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春節手抄報內容

我們的春節手抄報內容

  春節有一個小習俗,就是貼福字的時候一定要倒著貼,這樣寓意著福到了,非常的應景哦,大家對於新的一年的願望就是希望福氣滿滿,所以新年福字一定要貼哦!下面是關於我們的春節手抄報內容的內容,歡迎閱讀!

  我們的春節手抄報




  我們的春節

  當我又開啟老舍的文章-----《北京的春節》時,心裡暗暗讚歎北京的春節如此熱鬧。可又轉念一想,我們黃石的春節也不遜色呀!你不相信?讓我來給你們講講吧!

  我們在十一月份就開始醃臘肉、烤香腸了。不論你走到哪裡,都可以聞到臘肉和香腸的香味。那個饞啊,甭提了!而且啊,這一年月份裡還要備足年貨呢!臘月二十四開始過小年了。這時便有了春節的味道。家家戶戶開始貼對聯。大人們都開始忙了起來:給全家買新衣服和過年時吃的、喝的、用的。這代表著永珍更新的氣象。小孩子們也歡樂,隨著父母買自己的新年禮物和零食。最重要的還是要買鞭炮呀!小年就像是為我們過的一樣。我們個個放著鞭炮,個個在大聲叫喊:“ 年獸快跑!年獸快跑!”

  臘月三十是除夕。家家戶戶都開始為團圓飯做準備,所有的人都穿起了新的衣服,屋裡都被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切都煥然一新。吃團圓飯時晚輩要向長輩祝詞。飯後就開始看聯歡晚會。這一夜,除了小孩子,其他人都不能睡覺,必須守歲,燈火通宵。到了午夜十二點就要開始放鞭炮,意思是辭舊迎新。鞭炮聲會一直持續到第二天中午十二點。

  正月初一這一天,全家人都要去親戚家拜年,並表示祝福。中午去奶奶家吃團圓飯,團圓飯也很有講究,團圓飯上總會有火鍋。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以後的日子紅紅火火。飯桌上不僅有火鍋,還有一條魚。“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有喻示“年年有餘”的意思。而且,這條魚不能吃,俗稱“聽話魚”。這條魚在桌上聽人們講述著這一年裡的事情以及新的一年裡的希望。另外,蘿蔔也是飯桌上的常菜。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鮑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亨油”。這天還會有人舞龍,或騰雲駕霧,或直插雲霄。聽說鑽龍頭還可以一年吉祥,年年有福呢!

  元宵節不僅又是一個春節的`高潮,還是春節的最後一天。很多小區都掛滿了燈籠;超市裡也擠滿了人,都是來買元宵的。飯後,全家人邊吃元宵便看元宵晚會。那電視上的小品令人開懷大笑,這白胖胖的元宵令人回味無窮。在晚上還有燈展呢!當你剛走到文化宮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裡燈光四照。燈有各式各樣的。五顏六色的燈光美麗至極。

  怎麼樣,咱們黃石的春節不比北京遜色吧。

  拜年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紙”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