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精選16篇)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精選16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1

  一、教學內容

  我講授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49頁例2《比的應用》,在本冊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分配問題。

  按比分配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平均分”和“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延伸。教材是採用把比化為分數,用學生前面已學過的分數的知識來解答。這樣安排學生容易接受,不僅加深了對分數應用題的理解,還有利於加強知識間的聯絡,為今後學習正反比例等知識打下基礎。

  二、學生情況

  六年級的學生在分析問題和綜合運用知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本班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能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學習新知識,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能運用這個知識來解決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3、使學生樹立用自己學來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自覺檢驗的好習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轟轟烈烈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主導思想。因此,依據《數學課程標準》,我制定了這堂課的以上三個教學目標。

  四、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

  難點: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具有典型的特徵,理解並掌握了這種特徵,就能正確地運用這一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而把什麼數量按什麼比進行分配,則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比較困難的,因此將其作為難點。主要將採用“演示——分析——討論”的方式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五、教法和學法

  推廣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如何把學生由被動聽變為主動參與,關鍵在於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因此,我們要樹立起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的觀念。針對這種教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應該透過老師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鼓勵、信任的情感意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其次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

  第三,這一節課我採取了多媒體教學。我認真用powerpoint製作了課件,把抽象的數學以動態、簡單的動畫出示在學生的面前,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在分析例題時,我用動畫演示了稀釋液的配製過程,並對濃縮液和水及稀釋液之間的數量關係進行直觀分析,加深學生對按比分配問題的理解。

  第四就是指導觀察分析,培養思考能力。讓學生帶著教師給出的問題邊自學,邊思考,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的目的,這樣,可以做到既讓學生學習,又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

  第五就是重視應用,正所謂“學以致用”,這樣既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又可以鞏固學生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六、教學程式

  (一)、知識鋪墊,問題引入

  1、知識鋪墊:“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根據本班總人數為30人,女生佔三分之一,男生佔三分之二,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並把得數用比的知識或分數的知識說一句話。

  2、問題引入:在實際情境中理解按比分配

  男生8人,女生16人,將48個卡片平均分成兩份,分給男生組和女生組,這樣分合理嗎?那怎樣分才合理?

  這樣安排,目的是把握新舊知識和連線點,透過平均分引出按比分,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的發展變化與延伸,為分散難點起著積極的遷移作用。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

  1、提出關於配製稀釋液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理解“稀釋液”的意思。

  2、出示例2,在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

  首先在學生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收集數學資訊,然後利用課件演示稀釋液配製過程,幫助理解題意及掌握分配問題的結構特點。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題中數量關係:這道題配製的是什麼?按照什麼來配製?重點理解“按1:4配製”。再接下來鼓勵小組合作嘗試多種方法解答,教師進行指導,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最後提示學生進行檢驗,培養學生自覺檢驗的習慣。

  3、小結:按比分配的應用題有什麼結構特點?怎樣解答這樣的應用題?

  這樣設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一般學生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靈活地依據提出的方法調換教學順序,並引導學生掌握兩種不同的結題方法。安排學生的小組討論方式能使學生一開始就暢所欲言,把幾種不同思路比較和聯絡起來,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並注意培養學生的檢驗能力。

  (三)、多層訓練,形成技能。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我設計的練習題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合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1、基礎練習

  解決課前分卡片時產生的問題。

  這個練習用來分散難點,促使知識結構的內化。

  2、對應性練習。

  出示練習第1題:與例題比較,得出各部分數量之間沒用比而是用實際數量表示。

  採用講練結合的形式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後即時得到鞏固。

  3、對比性練習。

  出示練習第2題:比較分析題中出現三個數量,不同於其他練習。

  這道練習旨在加強對比,提高學生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課件出示並介紹“黃金比”,鼓勵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外自己去收集有關的資料。這樣設計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全課總結

  你學會了什麼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這樣做既檢驗了效果,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

  總之,為了更好的實現本節課教學目標,我力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現實情景和活躍的情趣,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他們深刻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比的應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比的聯絡,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今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礎。

  說教學目標:

  從《數學課程標準》、四個關注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技能目標: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特徵,能運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情感目標: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的意識和喜歡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和解題方法。

  教學理念

  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學中要因勢利導,採用合理的教法,教給學法,掌握學法,學會用法。因此本課的教學法我總體歸納為兩點:

  1、創設情境,為自主探究形成氛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願望。教學中注重以人為本,高度重視學生自主性、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我挖掘生活素材,尋找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機聯絡的切入點,讓數學內容生活化,以此提高學生學數學和用數學的能力。

  2、自主探究,為合作學習創設平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課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在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絡基礎上,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交流探究、發現新方法。在與他人交流中選擇合適策略,豐富自己數學活動經驗過程中,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綜合,促使數學思想方法的發展,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體驗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獲得新知識的愉悅。讓生活走進數學、讓學生張揚個性、讓體驗充滿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會顯得異常現實、精彩而生動。

  說過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為學生年齡小,再加上數學知識的的抽象性,他們往往不會為數學的嚴謹和邏輯的魅力所折服,可他們會因為數學的現實、有趣、而喜歡,在熟悉的情境中學數學使學生最感興趣;貼近生活學數學,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教材中例2所講事例較枯燥乏味,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難度。為了創設好學生自主探索的情境,以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蜂蜜水”引入,從讓學生猜想、品嚐不同甜味蜂蜜,讓學生用分數或比提出問題表示三個數量的關係,再讓他們口答解決其中的幾個問題,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絡,把發現知識內在聯絡的機會與權利還給學生。同時老師也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提出問題、引出與例2相類似的問題,設定“懸念”匯入新課學習。這樣,學生的興趣馬上就來了。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同時提出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發展,依託於個性的充分發展。要發展學生個性,就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問題。發展個性,創新學習要求教師吃透教材,努力為學生思維活動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間,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示自我,讓課堂呈現精彩。

  本課探究例題:“配一杯240毫升的蜂蜜水,按照蜂蜜和水的配比是1:5來配,配製這樣一杯蜂蜜水,需要蜂蜜和水各多少毫升?”時,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解決方法。

  透過這個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學生已初步瞭解了按比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那接下來就可以順水推舟,指導自學例2、感悟新知.

  (進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同時自然的過渡到按比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上。)

  第三個環節:融入生活用數學

  生活數學不僅是學生學“必需”數學的基礎,而且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我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並進行整理,然後彙報交流你眼中的按比分配,接著小組選擇大家感興趣的問題探究,最後,讓大家尋求規律進行應用與拓展。從學生的彙報交流,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只要教師給學生去發現的機會,學生的智力會得到充分的發揮。當學生列出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後,我也出示了一組生活素材:看來,同學們這次的社會調查的收穫可真不小,老師也帶了好些素材呢!你能幫助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嗎?請任意選擇一個在小組內探究吧!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發展提高

  傳說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臨終前留下遺囑,要把19頭牛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總數的1/2,老二分總數的1/4,老三分總數的1/5。按印度的教規,牛被視為神靈,不能宰殺,先人的遺囑更必須遵從。老人死後,三兄弟為分牛一事絞盡腦汁,卻計無所出,最後決定訴諸官府。官府一籌莫展,便以“清官難斷家務事”為由,一推了之。鄰村智叟知道了,說:“這好辦!我有一頭牛借給你們。這樣,總共就有20頭牛。老大分1/2可得10頭;老二分1/4可得5頭;老三分1/5可得4頭。你等三人共分去19頭牛,剩下的一頭牛再還我!”真是妙極了!

  同學們,開啟你的智慧,利用今天學的方法也來幫老人的三個兒子分一分牛,相信你定會賽過智叟!

  第五個環節:質疑總結、反思提高

  說一說在這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還有疑惑嗎?你覺得自己表現如何?

