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讀書的經典美文(通用9篇)

有關讀書的經典美文(通用9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書的經典美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書的經典美文 篇1

  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

  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讀一本心儀的書,展開與智者的對話,既能清心養性,又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樂,這是多好的閒情逸致。書籍是一泓浸潤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絕方能給人以精神的動力與養料,使人心胸豁達,目光高遠,成為一個豐富的人。書籍帶給人的精神力量,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

  從書中我們可以獲取不曾懂得的各種知識,遊覽不曾去過的風景名勝,認識不曾見過的先賢偉人,瞭解不曾經歷過的奇聞異事,分享他人的精彩故事,探求生命的意義等等……因此,讀書是以一件賞心悅目的事。當讀一本好書時,我們常常會愛不釋手,廢寢忘食。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沉思,時而嘆息,時而流淚,時而微笑,跟主人公同悲同喜,這是感情的釋放,也是心靈的洗禮。當你孤獨煩悶的時候,書是你最好的朋友,它會陪你度過,讓你忘掉一切不快。

  讀書是快樂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的老前輩早已告訴了我們讀書的真諦,只有發奮讀書,才能使自己的頭腦充實起來,才能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不要走馬觀花,要細細的品味,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作者的思想精髓和寫作技巧,吸收營養,博採眾長,積累素材,堅持寫作,就能寫出不俗的佳作。

  讀書的經典美文 篇2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每當我們跨進每一個新華書店的時候,在醒目的牆上總有那麼一句話“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精讀一本書,猶如獲得一本萬曆經,所以,讀書是一件愉悅而又陶冶情操的事情。一本書究竟會對人產生多大影響?答案是難以估量的。

  記得我第一次讀書,那是看曹雪芹的《紅樓夢》,一開始讀不出文章的涵義,只是馬馬虎虎的走馬觀花瀏覽而已,根本就沒有讀進去,一次,父親考我,讓我說出紅樓夢究竟反應出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現象,因為我並沒有看進心,所以啞口無言,我才明白,讀好一本書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不僅僅是看過了,而且要看明白文章的精髓,學會在文章裡如何吸取精華,去其糟粕。過後,我開始認真的看紅樓夢,漸漸地我開始漸入佳境,後來痴迷於文學了。

  對於以後的日子裡,讀書成了我的一種愛好、興趣,養成這種讀書的習慣,我真的要感謝我的父親,雖然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總是給我買來很多的書籍,我總是很討厭,有時有一種憎恨的感覺,現在我才感覺到父親的良苦用心,看過這麼多書,讓我在書籍中學會了如何做人,如何處事,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

  又一次,我看一本叫做《大山裡的孩子》的書,我徹底震撼了,這個世界居然還有這麼多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孩子。我明白了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僅僅自己過得好,我們還應該有一顆善良的心,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社會。

  讀一本書,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愛不釋手。

  記得我在看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懂得了一個道理,一個人一生的嚮往和追求。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就像大海中一條無馱的小船,隨波逐流;一個人有理想,然而目標不明確,就會導致失敗,甚至禍國殃民;一個人有理想,然而目標明確,就會對國家,民族,人類作出很大的貢獻。這些道理我是透過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後,才有了一些理解和認識的。

  最後,我想說,書籍不僅僅是人類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我們前進的指路人,讀書破萬卷,鐵蹄走天下。書籍,是我生活中的良師益友,讓我們在書海中找尋明天的太陽吧!

  讀書的經典美文 篇3

  仙居人翁森曾雲:“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蘋不除。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自小我們就瞭解到古人讀書勤勉,留下了諸如“懸樑刺股,十年寒窗,牛角掛書”等不勝列舉的經典故事,可我們也知道,古人讀書大都為的是及第成名、離蔬釋蹻,對讀書喜愛甚至痴狂的人畢竟少,但仍有一批像朱熹一類的大家,不僅沉醉於書簡墨香,更是總結了自己看書的方法。

  現代人讀書,喜簡而厭澀,物質繁榮的背後,透露的是精神文明的虛空,成人往往是追捧潮人傳記,而放棄了聖賢經典,青年往往是追求心靈雞湯,而遺漏哲理箴言,孩童往往是追捧連環漫畫,而放下了啟蒙教育。在一個歷史文化傳承了五千年的蔚然國度裡,讀書之風卻每況愈下。

  因此,重拾讀書之樂應該是我們的重任,而我認為,讀書之樂,在於循序而漸進,熟讀而深思,這並非讀書多少所能比的。泛觀泛縱,雜而不精,光了解了書的梗概和內容,不能體察作者的內心世界,不能揣摩作者的意象動機,不能結合歷史時代背景的讀書都是通往讀書之樂路上的障礙。

