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說課稿範文(通用13篇)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範文(通用13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1

  1、活動與主題的結合:

  近階段我班開展了主題活動“我喜歡……”,由於時值年尾,幼兒的家中、商店裡到處都有掛曆、檯曆、年曆、日曆等等,幼兒在教室裡也在談論這些東西,於是出現了一個小主題“我喜歡的掛曆”,許多幼兒都把自己家裡的掛曆、檯曆帶到教室裡來,閱讀、欣賞掛曆、檯曆的活動就應運而生了。幼兒感受了許多不同風格的掛曆、檯曆作品,有動物的、有山水的、有名車的、有風景的各種各樣型別。在欣賞閱讀的同時,感受了多元文化。他們最喜歡的是今天桌上的“看圖說話”檯曆,因為這些作品和畫面是來自幼兒,是幼兒生活內容的寫照。所以今天活動,我們選擇了這些檯曆。

  幼兒在欣賞、閱讀掛曆上漂亮圖案的同時,對掛曆、檯曆上的數字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他們不知道這些數字到底代表什麼?是什麼意思?而本次活動就是幫助幼兒看懂掛曆,瞭解這些數字的意思,並且嘗試用較清楚的語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那麼在這些數字中,最能夠引起幼兒注意的就是彩色數字。有紅、綠、藍,他們渴望瞭解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我就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幼兒紛紛採用了不同方式去了解,有的問父母,有的同伴間相互交流等。今天的活動就是幫助幼兒理解這些數字的意義,把幼兒零碎的經驗加以整合。過節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在平時過節時,“六一”節是幼兒自己的節日,他們都相當關注,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節日的快樂。而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最重大的節日,幼兒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會有比較多的切身感受。但在近階段的日常交談和討論中,我卻發現幼兒對已經過去的節日慶祝活動反應相當淡薄,有的甚至已沒有記憶,因此,今天的活動中,我將根據幼兒的反應及時調整。

  2、活動體現的整合性:

  大家在活動過程中可以看到,整個活動始終貫穿著幼兒尋找和指認數字的過程,其實這也是我對活動形式的一種嘗試,也就是說將尋找和指認數字作為一種手段、一種載體,讓孩子在對數字的尋找、指認過程中瞭解掛曆上的數字和我們生活的關係,獲得諸如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歸類能力、聽辨能力、感受、合作能力等等多方面綜合能力的提高。

  3、活動的延續性:

  今天的活動是這個小主題中的一個部分,透過今天的活動,將幼兒零碎的對掛曆的認知和相關經驗加以提升,懂得並瞭解掛曆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並在此基礎上引發幼兒自己設計、製作掛曆的興趣,讓幼兒能夠在認識並看懂掛曆以後創作出一本屬於幼兒自己的掛曆。

  大班活動“看掛曆”

  活動目標:

  瞭解掛曆與我們生活的關係,知道一些掛曆上數字所代表的意思,嘗試用較 清楚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欣賞過許多掛曆上的圖案,並在此過程中發現了掛曆上有許多數字,產生了解讀的興趣。

  2、各種檯曆和掛曆

  3、五角星粘紙

  活動過程:

  ▲ 看看找找,瞭解數字

  1)前幾天我們閱讀欣賞了許多的掛曆、檯曆,有山水的、有動物的、還有各種建築的。我們在看掛曆檯曆的時候,你們還發現上面有許多的數字,不知道它們是什麼意思。今天,你們知道了嗎?

  2)幼兒在討論和集體指認中瞭解表示月份、日期、星期數字特徵。

  3)教師設疑,指認表示節假日的顏色不同的數字。

  ▲ 自主辨別,尋找節日

  1)一年裡有哪些節日?(幼兒自主尋找節日看看講講)

  2)師幼共同小結:掛曆有什麼用?

  掛曆真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可以在掛曆上找到許多的日期。

  3)在臺歷中尋找日期

  尋找當天的日期,在臺歷上貼上粘紙。

  元旦是幾月幾號?請一名幼兒在掛曆上圈圈找找1月1日,感知是紅色的,數數還有幾天?