  (透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礎上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認識自我與他人,從而促進自己的再發展。)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3

  我認為,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學科的總體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擁有紮實的計算機基礎,培養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現以《表單的應用》一課為例,談談新形勢下計算機學科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課程的性質、目的與任務

  《網頁設計與製作》是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使用DreamweaverMX網頁製作整合工具來製作網頁,以及動態、靜態網站的設計與建立。

  該課程從中職學生的特點出發,教學內容豐富實用,很好地體現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思想。透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構建網站的基本知識,並透過理論學習和上機操作實驗,熟悉網頁開發平臺的使用,熟悉構建網站的流程,能夠在日後的工作中獨立地建立個人及公司網站。

  (二)本節課的地位與作用

  第一次涉及互動式網頁的設計製作。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學習設計和建立各種客戶表單,並透過表單域的設定,製作出互動式的網頁。它將為其後的一些章節,如行為、視覺化頁面等內容奠定基礎。本課作為承上啟下的重要內容,作用尤為特殊和重要。

  本課的內容與工作實際聯絡也十分密切。隨著網路產業和資訊社會的迅猛發展,無論公司、企業,還是個人的網站,都無一例外地要在網頁中使用表單來實現與使用者的互動,因此學好《表單的應用》這一課程內容,對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具有重要意義。

  (三)研究學情

  本課的授課物件是計算機軟體專業的學生,在《網頁設計與製作》課程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製作簡單網頁的知識,比如在網頁中插入文字、圖片、表格、超級連結等內容,同時他們又對Internet充滿了興趣,會運用網路來獲取資訊。

  (四)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

  1、能夠解釋表單的概念。

  2、能夠列舉出最常用的五種表單域。

  3、能夠說出各種表單域的作用和功能。

  技能目標:

  1、能夠在網頁中建立表單。

  2、能夠應用表單製作互動式網頁,使瀏覽者與製作者之間進行互動溝通。

  情感目標:1、學生積極動手參與,製作出的網頁能夠體現獨特的個性。

  2、能夠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在合作中學會與他人協作、溝通。

  3、設計表單時能夠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特別是以使用者的身份去思考,設計出人性化的表單。

  教學重點:建立表單及新增表單域。

  教學難點:文字框的設定及下拉選單的插入。

  教學關鍵:創設情境,透過具體例項,引導學生設計製作如註冊頁、登入頁等來突破難點。

  教學裝置:校園網、教師及學生用計算機、DreamweaverMX2004軟體、多媒體教學課件、素材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一)教法

  雖然本課以傳授新知識為主,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單純講授,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應用軟體為載體,採用任務驅動法,採用"課前預習自然導課———教師示範———學生討論———完成任務———教師講評———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儘量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重視自學能力的培養,始終貫穿啟發與點撥的方法,由淺入深,逐步引導與講解演示,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另外,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對人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協作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設計中,要明確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工作過程為主導的技能訓練的教學思想,透過設定情境、假設主題,將工作實際融入教學,使學生對未來從事的職業有感性的認識,符合目前課改的新精神。

  (二)學法

  職業教育的特點是重視學生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相互促進的活動,因此學習的過程中,在觀察教師演示的同時,學生透過自主實踐,積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透過分組討論,學生能夠多思考、多交流、多表達,培養協作學習的好習慣;最後透過完成教師佈置的操作任務,體驗自主完成作品後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作慾望,為日後自主設計並製作互動式網頁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過程設計

  在教學程式中充分地貫徹教法與學法,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2、講解示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完成任務;

  4、分析講評,鞏固知識,培養創新。

  下面我就結合教學過程談談教法和學法的具體運用: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作為推動學習活動的一種實際動力,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的每個環節,我都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課前我就佈置學生在網上註冊郵箱,登入校友錄,登入論壇等多項任務,因為學生喜歡這種豐富多彩的網上活動,所以樂於參與,有了這種參與的基礎,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和親身體驗,可以初步認識到表單式網頁的具體作用和功能,這種例項比老師的詳細描述要真實得多。在導課中,我又精心選擇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互動式網頁來展示給學生看,再聯絡課前佈置的任務進行講解與啟發,將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產生急於動手製作的慾望,自然地將學生領進教學情境之中。

  (二)講解示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新授部分,教師的講解和示範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是讓學生準確地掌握知識點,這也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基礎。然後再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配以學生上機操作,在動手實踐中進一步領會理論知識,掌握重點內容。

  本課的學習重點是表單的組成及建立。在講授表單的概念時,我結合具體頁面,在啟發中進行講解,結合課前預習,讓學生明確製作互動網頁的重點就是表單就是網站設計者與瀏覽者之間溝通的橋樑,透過表單,網站設計者可以收集、分析使用者的反饋意見,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從而使網站更具有吸引力。講授中,對常用的表單域要向學生逐一進行詳細介紹,包括文字域、單選按鈕、複選框、列表/選單、檔案域、跳轉選單、按鈕等。在此過程,要結合例項教學,具體演示示範製作一個使用者調查表,向學生介紹應如何設計表單,設定表單域,講解其具體的作用與功能。

  為了加深學生對錶單域的理解,我結合具體的設計課題,理論聯絡實際,構設情境,佈置多項任務,讓學生完成。

  例如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將學生假設為新浪網站設計者,親自去思考應該如何去設計使用者註冊頁,哪些專案是必需的,哪些表單域的設定可以簡化使用者的操作步驟等,讓學生透過完成任務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舉例來說,在使用者需要填寫的出生年月日一欄,我向學生提問:在你所填寫的表單中,什麼樣的輸入方式用起來最方便?學生經過回憶、討論,很快明確下拉選單是最方便的。因為使用者不必輸入數字,直接在下拉選單中選擇就可以了。這樣雖然我們製作者的工作任務多了,但使用者方便了,設計的表單拉近了設計者與使用者間的距離,更加人性化了。做這項工作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下拉選單域的設定方法與步驟,在操作中理解和掌握難點知識。

  (三)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完成任務

  透過本課學習,學生對教材涉及到的建立表單及各種表單域的設定已經有所瞭解,如果僅停留在這個層次,那麼遠不能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目標。

  在學生上機操作的環節中,我模擬真正的網頁,分別設計了多個主題,然後將學生分成小組,自主選題,協作完成任務。比如重新設計新浪網站中的使用者註冊頁、設計CCTV央視網站節目的使用者收視率調查表,還有設計網上商城推廣的玉蘭油化妝品的有獎問答網頁等。

  在課前的預習和以往上網經歷中,學生已經對網上的一些互動網頁中存在的問題有所瞭解,所以自己設計製作時,就會相應地考慮表單域的合理設定問題。在小組討論中,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網頁製作工程師,另一組是使用者,分別考慮自己的需求,應該設定哪些欄目,有哪些具體要求等等,然後再一起交流和溝通,決定每一個網頁中表單域的具體設定,比如是否設定意見與建議欄,在裡面應該寫上什麼樣的初始值,行數設為幾會更加合理等,討論後再進行具體的操作。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也充分感受到了網站設計的工作模式,各部門必須協作完成任務。

  (四)分析講評,鞏固知識,培養創新

  教師的歸納總結對於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作品展示的環節。透過本課學習,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認真對待學習任務,儼然將自己作為一名網站設計工程師,每一份作品,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因此在任務完成後,我透過多媒體教學平臺,向學生展示自己親手製作的網頁作品。

  在講評環節中,不能單純從作品本身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還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每一份作品的創作過程,都是學生不斷積累和進步的過程。在講評中,對於網頁中體現個性的部分,我重點鼓勵。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師給學生積極的評價,會令他們產生極大的滿足感,促使他們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培養學生髮展自我意識,增強學習自信心。

  在計算機教學中,不能僅注重其工具性,還應關注其功能性和人文性。在本課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引導學生關注互動網頁的美觀性,無論是為表單添上一種色彩還是增加一個公司徽標,都可以使表單精彩十足,更加引人注目。因為隨著Internet的迅速普及,網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網站的開發者和網頁的設計者,必須考慮使用者的需要,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網頁作品。要將這種思想貫穿於計算機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及完善的人格。比如,對於使用者來說,網頁的配色、頁面的佈局等都是吸引其瀏覽的因素,所以,還要將審美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社會培養出比較優秀和全面的人才。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4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54頁“比的應用”。

  【教學分析】

  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的意義和比的化簡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屬於按比例分配的內容,但教材並沒有給出這個名稱,目的有兩個,一是由於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有一定的解題方法,易把解決問題變成套用方法。二是如果引入,學生易問什麼是比例?,這樣,在學生剛引入比的概念時,又要去區分比例是什麼?而忽視了比的概念,因此,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從多角度思考,用比的意義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1、理解按一定比例來分配一個數量的意義。

  2、根據題中所給的比,掌握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法學法】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引導式教學,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學具準備】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在學習中探究,我要求學生課前準備圓片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課件出示課本主題圖:幼兒園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這些橘子分給大班和小班,怎麼分合理?

  2、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認為怎麼分合理?說一說你的分法。透過彙報交流確定按兩個班的人數比,也就是3:2分配比較合理。

  (設計意圖)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需要的是從現實出發,從身邊找數學問題,也就是說:“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利用給人數不同的兩個班分橘子,怎樣分合理,來引入比的知識,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問題中,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就在身邊。

  二、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部分內容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教學:

  第一層是明確如何按3:2分配。具體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小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實際操作)。

  (2)記錄分配的過程。

  (3)各小組彙報: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個2個

  6個4個

  30個20個

  第二層是解決如何將具體個數按比例分配。這個層次的教學我是這樣處理的:

  出示題目:如果有140個橘子,按照3:2又應該怎樣分?

