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地為牢的人生永無進步美文

畫地為牢的人生永無進步美文

  人要想取得進步的話,離不開學習。然而,學習的途徑並不侷限於讀書,而是多種多樣的。從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中學習,從別人的行為中學習,都是很好的學習途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增廣見聞,博聞強識

  《圍爐夜話》:知往日所行之非,則學日進矣;見世人可取者多,則德日進矣。

  能夠認識到自己過去所作所為產生的錯誤,那麼學問就會不斷進步;能夠看得到別人行為中值得學習的地方,那麼品德就會不斷進步。

  從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中找出錯誤,透過結果來分析產生的原因,找準對策,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不就是進步嗎?

  從別人的行為中找出值得學習的地方,看自己能否也培養這種優點,當真正做到了的時候,就多了一個優點,這不也是進步嗎?

  多從別人身上發現優點,提高自己修養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參照別人的言行,必然能找到自己可以師法之處,比自己好的'方面,就學習過來,不好的方面,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對別人的言行,可以從兩方面來參考。對別人好的言行,自己就學習;對別人不好的言行,自己就對照,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如果自己沒有就用來勉勵。

  天地萬物,可以學習的地方非常之多,不可能也不應該只侷限於特定的學習物件,正所謂“學無常師”。

  有一個衛國人(名叫公孫朝)曾經問子貢:“仲尼先生的學問,究竟是從哪裡學來的呢?”子貢說:“文王和武王留下的文化遺產,並沒有丟失,而是散落在民間。

  孔子求學的故事非常有名。孔子有很多老師

  每個人都能在民間學習,只不過‘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而已。文武之道既然遍地都是,我們先生在哪裡不能學習,為什麼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師、專門的傳授呢?”

  眾所周知,孔子是沒有固定老師,也沒有學歷和文憑的,而是自學成才。

  然而,“子入太廟每事問”,他無時無處不在學習,認為天地之間,到處都能碰到他的老師。

  他曾向魯國太師、無名車伕、郯子、萇弘、師襄、老子等請教學習。對批評他的接輿等人,他也趕緊下車虛心詢問。孔子繼承上古的精華,相容幷蓄百家之長,以求集思廣益,完善思想,從而達到自己學習的目的。

  ldquo;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虛懷納諫的人,才能成長。良言逆耳利於行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能看到別人值得學習的地方,虛心學習,做到兼收幷蓄,有容乃大,自己的水平才能不斷提高,視野才能不斷開闊。以蠡測海,畫地為牢,又怎能取得思想的創新和人生的進步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