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成長美文欣賞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成長美文欣賞

  米蘭﹒昆德拉,一位捷克的小說家,文字像一把鋒芒畢露的劍,直戳心底,血噴湧而出,卻以一副潑墨畫的形式在大地上開出嬌豔的花,這是我初次接觸他的作品,碰撞心靈的感受。那是一篇《秋天死於冬季》的小說,昆德拉的作品主題如一根紅繩將一個個熠熠奪目的珍珠串成一掛項鍊,讓這篇小說有了文學上的美學價值。

  於是,大三,我的床頭又多了一本需要咀嚼的晦澀名著,我喜歡那些簡單文字組合的複雜涵義,看著那一行行全都認識的文字,放飛著需要理解和想象的見解,是一種書香的享受。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看了兩遍,還是喜歡這樣的一段文字: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時間不會為我們的歡笑或淚水停留。在這樣一個瞬時性組構的世界裡,一切選擇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結果都變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難何重?或許生活早已註定了無所謂幸與不幸。我們只是被各自的宿命侷限著,茫然地生活,苦樂自知。就像每一個繁花似錦的地方,總會有一些傷感的蝴蝶從那裡飛過。

  或許對這段文字的闡釋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我是一見鍾情,卻找不出恰如其分的言詞表達情感。有時,在鍾愛的事物面前,文字永遠都是那麼的小心翼翼。“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時間不會為我們的歡笑或淚水停留”這句人人都知曉的道理卻是那麼的難以踐行,我們在緬懷,我們在沉浸,我們在回憶,一切一切的方式,我們都只是在祭奠,祭奠那個名叫“舊時光”的東西。就這樣,時光在行走,舊時光在停留,我們在邁向時光的旅途中卻陷入了舊時光的漩渦。

  如此這番,成長又該是怎樣的運作?有恍恍惚惚的成長,有堅強不息的成長,有叛逆揪心的成長,有乖順會意的成長……不管是以何種方式的成長,都驗證了《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那句:時間不會為我們的歡笑或淚水停留。成長,亦是一種形式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吧!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裡的“輕”與“重”是昆德拉的小說主題,而成長也是在“輕”與“重”之間撞擊著每個孩子的心。《變形計》裡他,揮金如土,瀟灑自如。褪去孩子身份的稚氣,褪去學生身份的儒雅,以成人眼光的著衣打扮,以少爺待遇的豐盈生活,一個十六歲的少年把這些稱之為“成長”。或許,一切都來得如此輕鬆,才會讓人忘記什麼是“擔當”和“責任”。可是,這兩個詞語在他們的字眼裡,卻顯得那麼的刻骨銘心。刻骨銘心到深得沉重,亮得刺眼。因為這些詞語,他們那稚嫩的肩膀,那孩童的心,都要勇敢地承受起生活壓給他們的.重量,這該就是中國千萬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他們的成長是如此的沉重,以致沉痛!

  身份的互換,讓一個感受到原來成長還會有他們想都想不到的沉重,幡然忽悟的淚水擊碎了處尊養優的孩子們的心,讓我堅信,無論多麼惡劣的頑童,他們的心永遠都是那麼純善,只是環境讓他們把這份純善隱藏到忘記和迷失。然而,同時也讓那飽受生活重壓的留守兒童見識到了:成長原來也會有如此般的輕鬆與輕快。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期盼早已澆熟了他們那顆稚嫩的心。的確,公平,從何言起?生活從來都不是以公平的方式行走相同的道路。同樣是成長的道路,有的是康莊大道,輕快自如,健步如飛;而有的則是泥濘小徑,坎坎坷坷,如履薄冰。

  留守少年的成長曆程,我感同身受。如今,我又以留守兒童老師的身份去見證他們的成長。一直想以文字的形式燒錄他們成長的每一個點滴,他們成長的足跡也是昔日我成長的足跡。怎奈文筆拙劣,詞不達意,總也不能精煉,準確。

  成長,“輕”與“重”,昆德拉思索的是人生,句句引人內心最深刻的思考。而今,卻肆意大膽的用了他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引題,淺述成長。青春是一段成長的歷程,還是喜歡節目的開場獨白:

  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風雨淋溼,你是否願意回頭扶我一把?

  如果有一天我無力前行,你是否願意陪我一個溫暖的午後?

  如果我問你什麼,你是否想到媽媽夢中的驚起?

  如果那是一個你不熟悉的家,你會不會把善良當做路牌?

  如果這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你是否讓他酣睡不再彷徨?

  成長的路途應該是沒有如果的,有的只是結果和後果。他們,在“輕”與“重”之間,釀造後果,等待結果,而每一次等待都是鄭愁予小詩里美麗的錯誤。或許,在成長路上的錯誤,驚擾了雙親殷勤的期盼,驚嚇了世人旁觀的視角,驚動了社會關注的媒介。但噠噠的馬蹄,是個過客,而不是歸人。錯誤一樣,都是成長路上的過客,最後全新的蛻變,翩翩起舞的是歸來的蝴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