  ▲ 遷移經驗,愉快表現

  1)你們這幾天在忙什麼?是怎樣迎接新年的? (用多元方式表現)

  2)新年即將到來,你們想不想設計一本自己的掛曆?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內容分析:

  “我想飛”是一個從“飛行”切入的主題,其更深層的內涵是:激發孩子朦朧的渴求意向,使之昇華為鮮明具體的“飛天”理想,並進行順勢引導,讓孩子們的創造想像以及如何實現理想的現實認識都獲得發展。活動的重點和難點讓幼兒大膽想像,激發他們想“飛”的慾望,並在想像的基礎上,願意用語言或繪畫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探 索慾望增強,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

  三、活動目標

  透過以上活動教材內容和幼兒情況分析,結合新《綱要》精神,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展的需要,確定本次活動目標為:

  1、大膽想像,激發幼兒想“飛”的慾望。

  2、在想像的基礎上,願意用語言或繪畫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3、萌發探索未知事物的願望,相信透過努力,想像會變成現實。

  四、活動準備

  為順利達到活動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兒知識經驗準備:請家長和孩子共同查閱有關飛行器的知識。

  2、教具準備:為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顯示飛行器的光碟、準備了孩子們繪畫的紙、筆,以及展示繪畫作品的展板。

  五、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分為三部分:

  一、我們現在這樣飛;

  二、未來的飛行設計師;

  三、“我想這樣飛”畫展。

  總體設計思路以新《綱要》為指導,由淺入深,由表入裡,從感官到體驗到創造,使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從中發展孩子們的觀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內容分析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慾望也特別強,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日常生活中,幼兒其實已接觸很多球體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對幼兒來說,他們很難完全用幾何角度來理解立體圖形,往往把平面幾何圖形和立體相混淆,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透過親身經歷探究,實驗和操作感知球體的特徵,獲取有關球體的科學經驗。激發幼兒探索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幼兒發展情況分析及目標制定

  大班幼兒探究慾望增強,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因此,為了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展的需要。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為:

  1、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能力。

  2、透過觀察比較,在操作活動中初步認識球體的特徵。

  3、引導幼兒運用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研究,體驗與同伴探索交往的樂趣。在遊戲中體驗幾何形體的有趣。

  三、本活動的重點是:

  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感知球體的基本特徵。對於突破重點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經驗,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建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本活動的難點是:

  如何讓幼兒在探索、交流中進一步瞭解球體的特點,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對於突破難點採用的方法:創設寬鬆的活動氛圍;運用鼓勵表揚;榜樣示範;個別指導。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體驗性。

  四、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將準備:

  1、大量的幾何形體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報紙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動)。

  3、創設較為寬敞的場地,便於幼兒的操作。

  五、活動過程:

  1、匯入課題。

  教師:"小朋友,請你們玩一玩這些玩具,找一找那些玩具可以滾動。"激發幼兒探索興趣,我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任意選擇玩具,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讓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發幼兒想玩、想探索的慾望,初步感知球體的一個基本特徵及可以滾動。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進行了第一次操作,請幼兒任選兩種可以滾動的玩具。

  2、引導幼兒操作嘗試在幼兒選擇過兩種玩具後,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你們選的這些會滾動的東西又有什麼不同呢?請小朋友們比一比,試一試。"這一環節透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的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發現,並上前試一試,玩一玩,指出哪些玩具能向不同方向滾動。透過集中交流統一認識,感知球體可以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特徵。初次嘗試後,孩子們對球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我引導了幼兒進行第二次的操作。

  3、幼兒第二次的操作嘗試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由玩的過程中發現球體可以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特點。第二次操作則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探究球體與圓形的不同,從而更進一步瞭解球體的特徵,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這是本活動的難點,首先引導幼兒與圓形比較觀察,認識球體,動手比一比,說一說他們有什麼不同。引導孩子依據比較觀察到的情況得出的結論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和幼兒小結:能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圓形的物體是球體。在不斷的探索中,幼兒獲取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4、鞏固對球體特徵的認識。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哪些物體是球體。

  綱要強調,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等現象產生興趣,因此為了讓幼兒從生活中感受到形、體的重要和有趣,我引導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我們周圍的哪些物體是球體。先請幼兒在周圍能看到的環境中找出與球體相似的物體。在深一層引導幼兒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與球體相似的物體。實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體現活動的價值。

  5、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創設操作活動情景,請幼兒幫玩具加工廠製作球體的商品,激發幼兒製作球體的慾望。做好後可以試著滾一滾,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滾動。教師提供報紙、橡皮泥等可塑性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利用這些不同的材料製作球體,透過自身的參與動手製作進一步鞏固了對球體的認識。