  精讀細品一本好書,猶如與作者在溝通,又像是傾聽老友的傾訴,知己知彼,俘獲樂趣,四時讀書,良書亦友。

  讀書的經典美文 篇4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學生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在學習中,書是一位無言的老師,是我們在學習中最大的樂趣。

  比知識更重要的`便是講究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讀書要知道為何學習,從哪裡學習,怎樣學習。因為這對於我們處在學習時代的人來說,不啻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為全體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的資源。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作為一名學生應認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夢想。有時,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篇好文會使我百讀不厭;一首好詩會使我如醉如痴,像把我帶進一個神秘的世界,只有細細去體會才會是在愉快中學習。當然,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毅力。如果一天愛讀書,容易;如果一輩子都愛讀書,談何容易。無論誰都可以使自己的夢想成為現實,但要現擁有能夠實現夢想的信念,毅力,有堅強的毅力才能成功。

  每當讀一本書時,我手裡總拿著一支筆,遇到共鳴以及有疑問,就在底下畫一條線,並簡單的作出旁批,也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寫在空白處,如果長時間這樣做,不但對讀書與作文提供很大的幫助,而且有時候翻一翻,會有溫故而知新的感覺。我讀文章都作旁批,甚至讀完一篇文章,會寫成讀後感等等。這樣可以抒發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靈感,自己的自創觀點。讀書體會分好多種,有的就是純粹感想;有的還可以是小論文,先說明問題,表明觀點,然後找論據,用看書學習得到的觀點,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一段我學習都有什麼收穫,把它們都整理出來,用知識書或提綱等形式歸納起來。

  學習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出了學習的真諦:學生在學習中,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我們要做“代表先進文化方向”創新型學生。我們讀書就是要有春蠶的精神,蜜蜂的作風,蠟燭的風格,綠葉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要有奮力拚搏,樂於探究,無私奉獻的精神。

  常讀書常思考,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要求多看書,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善於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學習的突破夯實的根基,這就是我的讀書心得。

  讀書的經典美文 篇5

  沉浸於書香之中,我看到青翠嫵媚的山巒,在溫潤的春雨掩映下,盡顯平淡天真,猶如三島由一般叫人捉摸不透;我聽到美妙的琴聲,時而激揚,時而舒緩,令人心 情跌宕起伏,一如海明威出眾的文采,屠格涅夫的字字韻律;我嗅到了梅蘭襲人的清香,仿如林語堂的儒雅高貴,泰戈爾的清新淡泊。置身書香,聽展開的聲色畫 卷,心中是無限欣慰喜悅,這好似中國的水墨畫,一管羊毫便走溼絢麗風景,而耐人尋味的卻是那盈盈袖間雋永的墨香。

  有人說“書是階梯,書是船隻,書是良藥,書是營養,書是老師,書是智慧,書是老師,書是遺訓,忠告和命令。”

  我是個愛書的人,所以身邊都不會缺少書籍的陪伴,空閒之餘,那出一兩本書 消遣消遣,又給我增添了不少的樂趣。

  我們的祖先以他們的智慧創造了許多奇蹟,在中國這個擁有幾千年文化底蘊的泱泱大國,他們運用雙手開拓出一片又一片的廣闊天空。無可否認祖先們的想象是寬 闊的,這一步步的發展無疑是祖輩們智慧的結晶。我們從《史記》中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從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得知中草藥的妙用。我們從祖輩們留下的文化 遺蹟中汲取做人處事的道理和許多寶貴經驗。

  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他讀的書多了他的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寫得好了。的確如此,我認為要真正寫出好文章, 盡肯能的多讀些書籍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一切書籍或文章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當然讀書也就是認識生活,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而且多讀些書,尤其是大 師們的作品,還可以學習起優秀語言和寫作技巧,這對於我們的寫作無疑都是非常有益的。

  讀書的經典美文 篇6

  優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做一個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絕大多數人的心願。誰不願意美好啊?除了心靈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為了這份美好,人們使出了萬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見的整容,比如塗脂抹粉的化妝。為了撫平臉上的皺紋,竟然發明了用肉毒桿菌的毒素在眉眼間注射,讓面部微小神經麻痺,換來皮膚的暫時平滑……讓我這個曾經當過醫生的人,膽戰心驚。 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美容之法,卻被人們忽視,那就是讀書啊!

