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的說課稿

開國大典的說課稿

各位老師、尊敬的評委:

  從我的家鄉浙江平湖小巧玲瓏的東湖畔來到大都市武漢美麗大氣的東湖邊,是一種緣份;今天,在田漢大劇院,高唱國歌,和孩子們一起走進《開國大典》,也是一種緣份;作為來自基層縣市的一名教師,能有幸向來自全國各地小語屆的精英、專家們學習,更是一種緣份!感謝這四十分鐘,感謝長江水孕育著的江城的孩子們,這是我從教18年以來語文人生中的一次難忘經歷!

  老師們,《開國大典》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聞特寫,記敘了新中國成立時億萬民眾欣喜若狂、激動自豪的感人場面。作者借三十萬人民的心,強烈表達了這樣一個主題:新中國成立是我國曆史上開天闢地的偉大時刻,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在研讀課文過程中,我感覺到文章很長,且當時的時代背景又遠離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而文章又具有十分豐富的政治思想內涵,第一課時如何取捨教學內容,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如何運用教學手段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打造常態課中的精品課?這是我思考最多的問題。

  預設中,努力把握孩子的認知起點,把學生的情知世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因此把課後的習題作為教學的基本任務。習題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開國大典的,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習題二,默讀課文,畫出文中描寫毛主席動作和群眾反應的語句,並說說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鑑於此,主要設計了二個板塊的內容,在第一個板塊中,著重強調梳理文章結構,強化整體感知,把理清開國大典的進行程式作為訓練重點,以此幫助學生明瞭課文主要內容。我在教學中努力真實地體現生成過程,以此培養孩子的概括能力,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最佳化整體閱讀。其目的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突出了整體感知,另一方面,強化了第一課時的重點,突出第一課時的特點。第二板塊,從語文的本真目標出發,從語言學角度強化文字理解,促進情感感悟,抓住主席的動作及人民群眾的反應來實現閱讀理解,也就是採用了這樣一個問題:哪一個場面深深打動了你的心?哪些語句撥動了你的情弦?以此來統領重點內容的理解。用選擇性學習來體現學習的自主性,並努力實現師生、生生間的多維互動與多元感悟。努力尋求語言訓練與感悟的結合點,形成“情知交融、情語相諧”的語文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讓語文課成為“語言”的課堂。讓孩子親近文字,以各種方式的讀,默讀、自由讀、朗讀、引讀,以及體現自讀自悟的個性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走進字詞,在字詞理解、語言感悟中體味語文,發現語文的美。讓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訓練豐富語言感悟,生髮形象。

  努力讓語文課成為“情感”的課堂。語言文字中群眾的情與教師情、學生情,在語言教學的生成過程中,形成一個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場,讓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終認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體操。教學中時時突現情感的魅力,師生撞擊、音像刺激、氣氛感染,以情促悟。

  努力讓語文課成為“藝術”的課堂。讓感悟成為有支架的體驗方式。如理解毛澤東主席宣佈新中國成立這一場面,我刻意迴避以錄影代替理解,而輔之以圖文閱讀,在強烈的對比與認知衝突中促進孩子對語言的感悟,在課堂結束時才用主席宣佈成立的影片衝擊學生情感。這樣的安排用意十分明顯,旨在強化語文性,實現語言訓練的有效性。在理解瞻仰和站字的含義時,同樣採用了比較和替代的方法,以這樣的訓練載體實現了訓練與感悟的有效統一,使教學過程更紮實、更豐實、更樸實。

  簡單地說,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始終是我追求的目標,今天的這節課也是我追求過程中的一箇中間站,正如一位專家所言:語文教學沒有句號,只有逗號……懇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朋友批評指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