  本活動設計體現了《綱要》中科學教育的理念,緊密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為幼兒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力求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在活動中,透過嘗試操作法、比較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讓幼兒在操作遊戲中充分體驗自由、快樂的情緒,輕鬆愉快地獲得知識,感受到數學的有趣,使孩子們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4

  說活動教材

  《向日葵》是法國偉大的畫家凡高的作品。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其中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發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人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在《向日葵》這幅作品中,值得幼兒欣賞和學習的是:畫面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然而對於城市的大班幼兒來說,孩子缺乏對“向日葵”這種植物的真實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這種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徵以及它的象徵。 而這些恰恰正是欣賞《向日葵》這幅作品的經驗基礎。新《綱要》強調: “幼兒的學習要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為基礎,建立在生活之上。” 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習,對於幼兒來說是空洞乏味的,美術欣賞教學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賞《向日葵》這幅作品之前,我認為幼兒應該豐富的經驗可以包括:色彩、線條、構圖等美術欣賞要素方面的經驗,這一點大班幼兒已逐步積累;另外教師要幫助幼兒認識向日葵這種植物,幫助幼兒建構有關向日葵的知識經驗。那麼我相信在幼兒擁有了如此豐厚的經驗之後,他們的欣賞活動會更加生動獨特。

  基於兩種經驗的積累,我們可以圍繞向日葵的欣賞活動構建這樣一個主題: 這個主題包括:實地參觀活動引導幼兒透過實地實物的參觀、認識,建立對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認識。然後認識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徵及作用和象徵意義,幫助幼兒建立對向日葵的完整認識。還有一個種植活動幫助幼兒瞭解種植的要素,這樣幼兒就建立了足夠的生活經驗。另外教師還透過欣賞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動幫助幼兒認識凡高,瞭解凡高的作畫特點、瞭解凡高的一生,幼兒有關的美術經驗也隨之形成。

  說活動目標

  1.活動目稱

  (1)引導幼兒欣賞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2)鼓勵幼兒大膽欣賞與評價,發展幼兒對藝術作品的解釋和評判能力。

  2.活動重點:欣賞作品《向日葵》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3.活動難點:瞭解畫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透過形象、色彩、筆觸等要素傳達出來的。

  【分析】 目標(1)綜合了對美術要素的認知以及對作品的情感,是以認知和情感並重的目標。開展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是引導幼兒透過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感受和體驗,逐步豐富幼兒美的經驗,提高幼兒對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評判的能力,同時學得美術的技能和技巧。這兩個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

  其中“瞭解畫面中的情感可以透過形象、色彩、筆觸等要素傳達出來”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因為從幼兒對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達到如何內化為自身的情感,從而更好地體驗作品、更好地體驗創作者的情感是比較難的。

  目標(2)是能力目標,我認為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美術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體驗,從而激發幼兒對美的創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學習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會促進幼兒的創作。

  說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實地參觀向日葵種植園地,給向日葵拍照。觀察認識向日葵。欣賞有關凡高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建構有關向日葵的認知經驗及美術欣賞經驗。

  2.環境創設準備:有關向日葵的照片、圖片,《向日葵》作品圖片每兩位幼兒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燈片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燈片。

  活動延伸:

  “我的向日葵”激發幼兒學習模仿或創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說設計理念

  1.教學活動注重經驗的構建和積累。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美術欣賞教學也不例外。在欣賞活動之前教師注重幼兒有關美術經驗的積累,如欣賞凡高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瞭解凡高繪畫的特色及筆觸。同時教師還發現幼兒有關“向日葵”的生活經驗不足,注重幼兒生活經驗的補充,使幼兒在活動中有話可說,有感而發,為更好的欣賞作品做好鋪墊。

  2.欣賞活動緊扣美術欣賞要素。在《向日葵》這幅作品中,值得幼兒欣賞和學習的是:畫面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以及作品的構圖。在教學中引導幼兒從最突出的色彩人手,欣賞感受色彩的亮麗、同色系的組合及對比色運用的恰到好處。同時引導幼兒感受大膽誇張的線條帶給我們的富有靈動和生命的感覺。

  3.欣賞活動中尊重幼兒的感覺,鼓勵幼兒大膽表述。兒童都是藝術家。兒童的藝術是兒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現。因此在欣賞中教師和幼兒的對話是平等的,尊重幼兒對作品的感覺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權威壓制幼兒。

