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寒衣經典情感美文

送寒衣經典情感美文

  農曆的十月初一還未到,大嫂已經買來了好幾張各種顏色的紙,鋪排在炕頭,要做紙衣紙褲了。她展開一張靛藍顏色的紙,說是做一條藍褲子,時興,又展開一張綠顏色的紙,說是這顏色做一件褂子最好,鮮俊……袖子的長短,衣領的大小,就是腰圍的肥瘦,她也仔細地用尺子在紙上比劃著,畫粉輕輕地畫了細細的線條,才落下剪刀。等到她用糨子糊好,那些紙衣紙帽倏地就有了模樣,西裝中山裝唐裝,單衣棉衣夾衣,各式各樣,闆闆正正的,不馬虎,也不敷衍,都是用了心思細細緻致做出的樣子。衣服做好了,大嫂還把白的粉連紙裁成方塊,用小的擀麵杖捲了糊成紙卷。大嫂說,有了過冬的衣服,還得有過冬的`鋪蓋啊。

  這些紙卷,跟紙衣紙褲一樣,都是要送給逝去的先人們禦寒的“衣物”。

  等到農曆九月三十的晚上,夜深人靜時,大哥要端著盛了紙衣紙褲紙鋪蓋和冥幣的蘿子出去時,大嫂叮囑,記得念說著,叫先人們來取。大哥說,頂用?大嫂說,先人傳下來的,咋不頂用。大哥就默了聲,端著蘿子出去了。

  明天,也就是農曆十月初一。按農曆說,十月初一,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會一天天走向寒的深處。人們在添衣加被之時,擔心在冥間的祖先缺衣少穿,因此,就有了這個節日:送寒衣。明朝人劉桐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五色紙,作男女衣長尺有咫尺曰寒衣。夜奠口乎而焚之門曰送寒衣。我家鄉的習俗恰是如此。大嫂要大哥念說,即是劉桐所謂的夜奠時的“口乎”吧。只是劉桐沒有記載這些寒衣如何給先人送去,而大哥用蘿面用的蘿子盛放紙衣紙褲,也是我家鄉的習俗,是取了“蘿子”與“騾子”的同音。有了“騾子”強壯的腳力,有多少寒衣要送、送到哪裡不能呢。這個習俗不知始於何時,想起傳統鄉俗裡這些細微、瑣屑的細節,在好笑其中的戲劇意味時,也為鄉人的良善和巧妙的大膽想象感嘆。

  記得小時候的這天晚上,從學校上完自習回來,挑了燈籠,或者捏著手電筒,從一個個狹長幽深的小巷子穿過,從一個個黑洞洞的門口透過,看到那一堆堆的黑灰,心就不由得砰砰亂跳,腳下呢,是特別的小心,生怕踩到了那些黑灰上。若是恰恰的一陣朔風號過,看那些黑灰在巷子裡嗖嗖地亂跑,好像是多了幾分的恐怖和淒涼,手裡的手電筒燈籠也害怕得快要抓捏不住了。而那些調皮搗蛋的男孩子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嚇唬女孩子的,他們故意的把黑灰往女孩子的身上拋撒,嘴裡呢,還發出咄咄逼人的怪腔調。等到女孩子嚇得縮成一團時,他們就嘎嘎笑著喊著,鬼來了鬼來了。轉眼,就跑到巷子裡看不見了。

  大哥來到門邊,在地上畫個圈,圈呢,也不畫完整,留下一個小口是做了先人們來去的“門”,然後,把紙衣紙褲冥幣放到圈裡焚燒。寒風裡,火光呼呼地跳躍得也興奮,也急切,似乎是,要急於把這些東西送給親人。大哥用棍子翻撥著紙堆,唸叨,冷了,來取寒衣棉被吧,家裡一切都好,不要擔心,安心過冬吧。

  聽著大哥的唸叨,看著他把蘿子在灰燼上滾動,我似乎看見了在黑暗處火光旁,親人們緩緩而來,牽了馱著禦寒衣物的騾子,揮著手,安心地離去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