流著。河對面有一個大坪,綠得同一塊大氈茵一樣,上面還繡得有各樣顏色的花朵。大坪盡頭遠處,可以看到好些菜園同一個小廟。菜園籬笆旁的桃花,同庵堂裡幾株桃花,正開得十分熱鬧。

  日頭十分溫暖,景象極其沉靜,兩個人一句話不說,望了一會天上,又望了一會河水。河水不象早晚那麼綠,有些地方似乎是藍色,有些地方又為日光照成一片銀色。對岸那塊大坪,有幾處種得有油菜,菜花黃澄澄的如金子。另外草地上,有從城裡染坊中人曬得許多白布,長長的臥著,用大石塊壓著兩端。坪裡也有三個人坐在大石頭上放風箏,其中一個小孩,吹一個蘆管嗩吶吹各樣送親嫁女的調子。另外還有三匹白馬,兩匹黃馬,沒有人照料,在那裡吃草,從從容容,一面低頭吃草一面散步。

  小孩北生望到有兩匹馬跑了,就狂喜的喊著:“小姨,小姨,你看!”小姨望了他一眼,用手指指樓下,這小孩子懂事,恐怕下面知道,趕忙把自己手掌掩到自己的嘴唇,望望小姨,搖了一搖那顆小小的頭顱,意思象在說:“莫說,莫說。”

  兩個人望到馬,望到青草,望到一切,小孩子快樂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遠的一些別的東西。

  他們是逃難來的,這地方並不是家鄉,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親,大嫂,姐姐,姐姐的兒子北生,小丫頭翠雲一群人中,就只五歲大的北生是男子。胡胡塗塗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這裡以後,應當換輪船了,一打聽各處,才知道××城還在被圍,過上海或過南京的船車全已不能開行。

  到此地以後,證明了從上面聽來的訊息不確實。既然不能透過,回去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照媽媽的主張,就找尋了這樣一間屋子權且居住下來,打發隨來的兵士過宜昌,去信給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在此住下後,媽媽同嫂嫂只盼望宜昌有人來,姐姐只盼望北京的信,女孩嶽珉便想到上海一切。她只希望上海先有信來,因此才好讀書。若過宜昌同爸爸住,爸爸是一個軍部的軍事代表。哥哥也是個軍官,不如過上海同教書的二哥同祝可是××一個月了還打不下。

  誰敢說定,什麼時候才能通行?幾個人住此已經有四十天了,每天總是要小丫頭翠雲作伴,跑到城門口那家本地報館門前去看報,看了報後又趕回來,將一切報上訊息,告給母親同姐姐。幾人就從這些訊息上,找出可安慰的理由來,或者互相談到晚上各人所作的好夢,從各樣夢裡,卜取一切不可期待的佳兆。母親原是一個多病的人,到此一月來各處還無回信,路費剩下來的已有限得很,身體原來就很壞,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壞了。女孩嶽珉常常就想到:“再有半個月不行,我就進黨務學校去也好吧。”那時黨務學校,十四歲的女孩子的確是很多的。一個上校的女兒有什麼不合式?一進去不必花一個錢,六個月畢業後,派到各處去服務,還有五十塊錢的月薪。這些事情,自然也是這個女孩子,從報紙上看來,保留到心裡的。

  正想到黨務學校的章程,同自己未來的運數,小孩北生耳朵很聰銳,因恐怕外婆醒後知道了自己私自上樓的事,又說會掉到水溝裡折斷小手,已聽到了樓下外婆咳嗽,就牽小姨的衣角,輕聲的說:“小姨,你讓我下去,大婆醒了!”原來這小孩子一個人爬上樓梯以後,下樓時就不知道怎麼辦了的。

  女孩嶽珉把小孩子送下樓以後,看到小丫頭翠雲正在天井洗衣,也就蹲到盆邊去搓了兩下,覺得沒什麼趣味,就說:“翠雲,我為你樓上去曬衣罷。”拿了些扭幹了水的溼衣,又上了曬樓。一會兒,把衣就晾好了。

  這河中因為去橋較遠,為了方便,還有一隻渡船,這渡船寬寬的如一條板凳,懶懶的擱在灘上。可是路不當衝,這隻渡船除了染坊中人曬布,同一些工人過河挑黃土,用得著它以外,常常半天就不見一個人過渡。守渡船的人,這時正躺在大坪中大石塊上睡覺。那船在太陽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無聊十分倦怠的樣子,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風裡滑動。