  (1)小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們的共同點。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個20個

  30個20個

  30個20個

  方法二:畫圖

  140個

  方法三:列式

  3+2=5

  140*3/5=84(個)

  140*2/5=56(個)

  答:大班分84個,小班分56個,比較合理。

  (還會出現用整數方法來列式計算的。)

  3、小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同學們要認真分析數量關係,可以選用多種方法解答。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在師生講評中發現新的解答方法,再著重分析這種解法的解題思路。這樣在解題策略的開放過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又發現了新的解題方法;每位學生都體驗著參與探索的樂趣。這些問題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方法——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的程式,是學生數學“再創造”的過程。正如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數學學習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在這樣的探索學習中,使每位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學生都體驗著探索成功的喜悅。

  三、鞏固練習,內化提升

  由於,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運用很廣泛,所以在練習的設計上,主要透過有層次和有坡度的一組問題,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些生活中的問題,同時滲透思想教育,體現應用題的趣味性和德育價值。

  具體的練習設計如下:

  1、小紅和小薇投籃數之比是3:5,小薇比小紅多投了6個,小紅投了多少個?

  2、藥粉和藥水的比是1:30,如果藥水有60千克,那麼藥粉有多少千克?

  一種藥水中藥粉和水的質量比是1:50,用2千克藥粉配置這樣的藥水,需要用水多少千克?

  3、打一篇文章,小麗用了3小時,小紅只用了2小時,問小麗和小紅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4、數學故事。(共同探討方法)

  阿凡提分馬的故事,可能有的學生以前聽過,可以讓學生自己把故事講出來。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算出三個人分得的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12+14+16並不等於1。

  課後的練習題是教材內容的表現形式,也是課堂教學教與學的反饋,一個好的問題會使學生產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學活動,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到加深練習中,學習和探求新知識的教學活動中。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學生談收穫,回顧如何用比的意義進行問題的解決。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節《浮力的應用》是在學習了上節《浮力》,知道浮力的產生及其大小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物體浮沉的條件,知道物體浮沉條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理解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是如何改變浮力或重力,來實現浮沉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體會物理就在我身邊,初步學會用浮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學生已經掌握基礎知識較紮實,已經學習了系統的力學基礎知識,剛學過浮力產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知識面廣,學習習慣較好,自學能力較強。本節課主要指導學生應用實驗歸納總結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隨著實驗的總結、拓展,真正發揮了學生的正常思維潛能,激發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蒐集整理浮力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培養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設計思路

  根據浮力知識的教學分解,本節教學的知識要點:一是物體的浮沉條件;二是浮沉條件的應用。知識本身的難度並不算大,但貫穿在從如何調節浮力與重力的大小關係去理解浮力的應用事例這個分析過程要求較高,是進行本節教學的關鍵,為此,本節教學的策略設計是:從觀察、分析、比較物體的浮沉情況→認識物體的浮沉條件(受力條件和密度條件)→調節浮力與重力的大小關係→理解浮力的應用(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選種諸方面的應用)。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

  ·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分析、瞭解輪船是怎樣浮在水面的;

  ·透過收集、交流關於浮力應用的資料,瞭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五、教學重點:知道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學難點:理解改變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浮力的關係,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學儀器:燒杯、水、橡皮泥、乒乓球、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流程:

  (一)新課引入

  實驗:乒乓球在水中下沉、懸浮、上浮、漂浮。分析受力情況。

  一、物體的浮沉條件

  A、當物體浸沒時:

  *F浮<G物物體下沉:

  *F浮>G物物體上浮:

  *F浮=G物物體懸浮

  B、當物體漂浮時:F浮=G物

  二、應用:

  *1、輪船的原理

  *排水量

  *2、潛水艇

  *3、氣球和飛艇

  1、課外思考並推導:物體的浮沉可以用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之間的大小關係來判定嗎?

  2、思考:物體的浮沉狀態完全取決於什麼?改變物體的浮沉狀態就是要改變什麼?

  *物體所受浮力與重力大小之間的關係。

  二、1、探究:造船比賽

  *1、橡皮泥放入水中,觀察回答:它是下沉還是上浮?。

  *2、怎樣使整塊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

  *你採用辦法是。

  *此時橡皮泥的重力變了嗎?是什麼力變了?

  *3、總結出輪船的原理:

  *採用“空心”的辦法,增大體積,使它排開更多的水,增大浮力,最終使F浮=G船,浮在水面。

  *

  練習:

  1、排水量為1000t的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

  所裝貨物共重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N,

  如果河水密度為1.0×103kg/m3,船排開的河水的體積

  是m3。(取g=10N/kg)

  二、2、潛水艇

  潛水艇浸沒水中後浮力不變,靠改變自身重力(向水艙充水或排水)來實現沉浮

  二、3、氣球、飛艇是採用什麼辦法升空的?

  用充入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的辦法使它受到浮力大於重力而升空的.

  一、物體浮沉的條件

  A、當物體浸沒時:

  F浮<G物物體下沉:

  F浮>G物物體上浮:

  F浮=G物物體懸浮

  B、當物體漂浮時:F浮=G物

  二、應用:

  1、輪船的原理

  排水量

  2、潛水艇

  3、氣球和飛艇

  作業:P100,1、2、3、6做在書上

  P100,4、5做在本子上。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6

  一、教材

  《分數的簡單應用》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知識。教材安排主要是先讓學生理解一個物體或者幾個物體都可以當成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為幾部分,選擇其中的幾部分。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課本的知識特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根據分數的含義,利用整數乘、除法來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透過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數量關係,探求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初步瞭解分數的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根據分數含義分析數量關係,並用整數乘除法來解決問題。教學難點是:應用對分數的理解,解決求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是多少個物體的實際問題。

  二、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所以本節課我採取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小組合作,透過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數量關係,探求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方法來進行授課,使學生自己探討出我們不僅可以把一個完整的物體或者圖形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也可以把幾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分的的份數寫在分母上,取其中的幾份寫在分子上。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相互促進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真正做到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所以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在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透過比較、補充,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透過擺一擺,分一分來得出結論。

  三、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複習匯入,發現規律。

  上課開始,我透過多媒體展示了一組練習,,讓學生透過觀察,把4個圓片平均分成四份,圈出其中的一份,並用分數表示,再用4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圈出其中的一份,用分數表示,最後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我們不僅可以把一個完整的物體或者圖形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也可以把幾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分的的份數寫在分母上,取其中的幾份寫在分子上。以學生合作探究來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新內容。

  (二)、應用所學的知識

  1在這一環節,我先出示了課本中的例2,一共有12人,其中3

  2是女生,3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以小組討論為主探究12表12示什麼,33表示什麼,讓學生透過先把總人數12人平均分成3分,得出每份是12÷3=4(人),而女生佔了3份中的1份就是4人,而男生佔了3份中的2份,所以是4×2=8(人),然後讓學生想一下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算出男生人數,引導學生用總人數減去女生的人數得出:12—4=8(人),最後回過頭來引導學生回憶解題的思路,先把總人數平均分成若干份,算出一份的人數,再透過分析每個關係量所佔的分數來進行相乘得出結果。最後再透過兩個練習來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

  (三)小結

  透過問學生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分數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一節課的精華所在,所以本節課我主要針對不僅可以把一個完整的物體或者圖形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也可以把幾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做了重點設計,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分數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五、評價

  課堂的有效評價能夠更好地促進課堂的教學,本節課我主要採取對學生的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相結合,先讓學生個別發言給予肯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採取小組評比,讓學生之間互相競爭,這樣能夠更好的讓學生融入課堂,從而學得更好。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遵循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嘗試探究,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及教學理念

  《靜電現象的應用》是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人教版(選修3--1)第一章第7節的內容,是對靜電感應的深入研究和具體應用。本節是這一章的難點,內容抽象、深奧,在生產生活中的涉及面廣。上好本堂課就顯得比較困難,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做好靜電實驗,而靜電實驗的成功率低,所以一旦實驗失敗便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同時我也準備了實驗的實錄,播放錄影同樣具有說服力。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課標的要求,我從一下三個維度制定了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方面

  1.知道靜電感應產生的原因,理解什麼是靜電平衡狀態

  2.理解靜電平衡時,內部場強處處為零,導體是個等勢體,表面是個等勢面,以及導體上電荷的分佈情況。

  3.知道尖端放電及其應用,知道靜電遮蔽及其應用。

  ㈡過程與方法方面

  透過科學猜想、理論推導、實驗驗證的過程,教會學生學習物理的一般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透過生產生活中靜電現象的分析,讓學生體會物理學給人類帶來的便利,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靜電平衡的概念,理解導體處於靜電平衡狀態的特徵是本節的重點

  突出重點的方法:因為內容抽象,難度大,所以採用教師問題質疑,學生的討論、教師的總結的方法已達到突出重大的目的

  突破難點的方法:透過理論推導和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方法以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四、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實驗引人,複習開題、目標展示、提出問題、引導分析、分組討論、理論推導與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我搜集了影片錄影和圖片。最後總結,學習目標再現,讓學生自評目標達成情況,並進行提問質疑,並把問題拋到課後,做一個開放式的結尾,從而大大調動了學生課後探究的積極性。

  五、說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

  利用靜電感應實驗,複習靜電感應現象。提出問題:靜電感應的本質是什麼?