  4.注重多種欣賞方法的運用。對話法是美術欣賞教學的基本方法,教師除了鼓勵幼兒大膽與作品、教師、同伴之間互相對話,表述對作品的理解.同時運用對比的方法,感受實物、圖片和繪畫作品的不同,教師還運用幻燈片的放映給幼兒一個完整美麗的感受,同時欣賞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賞活動注重幼兒情感的激發。畫面中,鮮豔亮麗的黃色和橙色以及大膽、誇張、扭曲的線條充分流露出創作者強烈和炙熱的感情,流露出對向日葵的熱愛。教師從色彩、線條等人手,運用對話、對比等方法引導幼兒感受作品表達出的情感,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5

  說活動教學思想

  美是一種藝術,美的因素無所不在。審美作為一種高階的情感體驗,在我們的兒童時代更是發展為強烈的審美情感。幼兒園的審美啟蒙教育是將各領域的審美體驗交織、滲透、強化,最終提高幼兒的審美素質。就美術活動而言,應該將啟迪智慧與美好的心靈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努力在創設富有詩情畫意的情景中,給幼兒以豐富的感官刺激,鼓勵他們將發自內心的強烈感受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自由地釋放出來.從而得到審美心理的滿足和情感的昇華。 所謂美術,美是體驗,術是表現。兩者必須和諧統一。但是在教育實踐中卻很容易出現兩者對立的情況:一是有美無術,幼兒只是在接受一些十分概念化的圖式,因而失去了表現和創造美的熱切願望。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到美與術的統一,如何將各種美的因素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完整的審美體驗,我想這是我們審美啟蒙教育要努力追求的目標。所以我想在這一方面作一個初步的嘗試。

  說話動教材

  《背太陽》這一內容選自一篇優美的文學作品,它講述了一個帶有一絲童話色彩,情節不斷變化的故事。故事以擬人化的手法將人人熟知的太陽作為主人公,將房子、大樹等比作地球上的朋友,為了讓太陽工作得輕鬆一點,朋友決定輪流出來背太陽。故事雖簡單.卻充滿了兒童情趣,而在幼兒繪畫創作中,欣賞感受始終是第一位的。幼兒表現創作的慾望只能透過充分感受才能萌發,又只有在表現創造的親身體驗中才能領悟美的真諦。這裡所說的情趣即為審美情趣。在繪畫創作中。技能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情趣是不能沒有的,所以我想用這篇富有情趣的童話故事《背太陽》作為貫穿始終的線索,營造一個優美動人的意境來感染幼兒,大膽地表現美,創作美。

  說活動目標

  作為一次美術活動,我想教師應該十分注意美的形式對激發孩子審美體驗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動在技能目標上必須解決的問題是運用重疊的方法來表現前後關係。在構圖上,那些連成一片的房子,鬱鬱蔥蔥的樹林或是手拉手的雲朵等襯托著一個半圓形的大大的太陽,大與小、名與少的對比配合。給人以平衡的美感。

  在情感目標上,我想讓孩子感受道德情感的美應是整個活動的靈魂。故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心,群體之間的互相幫助及團結的巨大力量,這些抽象的情感品質透過內容語言及圖象會給孩子一種具體、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並使幼兒透過自己的創作進一步體會到這些美麗情感品質的美.而這種美會使整個活動極有光彩。

  說活動準備

  工具與材料是美術創作的必要條件。恰當地選擇工具將會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更主動地投入創作。本次活動中,我除了供給他們常用的水彩筆和蠟筆外,還提供了記號筆和多種顏色的水粉顏料及大號的水粉筆,便於幼兒表現大面積的色塊,嘗試多種作畫方法,可以用記號筆描線,可以用蠟筆勾邊,也可以用油水分離法。這樣一來,無疑又構成了美術創作中的形式美。

  說活動過程

  1.主題引入

  為了更好地把握幼兒對內容所產生的強烈的情感體驗,滿足幼兒運用更好的方法大膽表現自己體驗的要求,我設定了這樣的主題引入:“太陽辛苦了,地球上的朋友們商量著怎麼讓它工作得輕鬆一點。”從而引出後面的演示討論,許多房子、許多大樹、許多花草都來背太陽。使這種情感體驗逐步深化與昇華,並能貫穿於整個美術活動的全過程。

