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4篇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4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1

  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的時候,很喜歡魯迅寫的五彩繽紛的兒童世界。最詳細的描述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小時候作者在草園裡捉蟲捉鳥,充滿了童心和活力。再看一遍,可以看到作者對當時待人接物和封建思想習俗的批判。

  今天又贏了《朝花夕拾》,看著作者的童年,品味著其中的酸甜苦辣,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比起作者的童年,少了很多新奇和發現。比起作者在百草園的發現之旅,我的童年更加快樂和精彩。原來我們最喜歡下雨天。雨停後,門前的水泥路上經常有很多水。我們穿著拖鞋衝下樓,和同伴打一場水仗,或者扔拖鞋。回到家總是溼漉漉的,有時候玩完還會下雨,但是玩的還是很有興致。有一次,我的同伴不知從哪裡找到一塊木板。他坐在上面,讓別人推。像衝浪一樣令人興奮。我們每個人都試過了。我在玩的時候,因為無法保持平衡,一下子就滾了出去,讓我覺得自己是落湯雞,回家罵我媽。

  讀魯迅的文章,深深體會到他童年的稚氣,感受到他對自由的嚮往,對自然的熱愛。曾幾何時,我離童年很遠,卻常常夢到自己五彩繽紛的童年。回憶起那些童年的瑣事,至今記憶猶新,忍不住笑了。從忙碌的學習中抬起頭來,天空中的童年已經是一個遙遠的夢。回顧魯迅的童年,就像在我眼前微笑。

  ……

  童年是一隻小紙船,雖然小,卻能承載五顏六色的夢想;

  童年是一個五彩繽紛的風車,只要你往前跑,風車就會永遠在你的生活中旋轉;

  童年是棒棒糖,甜蜜永遠藏在裡面;

  童年是一隻風箏,永遠帶著希望在心中最高處飛翔;

  ……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2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朝花夕拾》。這本書是魯迅寫的,寫的是魯迅的往事。它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讀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師益友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不只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於兒童的事,讀起來興味盎然,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總能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來。

  我的童年已漸漸遠去,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回憶,多麼懷念童年的時光啊!無拘無束、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童年,一個惹人懷念的時代!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3

  引用原文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品味文章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花殼蟲,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裡與一隻仇貓的敘事。作者與貓的關係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裡的不知與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隻貓的搏鬥。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童年裡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些長輩的不認同改為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裡。他要告訴我們,在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裡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裡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裡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裡,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麼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點題結尾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裡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裡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則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裡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4

  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裡的一篇文章,講了童年的魯迅與長媽媽之間發生的一些事。魯迅對長媽媽態度也是時常變化的。

  長媽媽地位低下,不受關注,沒有一個人記住她的名字。但也渴望能被重視,哪怕只是一個孩子。她沒有文化,甚至可以說她很愚昧無知,種種行為也能看出她的粗俗。但她對生活有美好的願望,是一種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最美好的願望——讓他,讓魯迅和所有人都有好運,一年到頭,順順利利。她對孩子的一種愛,也是從內到外散發出來了。當所有人不理魯迅想買《山海經》的這種小小願望時,連《山海經》名字都讀不準的長媽媽,卻把書遞到我的前面……這是一多好的人呀!雖然她愚昧,迷信,饒舌多事,粗俗,卻掩蓋不住她的愛孩子,她的善良與她的淳樸。

  我想起來在我們身邊的一群人,他們因一些小事瞻前顧後,我們也常因他們的絮絮叨叨而心煩意亂。但當我們再想起他們的種種行為的時候,也許就品味到了濃濃的親情之愛。他們就是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時間也許不長,那麼,就在現在牢牢記住他們的名字,並珍惜屬於我們與他們的時光。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5

