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

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

  教師說課前一般都會準備好說課稿的,那麼,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內容僅供參考。

  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與函式概念的第3節函式的基本性質的第2小節。

  奇偶性是函式的一條重要性質,教材從學生熟悉的 及入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注重資訊科技的應用,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函式的奇偶性。從知識結構看,它既是函式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後續研究指數函式、對數函式、冪函式、三角函式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認知基礎看,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並且有了一定數量的簡單函式的儲備。同時,剛剛學習了函式單調性,已經積累了研究函式的基本方法與初步經驗。

  從學生的思維發展看,高一學生思維能力正在由形象經驗型向抽象理論型轉變,能夠用假設、推理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3、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以及新課標理念,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判斷一些簡單函式的奇偶性。

  2、能運用函式奇偶性的代數特徵和幾何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歷奇偶性概念的形成過程,提高觀察抽象能力以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自主探索,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感受數學的對稱美。

  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函式奇偶性的概念和幾何意義。

  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雖然函式奇偶性這一節知識點並不是很難理解,但知識點掌握不全面的學生容易出現下面的錯誤。他們往往流於表面形式,只根據奇偶性的定義檢驗成立即可,而忽視了考慮函式定義域的問題。因此,在介紹奇、偶函式的定義時,一定要揭示定義的隱含條件,從正反兩方面講清定義的內涵和外延。因此,我把函式的奇偶性概念設計為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個問題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講解,還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題,來加強本節課重點問題的講解。

  難點: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

  由於,學生看待問題還是靜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較薄弱,這對建構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把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設計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採用以引導發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類比法為輔。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2、學法

  讓學生在觀察一歸納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

  三、教學過程

  具體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共分六個環節:設疑匯入、觀圖激趣;指導觀察、形成概念;學生探索、領會定義;知識應用,鞏固提高;總結反饋;分層作業,學以致用。下面我對這六個環節進行說明。

  (一)設疑匯入、觀圖激趣

  由於本節內容相對獨立,專題性較強,所以我採用了開門見山匯入方式,直接點明要學的內容,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定向,達到開始就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的效果。

  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對稱美。再讓學生觀察幾個特殊函式圖象。透過讓學生觀察圖片匯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習新知識作好鋪墊。

  (二)指導觀察、形成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共設計了2個探究活動。

  探究1 、2 數學中對稱的形式也很多,這節課我們就以函式和=︱x︱以及和為例展開探究。這個探究主要是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來實現的,由於有圖片的鋪墊,絕大多數學生很快就說出函式圖象關於Y軸(原點)對稱。接著學生填表,從數值角度研究圖象的這種特徵,體現在自變數與函式值之間有何規律? 引導學生先把它們具體化,再用數學符號表示。藉助課件演示(令 比較 得出等式 , 再令 ,得到 ) 讓學生髮現兩個函式的對稱性反應到函式值上具有的特性, ()然後透過解析式給出嚴格證明,進一步說明這個特性對定義域內任意一個 都成立。 最後給出偶函式(奇函式)定義(板書)。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對圖形規律的感性認識,轉化成數量的規律性,從而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切實經歷了一次從特殊歸納出一般的過程體驗。

  (三) 學生探索、領會定義

  探究3 下列函式圖象具有奇偶性嗎?

  設計意圖:深化對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強調:函式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條件是--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四)知識應用,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4道題

  例1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選例1的第(1)及(3)小題板書來示範解題步驟,其他小題讓學生在下面完成。

  例1設計意圖是歸納出判斷奇偶性的步驟:

  (1) 先求定義域,看是否關於原點對稱;

  (2) 再判斷f(-x)=-f(x) 還是 f(-x)=f(x)。

  例2 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例3 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例2、3設計意圖是探究一個函式奇偶性的可能情況有幾種型別?

  例4(1)判斷函式的奇偶性。

  (2)如圖給出函式圖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據函式的奇偶性畫出它在y軸左邊的圖象嗎?

  例4設計意圖加強函式奇偶性的幾何意義的應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重點關注了學生的推理過程的表述。透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函式的奇偶性認識、理解和應用都能提升很大一個高度,達到當堂消化吸收的效果。

  (五)總結反饋

  在以上課堂實錄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學法中的互動模式,問題貫穿於探究過程的始終,切實體現了啟發式、問題式教學法的特色。

  在本節課的最後對知識點進行了簡單回顧,並引導學生總結出本節課應積累的解題經驗。知識在於積累,而學習數學更在於知識的應用經驗的積累。所以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增強錯誤的預見能力是提高數學綜合能力的很重要的策略。

  (六)分層作業,學以致用

  必做題:課本第36頁練習第1-2題。

  選做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A組第6題。

  思考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B組第3題。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人差異,加強作業的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分層作業,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進一步達到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2

