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數學說課稿(精選11篇)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精選11篇)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一起來看看數學說課稿,僅供大家參考!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從溫度計表示“溫度高低”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藉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的有關問題。

  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還是以後學習不等式的解法、函式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重要的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出如下的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

  2. 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理解“全部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 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實踐,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正確理解數軸的概念”和“有理數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建立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係(數與形的結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正負數,對正負數概念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可以給與適當的鞏固複習。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給以深入淺出的分析。

  ⑶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的侷限性,以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五、教學方法:

  七年級學生往往對直觀具體的圖形很感興趣,因此我使用了教具—溫度計和多媒體輔助教學。同時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和“互動式教學法”,讓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的形式貫穿始終。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並教給學生“多觀察、多動腦、大膽猜、多交流”的合作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同時獲得體驗和發展。

  為此,我設計了以下七個教學環節: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三)手腦並用,深入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七)佈置作業,引導預習

  六、教學程式設計:

  下面是教學過程的具體設計

  (一)溫故知新,激發興趣:

  首先複習:有理數包括那些數?

  學生回答後讓大家思考:你能說出一些用刻度表示這些數的例子嗎?

  (學生會舉出很多例子),但是由於溫度計與數軸最為接近,它又是學生熟悉的帶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學中我將用它來抽象概括為數軸這一數學模型,於是讓學生觀察一組溫度計(展示準備好的教具),並提問: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0°C 用 -10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後讓大家想一想:能否與溫度計類似,在一條直線上畫上刻度,標出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從而引出課題:“數軸”。結合例項,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現實生活,從而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教師設問:到底什麼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呢?

  (1)畫直線,取原點(這裡說明在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這點表示0,數軸畫成水平位置是為了讀、畫方便,同時也為了有美的感覺。)

  (2)標正方向(這裡說明我們在水平位置的數軸上規定從原點向右為正方向是習慣與方便所作,由於我們只能畫出直線的一部分,因此標上箭頭指明正方向,並表示無限延伸。)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這裡說明任選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標數時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點,依次表示1、2、3…負數反之。單位長度的長短,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同一單位長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於畫數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師板書這三個步驟,給學生以示範。

  畫完數軸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軸?”

  透過小組交流得到數軸的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至此,我們將一個具體的事物“溫度計”經過抽象而概括為一個數學概念“數軸”,使學生初步體驗到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三)手腦並用,深入理解:

  1、讓學生討論: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為什麼?

  (1)------(8)

  (3)(6)(7)三個圖形從數軸的三要素出發,學生可能出現錯誤判斷,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時間然後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去接觸學生,認識學生,關注學生。

  2、為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數軸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數軸,(請同學畫在黑板上)

  學生在畫數軸時教師巡視並予以個別指導,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畫完後教師給出評價,如“很好”“很規範”“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語言來激勵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並強調: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是數軸的三要素,畫數軸時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設計以上兩個練習,一個是動腦想,透過分析、判斷正誤來加深對正確概念的理解;一個是透過動手操作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有了數軸以後,全部有理數都可以表示在數軸上,那麼反過來,數軸上的點是否只表示有理數呢?作為一個問題我讓學生去思考,為後面實數的學習埋下伏筆,這裡不再展開。

  安排課本30頁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題圖形讓學生來操作,教師提出要求:

  1、要把點標在線上

  2、要把數標在點的上方

  透過學生實際操作,可以加深對數軸的理解,進一步掌握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當然,此題還可以再說出幾個有理數讓學生去標出點,好讓更多的學生去展示自己,並進一步讓學生從中感受已知有理數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從而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為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獨立完成:

  1、課本30頁練習1、2

  2、課本30頁3題(給全體學生以示範性讓一個同學板書)。

  為向學生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討論: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我採用引導式小結)

  1、為了鞏固本節課的重點,提問:你知道什麼是數軸嗎?你會畫數軸嗎?這節課你學會了用什麼來表示有理數?

  2、數軸上,會不會有兩個點表示同一個有理數?會不會有一個點表示兩個不同的有理數?

  讓學生牢固掌握一個有理數只對應數軸上的一個點,並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

  (七)佈置作業,引導預習:

  為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如下:

  1、全體學生都做課本32頁1、2。

  2、最後佈置一個思考題:與溫度計類似,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係如何?(來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

  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老師的引導價值才會得到體現。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目標

  1、瞭解二次根式的意義;

  2、掌握用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問題;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質和,並能靈活應用;

  4、透過二次根式的計算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5、透過二次根式性質和的介紹滲透對稱性、規律性的數學美。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二次根的意義;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範圍。

  難點:確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範圍。

  三、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練結合。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什麼叫平方根、算術平方根?