  “為什麼這樣清靜?”女孩嶽珉心裡想著。這時節,對河遠處卻正有制船工人,用釘錘敲打船舷,發出砰砰龐龐的聲音。還有賣針線飄鄉的人,在對河小村鎮上,搖動小鼓的聲音。聲音不斷的在空氣中盪漾,正因為這些聲音,卻反而使人覺得更加分外寂靜。

  過一會,從裡邊有桃花樹的小庵堂裡,出來了一個小尼姑,戴黑色僧帽,穿灰色僧衣,手上提了一個籃子,揚長的越過大坪向河邊走來。這小尼姑走到河邊,便停在渡船上面一點,蹲在一塊石頭上,慢慢的捲起衣袖,各處望了一會,又望了一陣天上的風箏,才從容不迫的,從提籃裡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面前,在流水裡亂搖亂擺。因此一來,河水便發亮的滑動不止。又過一會,從城邊岸上來了一個鄉下婦人,在這邊岸上,喊叫過渡,渡船伕上船抽了好一會篙子,才把船撐過河,把婦人渡過對岸,不知為什麼事情,這船伕象吵架似的,大聲的說了一些話,那婦人一句話不說就走去了。跟著不久,又有三個挑空籮筐的男子,從近城這邊岸上喚渡,船伕照樣緩緩的撐著竹篙,這一次那三個鄉下人,為了一件事,互相在船上吵著,划船的可一句話不說,一擺到了岸,就把篙子釘在沙裡。不久那六隻籮筐,就排成一線,消失到大坪盡頭去了。

  洗菜的小尼姑那時也把菜洗好了,正在用一段木杵,搗一塊布或是件衣裳,搗了幾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擺幾下,於是再提起來用力搗著。木杵聲音印在城牆上,回聲也一下一下的響著。這尼姑到後大約也覺得這回聲很有趣了,就停頓了工作,尖銳的喊叫:“四林,四林,”那邊也便應著“四林,四林”。再過不久,庵堂那邊也有女人銳聲的喊著“四林,四林”,且說些別的話語,大約是問她事情做完了沒有。原來這就是小尼姑自己的名字!這小尼姑事件完了,水邊也玩厭了,便提了籃子,故意從白布上面,橫橫的越過去,踏到那些空處,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後,女孩嶽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幾片菜葉浮著,傍到渡船緩緩的動著,心裡就想起剛才那小尼姑十分快樂的樣子。“小尼姑這時一定在庵堂裡把衣晾上竹竿了!

  過了一會。想起這小尼姑的快樂,想起河裡的水,遠處的花,天上的雲,以及屋裡母親的病,這女孩子,不知不覺又有點寂寞起來了。

  她記起了早上喜鵲,在曬樓上叫了許久,心想每天這時候送信的都來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是不是上海來了信。走到樓梯邊,就見到小孩北生正輕腳輕手,第二回爬上最低那一級梯子。

  “北生你這孩子,不要再上來了呀!”

  下樓後,北生把女孩嶽珉拉著,要她把頭低下,耳朵俯就到他小口,細聲細氣的說:“小姨,大婆吐那個……。”

  到房裡去時,看到躺在床上的母親,靜靜的如一個死人,很柔弱很安靜的呼吸著,又瘦又狹的臉上,為一種疲勞憂愁所籠罩。母親象是已醒過一會兒了,一聽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睜開了眼睛。

  “珉珉你為我看看,熱水瓶裡的水還剩多少。”

  一面為病人倒出熱水調和庫阿可斯,一面望到母親日益消瘦下去的臉,同那個小小的鼻子,女孩嶽珉說:“媽,媽,天氣好極了,曬樓上望到對河那小庵堂裡桃花,今天已全開了。”

  病人不說什麼,微微的笑著。想到剛才咳出的血,伸出自己那隻瘦瘦的手來,摸了摸自己的額頭,自言自語的說著,我不發燒。說了又望到女孩溫柔的微笑著。那種笑是那麼動人憐憫的,使女孩嶽珉低低的噓了一口氣。

  “你咳嗽不好一點嗎?”

  “好了好了,不要緊的,人不吃虧。早上吃魚,喉頭稍稍有點火,不要緊的。”

  這樣問答著,女孩便想走過去,看看枕邊那個小小痰盂。

  病人明白那個意思了,就說:“沒有什麼。”又說:“珉珉你站到莫動,我看看,這個月你又長高了!”

  女孩嶽珉害羞似的笑著,“我不象竹子罷,媽媽。我擔心得很,人太長高了要笑人的!”

