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皮影戲的手抄報資料

關於皮影戲的手抄報資料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皮影戲的手抄報資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

  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區,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如陝西的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皮影戲、阿宮腔皮影戲、弦板腔皮影戲,甘肅的環縣道情皮影戲,山西的孝義碗碗腔皮影戲,河北的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浙江的海寧皮影戲,湖北的江漢平原皮影戲,廣東的陸豐皮影戲,遼寧的復州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

  形成時代

  《東京夢華錄》記載

  皮影戲的形成時代尚無確考,但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它至晚在宋代已經成熟和盛行,東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戲藝人已有董十五、趙七、曹保義等9人。

  山西繁峙巖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畫中有一幅《影戲圖》,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當時山西皮影演出的實況。

  經過宋、金、元、明四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流行全國各地的皮影戲在清代呈現出繁榮局面。

  簡介

  皮影戲雖然種類繁多,但區別主要在聲腔和劇目方面,至於影人制作和表演技術則大同小異。

  影人一般是先將牛皮或驢皮、羊皮颳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狀後再刻制上彩,其雕繪工藝講究刀工精緻,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頭、身、四肢等幾部分,均為側影,頭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著服飾,塗油彩後用火磚烘烤壓平即成。

  演出時將影人的頭插於身部,身與四肢相接,同時在身部和兩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外,還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皮影戲曾傳到各個國家,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道具主要為影窗,俗稱“亮子”,一般高3尺,寬5尺,最高不過4尺,寬不過6尺,以白紙作幕,以便單人操作。其次為油燈一盞,用以對映影人和表演動作。

  發展盛況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

  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

  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

  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然而,現在的中國皮影藝術的發展也並非那麼一帆風順,它曾歷經歷過風雨劫難、起落興衰。到了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

  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特殊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近年來加上現代影視藝術的衝擊,觀眾和演出市場日益減少,許多皮影戲面臨消亡的危險,亟待搶救與保護。

  形式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

  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

  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絃。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皮影戲的演出,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等等,無所不有。

  摺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繁多,數不勝數。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等。

  從革命戰爭年代起到解放後,新發展出的時裝戲、現代戲和童話寓言劇,常見的劇目有兄妹開荒、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紅燈記、龜與鶴、兩朋友、東郭先生等等。

  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

  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皮影戲作文

  我第一次接觸皮影是在最後一個兒童節,觀看的是《水滸傳》裡著名片段“風雪山神廟”。

  只見周圍的燈光暗了下來,林沖在幕布上亮了相,他身穿白色布衣,頭頂草帽,肩上扛著一支紅纓槍,一副英雄好漢的形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進入了高潮。陸虞侯和富安燒了草屋,得意洋洋地看著自己的“功勞”。他們舉手投足都流露出其內心的狡詐、險惡。這時,林沖按奈不住心中的怒火從廟中衝出來,與二人扭打在一起。幕後的鑼鼓聲急促起來,燈影子無不鮮活靈動、神采飛揚,甚至連眉毛、手指也隨之頓挫有致,一時覺得這不是幕後表演著配出來的,分明是燈影子在說話、打鬥,舞蹈。這時,大螢幕放出了幕布後表演者的影像,他們邊唱邊演,好似與燈影融為一體,燈影在幕布上面上躥下跳,他們在幕布後也是手舞足蹈,眉飛色舞。

  最後,林沖除掉二人,在火光前挺拔的身姿,體現了他英勇無畏的氣場,林沖堅忍不拔,剛毅不屈的精神好似真的從那皮影中表現了出來,我被皮影的感染力徹底的震撼了。

  看完這次皮影戲表演後,我被這優秀的民間藝術深深的吸引了,為了深入地探索皮影戲,暑假我專程去了一個民間藝術團採訪了幾位皮影戲表演者。我瞭解到操耍技巧和唱功是演皮影戲的關鍵。每位表演者必須要具備操縱影人、樂器伴奏、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而且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操縱方法,例如武生的表演要求是舉止重如山,挺立如玉樹等特點,所以每位表演者必須將每類人物特點及方法牢記於心,並且要完全融入到每個角色中去;再有,皮影戲表演者是透過操縱皮影背後的木條來控制皮影的,通常他們僅用兩根手指操縱一個木棒,所以連每個手指的活動都要細細鑽研,反覆訓練,以至表演者手上都被木棒磨出了厚厚的老繭。即便這樣,他們仍然勤學苦練,因為他們有著對皮影戲的熱愛和要把這個傳統文化、美麗藝術傳承下去堅忍不拔,面對困難無所畏懼的精神。

  透過對皮影戲深入的探索,我覺得皮影戲的美在於它的“真”,它不僅僅表現在一個皮影的動作有多麼靈活,最重要的是它還融入了皮影戲表演者勤奮苦練的`汗水以及他們對傳承傳統文化堅韌的、持之以恆的信念。希望這種傳統美好的藝術能多多宣傳,讓我們中學生能更多的接觸,讓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能更好的傳承下去。

  皮影戲觀後感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老師告訴我們:"今天,讓同學們觀看皮影戲表演。"同學們興高采烈的排好隊,來到風雨操場,操場上鴉雀無聲同學們靜靜的等待著皮影戲的開始。報幕的老師說:"今天為同學們表演的是孫悟空大戰紅孩兒.表演開始了,報幕上出現了孫悟空紅孩兒還有許多小妖精。演員們操作這一個個皮影,隨著皮影的動作和劇情,給他們配音,表演的活靈活現,精彩極了透過這次觀看讓我們認識了這古老有神奇的皮影戲,皮影戲,皮影戲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

  一天,學校組織我們在操場裡看皮影戲。我高興的歡呼起來,想到"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我以前只是從電視上看過皮影戲,卻從沒現實生活中看過"想到這裡我就激動的說不出話來了。我們排成排,面對著表演臺,坐在那裡看錶演。

  一開時後臺的阿姨在後臺敲鑼打鼓,場面十分隆重。突然,冒出了一股白煙,是紅孩兒帶著他的小妖們上場了。紅孩兒要給他媽媽過壽。有人告訴他吃唐僧肉能長生不老。於是,他去抓唐僧。在途中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