  哼著一首古老的歌謠,回憶著你扎兩根辮子,跳橡皮筋的時光。

  孩子們嘲笑無忌,享受青草的芳香。

  那一年,我們往井裡扔石頭。那一年,我們還不明白ABCD為什麼讓我們十幾歲的兄弟姐妹皺眉頭。

  晚上看花是當時和現狀的寫照。魯迅,回首幾十年前的漫漫長路,看到了根下的歲月。

  那段時間文言文和白話文的鬥爭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魯迅痛恨阻礙白話文的守舊者。正如他所描述的,即使是世界上最毒最黑的詛咒也應該強加給他們。我對魯迅的拒絕不寒而慄,為了尋找前因後果的根源,去看了他寫的《二十四孝圖》。書中提到,當時中國的兒童讀物比較粗糙,與歐美的兒童讀物相差甚遠,但不知何故又圖文並茂,有些無知。討厭文言文浪潮的到來,彷彿洪水猛獸,沖掉讀書的樂趣。此刻我不禁為那些年幼的孩子哀悼。時至今日,教育的發展已經是過去無法比擬的,甚至連國外那種寓教於樂、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也逐漸被接受,連課本上的習題都點綴著五顏六色的漫畫。如果你去圖書館,那感覺就像一個比一百朵花還多的多彩海洋。我來讀讀《荀子》,古韻悠長。不僅會讓封面嚴肅簡單,還會讓內容中晦澀難懂的文字難以適應。想想當時七八歲的孩子,每天一個一個背。他們的心裡會充滿痛苦和憐憫。

  七八歲的我,應該是在用拼音讀《西遊記》,模仿插畫中的奇天盛達,暗暗期待那些英雄人物的得意成就;七八歲就應該和同伴在院子裡玩耍,或者偷偷跑到大自然的天地裡,把學習當成一種未知的小說。

  那麼,如果魯迅七八歲的歲月在倒帶,命運之輪該低吟什麼曲子呢?我用心聽著。

  在白草花園歡快的孩子們的聲音和三個水池反射著月亮的沉悶的隆隆聲之間,應該是一系列快速的琶音。旋律的起伏讓我想起了記憶中的塵霜,在泛黃的書頁裡看到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意境。徜徉在蟬鳴、黃蜂蹲伏、雲雀翱翔的天堂,與泥牆根部的蟋蟀、何首烏藤、木蓮花依偎在一起。魯迅的童年就像生活在伊甸園裡的天堂裡的寵兒,沉浸在快樂的遊戲中。可惜伊甸園的天堂很容易被打破,孩子們被關在老師做的籠子裡,再也不能每天在田埂上唱童謠了。重重的摔了一跤,想起過去是多麼難過。

  我看著時光機器裡的沙漏,聽著一首古老歌謠的呢喃。

  突然一首詩湊在一起,於是無聲的歌聲響起:

  拿著高腳杯聽著“水調”聲,雖然中午喝醉了,雖然醒著擔心還是沒醒。

  送走春天,春天什麼時候回來?在晚鏡裡,很傷風景。

  在過去的後期,這個省是空的。

  鴛鴦在黃昏後的池邊睡去,花枝在月光下已經打出了自己的形象。

  厚重的窗簾遮住了燈,風不確定,人剛開始很安靜。

  明天的日落應該充滿了小徑。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900字。《朝花夕拾》,就像它的別稱一樣,這部名著是魯迅在彌留之際寫的。老了,累了,追憶童年的點點滴滴,心裡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所以我覺得我沒有味道。清晨綻放的花朵會隨著黎明更加嬌嫩。夕陽西下,它們會被採摘,失去剛剛綻放的嬌豔和芳菲。然而,夕陽的照射使它增添了一份魅力。在風的指引下,人們可以想象。就像品嚐一道美味,細細咀嚼。年輕的時候,稚氣的味道留在心裡,慢慢溢位。魯迅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他的童年並不無聊

  。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裡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裡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裡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從書卷裡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裡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著鴨子從身前遊過,頒著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秘的地方,看著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裡,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6

  隨手翻開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字裡行間感慨著年少輕狂。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為《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魯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朝花夕拾》,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這本書,是魯迅在風燭殘年的歲月中寫下的。他老了,回憶著當初的一點一滴,心裡還是會有當初天真爛漫的感情吧。晚年回想著小時候的事情,想必也別有一番風趣吧。如同在清晨盛開的花朵傍晚去摘取一樣,雖然開放時的嬌豔已經退去,但夕陽的映照更為它平填了一份神秘與美麗。我的神思似乎飄向那份年幼童真的時光。