  啟發得出:是電荷的重新分佈,那麼重新分佈的時候靠什麼力分開的,重新分佈以後導體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引出新課並展示學習目標。

  2、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3、理論推導,小組活動,歸納總結出,靜電平衡狀態下導體的特徵,其中用反證法和實驗驗證法。做法拉第圓通實驗。

  4、師生互動,共同學習尖端放電和靜電遮蔽,實驗演示和播放影片與圖片。

  5、歸納總結,再現目標。

  7、學生質疑,結束新課,佈置課後探究作業。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橢圓命令的應用》這一課是新綱要雲南省實驗教材《資訊科技》六年級第八冊第七課,這套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方位的運用了任務驅動法,有效提升小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我認為把充滿童趣、簡單易學的LOGO語言設計編排在六年級下學期,向孩子們普及程式設計概念,計算機程式語言特有的'邏輯思維,極大地推動了資訊科技普及由應用操作層面向原理機制層面轉換,深化小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理解,為將來更深一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課在簡單繪圖、設定顏色的基礎上,學習LOGO語言中的複雜命令,把之前透過簡單命令寫出的冗長過程簡化為一個命令,使學生體會到程式碼精簡的意義,以及精簡後執行效率的提高。同時,透過等待命令的學習,讓圖形動起來,讓學生認識到透過程式語言設計實現計算機自動化的簡單原理。

  從整冊教材來看,本課是LOGO語言設計由初級到中級的轉變,在本冊教材中起到了重要的銜接作用。

  二.教學目標

  1、認識橢圓命令“STAMPOVAL’,能用橢圓命令畫圓或橢圓,認識等待命令“WAIT”,能用等待命令實現簡單動畫。

  2、透過閱讀分析用橢圓命令設計的小過程,有效地鍛鍊學生程式閱讀能力。

  3、滲透良好的程式設計理念,培養邏輯思維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橢圓命令,掌握橢圓命令的兩個引數,能夠用橢圓命令完成繪圖。

  難點:進一步認識等待命令,並能夠用等待命令使圖形動起來,實現動畫效果。

  四、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在認知層面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和平面幾何知識;該階段的學生(11、12歲)正處於具體運算階段,能進行具體運算,能在同具體事物相聯絡的情況下進行邏輯運算,同時,逐漸由形式運算階段向邏輯推理水平發展;在技能層面,該階段的學生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比較熟悉;在情感態度層面,該階段的學生喜歡接受新事物,對新奇的知識能夠保持比較長久的注意力。

  五、教法與學法

  採用任務驅動、傳統講授、自主探究、對比試驗等教法與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完整的把概念展示出來。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

  採用命令卡片的形式複習之前學習過而本課即將用到的命令,同時展示命令卡片到黑板上。一方面強化命令記憶,更好的鞏固己學知識;另一方面學生抬頭即能找到所用命令,部分基礎薄弱學生不用去翻閱書籍,節省出時間用丁操作練習,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二)激趣

  用課前已經編制好的“眨眼睛”、“光暈”、“四連環”三個過程進行演示,激發學生對本課內容的興趣;並讓學生對這三個過程做歸納,得出共同點——即圓或橢圓,由此引出課題——橢圓命令的應用。

  (三)橢圓命令的認識

  由於是新學命令,我將採用追問式層層遞進的方法完成橢圓命令的教學。

  l、認識橢圓命令。

  ①出示橢圓命令,讓學生跟讀命令,掌握橢圓命令由STAMP、OVAL兩個單片語成,理解其含義為“繪製橢圓”;

  ②帶領學生書空記憶命令拼寫;

  ③在命令視窗中輸入橢圓命令,看到錯誤提示,再次輸入橢圓命令帶一個引數,再次看到錯誤提示,緊接著又一次輸入橢圓命令帶兩個引數,看到繪製山橢圓。

  透過這樣反覆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橢圓命令有兩個引數,與之前學習的。一個引數命令的不同。

  2、初次感知水平軸、垂直軸。

  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操作,給兩個引數x、Y具體賦值,第一次X不變改變Y,第二次Y不變改變x,體會出兩個引數表示的是水平軸x和垂直軸Y,並講解它們是由中心點水平、垂直方向到橢圓圓周上的距離。

  3、二次感知水平軸、垂直軸。

  提出新問題:假如小海龜右轉90度而命令不變,會是什麼樣的呢?讓學生思考並提出假想結果,然後採用實驗法讓學生動手驗證自己的想法,得出最終結果:圖形不會隨小海龜方向改變而改變。深刻的認識到水平軸與垂直軸的概念。

  4、三次感知水平軸、垂直軸。

  當學生體會到第二次探索成功的喜悅後,提出問題:如何畫正圓?推動學生的學習沸點不斷提高,讓學生思考並上機操作,驅動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得出X=Y時,繪製出的圖形是正圓,並且X、Y就是這個圓的半徑。

  至此,透過三次探究,完成橢圓命令的格式、引數、用法教學,在這一層層遞進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命令靈活運用及再三探究知識的樂趣。

  (四)等待命令的認識

  1、展示課文中同心圓的過程程式碼,讓學生閱讀,並回答過程中每行程式碼的含義,強化程式語言設計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並讓學生上機仿例操作。

  2、演示編制好的“光暈”過程——即同心圓的動畫版,更進一步的激發學生一探究竟的念頭。

  3、同時出示“同心圓”、“光暈”兩段過程程式碼,讓學生在閱讀對比中,發現新命令——wait(等待命令),引導學生猜測這個新命令的作用,合作或者獨立探究等待命令的格式、引數及用法。

  4、驅動學生修改程式碼,體驗“同心圓”轉化為動畫版“光暈”的過程,透過對優秀作品的廣播展示,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究帶來的成就感。

  (五)課後思考及作業

  演示“四連環”過程——即按順序畫正方形並在四個角上畫四個圓形的動畫,引發學生思考如何實現“四連環”?並嘗試寫出程式碼,把課堂延伸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橢圓命令的應用

  命令卡片

  (複習)

  STAMPOVALXY

  WAITn

  水平軸X

  垂直軸Y

  n表示微妙

  100微妙=1秒

  這就是我對《橢圓命令的應用》這節課的認識,很開心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在這裡把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理念陳述給在座的各位,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式方程的應用》。我將從“學習內容定位、學習目標認定、重難點確立、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對這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具體如下:

  一、學習內容定位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分式方程的應用》是新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16.3分式方程中第三課時內容。它是分式方程解法的延展與最終歸宿,也是本章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從知識的掌握來看,本節課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深化和運用;從學生的學習發展來看,它將為研究數學問題提供研究思想與方法,利用分式方程解決社會熱點問題,是中考必考內容。在初中數學知識體系中作用重要,意義重大。

  二、學習目標認定:

  1、知識目標:指導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分式方程——求解——解釋解的合理性”的過程,學會從題中尋找等量關係,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實際問題的方法。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面對生活,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運用所學數學方程思想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在互動合作學習中發展能力,強化方程思想應用意識。

  三、學習重難點

  1、學習重點:審題、尋找等量關係,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分式方程的數學模型。

  2、學習難點: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審題設元、尋找等量關係、列出方程、正確解答。

  四、學情分析

  在初一時,學生就學習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明白遇到實際問題可以列方程解決,但分析問題能力、審題能力、尋找數量關係的能力較弱,依然影響學生學習。上一節透過學習“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會解分式方程,理解了增根的含義,會檢驗分式方程的根,為繼續學習列分式方程解應用題奠定了基礎。