  一、教材分析

  1、《指數函式》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指數函式》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函式”的第六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指數》一節內容之後編排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指數和函式的概念等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進一步學習對數、對數函式尤其是利用互為反函式的圖象間的關係來研究對數函式的性質打下堅實的概念和圖象基礎,又因為《指數函式》是進入高中以後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系統研究的函式,對高中階段研究對數函式、三角函式等完整的函式知識,初步培養函式的應用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指數函式》不僅是本章《函式》的重點內容,也是高中學段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數函式》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絡,尤其體現在細胞分裂、貸款利率的計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測算等方面,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內容的特點之一是概念性強,特點之二是凸顯了數學圖形在研究函式性質時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透過初中學段的學習和高中對集合、函式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對函式和圖象的關係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認知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知識維度:對正比例函式、反比例函式、一次函式,二次函式等最簡單的函式概念和性質已有了初步認識,能夠從初中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函式初步轉化到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式。

  技能維度:學生對採用“描點法”描繪函式圖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夠為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做好準備。

  素質維度: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已有一定的體會,已初步瞭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鑑於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1)知識目標:①掌握指數函式的概念;②掌握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③能初步利用指數函式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①滲透數形結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②培養學生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①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規律,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絡與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②透過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的能力③領會數學科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5)教學難點:指數函式的圖象性質與底數a的關係。

  突破難點的關鍵:尋找新知生長點,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圖象,利用數形結合來掃清障礙。

  二、教法設計

  由於《指數函式》這節課的特殊地位,在本節課的教法設計中,我力圖透過這一節課的教學達到不僅使學生初步理解並能簡單應用指數函式的知識,更期望能引領學生掌握研究初等函式圖象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今後研究其它的函式做好準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我根據自己對“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和“情景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將二者結合起來,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景、按照指數函式的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給出兩個例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順利引入課題,而這兩個例子又恰好為研究指數函式中底數大於1和底數大於0小於1的圖象做好了準備。

  2、強化“指數函式”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指數的有關概念來歸納出指數函式的定義,並向學生指出指數函式的形式特點,請學生思考對於底數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會有什麼問題出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於底數a範圍分類的不清楚,也為研究指數函式的圖象做了“分類討論”的鋪墊。

  3、突出圖象的作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圖形始終使我們需要藉助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離形時少直觀,形離數時難入微”,而在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更是直接由圖象觀察得出性質,因此圖象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數學與生活和實踐的聯絡、數學的本質是來源於生活,服務於實踐。在課堂教學的引入、例題的講解和課外知識的拓展部分,都介紹了與指數函式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力圖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基礎學科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在學習完“指數”的概念和運算後編排的,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再現原有認知結構。在引入兩個生活例項後,請學生回憶有關指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再現原有認知結構,為理解指數函式的'概念做好準備。

  2、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在藉助圖象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會遇到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高中的數學學習。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獲得發展。在生活例項的課堂匯入、指數函式的性質研究、例題與訓練、課內小節等教學環節中都安排了學生的討論、分組、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變被動的接受和記憶知識為在合作學習的樂趣中主動地建構新知識的框架和體系,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

  4、注意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在概念、圖象、性質、應用、拓展的過程中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層層遞進,讓學生感到有挑戰、有收穫,跳一跳,夠得著,不同難度的題目設計將盡可能照顧到課堂學生的個體差異。

  四、程式設計

  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著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啟發學生逐步發現和認識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教師活動:①用電腦展示兩個例項,第一個是計算機價格下降問題,第二個是生物中細胞分裂的例子,②將學生按奇數列、偶數列分組。

  學生活動:①分別寫出計算機價格y與經過月份x的關係式和細胞個數y與分裂次數x的關係式,並互相交流;②回憶指數的概念;③歸納指數函式的概念;④分析出對指數函式底數討論的必要性以及分類的方法。

  設計意圖:透過生活例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掃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識障礙,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2、啟發誘導、探求新知

  教師活動:①給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式並要求學生畫它們的圖象②在準備好的小黑板上規範地畫出這兩個指數函式的圖象③板書指數函式的性質。

  學生活動:①畫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式圖象②交流、討論③歸納出研究函式性質涉及的方面④總結出指數函式的性質。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作簡單的指數函式的圖象對深刻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學生完成基本作圖之後,教師再利用課前已列表、建立座標系的小黑板展示準確的作圖方法,達到進一步規範學生的作圖習慣的目的,然後藉助“函式作圖器”用多媒體將指數函式的圖象推廣到一般情況,學生就會很自然的透過觀察圖象總結出指數函式的性質,同時對於底數的討論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