  在《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中,我感受到了百草園的無限樂趣,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正形成對比,魯迅用文字寫出了以前的無憂無慮,寫出了在三味書屋的乏味,很好的體現了他對舊時私塾的不滿。

  我讀著這些文章,似乎看到了年幼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時鑽進了百草園,捉昆蟲,摘野果……那份自在與快樂,在書的這頭的我都可以體會得到。他之所以能寫出這些,正因為他對自由的嚮往和對熱愛自然的童趣。

  還記得我小時候,也擁有同樣的美麗的童年呢。我喜歡奔跑在小路上,就算是盲目地跑著,也會因為風在耳旁吹過的聲音感到興奮與充實。我也喜歡藏起來,看著夥伴和父母找我的焦急身影竊笑,然後再靜靜地走到他們背後,若無其事地拍拍他們肩膀……。

  幼時的時光已走遠,留下的只有回憶,童年真的很讓人懷念呢……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7

  魯迅先生,漫步在歷史古老的海灘上,拾起一朵朵美麗的浪花,珍藏起他童年完美的回憶。

  “那裡似乎確鑿僅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魯迅先生兒時的樂園僅僅是一個長了一些野草的園子,可其中卻不乏趣味景色和各種各樣奇怪的昆蟲。作為21世紀的我們看來,百草園只可是是個廢棄的草園子。沒有KTV中玩得那麼愉快,也沒有遊樂園中那樣豐富的遊樂專案,可那個年代的小魯迅卻在那裡度過了一生最歡樂的童年時光。21世紀的歡樂早就變得充滿了利與益,那種最質樸的,純真的歡樂也許沒有了吧?

  “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一位帶領著魯迅先生的女工,擁有著可愛,善良的性格。她會讓魯迅懂得許多民間的習俗。雖然反映了長媽媽的愚味無知,落後陳腐,但卻很善良。她會睡覺時躺成一個“大”字,獨自一人佔領整張床。然而“長毛”的故事卻使魯迅認為她是多有偉大神力的人,便情有可原了。她會關心魯迅念念不忘的《山海經》,在那是個無人愛他的年代,送去一本珍愛的書,可表達了長媽媽的愛。就是這樣一位熱情,樂於助人,善良,純真的人,給了魯迅母親般的愛。

  也許,等我們年老時,寫下自我的兒童生活,嘴角也不禁會上揚了吧?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8

  “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為最惡的心,應該墜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二十四孝圖》

  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讓人很有感觸。雖然是白話文,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在初一時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那個本應該是個快樂的童年卻籠罩在那封建社會里,時不時透露出些迂腐的氣息。於是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罵得淋漓盡致,罵得溫和婉轉。他的心思誰人都難猜。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的家境正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與魯迅生活的時代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有暖氣,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我們有空調,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我們可以吃到很多魯迅那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然而,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還不夠生趣!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就更不用說了……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想不起來了。

  再接觸到《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讓我感到魯迅先生是一個多麼可愛的人。長媽媽這個角色,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習俗。像要在新年的的早晨對她說恭喜,然後還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亂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最喜愛的隱鼠。因此,那是的魯迅不怎麼喜歡她。呵呵,這個粗俗、守舊的婦女卻做了些讓人對她刮目相看的事——買《山海經》。在長媽媽知道“我”喜歡《山海經》後,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在這裡,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人格。對長媽媽,他說不出敬愛,也說不出仇恨。也許說這是他善良,抑或是說這是他憂鬱。因為,文字的創造者賦予了文字的內心一種更加深厚的感情。表面或許是你看到的樣子,內在卻是你難琢磨的。

  放開心去想,放開心去看,你會在這本書裡看到另外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只屬於那時候魯迅一個人的。讓我們敞開心扉,去體會體會。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9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朝花夕拾精彩片段,這故事,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沒有來由地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讓我想起在郁達夫先生的《沉淪》中,那個在心中默默呼喚著“祖國啊,你怎麼不快點強大起來,你的兒女在這裡受苦那!”的留日少年。

  這種國人,希望祖國強大而不去努力,只是無助地祈禱,讓人不僅憐憫他。但是那些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裡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作者在此則中更著力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朝花夕拾精彩片段。

  作品的字裡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讚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事實上,魯迅先生留日學醫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將醫術還原到了它本來面目——為著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而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目標,著實可敬朝花夕拾精彩片段!

