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米飯·目連救母·芳橋文化節美文

烏米飯·目連救母·芳橋文化節美文

  傅目連救母,行盡孝心,幾經劫難,挑經上西天,請法入地獄,最後功成,授地藏王菩薩尊號,掌管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至此,目連救母的故事千載傳頌,家喻戶曉。——題記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名叫“目連”的公子。注:【地藏王菩薩】天上文曲星下凡拯救人間的,生性好佛,為人善良。十分孝順母親,但是,目連之母劉青提身為娘娘,生性暴戾為人好惡,還打化緣的和尚,喚狗咬乞丐,還砸佛堂 ,天生吝嗇,不積口德,怨天不由人,將廟裡的菩薩都打碎。

  有一次,目連之母突然心血來潮,想出了一個惡主意:和尚唸佛吃素。我要作弄他們一下,開葷吃狗肉。她吩咐做了三百六十隻狗肉饅頭,說是素饅頭,要到寺院去施齋。目連知道了這事,勸說母親不聽,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就準備了三百六十隻素饅頭,藏在每個和尚的袈裟袖子裡,目連之母來施齋,發給每個和尚一個狗肉饅頭,和尚在飯前唸佛時,用袖子裡的素饅頭將狗肉饅頭調換了一下,然後吃了下去。

  目連之母見和尚們個個吃了她的饅頭,“嘿嘿”拍手大笑說:“今日和尚開葷啦!和尚吃狗肉饅頭啦!”方丈雙手合十,連聲念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事後,將三百六十隻狗肉饅頭,在寺院後面用土埋了。 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將目連之母打下十八層地獄,變成一隻惡狗,永世不得超生。

  還天天吃烏米飯,目連是個孝子,得知母親打入地獄,他日夜修煉,終於成了地藏王菩薩。為救母親,他用錫杖開啟地獄門。目連之母和全部惡鬼都逃出地獄,投生凡間作亂。玉帝大怒,令目連下凡投身為黃鳥巢。後來“黃巢殺人八百萬”,傳說就是來收這批從地獄逃出來的惡鬼。

  目連之母變成的惡狗,逃出地獄後,因十分痛恨玉帝,就竄到天庭去找玉帝算帳。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趕太陽和月亮,想將它們吞吃了,讓天上人間變成一片黑暗世界。這隻惡狗沒日沒夜地追呀追!

  她追到月亮,就將月亮一口吞下去,追到太陽,也將太陽一口吞下去。不過目連之母變成的惡狗,最怕鑼鼓、燃放爆竹,嚇得惡狗吞下的太陽、月亮,又只好吐了出來。太陽、月亮獲救後,又日月齊輝,重新執行。

  惡狗不甘心又追上去,這樣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蝕和月蝕。民間就叫“天狗吃太陽”,“天狗吃月亮”。直到現在,每逢日蝕、月蝕時,不少城裡老白姓還流傳著敲鑼擊鼓,燃放爆竹來趕跑天狗的習俗。

  目蓮救母,一個流傳千年的故事。中國留傳了很多救母的傳說,如寶蓮燈之沉香救母,如目連救母,概因與儒家之,孝道暗合,千年流傳不衰。目連救母的故事,在西漢時期源自於印度的佛教故事,非宜興獨有,唯吹烏飯之習俗似為江南獨有。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江南宜興家家戶戶上山採烏飯草頭,準備糯米,浸泡,蒸煮,最後變成了香甜的烏飯,那是小孩子最最開心的美食了,黑油油、亮晶晶裝入碗中,再問父母多要一些白糖,用筷子小心翼翼夾起,閉上眼睛,輕輕咬一口,香甜不可名狀,尤其是那清香甚為獨特天地間絕品。

  做烏飯離不開烏飯草頭。名曰“草頭”,其實為小樹葉,這種小灌木老家漫山都是。其葉以紅者為佳,青者次之,老葉粗梗者則等而下之,夫葉生時青紅色,唯熟時變黑。糯米需放在汁中浸泡數刻方成,且汁需蓋過糯米,待米變黑後,可棄殘葉黑汁,單留米煮熟,即可食用。若佐以白糖,其味尤佳。