  2.提問設計

  在感受物體重疊關係時,我用了簡單的動畫效果,視覺效果較好。在活動設計中,為了讓幼兒理解創作技能或為了提出讓幼兒爭論的話題.我很注重設問的技巧。如:一級提問(較為籠統的問題)、二級提問(有各種答案的問題)、封閉式提問(即尋求標準答案的問題)等等。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有時往往會注意了設問的內容如何為目標服務,而忽視了完整性,教師則成了既是情景的創設者又是情景的破壞者。

  為了設問內容與情景巧妙地結合,在引導觀察房子間重疊關係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組提問:“一幢房子背太陽背得動嗎?”提示幼兒應有許多房子才能背太陽。演示二三幢房子後又問:“咦!這幢房子怎麼造了一半就背太陽了?”引導幼兒觀察並發現這幢房子給別的房子擋住了。所以只看見一半。讓幼兒感知房子怎麼擠進去呢?從而告訴幼兒重疊的表現方法:看見邊就停,看不見當看見跳過去,提示房子與房子可以不斷地重疊。當許多房子終於將太陽背起的畫面出現後,孩子們的喜悅是不言而喻的。

  有了以上的觀察感受,下面的嘗試就變得簡單了。用大樹作為相關繪畫經驗的遷移為孩子在後面的創作打下了基礎。同樣的,教師在示範講解時所用的設問都圍繞著文學作品情節的展開而設計的。

  3.活動拓展

  在引導創作時,我用“一年有幾天”的問題激勵幼兒想像各種圖象.拓展創作思路。如果說,在欣賞與討論環節教師面對的是幼兒整體的話,那麼在指導創作中的教師面對的則是不同層次水平的幼兒個體。教師必須用敏銳的眼光及時捕捉幼兒創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新奇的構想或預設外生成的問題,並透過語言這一媒介將資訊整理反饋給幼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使幼兒充滿激情地投人創作。

  為了保持活動的完整性,這個環節教師富有情境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在創作中由於兒童對重疊與省略的認識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幼兒時期也只是這一過程的.初步認識階段,在這裡是沒有對與錯之分的。教幼兒一種方法,只是為了讓幼兒更大膽地表現,而不是限制。美的構圖形式是多變的,對於幼兒所表現出的各種圖式,教師的隨機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講活動特色

  審美教育的根本在於幼兒情感的培養,個性的陶冶。“背太陽”這個活動旨在讓幼兒體驗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快樂。我想在活動結束後的評價中教師不應單純功利性地評價誰的房子畫得好,誰的小花畫得美,而應從請來了哪些背太陽這個角度進行評價:第一天房子背太陽.第二天請了誰背太陽?……在不斷介紹幼兒創作內容的過程中使幼兒的心靈得到淨化。這樣一來,將重疊與省略這一枯燥乏味的技能訓練,融會在優美感人的文學作品的意境中。這樣幼兒最後得到的體驗是“勤勞工作的太陽得到了地球上許許多多朋友的關心和幫助”,而不是僅僅學會了重疊和省略。

  俗話說:“畫無成法,教無定法。”我想那種“為追求技能而技能至上”的做法在幼兒園的美術活動中是應該避免的。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6

  分析與思考:

  所謂工具,指的是人類在生產勞動時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針對性使用物件或範圍的特點,是人類在勞動實踐中的智慧結晶。工具廣泛存在於生活及各行各業中。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工具的使用。對於大班幼兒來說,他的生活周圍也充滿各種各樣的工具。他見過也已經使用過不同的工具併成功地完成各種任務。但是,所有這一切經驗都含糊地存在他的頭腦中。正因為工具太常見,反而容易讓人熟視無睹了。如何把這些經驗從他的腦海中喚醒,進行概念上的明晰並激起他再一次的興趣和好奇就是成功開展學習活動的關鍵。

  再者,《勞動者的工具》這個內容非常廣泛,大到人類發明的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針。工具不僅代表著一件具體的器具物品,更凸顯住深層的精神內涵。如何從這個浩瀚的工具海洋裡汲取適合大班幼兒認知和探索的學習內容併產生情感上的觸動和共鳴是本次活動的根本。

  大班幼兒所擁有的經驗和技能使他樂於自我發現和探索,他們不滿足於知識的傳授而更願意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的經驗和知識。同時,他也能夠透過同伴間的合作完成更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享受成功的滿足。《勞動者的工具》所顯現的內容是完全靜態的成品。大班幼兒會滿足於這樣的學習方式嗎?怎樣讓靜態的東西動起來,成為孩子樂於探索,能夠發現的新材料呢?正確選擇跟學習材料適合和匹配的教學方法,讓枯燥的認知活動成為快樂的事,是成功開展本次活動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選擇幼兒熟知的、同時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為本次科學活動的探索和認知物件。引導幼兒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審視熟悉的材料,激發好奇心和活動的興趣.