  2、說出下列各式的意義,並計算

  (二)引入新課

  新課:二次根式

  定義: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對於請同學們討論論應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

  (1)式子只有在條件a≥0時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嗎?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須保證根號下式子大於等於零,因此字母範圍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問學生:2是二次根式嗎?顯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種式子的“外在形態”。請學生舉出幾個二次根式的例子,並說明為什麼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題根據二次根式定義,由學生分析、回答。

  例1當a為實數時,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樣的實數時,式子在實數範圍有意義?

  解:略。

  說明:這個問題實質上是在x是什麼數時,x—3是非負數,式子有意義。

  例3當字母取何值時,下列各式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義,被開方數必須是非負數,把問題轉化為解不等式。

  解:(1)∵a、b為任意實數時,都有a2+b2≥0,∴當a、b為任意實數時,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時,是二次根式。

  (3),且x≠0,∴x>0,當x>0時,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當x>2時,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滿足的條件:

  分析:這個例題根據二次根式定義,讓學生分析式子中字母應滿足的條件,進一步鞏固二次根式的定義,。即:只有在條件a≥0時才叫二次根式,本題已知各式都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開方數都大於等於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於x取任何實數時都有|x|≥0,因此,|x|+0.1>0,於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範圍是全體實數。

  (4)由—b2≥0得b2≤0,只有當b=0時,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滿足的條件是:b=0。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實際問題,熟練地列出二次函式關係式,並求出函式的自變數的取值範圍。

  (2)注重學生參與,聯絡實際,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能夠根據實際問題,熟練地列出二次函式關係式,並求出函式的自變數的取值範圍。

  教學過程:

  一、試一試

  1.設矩形花圃的垂直於牆的一邊AB的長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邊BC的長,進而得出矩形的面積ym2,試將計算結果填寫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範圍嗎?

  3.我們發現,當AB的長(x)確定後,矩形的面積(y)也隨之確定, y是x的函式,試寫出這個函式的關係式,

  對於1,可讓學生根據表中給出的AB的長,填出相應的BC的長和麵積,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表格中資料的變化情況,提出問題:(1)從所填表格中,你能發現什麼?

  (2)對前面提出的問題的解答能作出什麼猜想?

  讓學生思考、交流、發表意見,達成共識:當AB的長為5cm,BC的長為10m時,圍成的矩形面積最大;最大面積為50m2。 對於2,可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後各組派代表發表意見。形成共識,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範圍,其範圍是0 <x <10。 對於3,教師可提出問題:

  (1)當AB=xm時,BC長等於多少m?

  (2)面積y等於多少?並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式關係式。

  二、提出問題

  某商店將每件進價為8元的某種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銷出約100件,該店想透過降低售價、增加銷售量的辦法來提高利潤,經過市場調查,發現這種商品單價每降低0.1元,其銷售量可增加10件。將這種商品的售價降低多少時,能使銷售利潤最大? 在這個問題中,可提出如下問題供學生思考並回答:

  1.商品的利潤與售價、進價以及銷售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利潤=(售價-進價)×銷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價,該商品每件利潤是多少元?一天總的利潤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價x元,則每件商品的利潤是多少元?一天可銷

  售約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請求出它的範圍,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範圍是0≤x≤2]

  5.若設該商品每天的利潤為y元,求y與x的函式關係式。

  [y=(10-8-x) (100+100x)(0≤x≤2)]

  將函式關係式y=x(20-2x)(0 <x <10=化為:

  y=-2x2+20x(0<x<10)……(1) 將函式關係式y=(10-8-x)(100+100x)(0≤x≤2)化為: y=-100x2+100x+20D (0≤x≤2)……(2)

  三、觀察;概括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函式關係式(1)和(2),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

  (1)函式關係式(1)和(2)的自變數各有幾個?

  (各有1個)

  (2)多項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別是幾次多項式? (分別是二次多項式)

  (3)函式關係式(1)和(2)有什麼共同特點?

  (都是用自變數的二次多項式來表示的)

  (4)本章導圖中的問題以及P1頁的問題2有什麼共同特點? 讓學生討論、交流,發表意見,歸結為:自變數x為何值時,函式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式定義: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數,a≠0)的函式叫做x的二次函式,a叫做二次函式的係數,b叫做一次項的係數,c叫作常數項。

  四、課堂練習

  1.(口答)下列函式中,哪些是二次函式?