  靜了一會。母親記起什麼了。

  “珉珉我作了個好夢,夢到我們已經上了船,三等艙里人擠得不成樣子。”

  其實這夢還是病人捏造的,因為記憶力亂亂的,故第二次又來說著。

  女孩嶽珉望到母親同蠟做成一樣的小臉,就勉強笑著,“我昨晚當真夢到大船,還夢到三毛老表來接我們,又覺得他是福祿旅館接客的招待,送我們每一個人一本旅行指南。今早上喜鵲叫了半天,我們算算看,今天會不會有信來。”

  “今天不來明天應來了!”

  “說不定自己會來!”

  “報上不是說過,十三師在宜昌要調動嗎?”

  “爸爸莫非已動身了!”

  “要來,應當先有電報來!”

  兩人故意這樣樂觀的說著,互相哄著對面那一個人,口上雖那麼說著,女孩嶽珉心裡卻那麼想著:“媽媽病怎麼辦?”

  病人自己也心裡想著:“這樣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從城北卜課回來了,兩人正在天井裡悄悄的說著話。女孩嶽珉便站到房門邊去,裝成快樂的聲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個風箏斷了線,線頭搭在瓦上曳過去,隔壁那個婦人,用竹竿撈不著,打破了許多瓦,真好笑!”

  姐姐說:“北生你一定又同小姨上曬樓了,不小心,把腳摔斷,將來成跛子!”

  小孩北生正蹲到翠雲身邊,聽姆媽說到他,不敢回答,只偷偷的望到小姨笑著。

  女孩嶽珉一面向北生微笑,一面便走過天井,拉了姐姐往廚房那邊走去,低聲的說:“姐姐,看樣子,媽又吐了!”

  姐姐說:“怎麼辦?北京應當來信了!”

  “你們抽的籤?”

  姐姐一面取那簽上的字條給女孩,一面向蹲在地下的北生招手,小孩走過身邊來,把兩隻手圍抱著他母親,“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頭下!”

  姐姐說:“北生我告你,不許到婆婆房裡去鬧,知道麼?”

  小孩很懂事的說:“我知道。”又說:“娘娘,對河桃花全開了,你讓小姨帶我上曬樓玩一會兒,我不吵鬧。”

  姐姐裝成生氣的樣子,“不許上去,落了多久雨,上面滑得很!”又說:“到你小房裡玩去,你上樓,大婆要罵小姨!”

  這小孩走過小姨身邊去,捏了一下小姨的手,乖乖的到他自己小臥房去了。

  那時翠雲丫頭已經把衣搓好了,且用清水蕩過了,女孩嶽珉便為扭衣裳的水,一面作事一面說:“翠雲,我們以後到河裡去洗衣,可方便多了!過渡船到對河去,一個人也不有,不怕什麼罷。”翠雲丫頭不說什麼,臉兒紅紅的,只是低頭笑著。

  病人在房裡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進去了。翠雲把衣扭好了,便預備上樓。女孩嶽珉在天井中看了一會日影,走到病人房門口望望。只見到大嫂正在裁紙,大姐坐在床邊,想檢察那小痰盂,母親先是不允許,用手攔阻,後來大姐仍然見到了,只是搖頭。可是三個人皆勉強的笑著,且故意想從別一件事上,解除一下當前的悲慼處,於是說到一個很久遠的故事。到後三人又商量到寫信打電報的事情。女孩嶽珉不知為什麼,心裡盡是酸酸的,站在天井裡,同誰生氣似的,紅了眼睛,咬著嘴唇。過一陣,聽到翠雲丫頭在曬樓說話:“珉小姐,珉小姐,你上來,看新娘子騎馬,快要過渡了!”

  又過一陣,翠雲丫頭於是又說:

  “看呀,看呀,快來看呀,一個一塊瓦的大風箏跑了,快來,快來,就在頭上,我們捉它!”

  女孩嶽珉抬起來了頭,果然從天井裡也可以望到一個高高的風箏,如同一個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氣,偏偏斜斜的滑過去,隱隱約約還看到一截白線,很長的在空中搖擺。

  也不是為看風箏,也不是為看新娘子,等到翠雲下曬樓以後,女孩嶽珉仍然上了曬樓了。上了曬樓,仍然在欄干邊傍著,眺望到一切遠處近處,心裡慢慢的就平靜了。後來看到染坊中人在大坪裡收拾布匹,把整匹白布折成豆腐乾形式,一方一方擺在草上,看到尼姑庵裡瓦上有煙子,各處遠近人家也都有了煙子,她才離開曬樓。