  2.讓靜態的材料“動”起來。將認知的重點從被動接受轉移到主動發現探索上。透過幼兒的親歷親為去發現工具的特點,並透過與同伴的交流探討建構成新的內需的知識。

  3.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常識使用工具並獲得成功的體驗。透過操作和實踐來驗證自身的發現,同時也進一步瞭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具體教案與環節分析: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秘密,積極探討交流自己的發現和見解。

  2.嘗試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務,體驗合作的快樂和嘗試的成功。

  3.初步瞭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激發自豪感。

  活動準備:

  1.安全工具:小刀、小鏟、螺絲刀、剪刀、夾子、小推車等若干。

  2.輔助材料:水果、大積木塊、黃豆、布袋、布、玩具點心、大嘴娃娃

  活動流程:

  引題激發興趣→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秘密→拓展經驗→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

  活動環節:

  (一)引題,激發興趣

  1.教師講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發幼兒思考。

  輔助問題:“有了木頭、釘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嗎?”

  “它還需要什麼可以幫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談話理解工具的概念

  講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更快、更順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簡單的提問,有懸念的小故事,將枯燥的內容巧妙地隱身其中。透過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討,將日常的常見工具呼喚出來,在喚起生活經驗的同時,言簡意賅的講解幫助幼兒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審視目光激發了內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二)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秘密

  1.明確探索目的

  輔助語:“工具為什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裡?”

  2.自由挑選工具,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集體交流探討

  圍繞中心話題:“我發現XX是用來幹XX的。”

  “它的秘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處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發現工具的秘密”這一充滿挑戰性的任務強烈地激發了幼兒無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他們簡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來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變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正好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他們會想盡辦法運用各種可以運用調動的器官,去探索、去發現,並樂此不疲。每一個細小的成功和發現可以激勵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認知在過程中慢慢得以積累和形成。充分的嘗試達到經驗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讓孩子真切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工具就是人自己發明創造的。透過幼兒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關特性和事物間的關係,正是我們所期望幼兒獲得的,也為下一個環節做了很好的知識積累。

  讓孩子自由選擇工具是根據大班幼兒的特點決定的。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選擇探索的材料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不僅有利於幼兒運用原有經驗,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獲得有益的經驗,還有利於他們產生一種想法進行發現的要求,一種前進的動力,這種熱情會讓他們專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體的探討交流促進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幼兒在與同伴的觀點交融、碰撞中豐富和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完善自己的想法,獲得成功體驗。)

  (三)拓展經驗

  1.引導思考:工具從哪裡來?

  瞭解工具是人類的智慧結晶。

  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還見過或用過什麼工具?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具,他的知識主要是經驗性的知識。透過自身的探索,幼兒獲得了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在這裡,透過老師巧妙的鋪路搭橋,用幾個小小的問題就幫他們歸納、概括最終理解、內化對工具的認知。引導幼兒從眼前的幾件具體工具拓展到整個工具海洋,逐步將經驗遷移和拓展,透過回憶、思考在脫離實物的狀況下驗證自己的知識使經驗真正得以內化。)

  (四)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確任務目標

  工具任務:

  小刀水果拼盤

  小推車運送大積木塊(上下坡)

  小鏟將黃豆裝袋

  螺絲刀組裝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夾子喂娃娃吃點心

  2.小組成員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務

  3.集體探討,說說自己是怎樣完成任務的,工具幫了什麼忙?

  總結:工具的用處真大呀!工具是在勞動時發明的,我們只要會動腦筋,也可以發明有用的工具!