  五、教學策略

  1、難點突破

  透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從不同角度展示找出的等量關係,在交流中質疑、在質疑中辨析、在辨析中統一認識,掌握尋找等量關係的一般方法。

  2、學法分析

  讓學生根據教材和教師提供的預習學案先進行自我探究,然後在小組內交流探究心得與疑難問題,在質疑辨析、互動交流中歸納總結,糾錯矯枉,達成共識,實現學習目標。

  3、教法分析

  (1)情境互動法:整節課始終圍繞“分式方程的應用”這條主線,透過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分式方程,體驗解題過程,學會尋找等量關係,掌握列分式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步驟。

  (2)點撥指導法:在學生合作學習,展示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錯誤點、易混點、疑難點以及學習中應注意事項、方法規律、適時點撥,進而達到強調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將討論交流推向高潮、引向深入。

  六、教學過程

  (1)情境匯入、透過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門面房出租資訊,引出要學習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匯入新課。

  (2)學情調查、收集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為組織大家深入學習做好準備。

  (3)合作探究、透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糾錯矯枉,感悟尋找等量關係,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點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成果展示時,教師對如何尋找等量關係進行點評,強調易錯易混之處,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5)達標檢測、這既是學生對分式方程的理解和應用,也是方程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應由學生獨立完成以達到檢測學習效果的目的,幫助教師全面掌握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

  (6)總結反思、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吸收、內化整合,初步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查缺補漏,促進學生整體提高。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計,敬請各位領導、專家、同行,批評指正!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密度知識的應用》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物理蘇教版8年級下冊第六章的第四節。

  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透過密度的測定實驗進一步領會密度的物理意義。會用量筒和量杯直接測量液體的體積,會用轉化替代法間接測量固體的體積,會用托盤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從整體上看,本節是本章的總結,也可以說是本章內容的理解應用,本節是本章的重點,本章與第十章內容的有密貼聯絡,為學習“物體的沉浮”做好了鋪墊,是初中階段難理解的內容之一,也是中考必考點。

  依據新課標要求、學生實際及本課內容確定出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知識和技能:

  (1)、透過測定密度的實驗進一步領會密度的物理意義;

  (2)、會用量筒或量杯測液體及固體的體積;

  (3)、會應用密度知識鑑別物質、間接測量物體的質量或體積。

  過程與方法:

  (1)透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或固體密度的方法;

  (2)透過活動學會利用公式間接測定一個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2)、透過測金屬螺母的密度,體驗科學探究帶來的樂趣。

  重點難點:

  1、重點:用天平和量筒測不規則物體的密度。

  2、難點:測密度時,如何安排實驗步驟,才能減小誤差。

  課前準備:

  托盤天平、量筒、螺母、燒杯、適量的水和細線

  二、說教法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本節課利用故事導課,分組實驗探究,講授、自主討論,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物理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結論。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透過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學習的。

  1、透過故事,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能力。

  2、老師提出問題後,學生透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及積極思考,對問題有獨立判斷能力。

  3、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學習。

  四.說教學程式

  (一).引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良好的開頭,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針對初二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強,我以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學習應用密度知識解決問題的新課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新知識的學習

  1.測量物質的密度

  學生自學“物質密度的測量”,設計測量固體(小石塊)密度的步驟及測量液體(鹽水)密度的步驟,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透過設計實驗,學會最佳化實驗方案,以減小誤差。

  活動1:測量石塊的密度

  (1)實驗討論設計

  1、如何設計實驗方案?

  2、實驗依據什麼原理?

  3、需要測哪些物理量?測各物理量的儀器?

  4、怎樣測小石塊質量和體積?

  對於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引入量筒的使用:

  出示量筒、量杯,討論下列問題:

  ①觀察量筒、量杯,它們的刻度有何不同之處?

  ②量筒的測量單位是什麼?它與立方厘米是什麼關係?

  ③這個量筒的最大測量值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④使用量筒應注意什麼問題?

  5、如何使用用量筒測小石塊的體積?

  (2)設計並進行實驗

  想一想:是先測質量,還是先測體積?為什麼?若步驟不合理,會使測量結果偏大還是偏小?

  歸納實驗步驟

  ①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m.

  ②在量筒裡倒入適量的水,記下體積V1;

  ③用細線懸吊著石塊慢慢沒入水中,記下總體積V2;

  ④石塊的密度

  設計記錄用的表格

  進行實驗並且處理資料

  交流與評價

  活動2、用天平和量筒測量鹽水的密度.

  (1).在玻璃杯中盛鹽水,稱出總質量m;

  (2).把玻璃杯中的鹽水倒入量筒一部分,記下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

  (3).稱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鹽水的質量m1;

  (4).鹽水密度

  想一想:如果先測空杯子的質量會使測量結果偏大還是偏小?

  2、鑑別物質

  例1.一枚第25屆奧運會的紀念幣,它的質量為16.1g,體積為1.8cm3.試求製成這種紀念幣的金屬的密度,並從密度表中找出它是那種金屬。

  3、間接測量物體的質量或體積

  (1)求質量

  讓學生估測教室空氣的質量。

  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從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後計算出它的質量.

  (2)求體積

  密度公式還可以變形為,如果我們知道了物體的質量、密度,可以求體積,比如估測人的體積,從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後計算出它的體積.

  (三).歸納小結

  1、鑑別物質

  根據ρ=m/V,測出質量,量出體積,算出密度,透過查密度表,就可以知道這是哪種物質了

  2、計算一些不容易直接測量的物體的質量

  根據m=ρV,知道組成這種物體的物質的密度,量出物體體積,就可以知道這個物體的質量

  3、計算一些不易直接測量的物體的體積

  根據V=m/ρ,測出質量,查出密度,透過計算就可以知道該物體的體積

  (四).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鞏固密度知識的應用。

  課後作業:

  思考:阿基米德是如何鑑別出皇冠是否是純金的?

  補充習題:密度的應用

  五、說板書

  本板書共分三塊。第一塊:測量密度。包括固體和液體,學生討論實驗得出最佳化步驟。

  第二塊:鑑別物質。透過例題的討論、講授得出如何鑑別物質。

  第三塊:間接測量物體的質量和體積。透過身邊的常見事物說明密度公式的靈活使用。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11

  各位專家領導,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的地位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華東版),八年級第十九章第二節“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性質,是幾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個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係,它可以解決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據之一,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透過實際分析,拼圖等活動,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印象;透過聯絡比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於正確的進行運用。

  (二)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⒈理解並掌握勾股定理的內容和證明,能夠靈活運用勾股定理及其計算;

  ⒉透過觀察分析,大膽猜想,並探索勾股定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邏輯推理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思想,並體會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介紹中國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和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鑽研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勾股定理的證明與運用

  【教學難點】

  用面積法等方法證明勾股定理

  【難點成因】

  對於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在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數學結論,而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歸納的思維方法和運用數學的思想意識,但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可預見性和耐挫折能力並不是很成熟,從而形成困難。

  【突破措施】

  ⒈創設情景,激發思維:創設生動、啟發性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問題衝突,讓學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狀態下進入學習過程;

  ⒉自主探索,敢於猜想:充分讓自己動手操作,大膽猜想數學問題的結論,老師是整個活動的組織者,更是一位參入者,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協作,從而形成生動的課堂環境;

  ⒊張揚個性,展示風采:實行“小組合作制”,各小組中自己推薦一人擔任“發言人”,一人擔任“書記員”,在討論結束後,由小組的“發言人”彙報本小組的討論結果,並可上臺利用“多媒體影片展示臺”展示本組的優秀作品,其他小組給予評價。這樣既保證討論的有效性,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針對初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本節課可選擇“引導探索法”,由淺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種教學理念緊隨新課改理念,也反映了時代精神。基本的教學程式是“創設情景-動手操作-歸納驗證-問題解決-課堂小結-佈置作業”六個方面。

  【學法分析】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生”,因此教師要有組織、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並參入到學習活動中,鼓勵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習慣與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

  多媒體課件演示FLASH小動畫片:某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瞭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雲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牆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

  問題的設計有一定的挑戰性,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兩邊,求第三邊?”的問題。學生會感到一些困難,從而老師指出學習了今天的這節課後,同學們就會有辦法解決了。這種以實際問題作為切入點匯入新課,不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是為更好“服務於生活”。

  (二)動手操作

  ⒈課件出示課本P99圖19.2.1:

  觀察圖中用陰影畫出的三個正方形,你從中能夠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可能考慮到各種不同的思考方法,老師要給予肯定,並鼓勵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引導學生髮現SP+SQ=SR(此時讓小組“發言人”發言),從而讓學生透過正方形的面積之間的關係發現:對於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即當∠C=90°,AC=BC時,則AC2+BC2=AB2。這樣做有利於學生參與探索,感受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⒉緊接著讓學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況,那麼在一般情況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於是再利用多媒體投影出P100圖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學生可以同樣求出正方形P和Q的面積,只是求正方形R的面積有一些困難,這時可讓學生在預先準備的方格紙上畫出圖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後,學生就能夠發現:對於一般的以整數為邊長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獲取知識,這樣設計有利於突破難點,也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的數學思想及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⒊再問:當邊長不為整數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投影例題:一個邊長分別為1.5,3.6,3.9這種含有小數的直角三角形,讓學生計算。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從特殊到一般”的情形,這樣歸納的結論更具有一般性。

  (三)歸納驗證

  【歸納】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邊長為整數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再到邊長為小數的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與斜邊的關係,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感受學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學會“文字語言”與“數學語言”這兩種表達方式,各小組“發言人”的積極表現,整堂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驗證】先後三次驗證“勾股定理”這一結論,期間學生動手進行了畫圖、剪圖、拼圖,還有測量、計算等活動,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而且這一過程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

  (四)問題解決

  ⒈讓學生解決開始上課前所提出的問題,前後呼應,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⒉自學課本P101例1,然後完成P102練習。

  (五)課堂小結

  1.小組成員從內容、數學思想方法、獲取知識的途徑進行小結,後由“發言人”彙報,小組間要互相比一比,看看哪一個小組表現最佳。

  2.教師用多媒體介紹“勾股定理史話”

  ①《周髀算徑》:西周的商高(公元一千多年前)發現了“勾三股四弦五”這一規律。

  ②康熙數學專著《勾股圖解》有五種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積求勾股法是其獨創。

  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奮發向上。

  (六)佈置作業

  課本P104習題19.2中的第1.2.3題。目的一方面是鞏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定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以上內容,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上來說明這堂課“教什麼”和“怎麼教”,也闡述了“為什麼這樣教”,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次說課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12

  《複分解反應的應用》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設計理念。

  以學生髮展為本,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參與度,使學生在探究中合作,交流中反思,實現自主學習紮實練習的教學理念,從而提升科學素養,領悟科學方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校九年級化學教學進度為綜合複習階段,學生透過中考模擬試題的訓練,暴露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從而達成鞏固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標。分析歷屆中考試卷可知,酸鹼鹽的知識內容在試題中佔40%左右,也就是50分試卷中酸鹼鹽知識佔近20分。而學生解這類題的難點便是判斷酸鹼鹽之間能否發生複分解反應。基於此我確定了本節專題複習課《複分解反應的應用》,力求透過這一專題的複習攻克酸鹼鹽知識的難關。從而提高中考酸鹼鹽知識的得分。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鞏固對複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認識,熟練應用複分解反應解決酸鹼鹽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透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心,體會成功喜悅。

  3、重點難點。

  (1)重點:鞏固複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熟練應用複分解反應。

  (2)難點:熟練、靈活地應用複分解反應。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我主要利用“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根據學

  生已有的經驗,設定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提高能力。具體方法主要是採用提出問題、引導探究、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

  四、說學法。

  1、學情分析。

  (1)學生的知識狀況:知道複分解反應及其條件,識記了一些常見的沉澱,後1/3學生對酸鹼鹽知識的認識只停留在簡單物質分類程度,甚至有的化學式也不會寫;

  (2)學生的能力狀況:應用複分解反應去解題的能力欠缺,靈活運用能力差;

  (3)學生的心理狀況:無論學生的基礎程度如何,學生都會為自己學習上的小成功而欣喜,學生特別需要教師的認可和鼓勵。

  2、學法指導。

  為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力求把課堂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本節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主動形成知識,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創設問題情境,匯入複習內容——展示學習目標——知識回顧——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學習小結——當堂檢測、反饋。

  1、創設情境、匯入複習。

  採用生活中實際問題匯入法,以實際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引發學生思考,匯入複習內容。

  2、展示學習目標。

  透過學案展示學習目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主動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有目的性。

  3、知識回顧。

  此處佔用時間稍長,使學生明確解決複分解反應應用問題需要的基礎知識。透過對複習舊知,學生進行知識積累,對以下的探究作了較好的鋪墊。

  4、自主合作、合作探究。

  此處為學生設定了層層遞進的探究題,學生由易到難體會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方法,先由學生獨立探究,後由同組學生討論、分析,實現兵幫兵、兵教兵。最後確定哪些知識由師生共同探究。

  5、交流展示。

  由小組代表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相互補充達成共識。

  6、學習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複分解反應的應用範圍,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7、當堂檢測、反饋。

  透過兩道習題檢測,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所學,體味成功的喜悅。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1、關於地位與作用。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浙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六章《因式分解》第四節課的內容。因式分解是代數式的一種重要恆等變形,它是學習分式的基礎,又在恆等變形、代數式的運算、解方程、函式中有廣泛的應用。就本節課而言,著重闡述了三個方面,一是因式分解在簡單的多項式除法的應用;二是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三是因式分解在數學應用問題中的綜合運用。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鞏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為後面代數的學習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2、關於教學目標。

  根據這一節課的內容,對於因式分解的應用在整個代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會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②會用因式分解進行簡單的多項式除法及求解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目標:

  ①初步會綜合運用因式分解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應用問題;

  ②培養分工協作及合作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及用數學語言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並向學生滲透對比、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且讓學生明確數學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體驗快樂。

  3、關於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利用因式分解知識解決問題是學習的關鍵,因此我將本課的學習重點、難點確定為:

  學習的重點:

  ①會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②會用因式分解進行簡單的多項式除法及求解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

  學習的難點:

  ①因式分解過程中出現的符號問題,整體思想和換元思想的應用。

  ②綜合運用因式分解知識解決數學應用問題。

  4、關於教法與學法。

  學情分析:

  ①七年級學生對於代數式的運算較之有理數運算有較大的困難,由於因式分解是乘法運算的逆運算,有部分學生對於此概念容易混淆

  ②對於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有部分學生容易在應用時混淆。

  ③對於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問題,學生是初次接觸,對於方程的根的情況較難理解。

  ④因式分解的綜合應用上學生困難較大。

  教法與學法是互相和統一的,正如新《數學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本節課而言,根據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困難,本節課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嘗試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以親身體驗為主線,教師在課堂中主要起到點撥和組織作用。利用嘗試教學,讓學生主動暴露思維過程,及時得到資訊的反饋。

  注:不管用什麼教法,一節課應該不斷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機制,不斷最佳化教師本身的教學行為,自始至終對學生充滿情感、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是最重要的。

  教學思想:整體思想和換元思想的體現。

  二、教學過程:

  本節課,一共設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定問題,複習回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激發情感,喚起某種動機,從而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積極地、主動地去探討問題,這是學習成功地一個保障。

  小小考場:利用多媒體課件,依次出示

  (1)a2+a(2)a2–4;(3)a2+2a+1

  說明:①鞏固因式分解的兩種基本解法;

  ②複習鞏固兩個基本公式。

  第二環節,嘗試練一練:(預設題)

  ①a2÷(-a)②(a2+a)÷a

  ③(xy2—2xy)÷(y—2)④(9a2—4)÷(2—3a)

  說明:1、本題前兩小題可請學生口答,後兩題請兩位同學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學自己先做,然後糾正黑板上的錯誤。

  2、透過預設題,層層遞進,為例題的理解作了個鋪墊,降低了本節課的難點,可以讓學生自己理解書本例1。

  3、請同學及時歸納用因式分解解決代數式的除法的方法和步驟:

  ①對每一個能因式分解的多項式進行因式分解;

  ②約去相同的部分;

  ③注意符號問題,整體思想的應用。

  4、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透過嘗試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求,造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勢態,透過一定的練習,達到知覺水平上的運用,加深學生對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從而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第三環節,開動小火車(填空)

  1、(a2—4)÷(a+2)=2、(x2+2xy+y2)÷(x+y)=

  3、(ab2+a2b)÷(a+b)=4、(x2—49)÷(7—x)=

  說明:本題先給學生3~5鍾思考,採用開動小火車形式既訓練了學生的解題速度又是對例1的及時鞏固。

  第四環節,合作探索,共同發現:

  以四人一組分小組討論書本的合作學習內容,並請幾個小組代表發表見解,對於學生的發言應儘量鼓勵。

  分析:由AB=0可知A=0或B=0,利用此結論解方程(2x+3)(2x—3)=0可得2x+3=0或2x—3=0。

  第五環節,例題精析:

  例、(2x-1)2=(x+2)2

  分析:本例的教學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首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討論,教師適當引導學生思對於本題的求解教師可板書過程,並強調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和注意點:

  ①求解原理是:由AB=0可知A=0或B=0。

  ②先移項,注意移項後要變號,等號右邊為0。

  ③利用整體思想和換元思想因式分解。

  ④注意方程根的表示方法。

  第六環節,比一比,賽一賽,看誰最棒:

  1、(4mn3-6m3n)÷(2n2+3m2)2、[(2a-1)2-(3a-1)2]÷(5a-2)

  3、49x2-25=04、(3x-2)2=(1-5x)2

  突破重點,鞏固提高.