  (1)y=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練習第1,2題。

  五、小結

  1.請敘述二次函式的定義。

  2,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轉化為二次函式來解決,請你聯絡生活實際,編一道二次函式應用題,並寫出函式關係式。

  六、作業:略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並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養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三、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在小學算術中,我們學習了用算術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有關知識,那麼,一個實際問題能否應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呢?若能解決,怎樣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與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相比較,它有什麼優越性呢?

  為了回答上述這幾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題。

  例1 某數的3倍減2等於某數與4的和,求某數。

  (首先,用算術方法解,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解法1:(4+2)÷(3-1)=3。

  答:某數為3。

  (其次,用代數方法來解,教師引導,學生口述完成)

  解法2:設某數為x,則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數為3。

  縱觀例1的這兩種解法,很明顯,算術方法不易思考,而應用設未知數,列出方程並透過解方程求得應用題的解的方法,有一種化難為易之感,這就是我們學習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目的之一。

  我們知道方程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個相等關係。因此對於任何一個應用題中提供的條件,應首先從中找出一個相等關係,然後再將這個相等關係表示成方程。

  本節課,我們就透過例項來說明怎樣尋找一個相等的關係和把這個相等關係轉化為方程的方法和步驟。

  (二)師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例2 某面粉倉庫存放的麵粉運出15%後,還剩餘42500千克,這個倉庫原來有多少麵粉?

  師生共同分析:

  1.本題中給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麼?

  2.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等關係?(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餘重量)

  3.若設原來麵粉有x千克,則運出麵粉可表示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關係,如何佈列方程?

  上述分析過程可列表如下:

  解:設原來有x千克麵粉,那麼運出了15%x千克,由題意,得x-15%x=42 500,所以x=50 000。

  答:原來有50 000千克麵粉。

  此時,讓學生討論:本題的相等關係除了上述表達形式以外,是否還有其他表達形式?若有,是什麼?

  (還有,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餘重量;原來重量-剩餘重量=運出重量)

  教師應指出:

  (1)這兩種相等關係的表達形式與“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餘重量”,雖形式上不同,但實質是一樣的,可以任意選擇其中的一個相等關係來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過程較為簡捷,同學應注意模仿。

  依據例2的分析與解答過程,首先請同學們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然後,採取提問的方式,進行反饋;最後,根據學生總結的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1)仔細審題,透徹理解題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關係,並用字母(如x)表示題中的一個合理未知數;

  (2)根據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係。(這是關鍵一步);

  (3)根據相等關係,正確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應滿足兩邊的量要相等;方程兩邊的代數式的單位要相同;題中條件應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將一個條件重複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檢驗後明確地、完整地寫出答案,這裡要求的檢驗應是,檢驗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應用題有意義。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組同學去蘋果園參加勞動,休息時工人師傅摘蘋果分給同學,若每人3個還剩餘9個;若每人5個還有一個人分4個,試問第一小組有多少學生,共摘了多少個蘋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題,如學生在某處感到困難,教師應做適當點撥,解答過程請一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本題時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並嚴格規範書寫格式。)

  解:設第一小組有x個學生,依題意,得

  3x+9=5x-(5-4),

  解這個方程:2x=10,

  所以x=5。

  其蘋果數為3× 5+9=24。

  答:第一小組有5名同學,共摘蘋果24個。

  學生板演後,引導學生探討此題是否可有其他解法,並列出方程。

  (設第一小組共摘了x個蘋果,則依題意,得)

  (三)課堂練習

  1.買4本練習本與3支鉛筆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鉛筆每支0.12元,問練習本每本多少元?

  2.我國城鄉居民1988年末的儲蓄存款達到3 802億元,比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的18倍還多4億元。求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

  3.某工廠女工人佔全廠總人數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廠總人數。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讓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是什麼?

  3.在運用上述方法和步驟時應注意什麼?

  依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1)代數方法的基本步驟是:全面掌握題意;恰當選擇變數;找出相等關係;佈列方程求解;檢驗書寫答案.其中第三步是關鍵;

  (2)以上步驟同學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五)作業

  1.買3千克蘋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問每千克蘋果多少錢?

  2.用76釐米長的鐵絲做一個長方形的教具,要使寬是16釐米,那麼長是多少釐米?