  (透過剛才的探索、討論,幼兒發現了許多工具的優點。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發現,要驗證工具的真正本領,讓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認識工具為勞動帶來的便利,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事實說話。”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親身的體驗才能使經驗真正的內化。

  孩子是主動學習者。他們要主動讀探索、研究和發現才能主動建構知識經驗。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他們實際參加探究活動,引導幼兒在多的過程中真實感受,才能真正體驗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

  活動內容的生活化,讓孩子體驗和感受到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決的問題,更能激發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題和內容,不僅有助於他們的合作能力發展,也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協作機會。在這過程中,他們會在過程中不斷思考,會控制自身,會主動協商,會發現和認識別人的長處和價值,獲得更多的新資訊、新經驗。每一個孩子都會透過集體的、成功的探索獲得新的經驗,都在自身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進步和提高!)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7

  一、設計意圖:

  時下,正是春光明媚、萬物復甦的季節,花開草綠,小樹苗發芽了,樹林裡一派鬱鬱蔥蔥的景象,令人心曠神怡。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樹,它們長得都不一樣,從外形上看有的粗、有的細、有的直、有的彎、有的高、有的矮。從葉片上觀察,也是千姿百態,樹的種類也有很多,有常綠樹、落葉樹等。樹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能夠美化、綠化環境,沒有樹就沒有人類完美的家園。所以,設計這一課題既貼合幼兒的現實需要――探究樹的各種各樣和奇妙性,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熱愛大自然的完美情感。

  本教材的重點、難點是:瞭解各種各樣的樹及樹木給動物、人類帶來的好處,教育幼兒愛護樹木。

  二、幼兒狀況分析:

  樹木的多樣性、奇妙性給幼兒帶來無窮的遐想,像有些樹如麵包樹、紡錘樹、奶樹,極易吸引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從幼兒發展狀況看,大班幼兒探究慾望增強,能較好地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

  三、活動目標:

  結合新綱要中教育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滿足幼兒的認知潛力和情感發展的需要,按照《綱要》涉及的五大教育目標,確定本次教學目標為:

  1、充分調動幼兒多種感官,感知各種各樣的樹,引導幼兒用完整、流暢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明白樹木與自然及人類的關係。

  2、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繪畫、泥工、摺紙、製作等)合作建構“森林公園”,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創造力和動手潛力。

  3、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科學的慾望,培養幼兒愛護樹木的情感,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四、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兒知識經驗準備:請家長帶領幼兒到樹林或公園觀看各種各樣的樹,家長與幼兒共同查閱樹木的相關知識(科學畫冊、網上)。

  2、教具、學具準備:為體現學具、教具是幼兒學習的教科書,在本次活動中,要求幼兒、家長、教師共同收集樹葉的標本、照片、圖片以供觀察。同時收集各色彩紙、花布等以供製作時用。

  3、心理環境準備:為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下學習,教師可選取附近的公園或樹林,讓幼兒在實地觀察各種各樣的樹,並在活動室內展示各種樹的照片、圖片。

  五、總體設計思路

  是以《新綱要》為指導,結合玩中學、學中玩的思想,從尋找樹――感知樹的多種多樣――討論樹的相關話題――森林公園――綠色世界五大塊,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知到體驗到創造,使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從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各環節的具體教法、學法及時間分配如下:

  第一環節:播放碟片。原始森林裡,恐龍等多種野生動物在樹林裡在自由地玩耍,目的是將幼兒注意力吸引到這一活動中來。

  第二環節: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樹各種各樣,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相互談發現。

  新綱要理念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幫忙孩子利用情景協商、對話等環境要素,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用心性,為此,我讓幼兒在樹林裡,透過親自看、摸,充分感知樹的各種各樣,獲取樹的相關經驗,“你還見過哪些樹,它們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教師、幼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構成合作學習機制。

  第三環節:播放碟片,由於原始森林的破壞,超多樹木被毀壞,恐龍及很多動物被滅絕了。此刻很大城市出現沙塵暴。

  第四環節:幼兒討論:為什麼說樹是人類的好朋友,樹木對人類有哪些幫忙,你喜歡樹嗎?為什麼?