  讀書的時候,人是專注的。因為你在聆聽一些高貴的靈魂自言自語,不由自主地謙遜和聚精會神。即使是讀閒書,看到妙處,也會忍不住拍案叫絕……長久的讀書可以使人養成恭敬的習慣,知道這個世界上可以為師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會沿襲洗耳傾聽的姿態。而傾聽,是讓人神采倍添的絕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視,而每一個生命也都不應被忽視。你重視了他人,魅力就降臨在你雙眸。

  讀書的時候,常常會會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與穿透,讓我們在驚歎的同時拈頁展顏。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裝點,微笑可以傳達比所有語言更豐富的善意與溫暖。有人覺得微笑很困難,以為是一個如何掌控面容的技術性問題,其實不然。不會笑的人,我總疑心是因為讀書的不夠廣博和投入。書是一座快樂的富礦,儲存了大量濃縮的歡愉因子,當你靜夜撫卷的時候(當然也包括網上閱讀),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騰,迷住了你的雙眼,你眉飛色舞,中了蠱似的笑起來,獨享其樂。也許有人說,我讀書的時候,時有哭泣呢!哭,其實也是一種廣義的微笑,因為靈魂在這一個瞬間舒展,盡情宣洩。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樂累加一處,都抵不過我在書中得到的歡愉多。而這種欣悅,是多麼地簡便和利於儲存啊,物美價廉重複使用,且永不磨損。讀書讓我們知道了天地間很多奧秘,而且知道還有更多的奧秘,不曾被人揭露,我們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

  讀書的經典美文 篇7

  讀書,如果把它比喻為從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一次旅行。那麼在這個旅途中,我們將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身相遇。在這次旅行中我們沿著民族文化的足跡,在作家的引導下感受著各種複雜的文化背景,沉醉於美麗的山山水水,穿梭於行人的來來往往,感受著他人的快樂與幸福,沮喪與尷尬。

  我喜歡讀書,也許是小時候沒有認真讀書的緣故,隨著自己步入軍營,在嚴肅、緊張的部隊環境中,訓練之餘的疲憊,思家時的心酸,使我開始慢慢學會了尋找自己的快樂,填補自己生活的空缺。於是,我對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從“勉強”讀書轉換為“主動”讀書,把“量化讀書”變為“隨機讀書”,在不知不覺中,對書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和前所未有的依賴。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養成了藏書、剪報和抄書的習慣,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各種名言警句和上好文章,餘暇時作為自己的精神食糧,慢慢品嚐。對於書籍我從不挑剔,也從不輕視任何知識的力量,雜誌、報刊,歷史、文學、小說見之即讀,並在不同書籍中感受著不同的快樂。

  投入時,思想會時常跟隨著文字的變化不斷舞動著情感的節拍此起彼伏,在作者字裡行間裡感受著世間的悲歡離合,共享著他人的快樂與痛苦。有時讀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猶如身在其中,看到別人的幸福自己也會滿心歡喜,讀到動情與悲痛之處內心更會不由自主暗自沮喪。讀了很多書後,我才慢慢地體會出張潮的那句—“枝頭小鳥皆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博大精深,漸漸地自己也悟出了一些讀書的樂趣,雖不曾有過孔子那樣的三月不知食肉味,卻也著實領悟了顏回的局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的自得其樂。

  在讀書中感悟別人的同時,我也慢慢地學會記錄自己的心情和所見、所聞,並經常感慨所想,開始學著作家們玩弄文字。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習慣於安靜與獨處,甚至有時日不出戶,只需有書相伴,就如進入夢鄉般陶醉在書山情海之中,享受著那份獨自的快樂。為了尋求精神上的能動,我有時也會將自己的傑作發給編輯,雖然絕大多數石沉大海,但偶爾也會有豆腐塊見於報端,每次看到報紙採用我的文章時,那種喜悅,那股興奮勁也就把我所有的煩腦與不快拋擲九霄雲外。不管時間多久,這種喜悅與快樂的味道依然,猶如一杯香醇的咖啡,一餐美味的佳餚,一首心儀的曲子,一縷柔和的陽光使我倍感溫暖。因為,人生總有太多回憶,太多留戀,自己記下的心情故事與人分享,被人認可,它的價值不僅僅是給別人帶去快樂,成為讀者生活中的調味品,而且堅定了我對知識的渴望。