  下樓後,向病人房門邊張望了一下,母親同姐姐三人都在床上睡著了。再到小孩北生小房裡去看看,北生不知在什麼時節,也坐在地下小絨狗旁睡著了。走到廚房去,翠雲丫頭正在灶口邊板凳上,偷偷的用無敵牌牙粉,當成水粉擦臉。

  女孩嶽珉似乎恐怕驚動了這丫頭的神氣,趕忙走過天井中心去。

  這時聽到隔壁有人拍門,有人互相問答說話。女孩嶽珉心裡很希奇的想到:“誰在問誰?莫非爸爸同哥哥來了,在門前問門牌號數罷?”這樣想到,心便驟然跳躍起來,忙匆匆的走到二門邊去,只等候有什麼人拍門拉鈴子,就一定是遠處來的人了。

  可是,過一會兒,一切又都寂靜了。

  女孩嶽珉便不知所謂的微微的笑著。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曬樓柱頭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個地方,豎立在她們所等候的那個爸爸墳上一面紙製的旗幟。

  淡若清風,靜如蘭美文 篇4

  都說百合馥郁,我總是湊近才聞得著。

  晚餐後無事,想到明日放假,案頭還有學生筆記尚未批閱。於是信步走至辦公室,低頭欣賞。自習已上,老師們都在教室。我藏在自己的閣子裡圈圈點點,一陣又一陣連綿不絕的香氣撲鼻而來。詫異之餘忽然醒悟,這香味來自桌上的百合。百合是教師節那天學生送的,我從家裡帶了個玻璃瓶修修剪剪插上。白日,辦公室裡紛紛擾擾,我竟未聞到這百合的香。此刻,寂靜之中,永珍皆隱,只有這香嫋嫋婷婷縈上心頭。

  香,我聞到,我未聞,都在那裡,不一樣的是此刻辦公室的寂靜,我心也隨之寧靜。這樣也能夠說香從靜中生。

  細想來,靜,由青和爭組成。所謂青,植物初生之色,所謂爭,雙手一上一下相牽拉,是為堅持。那麼靜,就是讓人在五色亂目,五音迷耳的嘈雜塵世堅持初心吧。

  靜是與自然的和解,惟靜能賞。慢慢走,欣賞啊。汲汲於功名,蠅營於微利,腳步只能惶恐,只能匆忙。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悠然的姿態,才能領略山氣日夕佳,才能賞觀飛鳥相與還,才能聽到唱晚的漁舟,階前的秋雨。

  靜是大腦的釋放,惟靜生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靜則能排除一切干擾,專注一事。靜才能摒棄萬千誘惑,無欲則剛。古人云,每臨大事有靜氣,也就是說靜才能體察萬物之端倪,洞幽燭微,才能泰山崩於前而不色變,才能贏。謝安石,“此小兒輩破賊”可稱典型。

  靜是孤獨的自守,是與內心的對話。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好一個深林人不知,好一個明月來相照。這是偉大的孤獨,這是高貴的寂寞。天才數學家佩雷耳曼被稱作隱士,他拒絕領所有的獎,即使是自己的重要成果對龐加萊猜想的解決也只是隨隨便便在網際網路上發了三篇文章,是天才加上淡泊寧靜才有驚人成就。同樣,也只有瓦爾登湖的寧靜才能成全梭羅。

  寂靜之中,週記很快批閱結束。走在校園的小徑上,疏影斑斑,蛩鳴不絕。那香,卻還心頭縈繞,久久不散。

  淡若清風,靜如蘭美文 篇5

  似乎總想說些什麼。似乎總不知道要說什麼。在這樣一個恬靜。溫和的夜。 有時候會問自己。心底。深深的`心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開心。幸福。恬淡的溫柔。功成名就。光鮮奪目。意氣風發。 墮落。頹靡。灼灼的烈火。花前月下。燈紅酒綠。夜夜笙歌。 都是。都不是。

  雜亂的思緒。雜亂的筆觸。雜亂的生活。雜亂的一個人。 總有這些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總有一個兩個翻過來覆過去的夜晚。 心。到底墜落在哪裡。