  第七環節,探索提高,提升自我:

  1、已知:|x+y+1|+|xy-3|=0求代數式xy3+x3y的值。

  2、把偶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相鄰的兩個偶數的平方差(較大的減去較小的)一定是4的倍數嗎?是否可能有比4大的偶數因數?

  說明:教師安排這一過程意圖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

  第八環節,知識整理,歸納小結。

  這一部分可由學生自行小結,儘可能說明本節課的收穫,教師可適當補充。教師安排這一過程意圖是:由學生自行小結,點燃學生主題意識的再度爆發。同時,學生的知識學習得到了自我評價和鞏固,成為本節課的最後一個亮點。

  第九環節,作業佈置:

  1、書本作業題,作業本。

  2、興趣題:手工課上,老師又給同學們發了3張正方形紙片,3張長方形紙片,請你將它們拼成一個長方形,並運用面積之間的關係,將多項式2a2+3ab+b2因式分解

  教師意圖: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並進行自我檢測與評價,考慮到學生基礎的差異性,作業進行分層次要求。興趣題可滿足學有餘力的學生的求知慾望,提高他們對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

  三、板書設計:板書主要分課題、投影區和注意要點區。

  四、關於教學設計:

  由於本節課的重要性,對於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強調“雙基”,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有所提高,整堂課應以學生為主體,對於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應給予正確的引導,並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體現自我,在數學學習中體驗快樂。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14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透過本課學習幫助學生對長方體相關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比較,達到對長方體知識的靈活應用。為後面學習圓柱體、圓錐體的相關知識打下基礎。

  2.教學物件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已經系統地學習了長方體的認識、表面積、體積、容積等知識,並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自學能力。

  3.教學環境分析

  這節數學綜合實踐應用課選擇計算機網路教室來上,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自主在網站中挑選適合自己難度的測試題,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充分體現“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理念,

  二、教學目標

  1、透過整理、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有關知識及內在聯絡,並能靈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2、在複習整理的基礎上,藉助網路平臺,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數學的價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整理複習後,學生在競賽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綜合應用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一、複習梳理,構建體系

  二、綜合應用,解決問題

  三、自主嘗試,個性發展

  四、交流收穫,拓展延伸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梳理,構建體系

  課前我佈置了學生自己梳理有關長方體的知識。課堂上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各自總結的知識點,達成共識,然後彙報。由於學生彙報時的順序可能和表格順序不同,我充分利用計算機操作靈活性、便捷性特點配合學生的彙報,實際教學時我僅用時3分鐘即完成表格,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出完整的知識體系,節省了大量的板書時間。

  二、綜合應用、解決問題

  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魚缸裡的數學”和“包裝的學問”兩道綜合應用習題,目的是使學生在母題的訓練下進行變式練習。

  “魚缸裡的數學”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展示給學生一幅形象直觀的魚缸圖,學生從圖中清晰地看到各種製作材料及缸中水的深度。幾次教學實踐後,同伴們建議我改變教師提問讓學生回答的方式改為學生看圖自主提出問題,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應點選課件,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極大地被調動起來,課堂節奏也明顯加快了。

  “包裝的學問”中,我首先請學生設計包裝2盒禮品有哪些方案,完成表格,藉助對錶格的觀察、比較、分析,複習包裝而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之和越小,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也就越小”這個規律。然後讓學生思考包裝4盒、8盒時怎樣最省紙。學生彙報的同時我在課件中設計了各種包裝的方案,用以配合學生彙報、比較,這樣省時高效,形象直觀,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規律。

  三、自主嘗試,個性發展

  此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其目的是藉助網路環境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索,學習交流的平臺,檢驗學生對長方體知識的掌握情況。

  在此環節中我按照以下5個步驟來完成。首先我向學生簡單介紹了專項測試網站“奇妙的長方體世界”,它分為四大板塊:長方體的認識、表面積、體積(容積)和綜合應用,及每一個板塊中的三項基本內容,重點向學生介紹了自主水平測試板塊中的三種不同層次的檢測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自主選擇檢測題。

  接下來我向學生提出要求,學生在小組討論分工後,開始進行自主檢測,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向我尋求幫助,此時我利用網路教室特有功能實現師生互動,但沒有影響到周圍任何一位同學。學生們在提交答案後,計算機會做出判斷,並統計出學生的得分情況。在這樣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們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選擇,不用再全體同學同做一道題,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學生們獲得了更多的資訊,完成了比以往更多的題目,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10分鐘過後,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典型錯題,全班達成共識。最後宣佈比賽成績。

  四、交流收穫,拓展延伸

  這是全課最後的環節,我請學生們談談自己有哪些收穫?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感受。接下來我向學生提出建議:利用課餘時間繼續瀏覽網站,自主選擇測試題,教師會定期更新檢測題,歡迎同學們提供好的檢測題。將知識拓展至課外,進一步發揮網路優勢,幫助學生繼續學習。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想,總結本節課的設計,有以下4個特點:

  1.容量大

  2.反饋快

  3.效率高

  4.自主性強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1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向量作為一種基本工具,在數學解題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向量知識,可以解決不少複雜的的代數幾何問題。《空間向量數量積及其應用》,計劃安排兩節課時,本節課是第2課時。也就是,在有了平面向量數量積公式,空間向量座標表示,以及空間向量數量積的基礎知識之後,本節課是進一步去認識、掌握空間向量數量積的變形公式,然後,圍繞著空間向量的幾何應用展開討論和研究。

  通常,按照傳統方法解立體幾何題,需要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作圖能力,學生往往由於這些能力的不足造成解題困難。用向量處理立體幾何問題,可使學生克服空間想象力的障礙而順利解題,為研究立體幾何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具有相當大的優越性;而且,在豐富學生思維結構的同時,應用數學的能力也得到了鍛鍊和提高。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掌握空間向量的數量積公式及向量的夾角公式;

  ②運用公式解決立體幾何中的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①比較平面、空間向量,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類比轉化的能力;

  ②探究空間幾何圖形,將幾何問題代數化,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透過師生的合作與交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②透過空間向量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讓學生感受數學,體會數學美的魅力,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空間向量數量積公式及其應用。

  難點:如何將幾何問題等價轉化為向量問題;在此基礎上,透過向量運算解決幾何問題。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採取啟發引導、形數轉化、反饋評價等方式;

  學法:體現自主探索、觀察發現、類比猜想、合作交流等形式。

  三、教學過程分析:

  根據二期課改的精神,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實際,對教學內容作了如下的調整:基於教材中主要是運用向量夾角求異面直線所成的角,所以,首先讓學生掌握教材所要求的基本面;其次,鑑於向量相容了代數、幾何的特色,有著其獨特的魅力和發展前景,為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向量法”的優勢,安排了兩個分別運用向量的“代數運算”和“幾何運算”來處理空間幾何問題的典型例題,為解決空間的度量、位置關係問題找到一種新方法,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渠道。以下,是我制定的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類比猜想,探求新知、公式運用,鞏固提高、回顧小結,整體感知、課外探究,激發熱情

  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

  給出問題一:已知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AE=EA1,

  D1F=,如何確定的夾角?

  [設計意圖]:問題的給出,一時之間可能會使學生感到突然,但預計應該會讓他們聯想到平面向量的夾角公式,由此作一番類比猜想,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處理過程]:

  設問:平面向量的夾角問題如何求得的?

  是否可將平面內求得兩向量的夾角公式推廣到空間?公式的形式是否會有所變化?

  學生活動:回顧平面向量數量積、向量夾角公式及其座標表示;類比猜想,認識空間向量的夾角問題。

  (二)建構數學:(板書)

  對於空間兩個非零向量

  (三)公式運用:

  1、問題一的解決:

  ①學生活動:解決上述問題。

  ②.變式運用:已知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

  AE=EA1,D1F=,求BE、FD所成的角?