  3.某廠去年10月份生產電視機2050臺,這比前年10月產量的2倍還多150臺。這家工廠前年10月生產電視機多少臺?

  4.大箱子裝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裡的洗衣粉分裝在4個同樣大小的小箱裡,裝滿後還剩餘2千克洗衣粉.求每個小箱子裡裝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獎金分給22名得獎者,一等獎每人200元,二等獎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獎與二等獎的人數。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透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透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透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螢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那麼四邊形的內角和,你知道嗎?

  活動一:探究四邊形內角和。

  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學生分組交流與研討,並彙總解決問題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個角的度數,然後把四個角加起來,發現內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兩個三角形紙板拼在一起構成四邊形,發現兩個三角形內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來,教師在方法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作輔助線的方法,連結四邊形的對角線,把一個四邊形轉化成兩個三角形。

  師:你知道五邊形的內角和嗎?六邊形呢?十邊形呢?你是怎樣得到的?

  活動二:探究五邊形、六邊形、十邊形的內角和。

  學生先獨立思考每個問題再分組討論。

  關注:

  (1)學生能否類比四邊形的方式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2)學生能否採用不同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後進行交流(五邊形的內角和)

  方法1:把五邊形分成三個三角形,3個180的和是540。

  方法2:從五邊形內部一點出發,把五邊形分成五個三角形,然後用5個180的和減去一個周角360。結果得540。

  方法3:從五邊形一邊上任意一點出發把五邊形分成四個三角形,然後用4個180的和減去一個平角180,結果得540。

  方法4:把五邊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然後用180加上360,結果得540。

  師:你真聰明!做到了學以致用。

  交流後,學生運用幾何畫板演示並驗證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邊形的內角和之後,同學們又認真地討論起六邊形、十邊形的內角和。類比四邊形、五邊形的討論方法最終得出,六邊形內角和是720,十邊形內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養創新

  師:透過前面的討論,你能知道多邊形內角和嗎?

  活動三:探究任意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思考:

  (1)多邊形內角和與三角形內角和的關係?

  (2)多邊形的邊數與內角和的關係?

  (3)從多邊形一個頂點引的對角線分三角形的個數與多邊形邊數的關係?

  學生結合思考題進行討論,並把討論後的結果進行交流。

  發現1:四邊形內角和是2個180的和,五邊形內角和是3個180的和,六邊形內角和是4個180的和,十邊形內角和是8個180的和。發現2:多邊形的邊數增加1,內角和增加180。

  發現3:一個n邊形從一個頂點引出的對角線分三角形的個數與邊數n存在(n-2)的關係。

  得出結論:多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

  (三)實際應用,優勢互補

  1、口答:(1)七邊形內角和()

  (2)九邊形內角和()

  (3)十邊形內角和()

  2、搶答:(1)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等於1260,它是幾邊形?

  (2)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是1440,且每個內角都相等,則每個內角的度數是()。

  3、討論回答: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比四邊形的內角和多540,並且這個多邊形的各個內角都相等,這個多邊形每個內角等於多少度?

  (四)概括儲存

  學生自己歸納總結:

  1、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運用轉化思想解決數學問題

  3、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解決問題

  (五)作業:練習冊第93頁1、2、3

  八、教學反思:

  1、教的轉變

  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在引導學生畫圖、測量發現結論後,利用幾何畫板直觀地展示,激發學生自覺探究數學問題,體驗發現的樂趣。

  2、學的轉變

  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層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課堂氛圍的轉變

  整節課以“流暢、開放、合作、隱導”為基本特徵,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減少干預,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比較流暢的特徵。整節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對話”、“討論”為出發點,以互助合作為手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在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中自主選擇獲得成功的方向,判斷髮現的價值。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 篇6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無理數和實數的概念,掌握實數的分類,會準確判斷一個數是有理數還是無理數。

  2、使學生能瞭解實數絕對值的意義。

  3、使學生能瞭解數軸上的點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4、由實數的分類,滲透數學分類的思想。

  5、由實數與數軸的一一對應,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分析

  重點:無理數及實數的概念。

  難點:有理數與無理數的區別,點與數的一一對應。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什麼叫有理數?

  2、有理數可以如何分類?