  空氣裡浮著跳動的旋律。聽的歌。也是雜亂的。 jay。jolin。jj。 王菲。許巍。

  安又琪。張靚穎。梁靜茹。 李聖傑。張信哲。任賢齊。 陳綺貞。

  一首歌。是一把刀。劃下淚痕。 也是一道溫良的藥。淌過心間。

  一首老歌。是一段封存的回憶。一個藏在心底的人。

  每每聽到。還是會想起。那些人。那些事。把魂埋在靈動的樂曲裡。獲得永生。 不管是笑了。還是哭了。卻都是苦的。因為。回不去了。都是回不去的曾經了。

  喜歡古箏。喜歡安靜彈古箏的女子。兩鬢細碎的髮絲在音節和風中飄揚起來。 喜歡江南。喜歡江南水鄉。喜歡和風細雨裡的靜謐古鎮。小橋。流水。人家。

  城市。ktv。酒吧。鋼筋水泥。繁華霓虹。冰冷的都市。 鄉下。山間。田埂。綠水青山。幾豆燈火。溫暖的小城。

  我說要找一個肯陪我逛田野的女子相伴一生。 牽著手。在一片金黃璀璨的油菜花海中奔跑。 這一幕。醉了我一次。又一次。模糊在夢裡。

  在看三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生在亂世。不算是幸事。然。卻是亂世出英雄。 與其說是英雄生在亂世。莫若亂世造就了英雄。

  於亂世中的人們。興許等於顛沛流離動盪離散的一生。 但於後世的我們。卻是一場紛繁瑰麗驚心動魄的大戲。 我卻是愛極了那些紛亂離散爾虞我詐朝乾夕惕的情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若我生在亂世。會有怎樣的一生呢。

  應當不是能成一方霸業的梟雄。我好像總是缺了那樣的雄心壯志和滿腹韜略。 也當不會是山間吟詩作對淡看天下的隱士。我總是耐不住那樣的孤寂和落寞。 其實。其實。我向往的卻是金庸古龍筆下的俠士生活。 一琴一劍。浪跡天涯。踏遍萬水千山。覽盡世間風華。

  夜。更深了。

  好像。還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罷。罷。罷。何苦要追根究底知道那麼多。

  這樣的一篇文。筆觸隨思緒流走。不成章法。 甚至不知道。要陳述一些什麼。

  就算是遣詞造句也好。無病呻吟也罷。

  人的這一生。就是要在無聊的時候找點事擺弄。 快樂的時候給自己增點煩惱和憂愁。 失意的時候為自己添點快樂與滿足。

  淡若清風,靜如蘭美文 篇6

  從靜中醒來,東方未白。過不了多久太陽便會靜悄悄地出現,喚醒這靜謐於夢中的世界。此時我會嘆得一句:靜存在於萬事萬物之間。

  萬事取其一,我想首當其衝的便是成功之事吧!成功多從靜中來。此靜不是安靜,也不是寧靜,而是心靜。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寫道:有動於中,必搖其精。我想是的,動者心浮氣躁,損耗精元,做事恐怕只能事倍功半,不能發揮其所有的能力。而靜者,養精蓄銳,一觸即發,將會是事半功倍,其發揮的效果也將是超常的。靜者,動襯之;成功者,失敗襯之。所以要想取得成功,靜是離不開的。

  萬物者,存於自然之間也。所以可以說靜存在於自然之間。萬物在自然之中悄無聲息地生長著。你童年時親手栽下的小樹苗,如今是否已經枝繁葉茂?它在時間的流逝中,以靜為姿態,汲取日月之精華,茁壯成長著。與之相同的還有那花,那草,那浩繁的世間萬物。它們似乎靜止著,但在這靜中,它們繁衍生息,日益壯大。靜,果真是大自然的常態!

  靜的本質其實是動。哲學告訴我們,在物質世界中,沒有絕對的靜止,只有絕對的運動,可以這麼說,靜是動的特殊格式。兩輛疾馳著的火車,它們速度一致,在鐵軌上前進著,毋庸置疑它們是運動的,可對於它們自身而言,又是相對靜止。可以說,靜者在動者中體現。類似的,一個人靜止於原地,但他一天卻可以運動八萬裡,這是因為地球在運動。所以說靜產生於,靜的本質是動。

  關於靜我想到一個故事:兩個畫家在面對《靜》這個題目作畫時,一個畫得是清山綠水,景色怡人,水面也靜如銀鏡;另一個卻畫得是一條瀑布,一瀉千里,瀑布旁有一棵樹,樹上的鳥窩中有一隻鳥正在安然睡著。靜的本質被第二位畫家抓住了,這也是他一舉成名。

  是的,我們要在靜中奮進,即便世界再怎麼喧囂,但我們一定要存有一顆寧靜的心。諸葛亮曾說過: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善靜之人好比那一隻居於網中的蜘蛛,它不驕不躁,靜身以待;而動者就像飛蟲無數,躁動不已,只知往前猛飛,卻不知死亡就在眼前。世上之事物多存靜,而世上之人像飛蟲者實繁,如蜘蛛者蓋少。

