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定額”美文

人生“定額”美文

  在紐約拜訪一位景仰多年的前輩,在他樸素的家裡暢談文學。從歷史的無情談到人性的險惡與救贖時,這位已90歲的文學大家講了一個親歷的故事:他和一位曾在前線出生入死的軍官聊天,他問軍官怕不怕死。軍官說開始怕,慢慢就不怕了,越往後心裡越踏實。他很疑惑,戰場不是老死人嗎?軍官笑答,正因為這個原因,只要死的不是自己,我方戰士死得越多,自己生還的機會越大。說到這裡,前輩苦笑。我彷彿看到戰壕裡的軍官,在接到我方傷亡報告時複雜的'表情,痛惜、憤怒、悲哀的底層,竟是“逃過一劫”的慶幸。我聽罷沉思良久,試圖釐清軍官“你死我活”的邏輯,姑且將之歸類為虛假的心理安慰。

  再想下去,卻發現這種思維具有普遍性。我們不是常聽人說探望年長者“見一次少一次”嗎?商人販賣稀缺貨物時,搶購者也以“買少見少”為理由。極端言之,這是生命的“逆命題”。本來,見面也好,購物也好,從正面計算是疊加的。我們給人慶祝生日,不會殘酷地說:“你離死亡又靠近一步。”過年度節亦然,強調“天增歲月人增壽”,而不會像魯迅《立論》中的陰冷絕望,連人家的嬰孩滿月,也贈以“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之類的晦氣話,儘管沒有人敢說這個立論荒謬。

  這種思維定式,隱藏著一個核心——人生是有“定額”的。戰場的傷亡數早已註定,每死一個,就給同伴增加了活下去的可能。兒女看望父母的次數早已限定,每去一次都使“配額”減少。民間也有“吃多少穿多少,都已註定”的說法。

  所謂“冥冥中自有定數”,如果它確實存在,比如,定下“吃”的總量,那麼,誰細水長流,每天儘量少吃,誰就能延長壽命嗎?問題恰在於,這是玄妙的天機。《聖經》雲:“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總括而言,“有時”即“上帝所定配額已滿”之謂。

  是否確有其事,在窺得上帝的分配方案之前,都難以說準。人生有“定額”是好事還是壞事?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從“定額”出發,可奮發,也可懶惰;可達觀,也可頹唐;可走快速到達終點的捷徑,也可以透過拐彎與停駐來延長時間。

  前輩這般下結論:歷史無情,文學以情補其空疏,救其冷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