  (按定義分與按大小分。)

  二、新授

  1、無理數定義:無限不迴圈小數叫做無理數。

  判斷:無限小數都是無理數;無理數都是無限小數;帶根號的數都是無理數。

  2、實數的定義:有理數與無理數統稱為實數。

  3、按課本中列表,將各數間的聯絡介紹一下。

  除了按定義還能按大小寫出列表。

  4、實數的相反數:

  5、實數的絕對值:

  6、實數的運算

  講解例1,加上(3)若|x|=π(4)若|x-1|= ,那麼x的值是多少?

  例2,判斷題:

  (1)任何實數的偶次冪是正實數。( )

  (2)在實數範圍內,若| x|=|y|則x=y。( )

  (3)0是最小的實數。( )

  (4)0是絕對值最小的實數。( )

  解:略

  三、練習

  P148 練習:3、4、5、6。

  四、小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實數,請同學們首先要清楚,實數是如何定義的,它與有理數是怎樣的關係,二是對實數兩種不同的分類要清楚。

  2、要對應有理數的相反數與絕對值定義及運算律和運算性質,來理解在實數中的運用。

  五、作業

  1、P150 習題A:3。

  2、基礎訓練:同步練習1。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經歷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的活動,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收集統計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整理收集資料的方法。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整理所學習的統計圖,和統計量,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過各種統計圖的特點,掌握整理收集資料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預習提綱:

  1、我們學習了哪幾種統計圖?

  2、這幾種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

  3、機率的知識有哪些?

  二、展示與交流

  (一)提出問題

  1、(出示問題情境)我們班要和希望小學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級,怎麼樣向他們介紹我們班的一些情況呢?(指名回答)

  2、師:先獨立列出幾個你想調查的問題。(寫在練習本上)

  3、四人小組交流,整理出你們小組都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實施的3個問題。(小組彙報、交流、整理)

  4、接著全班彙報交流(師羅列在黑板上)

  師:大家想調查這麼多的問題,現在我們班選擇其中有價值又能實施的問題進行調查。(師根據生的回答進行歸納、整理)

  (二)收集資料和整理資料

  1、師:調查這幾個問題,你需要收集哪些資料?怎麼樣收集這些資料?與同伴交流收集資料的方法。

  2、師:開展實際調查的話,如何進行調查比較有效?在調查的時候,大家需要注意什麼?

  (三)開展調查

  1、針對學生提出的某個問題,先組織小組有效的開展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活動,然後把資料記錄下來,並進行整理。

  2、師:誰來說一說你們小組是怎麼樣分工,怎麼樣調查和記錄資料的?(指名彙報)

  3、全班彙總、整理、歸納各小組資料。(板書)

  4、師:分析上面的資料,你能得到哪些資訊?

  5、師:根據整理的資料,想一想繪製什麼統計圖比較好呢?

  6、師:根據這些資訊,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四)回顧統計活動

  1、師:在剛才的統計活動,我們都做了些什麼?你能按順序說一說嗎?

  師板書:提出問題——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作出決策。

  2、收集在生活中應用統計的例子,並說說這些例子中的資料告訴人們哪些資訊。(全班交流)

  指名同學彙報,其他同學注意聽,並指出這個同學舉的例子中你可以獲得什麼資訊?

  3、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說說收集資料有哪些方法?

  (1)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引導學生結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題中收集來

  的例項)來說說自己的方法。

  (2)師歸納: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有:查閱資料、詢問他人、調查實驗等。

  4、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對統計表和統計圖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回憶一下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統計圖,對這些統計圖,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學會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幾個解和檢驗某對數值是否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學會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個未知數用另一個未知數的一次式來表示;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類比的思想方法,並滲透德育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二元一次方程的意義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難點:把一個二元一次方程變形成用關於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形式,其實質是解一個含有字母系數的方程。

  教學過程

  1.情景匯入:

  新聞連結:桐鄉70歲以上老人可領取生活補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課教學:

  引導學生觀察方程80a+150b=902880與一元一次方程有異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兩個未知數,並且所含未知數的項的次數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學習:

  給定方程x+2y=8,男同學給出y(x取絕對值小於10的整數)的值,女同學馬上給出對應的x的值;接下來男女同學互換,(比一比哪位同學反應快)請算的最快最準確的同學講他的計算方法,提問:給出x的值,計算y的值時,y的係數為多少時,計算y最為簡便?