  淡若清風,靜如蘭美文 篇7

  黎明,靜:天空泛著魚肚白。朝陽的第一抹光灑向天空,清晨的第一絲風浮動人心。黎明,很涼,它沒有午夜的漆黑,沒有中午的熾熱,它有的是涼,那種令人留戀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可以清楚地聽到風的聲音,時而緩慢,時而瘋狂,時而呼嘯,時而細細無聲。

  黎明寧靜。

  中午,靜:驕陽似火,沒有人會在這時外出,人們都在房子裡享受“冰冷的待遇”,舒服!蟬--那個性急的小嬰兒,就在這時不斷得學唱歌,可惜,它還太小無法唱出那些優美的旋律,只能模糊地吐出一聲又一聲“知了”。太陽無

  情的把大地燒得滾燙,所有的聲音都凝固在悶熱的空氣中。

  中午寂靜。

  夜,靜:一絲晚風吹拂著,樹葉也調皮得“沙沙”作響,蟋蟀--那個幽雅的歌唱家就在夜裡舉辦了好幾場音樂會。熟悉的打鼾聲就像是為蟋蟀的音樂會增添了幾分活躍。時不時,外頭傳來車子駛過的聲音,因為只是幾輛而已,它們沒有了白天的神氣和驕傲,那聲音很小很小。

  夜是平靜。

  淡若清風,靜如蘭美文 篇8

  是秋了,亂紅飛處。

  我喜歡初秋,霜降未至。早起,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涼絲絲的風落在眉間,浮動著落葉的情懷。腳印下寫出的句子裡,彷彿有遙遠的笛聲響起。

  古城的城牆,厚重的青磚,堆砌著很多故事。黛瓦青牆,泛著古老的蒼顏,用手輕輕的觸控,指尖下的粉墨,就滴落成了帶著唐詩宋詞的清幽。

  我喜歡獨自走在古城的街道上,尤其是到了秋天,那種秋涼的心境,交織著古城的深厚,無盡的秋意,蔓延在心底和眼裡,古城不驚。很多年,我都會在某一個秋日,把腳步伸展在古城的秋天裡。

  走著走著,就到了深秋。

  走著走著,就傾城映空。

  小院無聲滿階塵,我走在秋天的古城裡,小院深處無人問。背影裡裝滿了深情,院落裡的人早已經不是曾經的故人。燕子歸去,牆下鞦韆。掩不住的蒼涼,寫不盡的憂思。

  嘆一曲,秋華驚夢。到底是,滿目落英正紛紛。

  古城的城牆根下,泛著青灰色的煙水。瀰漫在初秋的清涼裡,翻動之間,就是千年,古城一直不變。我也想成為一座古城,無論經歷風雨滄桑,無論經歷幾度輝煌,一直一直,是一副不驚的模樣。終究是不能啊,會有離別的憂傷,會有快樂的歡唱,會有莞爾的美麗,會有低沉的回望。

  我數著腳下的青磚,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留住了多少歲月的斑駁,才會有沉甸甸的頷首。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會停留,趕路。就是想盡快的走完這一生的路程,爭著,吵著,不甘寂寞。

  我依然喜歡坐在落日裡,我依然喜歡走在青磚上,我依然喜歡寫一些自己的文字。就像這秋天裡的古城,不動,無聲,看著塵世裡的炊煙滾滾。就像這初秋下的光陰,不涼,也不燥。

  不做離人,不忘初心。

  日月簡靜,不曾擾古城。

  是秋了,風起,葉落,花開半世,心落半塵。

  淡若清風,靜如蘭美文 篇9

  心輕夢靜是最好的期待,你想象有這麼好的意境來過麼,想象是那麼的平凡,即使一個不經意的寒夜,也會天天守候。以往沒有這樣的季節來過,就接受它並把它收藏。

  畢竟春花還會開放。就這麼冷,你不曉得是在哪一年的春天,會有如此的寂寞和冷落,知道嗎?不去讀也不去想,季節就是如此的變換,你不可預測,也不可去想象。

  一首《隱型的翅膀》那麼的熟悉,不去想,也不想擁有,只有一雙翅膀能飛,心中的歌就會那麼的嘹亮。

  風還在外面刮,這是哪一年的風,要等到今年的春天一起來,害的那早春的桃花逃避了。那河水依然自由奔流,無拘無束,不管去往哪個方向,最終走向大海,那是最好的歸處。

  靜默時一杯酒,或是一杯苦咖啡,或是一支不想去觸控的香菸,品償才知道,生活的樂與悲,你才學會去珍惜。

  快樂是我們一生的追求,我們也不乏去尋找本來不該有的快樂。那是一個人的本能,喜樂與快樂的人同行。

  咖啡是苦澀的,也可加糖,那失去了原來的本色,保持原來的狀態很重要。酒是穿腸的東西,不要用多,適當最好。春節過後,我看到一樹的桃花,他們簇擁著,緊密著,風兒都擠不進,那是山村房前的一棵老桃樹,它依然照例開著五豔六色的花,迎接她的客人。