  讀書豐富了我的生活,我的生活不可缺少讀書。因為它給我無限的樂趣,它就像花園裡快樂的蜜蜂,讓我採到了百花之蕊,汲取了百家之智,給予了我心靈無限的慰藉。

  讀書的經典美文 篇8

  這是一篇關於讀書悅心的經典美文,對於喜歡讀書的人來說,閱讀實在是一種精神享受,這種享受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體會的。因為讀書的快樂,純粹是個人的感悟,古人云:“詩書悅心”想必就是這個道理。更多關於讀書悅心的作文素材盡在。

  茶餘飯後,一本好書,對於我來說就是一段美好的時光。無論是“曲水流觴”的風雅,還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浪漫,抑或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豪情,都能帶給我一份快樂,一種感動。

  年少時喜歡詩詞,現在想來可能是因為喜歡詩人的浪漫情懷。最喜歡的是漢樂府詩,一曲《江南》清新如畫,一首《燕趙多佳人》溫婉多情。也喜歡汪國真的詩,一句“歡樂總是太短,寂寞總是太長”感動了多少年輕的心。後來喜歡上了小說和戲劇,無論是雨果的《笑面人》,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還是湯顯祖的《牡丹亭》都盡藏於心。雖然酷愛讀書,但自認為不是個認真讀書的人,有點像陶潛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只是每有“會意”也會“欣然忘食”。年輕時一書在手“不捨晝夜”,直到讀完最後一頁,合上書本時還意猶未盡。此時,常常是夜深人靜燈火闌珊。也可以算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簾昏曉送流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領悟到讀書的真諦。讀書之用不只是增趣益智,更重要的是陶冶心智,盡享身心的愉悅。在閱讀的選擇上也有所不同,現在更喜歡讀一些歷史散文。

  讀書需要一種心境,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讀的。只有靜下心來的時候,才適合閱讀。心無旁騖,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書卷上,唯有此時才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我喜歡在臨睡前閱讀。這時,放下了日間的繁雜事物,開啟床邊一展青燈,靠在床頭上,隨手拿起放在枕邊的《萊茵河》,在雨果的陪伴下,走進萊茵河兩岸波瀾壯闊的歷史,在時間和空間的碰撞中體會歷史的變遷。也許是《詩經》或是《萬葉集》,把自己沉浸在詩的意境裡。無論是“素衣朱繡,從子於鵠。既見君子,云何其憂?”的歡樂,還是“編髮飾,折柳綴;誰使梅花,浮入酒杯。”的純美,都會讓你手不釋卷。每晚享受著讀書帶來的那份輕鬆和愜意。

  對於喜歡讀書的人來說,閱讀實在是一種精神享受,這種享受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體會的。因為讀書的快樂,純粹是個人的感悟,古人云:“詩書悅心”想必就是這個道理。一本好書,一杯香茗,興致所至,便悠然自得。宋末元初的著名教育家翁森在《四時讀書樂》中就抒發了讀書的快樂心情,“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奏來薰風。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這也許是天下讀書人所追求的讀書的最高境界吧。

  開卷有益,閒暇時讀一本好書,添一份雅趣,長一份才智,享一份快樂。

  讀書的經典美文 篇9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著大量碎片化資訊。但這些資訊是我們所需要的嗎?也許我們真的需要讀一本好書,好好讀書。

  衡量一本好書的標準見仁見智。好書不一定有華麗的辭藻,但它一定經得起讀者的檢驗。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每次看到它我都驚恐於它的厚度不敢接觸。但是真正讀進去,我就能感覺出來這是一本好書:白麵饃、玉米麵饃、高粱面饃;上學吃飯的時候大家都各自和要好的同學蹲成一圈;破氈帽護著腦門,胳膊上挽一筐子土豆或蘿蔔……小說用平實的語言塑造出了極強的畫面感,讓讀者覺得很有代入感:中年人讀了能憶苦思甜,回憶起崢嶸歲月;年青人讀了能居安思危,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再比如網路連載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它以一種生動幽默的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讓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讓歷史從學術報告大廳的肅穆感脫離出來進入到讀者的生活當中,這種對歷史全新的解讀視角怎麼能不受到讀者的喜愛呢?

  一本好書很難和暢銷書產生聯絡。當下的暢銷書多是青年寫手寫自己走過山南海北,賞過異域風情,最後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大道理;而一本好書不會講這些,它會完完整整的講一個故事,讓讀者誕生出自己的思想。而很多暢銷書就是寫者把自己的思想硬塞給讀者,更可悲讀者還覺得有道理,沉醉於書中空洞的內容、絢爛的辭藻和唯美的插圖難以自拔。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讓我們擦亮眼睛,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以修身,以養浩然正氣,以昇華精神品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