  在文章的末尾朝花夕拾精彩片段,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著不斷地“寫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一次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

  再次,"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

  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10

  初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品味一杯淡雅的茶,開始會覺得很平淡無奇,也許還會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可是,如若你反覆回味後,便會覺得齒唇都是餘香,感受到這其中的真諦。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都是信念。

  站在這樣的一個和平年代去看戰爭年代的魯迅的《朝花夕拾》,我覺得這書中滿含著無奈。一場大火之中,所有人都被困在了火海之中,所有人都在沉睡之中,但卻有些人醒了,他們期望讓周圍的人都能清醒過來然後一齊逃出去,可週圍的人卻怎樣也無法喊醒。而魯迅無疑是這早醒的人,他也想喊醒周圍的人,但這卻收效甚微。

  即使這樣,魯迅先生卻不願意放棄,從《朝花夕拾》中我看更多的信念。一種堅信著中國能站起來的信念,回顧往昔,也許會有那些惡象,會有那些在封建禮教中掙扎的人們,但這一切必然會過去,在那樣的時代,寫出那樣書的人必定有著堅定的信念。

  和平時代的我們也需要這種信念。這種信念也許與先輩們想要振興中華有所不一樣。但我們必需要有信念,因為信念是你一生能夠堅守的東西,一生追求的東西。能夠想象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必然是一個茫然的人,他眼中透出的是迷茫,不明白自我前行的方向,這必然是一件可怕的事。

  想到那裡,使我不禁回憶起一件往事。

  在小學時,我對數學的“24”點充滿了好奇的濃濃的興趣,可我怎樣也學不好,可是我堅信只要我努力,就必須能夠的。於是,我便開始利用課餘研究“24”點。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學會了如何巧妙計算“24”點了。這證明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個目標,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朝花夕拾》中所傳遞的信念給了我很大的啟迪,讓我明白了很多。期望更多的人能從中領悟到更多的道理,指引更多的人在信念的光輝下前行。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11

  我已經改變態度,對貓頗為客氣,倘其萬不得已,則趕走而已,決不打傷它們,更何況殺害。這是我近幾年的進步。經驗既多,一旦大悟,知道貓的偷魚肉,拖小雞,深夜大叫,人們自然十之九是憎惡的,而這憎惡是在貓身上。假如我出而為人們驅除這憎惡,打傷或殺害了它,它便立刻變為可憐,那憎惡倒移在我身上了。……其實這方法,中國的官兵就常在實做的,他們總不肯掃清土匪或撲滅敵人,因為這麼一來,就要不被重視,審視與因失其用處而被裁汰。

  無常

  耳所習聞的只有什麼“人生無常”之類的話。大概這意思傳到中國之後,人們便將他具象化了。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1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不能停止讀書。在這個炎熱的暑假,我不願呆在室外活動,只想在空調房中休息。但這浪費了不少大好時光,所以我決定閱讀下學期的名著。這兩本名著都是比較有趣的——《格列佛遊記》和《朝花夕拾》。我選擇了後者,因為它是魯迅先生著作的。魯迅先生的書我也讀過一些,我覺得他的作品都比較有趣,充滿了童真。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裡面用了大量的諷刺手法。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他先用鮮亮的文字記敘了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裡面的各種小動物也讓我們大開眼界,魯迅在百草園的生活真是有趣呀!在寫到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他用諷刺的手法反對了三味書屋的乏味生活。在《閏土》中,魯迅對比了他自己與閏土的童年,真是人間與地獄,當時社會的腐朽,導致老百姓從小就得受苦。而魯迅家境不錯,所以過著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沒有閏土的鄉村生活有樂趣。在以我們2世紀的現代生活與魯迅的生活作比較了——我們冷了開暖氣、熱了開空調,更也無法感受到當時生活的樂趣。而其中的《二十四孝圖》也讓我留下了印象,原本為了培養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圖》,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可怕的陰影。可見封建禮教毒害少年啊!

