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勃興說課稿

中華文化的勃興說課稿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學生掌握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仁”的學說的內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貢獻。“百家爭鳴”的概念;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墨子、儒家孟子、法家韓非子等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張;《孫子後法》與《孫臏兵法》。

  能力方面:引導學生結合前幾課所學的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以“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為出發點,使學生明白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促進文化的空前繁榮,進而培養學生用歷史的觀點、政治與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學為主,以列表的方法總結“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導學生利用圖表掌握歷史知識的方法,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總結歷史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回答“戰國百家中,哪一家的學說對戰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最有用”,培養他們的對比分析能力。

  思想方面:指導學生閱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民貴君輕”等教材所摘錄的材料,及講課所過講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生活態度。透過對老子、孔子為代表的許多大思想家的觀點及其著作的講述,使學生明白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對後世以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孔子和百家爭鳴百家爭鳴

  教學難點:如何認識、理解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思想

  三、學法設計:

  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四、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教師首先進行復習提問:東周分為哪兩個時期?分別說出各自的起止年代。並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同學們已經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並逐步確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諸侯爭霸,七雄並立,社會動盪,戰爭不斷。而貫穿整個時代的是奴隸制度的沒落和消亡,新興的地主階級異軍突起,封建經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日趨繁榮。大的社會變革促使那些有識之士去深入思考當時的種種社會現象,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政治主張。當歷史的車輪由滾滾前進的時候,科學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思想、軍事、科技、文字各個領域英才輩出,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科學文化領域的有關內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思想領域的內容,瞭解幾位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和它們的主張和著作。

  一、思想家老子

  讓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內容,並指導學生歸納出以下內容:老子是春秋時期人,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一書。

  由教師或學生講述塞翁失馬的故事,透過對失馬、得馬、傷人到避戰禍的關鍵內容的.分析,體會到老子思想中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即各種事物都有對立面。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思想領域

  教師首先提問:孔子的姓名是什麼?生活在什麼時代、所創立的什麼學派。估計學生閱讀教材後可歸納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關於孔子“仁”的學說,由於比較難理解,建議教師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講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愛人”,即愛別人,愛眾人。“仁”對於統治者來說,就是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讓百姓有安定的生產環境,反對嚴刑酷法繁役,在不把奴隸當作人看的奴隸社會,孔子從維護統治秩序的角度出發在當時社會矛盾不斷尖銳的情況下,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推行“仁政”,減輕剝削、壓迫,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在客觀上有利於勞動人民,所以他的主張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加以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比的正統思想是有進步意義的。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被後世的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影響深遠。

  2、教育領域的貢獻

  關於孔子在教育領域的貢獻,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加以歸納補充: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要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複習,“溫故而知新”。教育學生要養成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文化領域的貢獻

  教師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詩經》的內容,《詩經》的作者是誰?學生應當回答出:孔子。教師提出問題:除了《詩經》之外,孔子還有哪些著作?我們所知道的《論語》一書,又和孔子有什麼關係?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內容,並由學生總結出:孔子編訂了《春秋》一書,孔子的弟子把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論語》一書。

  三、百家爭鳴

  各學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評價

  儒家

  荀子

  莊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