  農曆四月初八,宜興人家家“吃烏飯”,據宜興民間傳說,這一習俗是為了紀念“目連救母”的孝行。在中國民間,“目連救母”的故事成為戲曲演出的重要題材,被稱作為“目連戲”。據南宋《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已有“目連救母”雜劇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經《佛說盂蘭盆經》。目連初曾出家學道,後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稱。故事寫目連的'母親因在世時貪念世報,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獄,備受折磨。目連遍遊地獄尋母,終於重逢,同升仙界,著重宣揚因果報應的思想。

  這一故事在宜興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細節。即:目連的母親在十八層地獄餓鬼道受苦受難,目蓮修行得道後,費盡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獄看望母親,但每次備了飯菜都被沿途的餓鬼獄卒搶吃一空。

  目連為了讓捱餓的母親吃上飽飯,百思不得其法,為此,經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時為農曆四月初八),目蓮在無奈、煩躁之中,不經意地在山上隨手摘下身邊矮樹上的葉子,放入嘴中無聊地咀嚼,發現這種樹葉香潤可口,葉汁烏黑。目連心想,如果用這種樹葉汁浸米,燒成烏黑的米飯給母親送去,就不會遭獄卒搶吃掉。於是目連就將採摘的樹葉(該樹即南燭樹或稱南天燭,一名青精樹)拿回家搗碎,用葉汁浸米,蒸煮成烏飯後,再給母親送去。果然,餓鬼獄卒們不再爭搶,而目連的母親總算吃上了飽飯。

  目連也最終救母脫離餓鬼道。為了褒揚目蓮的一片孝心,宜興民間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烏飯,並一直流傳至今。宜興民間製作烏飯的南燭樹葉(宜興俗稱“烏飯草”),主要生長在宜興南部丘陵山區一帶,製作烏飯的米一般以糯米為主,摻入部分粳米,蒸煮後特別香潤可口。宜興吃烏飯習俗歷史悠久,代代相傳。至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時,將宜興製作烏飯的方法收錄其中。《本草綱目》載稱:摘取南燭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髮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衰。

  《宜興縣誌》亦有記載:四月初八吃烏飯,此日演戲稱“烏飯獻“。又傳,目連以青精樹(一名南天燭)葉浸糯米煮成‘烏飯’,瞞過鬼卒救其母,此俗傳至今。宜興烏飯是宜興地方的特色美食,同時也是宜興民間創造的一項獨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在宜興周邊有較大影響。

  以“揚民俗、傳忠孝”為主題的首屆芳橋目連文化節,將於5月2日上午10點在陽山盪風景區舉行。目前,目連戲表演、踩高蹺遊園和水上游樂專案的排練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

  目連文化節來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芳橋當地農曆四月初八舉行的“浴佛節”,相傳是為紀念週處和目連而設。為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近年來,芳橋街道緊緊圍繞目連和周處的忠孝節義做足文章,從2010年開始,陸續修建目連救母雕像和周處忠孝園,2013年還成功舉辦了“九九重陽登高節”,努力將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此次芳橋目連文化節特別設定了目連戲表演、群眾高蹺遊園、忠孝文化戲曲表演、水上游樂專案以及旅遊商品和美食展示等多個環節。文化節在5月2日特設節前“暖場日”,屆時,眾多美食和民俗表演將給大家帶來美好的味蕾和視覺享受。

  為了參加首屆“芳橋目連文化節”,在芳橋街道的統一安排下,要求各村組織六個義賣專案,在五月二日上午十點鐘在“陽山盪風景區”交流,金蘭村委組織群眾“裹宗子”參加義賣活動。同時參加的有:烏米飯現場燒烤、臭豆腐、金蘭香米、金蘭米酒、時裝及童裝、手機貼膜等義賣,歡迎朋友們來芳橋“目連文化節”交流旅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