  這本書中很多故事都說明了舊中國教育制度的欠缺。魯迅先生以筆做槍,字字擲地有聲,指出了舊中國的弱點。

  生活在2世紀的我們,一面慶幸自己出生在祖國富強的年代,一面又得下定決心,盡我所能不讓悲劇重演。

  在過往的日子裡,祖國忍辱負重,而現在繁榮富強的日子裡,我們怎麼能不為祖國努力呢?我們的祖國正在崛起啊!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13

  中國封建社會是非常黑暗的,例如一樁樁事件深深的烙在了《朝花夕拾》這本書中。

  《朝花夕拾》中最令我難忘的情節是《父親的病》。在紹興城中有一位名醫,他出診是一元四角,後面名氣大了以後,就成倍的提高。“我”的父親病了,請名醫來看病,前後看了兩年,父親的病都沒有起色。後來這位名醫又推薦其他醫生過來看病,延醫治病,最後父親死了。

  書中的名醫只不過是徒有虛名,沒有精湛的醫術,看病救人故弄玄虛。同時看病的價格也是非常的高,一般人也支付不起,況且到最後也沒有把病因說出來,而是把父親又推薦給了其他醫生,企圖推卸自己的責任,導致了父親病情的惡化,揭示了庸醫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事實。

  看了這篇文章,我久久不能平復。我想到了鍾南山院士,當兩次疫情肆虐,給老百姓帶來危難之時,鍾南山逆向而行,挺身而出。他張開雙臂,為整個國家和民族,擋住了災難。我們的院士和魯迅筆中的庸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現在,很多人都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不願意對自己犯的錯誤負責任,這是不對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應該把錯誤推卸給別人,要敢於承認錯誤,及時改正錯誤,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從加入少先隊員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是揹負著一種責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責任,是一生都要揹負的使命,代表著不推卸於別人,代表著擔當!不能學《父親的病》中的這些庸醫。

  汪老師點評:針對《父親的病》有深入的理解,對自己的閱讀感觸加以提煉、凝結。會挑選自己感觸最深的東西去寫,挖掘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很好!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篇14

  魯迅的作品能夠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也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有自我的真情實感,彷彿在給我們講故事一樣,也就更能吸引我們。在這些作品中,《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曾在初一時讀過,卻總是一知半解,心中僅有些模糊的感覺。

  在這次寒假裡,我又重新讀了這本書,或許是因為課上學習過幾部分的原因,心中突然間明瞭了些。二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小引……細細品讀下去……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成長過程的生活道路和經歷,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或許並不全是真實的,但卻能夠從中覺察到魯迅對於過去的情感。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那些參雜了虛構的故事中,魯迅或是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或是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這一切,確實是我們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閱讀這些散文,我們能夠體味到魯迅發自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我們彷彿看到了小小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中,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可是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好奇地向先生問“怪哉”蟲的事情。

  我們好像看到了小小的魯迅,赤著腳丫子,在海邊與閏土玩耍,聽著閏土的“傳奇”故事,眼中閃爍著對大海的美麗的嚮往,心中有了一個“小英雄”的形象。雖然年幼,卻已有了自我的想法。

  我們似乎看到了小小的魯迅,高興地收下了長媽媽帶給我的禮物,忘記了與長媽媽的“舊仇”。在書房裡,一個人靜靜地,手捧著希冀已久的《山海經》津津有味地徜徉在奇異的世界中。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不禁懷想起自我幼時傻傻單純的白色時期:雖毒舌卻細心體貼我的青梅竹馬,雖粗糙卻真心關懷我的大哥哥,雖大大咧咧卻一心為我的媽媽……

  那麼那麼多的完美的回憶,才促成了如今已漸懂事的我。即使我仍不夠成熟,但我仍會努力,創造出自我的記憶,有一部我自我的《朝花夕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