  [設計意圖]:初步體會立幾法、向量法來解決幾何問題,並注意區分兩個向量夾角與兩條異面直線間的夾角。

  [處理過程]:(由以往教學實踐,部分學生可能想到用傳統的幾何方法)

  設問:如何用向量方法求BE、FD所成的角?

  (引導學生建立空間直角座標系,求得B、D、E、F的座標,進一步得到的座標,最後代入空間向量夾角公式…計算得出的向量夾角是鈍角,而異面直線成銳角。)

  [評價]:

  ①異面直線所成的角可由向量的夾角來解決,可見,解決立體幾何的有關問題時,方法並不唯一。在此,可以比較向量法和幾何法,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問題。

  ②兩個向量夾角與兩條異面直線間的夾角是有區別的。

  2.問題二的探究:

  如圖,直三稜柱ABC-A1B1C1中,∠ACB=90°,

  AC=1,CB=,側稜AA1=1,側面AA1B1B的

  兩條對角線交點為D,B1C1中點為M。

  (1)求證:CD⊥平面BDM;

  (2)求面B1BD與面CB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設計意圖]:透過立幾法、向量法的嘗試,讓學生明顯感受到運用向量法的優越性。

  [處理過程]:

  ①學生活動:讓學生先試行用傳統方法解決問題,估計不少學生會感到有一定困難。

  [設問]:類似於上題做法,能否用向量法解決這一問題?

  ②學生活動:進入思考討論

  ③相互分析交流——達成共識:

  (i)證明線面垂直可轉化為證線線垂直,進一步轉化為證向量間的垂直,即向量的數量積等於零;

  (ii)求二面角的平面角,轉化為求那兩條與二面角的稜垂直的射線所成的角,在此,可構造兩向量(提醒其方向,及向量始點的自由、不唯一性),然後求其夾角,從而解決問題。

  ④解題過程:

  [評價]:“傳統解法”需作輔助線,有時不易作出;而使用“向量解法”,程式化強,便於操作,求解的關鍵在於建立適當的空間直角座標系(基本原則:使圖中儘可能多的點落在座標軸上,這樣便於用座標表示相關的點及向量),然後利用座標系確定各相關的點及向量座標,再借助向量座標運演算法則及公式,無需新增輔助線,即可達到解題的目的。

  3.小結,利用空間向量解決立體幾何中有關問題的一般步驟:(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板書)

  (1)適當地構建空間直角座標系;

  (2)用座標表示相關的點、空間向量;

  (3)進行空間向量的運算;

  (4)體煉共性,轉化為幾何結論。

  (四)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相互交流。

  (五)課外探究:

  (這是2000年高考題)如圖,已知平行六面體ABCD-A1B1C1D1的

  底面ABCD是菱形,且∠C1CB=∠C1CD=∠BCD=60°,

  當xx的值是多少時,能使A1C⊥平面C1BD,請給出證明。

  [設計意圖]:這是2000年高考第18題第3小題,是個探索型問題。把它放在這裡,一方面:在高二階段,接觸到高考題,學生的興趣頗高,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解題中,再次讓學生感受到:單純用立體幾何知識解答較繁,而利用向量法去思考,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從而大大降低了求解的難度,同時亦可激發他們不斷求知、不斷探索的慾望。

  (六)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課題引入:

  問題一的解決:

  課外探究:

  空間向量數量積、夾角公式:

  問題二的解決:

  佈置作業:

  用向量解幾何題的步驟: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學生活動為主線,為學生提供了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空間。例題內容的安排上,注意逐步推進,力求使教師的啟發引導與學生的思維同步,順應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另外,課外探究題給學生留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拓展探索的餘地,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活動充滿了探索和創造。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到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說課稿 篇1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57頁及相關的練習題。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57頁的內容,是在學了6、7加減法中的用數學:金色的秋天後進行教學的。大家知道,新教材中的“用數學”,類似於老教材中的應用題。透過“用數學”教學,既要求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又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量關係和應用題的結構特徵,為學習更復雜的應用題打好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能夠正確掌握算理,能根據已知量和問號之間的關係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和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在學習中感受到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方面的教育。

  4、教學重點: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學生學會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說教法

  這節課是透過各種各樣的情景對學生進行數感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習慣、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自己有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瞭解一定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

  三、說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學生獨立思考,同桌合作學習後再進行全班交流的學習方式,透過同桌之間的動手、動腦、動口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為最佳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式安排為: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知

  師:同學們,在美麗的大森林裡住著許多的小動物,它們生活的很愉快,現在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題圖),它們在幹什麼呢?

  誰想來說一說。

  你們觀察的真仔細,可是,小動物們在玩耍時,遇到了一些問題,現在我們就一起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幫他們解決吧!

  出示課題:用數學。

  (設計意圖:課一開始教師創設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與小動物一起走進“美麗的大森林”,為後面的學習做了心理準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

  (二)合作探究,體驗發現

  1、(學習例1)仔細觀察畫面,你看到些什麼?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原來有9只小鹿在吃草,後來走了3只。

  師:你們觀察的很仔細,一共有9只小鹿,老師把它表示出來?(課件出示:大括號和9只。)誰來在說一說這個大括號表示什麼呢?

  2、師:那你能幫助小鹿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請先自己想想,然後舉手說發現的數學問題(原來有9只小鹿,跑掉了3只,還剩幾隻?)

  草地上還剩幾隻鹿?(課件出示:?只)

  3、師:你的問題提得真好。你們仔細想一想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呢?

  同桌互相討論一下怎樣進行計算。

  師:哪個同學說一說怎樣進行列式?

  生:算式是:9-3=6,草地上還剩6只鹿。

  師: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指名多叫幾個學生來說一說)。

  那麼還剩幾隻呢?

  4、師小結:同學們真是太聰明瞭,這麼快就幫助小鹿解決了問題,你們真了不起。老師真是太高興了。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而又蘊含數學問題的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變“讓我學”為“我要學”。本環節的教學要發揮學生個體潛能,尋找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過渡:看大森林的小白兔來了,它在幹什麼呢?(原來在採蘑菇)它遇到了什麼問題?

  1、提問:看著這幅畫面,你能發現什麼?(課件出示:蘑菇圖)

  在學生提出:“左邊有6個蘑菇,右邊有2個蘑菇,一共有幾個蘑菇?”

  誰知道這個小問號問什麼呢?

  生:一共是多少個蘑菇?

  師:誰能把這個問題再說一遍呢?

  (多讓幾個同學說,不斷指導完整地說出圖意的條件和問題)

  2、師:同學們真不錯,會把這個問題說得這麼完整。那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在練習本上做。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列式的?並說一說你的想法?

  你還能在列出一個算式嗎?說一說你的想法。

  師:同學們很會思考問題!說的也非常好。老師真是太佩服你們了。

  (設計意圖,透過觀察,提高學生了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四)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課件出示:白鵝圖和猴子圖

  1、師:你們幫小白兔解決了問題,他高高興興的來到小河邊,看,它看到了誰?

  師:原來是一群可愛的大白鵝。這裡也有數學問題呢?老師看誰的眼睛最亮,發現什麼了?把你的發現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指名兩各學生彙報)

  自己試著列出算式。、交流演算法。

  2、5只大白鵝高興的上岸了,它們看到了一群猴子,請你仔細觀察,你會解決這個數學問題嗎?

  學生自己列出算式。集體交流。

  3、練習十二的第3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展臺展示優秀作業。

  說一說:企鵝圖為什麼第一幅用“減法”,而第二幅用“加法”呢?

  (設計意圖:透過練習,使學生這一節課有更深刻的理解,進一步掌握加減法的意義並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並計算。)

  (五)板書設計

  8和9加減法的應用

  9—3=6(只)6+2=8(個)8—3=5(只)

  五、小結收穫,滲透聯絡

  師:這節課我們幫小動物解決了很多的問題,也收穫了許多知識。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希望同學們能夠善於觀察,動腦思考,做一個有心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六、說反思:

  本節課是在前面看圖列式及教學大括號和問號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和理解加法、減法的含義。因此本節課我從以下幾點進行教學: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及年齡特徵,我整節課以故事來貫穿。如學習小鹿圖後,我以小白兔採蘑菇引出並教學了蘑菇圖,之後,我又結合白鵝圖和猴子圖情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的用處又鞏固了新課,同時我還設計了生動有趣的“小競賽”練習,使孩子們在玩中進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數學魅力。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吸引並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的魅力所在。因此,整節課孩子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異常興奮,同時也掌握得較好。

  但在練習中,我發現仍有個別學生出現對所求問題還是理解不透,把問題作為條件去減,所以今後的教學中是應反覆強調對圖意的理解和說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