  淡若清風,靜如蘭美文 篇10

  往返幾天幾夜,車馬困頓,就是為了那拉提草原。想像中的草原遼闊和空曠,一望無垠,牛歡馬嘶。沒想到,拿拉提草原卻是這般的纖秀、柔雅,幽深而恬靜。

  我到拿拉提草原,正是正午時光,趁著沒有別的活動,就把自己交給了草原,去草原上走走。在山巒的夾裹下,草場像是一條狹窄的翡翠玉帶,在我的面前鋪展開去。天很藍,日頭朗朗。我站在草地上,能聽到陽光落在草葉上細微的破裂聲,像熟透的豆莢殼綻裂,果實蹦跳出來的聲音。草原上沒有風,少了風吹扯,雲就好像沒有了腳,懶洋洋地掛在藍天上,三三兩兩,那麼幾朵,像是畫家隨意點綴上去的,別緻,卻也蠻有意味。

  現在是那拉提草原封場的日子,草原上見不到成群的牛和羊,即使賓士的駿馬也少見了。如果此次來,只是想見識一下“風吹草地見牛羊”的景觀,那就是來錯地方了。但草原的這份寧靜,正合我的心思,長久沉浸在喧囂和浮華之中,正需要用這樣一份靜謐來沉澱一下自己浮躁的心靈。

  少了成千上萬只蹄子的踐踏,牧草生長的很完整,蔥蕪而潔淨。草,齊膝長,如厚厚的草毯子,在草地上行走,草和腳的摩挲聲清晰可聞,一腳踩下去,軟茸茸的,有一股子說不出來的舒坦。隨著我腳步的移動,綠草中還不時會飄騰起一陣細細的,霧狀的淡白色的花粉,由於沒有風吹拂,花粉就長時間地滯留在空氣中,這是草的花粉,這些花粉,在陽光下嫋嫋升揚,散發出一股淡淡甜潤的清香。彷彿這草香不是用來聞,而是拿來看的。

  走累了,隨便找一塊地方坐下,草浪瞬間就會將我完完全全的淹沒。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大自然裡,我聽到許多不知名的蟲在草的深處“唧唧啾啾”嘶鳴著,有的輕,有的濁,有的長,有的短,有的悅耳,有的尖利,另外,還有一些細微的“啪啪”聲,那是牧草生長的拔節聲吧。

  稠密的草叢中,生長著許多的小生物。如悠閒散步的螞蟻,蕩著鞦韆的小蜘蛛和一些色彩絢麗的昆蟲。起先,它們因為我的突然入侵而有些慌恐,拚命地逃竄,往草的根部,往草莖上,但後來,看到我沒有惡意,它們心中的慌恐就消失了。也許,此時此刻,在它們的眼裡,我這個“龐然大物”也成了它們當中的一分子,成了它們的朋友。有一兩隻螞蟻甚至大膽地爬到我的腳上,手背上來。還有一種類似於蚱蜢的小昆蟲,它的個子比蚱蜢要小許多,碧綠綠的,羽翅透明如蟬翼。如果不是我驚到了它,它正安祥地伏在綠綠的草葉上休息,或者正在安享美味,是我的突然出現打破了它詩意的棲居,在我快要走近它的時候,它振翮掠起,隨著“噝”地一聲長鳴,身子箭一樣地彈出,這個聲音儘管微小,卻在草地上傳出很遠……

  草地上,除了豐美的牧草外,還盛放著一些花朵,它們是野油菜花和獨活草。要辨認它們很容易,看看花色就行了,野油菜花是金黃色的,獨活草卻是粉白色。這些花兒不混雜生長,就像有人精心佈置過一樣。如莊稼人種的莊稼,這一塊種水稻,那一塊地種玉米,井然有秩。蜜蜂是花的使者,可不管這是野油菜花,還是獨活草,只恪守著一個原則,那裡有甜蜜就往那裡走,於是,它這裡飛一下,然後,又飛到那裡停一下。它不停地在花之間往返穿梭,長舌婦一樣傳遞著花之間的趣事,,情事,秘事,有了蜜蜂的渲染,花兒們也不孤單,生活的趣意盎然。