  4.課堂練習: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則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變形為y=當x=2時,y=

  5.課堂總結: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義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書寫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關性;

  (3)會把二元一次方程化為用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形式。

  作業佈置

  本章的課後的方程式鞏固提高練習。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切線的判定定理,並學會運用。

  2、知道判定切線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初步掌握方法的選擇。

  教學重點:切線的判定定理和切線判定的方法。

  教學難點:切線判定定理中所闡述的圓的切線的兩大要素:一是經過半徑外端;二是直線垂直於這條半徑;學生開始時掌握不好並極容易忽視一。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教師】

  問題1.怎樣過直線l上一點P作已知直線的垂線?

  問題2.直線和圓有幾種位置關係?

  問題3.如何判定直線l是⊙O的切線?

  啟發:

  (1)直線l和⊙O的公共點有幾個?

  (2)圓心O到直線L的距離與半徑的數量關係 如何?

  學生答完後,教師強調

  (2)是判定直線 l是⊙O的切線的常用方法,即: 定理:圓心O到直線l的距離OA 等於圓的半 (如圖1,投影顯示)

  再啟發:若把距離OA理解為 OA⊥l,OA=r;把點A理解為半徑在圓上的端點 ,請同學們試將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寫成新的命題,此命題就 是這節課要學的“切線的判定定理”(板書課題)

  二、引入新課內容

  【學生】命題:經過半徑的在圓上的端點且垂直於半 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證明定理:啟發學生分清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寫出已 知、求證,分析證明思路,閱讀課本P60。

  定理:經過半徑外端並且垂直於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定理的證明:已知:直線l經過半徑OA的外端點A,直線l⊥OA,

  求證:直線l是⊙O的切線

  證明:略

  定理的符號語言:∵直線l⊥OA,直線l經過半徑OA的外端A

  ∴直線l為⊙O的切線。

  是非題:

  (1)垂直於圓的半徑的直線一定是這個圓的切線。 ( )

  (2)過圓的半徑的外端的直線一定是這個圓的切線。 ( )

  三、例題講解

  例1、已知:直線AB經過⊙O上的點C,並且OA=OB,CA=CB。

  求證:直線AB是⊙O的切線。

  引導學生分析:由於AB過⊙O上的點C,所以連結OC,只要證明AB⊥OC即可。

  證明:連結OC。

  ∵OA=OB,CA=CB,

  ∴AB⊥OC

  又∵直線AB經過半徑OC的外端C

  ∴直線AB是⊙O的切線。

  練習1、如圖,已知⊙O的半徑為R,直線AB經過⊙O上的點A,並且AB=R,∠OBA=45°。求證:直線AB是⊙O的切線。

  練習2、如圖,已知AB為⊙O的直徑,C為⊙O上一點,AD⊥CD於點D,AC平分∠BAD。

  求證:CD是⊙O的切線。

  例2、如圖,已知AB是⊙O的直徑,點D在AB的延長線上,且BD=OB,過點D作射線DE,使∠ADE=30°。

  求證:DE是⊙O的切線。

  思考題: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線交BC於D,以D為圓心,BD為半徑作圓,問⊙D的切線有幾條?是哪幾條?為什麼?

  四、小結

  1.切線的判定定理。

  2.判定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的方法:

  ①定義:直線和圓有唯一公共點。

  ②數量關係:直線到圓心的距離等於該圓半徑(即d = r)。

  ③切線的判定定理:經過半徑外端且與這條半徑垂直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3.證明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的輔助線和證法規律。

  凡是已知公共點(如:直線經過圓上的點;直線和圓有一個公共點)往往是"連結"圓心和公共點,證明"垂直"(直線和半徑);若不知公共點,則過圓心作一條線段垂直於直線,證明所作的線段等於半徑。即已知公共點,“連半徑,證垂直”;不知公共點,則“作垂直,證半徑”。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1、 在現實情境中理解線段、射線、直線等簡單圖形(知識目標)

  2、 會說出線段、射線、直線的特徵;會用字母表示線段、射線、直線(能力目標)

  3、 透過操作活動,瞭解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等事實,積累操作活動的經驗,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情感態度目標)

  教學難點:瞭解“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等事實,並應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 具: 多媒體、棉線、三角板

  教學過程:

  情景創設:觀察電腦展示圖,使學生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激發學習興趣。

  如何來描述我們所看到的現象?

  教學過程:

  1、 一段拉直的棉線可近似地看作線段

  師生畫線段

  演示投影片1:

  ①將線段向一個方向無限延長,就形成了:

  學生畫射線

  ②將線段向兩個方向無限延長就形成了:

  學生畫直線

  2、 討論小組交流:

  ① 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可以近似地看作線段、射線、直線?