  在行走中,我還與一條清澈的溪流邂逅。溪流不寬,水卻豐滿,溪水在陽光下歡快地流著,站在溪水邊,聽著汩汩的流水聲,我彷彿能看到流水正在受岸上植物和土地的邀請,興奮地往樹杆、草的莖葉上流淌,往泥土的深處走,給樹,給草,給泥土送去甘露。在拿拉提草原,這樣的小溪流數不勝數,魚網一樣密佈著,它們都不深,流速不急,卻一年四季,不停地奔流著,不會乾涸,它們是整個拿拉提草原上的靜、動脈,是草原源源不絕的生命原動力,是牧民們幸福生活的源泉。

  在那拉提草原我的目光也會與草地上的那些孤獨的樹相遇,樹是草原的守望者。我很想走近這樣一棵樹,但它們生長在草原的深處,使我一時無法走近,這也使我無法知道那棵樹到底是什麼樹,是榆樹、槐樹,抑或是胡楊樹,儘管我無法確定它們到底是什麼樹,但這些樹,我想會很久地留存在我的記憶裡。這些樹,在草原上都不算高大,枝葉舒展著,葶葶如蓋,沒有人知道它們在天地間站了多少年,是誰種下的。天空中飛過的鳥雁們累了,就停在它的枝柯上歇息。這些樹是飛鳥們的驛站,它們在樹上啜飲清露,吃足了,休息好了,翌日清晨,留下幾章婉囀的鳥歌后,就飛走了。很多的時候,它的濃蔭下,會歇著幾隻羊,一頭牛,或者一匹馬,它用自己的軀體為它們抵擋著強熱的陽光,聽著羊們吃飽喝足後幸福的咩咩聲,聽著牛有節奏心滿意足的反芻聲,樹是幸福的。只是現在牛羊都離它而去了,它可能會覺得有些孤單和寂寞,但樹是耐得住寂寞的,因為,樹知道,這種寂寞不會延續的太久,冬天來了,春天就不遠了,離去的牛羊馬,又會重新回到它的身邊來了。

  青草覆蓋的大地上,多少還是能看出曾經有過的喧鬧和繁榮。那些深深淺淺的蹄印清晰地留著,深些大些的是牛和馬踩出來的,那些細碎纖小的是羊的蹄吻,這是它們刻在大地上的記號。來年,牧民們也許會忘了回來的路,就像我們很容易在滾滾紅塵中迷路,而牛羊們不會迷路,它們就會循著這些印記重新回來。同蹄印一起留下的還有它們的糞便,牛馬羊們在向草地攫取了太多的東西后,總覺得不給草地留下點什麼,怪不好意思的,就一蹶肥碩的屁股,向大地撒下了他們熱氣騰騰的排洩物,而這些糞便就是它們對大地最好的回贈了,它們是牧草的糧食,能讓牧草重新豐茂青綠。這些糞便也是許多昆蟲們豐盛的美餐,我曾輕輕翻開過那些乾結了的糞塊,看到許多黑色得,褐色的,黃色的小爬蟲受驚後四散逃離。和蹄印一起遺留在草地上的還有一截鞭子,我無法分清那截鞭子是牛鞭子還是馬鞭子,那截斷鞭看上去很破舊,但在這個寧靜的草原上,我還是能想像出它曾有過的威風凜凜,它的輝煌,能聽到它的主人揮動它炸響天空寧靜的“啪啪”聲。只不過,現在,鞭子老了,或者已經死了。它的主人懂得鞭子的心思,就把它留在了草原上,他知道,鞭子的靈魂是在草地上,就像他們自己一樣,死後,也會留在這塊草地上,那兒也不去。

  在這個日頭當空的正午,我久久地在草原上徘徊,草原上很美,很靜,我的心也在這空闊的岑寂中變得安靜,有時,走著走著,我彷彿自己也走成了草原上的一株草,或者是一棵樹,但我知道,草原上的這份岑寂和我內心的安靜都是相對的,是暫時的;此時,草原上的靜,是一種表面上的靜,而她的內心深處,卻在渴望著鬧和動,渴望著牛哞馬嘶,渴望著牧民們歡樂的笑聲。而我呢?何嘗不是如此呢,在紅塵中,你不可能永遠脫離俗世的生活,生活在真空中,而這份靜,正好讓我靜下心來,梳理一下自己紛亂的思緒,沉澱反思,使自己在人生路上走的更好,更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