  (強調近似兩個字,注意引導學生線段、射線、直線是從生活上抽象出來的)

  ②線段、射線、直線,有哪些不同之處, 有哪些相同之處?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各自的特點)

  3、 問題1:圖中有幾條線段?哪幾條?

  “要說清楚哪幾條,必須先給線段起名字!”從而引出線段的記法。

  點的記法: 用一個大寫英文字母

  線段的記法:①用兩個端點的字母來表示

  ②用一個小寫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辦法表示射線,讓學生充分討論,並比較如何表示合理

  射線的記法:

  用端點及射線上一點來表示,注意端點的字母寫在前面

  直線的記法:

  ① 用直線上兩個點來表示

  ② 用一個小寫字母來表示

  強調大寫字母與小寫字母來表示它們時的區別

  (我們知道他們是無限延長的,我們為了方便研究約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來表示它們。)

  練習1:讀句畫圖(如圖示)

  (1) 連BC、AD

  (2) 畫射線AD

  (3) 畫直線AB、CD相交於E

  (4) 延長線段BC,反向延長線段DA相交與F

  (5) 連結AC、BD相交於O

  練習2:右圖中,有哪幾條線段、射線、直線

  4、 問題2 請過一點A畫直線,可以畫幾條?過兩點A、B呢?

  學生透過畫圖,得出結論: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

  經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

  問題3 如果你想將一硬紙條固定在硬紙板上,至少需要幾根圖釘?

  為什麼?(學生透過操作,回答)

  小組討論交流:

  你還能舉出一個能反映“經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的例項嗎?

  適當引導:栽樹時只要確定兩個樹坑的位置,就能確定同一行的樹坑所在的直線。建築工人在砌牆時,經常在兩個牆角分別立一根標誌杆,在兩根標誌杆之間拉一根繩,沿這根繩就可以砌出直的牆來。

  5、 小結:

  ① 學生回憶今天這節課學過的內容

  進一步清晰線段、射線、直線的概念

  ② 強調線段、射線、直線表示方法的掌握

  6、 作業:①閱讀“讀一讀” P121

  ②習題4的1、2、3。4作為思考題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能準確理解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和代數意義。

  ②能準確熟練地求一個有理數的絕對值。

  ③使學生知道絕對值是一個非負數,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數的概念。

  2.能力目標:

  ①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和概括的思維能力。

  ②初步培養學生由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的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透過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和分類討論的思想,讓學生領略到數學的奧妙,從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

  ②透過課堂上生動、活潑和愉快、輕鬆地學習,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和代數意義,以及求一個數的絕對值。

  教學難點:絕對值定義的得出、意義的理解及求一個負數的絕對值。

  三、教學方法

  啟發引導式、討論式和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問題:相反數6與-6在數軸上與原點的距離各是多少?兩個相反數在數軸上的點有什麼特徵?

  (二)新授

  1.引入

  結合教材P63圖2-11和複習問題,講解6與-6的絕對值的意義。

  2.數a的絕對值的意義

  ①幾何意義

  一個數a的絕對值就是數軸上表示數a的點到原點的距離。數a的絕對值記作|a|

  舉例說明數a的絕對值的幾何意義。(按教材P63的倒數第二段進行講解。)

  強調:表示0的點與原點的距離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離”的數是非負數,所以絕對值是一個非負數。

  ②代數意義

  把有理數分成正數、零、負數,根據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可以得出絕對值的代數意義: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0的絕對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數,則絕對值的代數意義可以表示為:

  指出:絕對值的代數定義可以作為求一個數的絕對值的方法。

  3.例題精講

  例1.求8,-8,-的絕對值。

  按教材方法講解。

  例2.計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個數的絕對值等於2,求這個數。

  解:∵|2|=2,|-2|=2

  ∴這個數是2或-2

  五、鞏固練習

  練習一:教材P641、2,P66習題2.4A組1、2

  練習二:

  1.絕對值小於4的整數是:

  2.絕對值最小的數是:

  3.已知|2x-1|+|y-2|=0,求代數式3x2y的值。

  六、歸納小結

  本節課從幾何與代數兩個方面說明了絕對值的意義,由絕對值的意義可知,任何數的絕對值都是非負數。絕對值的代數意義可以作為求一個數的絕對值的方法。

  七、佈置作業

  教材P66習題2.4A組3、4、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