  那裡,一方面充分調動幼兒原有經驗,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同時藉助現代教學媒介,解決難點,採用碟片彌補幼兒直接經驗的不足,透過真實、生動形象的畫面展示樹木與自然及人類的關係,從而讓幼兒感受到愛護樹木,植樹造林的重要性。

  第五環節:結合植樹節,幼兒自選材料,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建構“森林”,新綱要提示我們,要發展幼兒的智慧優勢,開發智慧弱勢,要面向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有差異的孩子,採用不同的方式,適合不同的孩子,在那裡,我們讓孩子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摺紙、畫畫、泥工、拼搭――)選取自己喜歡的專案,做自己喜歡的事來表達自己對樹木的認識和愛護。教師始終參與幼兒的活動,及時地給予支援、引導、幫忙。

  以上活動充分體現《新綱要》中“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使幼兒真正在玩中學,學中玩,相互交流,相互協商,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性和動手潛力,環保意識由此增強。

  結束部分:幼兒在“小樹苗快長大”的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把自己想像成小樹苗,讓幼兒愛護樹木,熱愛大自然的完美情感進一步提高。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各種聲音無處不在,到處充滿著各種各樣奇妙的聲音:比如拿個勺子敲敲會發出噹噹的聲音,用鈴鼓碰碰會發出嘩啦啦的聲音……大班孩子們喜歡這些聲音,樂意表現這些聲音,他們有了辯聽、探索各種各樣聲音的潛力,本次學習活動“奇妙的聲音”就是想在幼兒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給孩子們有個提升,使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更主動地探索自然中各種奇妙的聲音,激發幼兒探索的潛力。

  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瞭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能辨別生活中常見物體發出的聲音。

  活動的難點:讓幼兒感知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明白是由物體相互碰撞震動而產生。

  二、教學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狀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引導幼兒瞭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發出不同的聲音。

  2、感知聲音是由物體相互碰撞震動而產生的,豐富幼兒對聲音的感性認識。

  3、對生活中各種現象有探索興趣。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帶給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帶給活動的條件。因此我做了以下準備:

  1、各種聲音的錄音帶。(鈴鼓的聲音、翻書的聲音、筷子的聲音、小碗的聲音等等)

  2、帶給了多種物品,讓幼兒探索。如:打擊樂器、書、紙、積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學方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構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適宜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用心引導。在幼兒尋求聲音的操作活動中,運用觀察指導法,對他們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困難予以幫忙指導,完成活動目標。

  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有兩次的操作過程;一次是讓幼兒自由探索聲音是如何產生,透過物體的碰撞、震動感知。第二次是透過各種方法模仿聲音,感知聲音的樂趣。

  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潛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這個方法貫穿在幼兒操作活動的始終。

  四、活動過程

  一、猜測活動,猜一猜,聽一聽。(指導語:你聽見了什麼聲音?)

  教師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幼兒猜猜發出的是什麼聲音,這時老師不作回應。

  二、操作活動,在活動中體驗聲音的構成(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剛才猜測的是否一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帶給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潛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

  1、剛才你猜對了幾種聲音?(操作後回答)

  2、你用什麼東西發出了怎樣的聲音?幼兒討論交流自己的發現。

  小結:許多東西都能夠發出聲音,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不同。

  第二次探索:幼兒自由在活動室內“尋找”聲音,再次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操作及發現。

  1、誰有辦法讓各種東西都發出聲音來?(幼兒隨意走動,尋找並製造聲音,然後說出自己的做法。)

  2、聲音是怎樣來的呢?(動,振動,)

  小結:物體間相互碰撞、振動產生了聲音。

  三、配音遊戲活動,感受樂趣。

  遊戲能夠這樣玩

  1、播放不同的聲音,幼兒辨聽並模仿這種聲音。(鳥叫、風聲、馬蹄聲)

  2、讓幼兒利用自己的手、腳和口發出聲音(跺腳、拍腿表示馬蹄聲)。3、用準備的材料發出聲音(搖動紙張等模仿風聲;搖塑膠袋模仿下雨等。)。這一環節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的慾望,讓他們對聲音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活動推向高潮。

  延伸活動:

  活動結束給幼兒再次提出懸念:辨別噪音和美妙的聲音。讓幼兒到生活中去傾聽尋找,給此活動留下更多的回味。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大班幼兒思維處於抽象邏輯的萌芽發展階段,在認識事物方面不僅僅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初步的決定和推理。《幼兒園指導綱要》提出:數學教育務必要讓幼兒能夠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學數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等現象產生興趣,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和遊戲中出現的某些簡單問題。由此可見,生活化、遊戲化、情景化已經成為構建數學課程最基本的原則。我就選取本次活動《形色對應合成》,提高幼兒數學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觀察事物的潛力和思維凝集力。

  二、目標分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絡幼兒生活。所以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嚮導的作用。根據教材的需要和本班幼兒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發展的動態來制定。活動目標分為三個:

  1、引導幼兒進一步學習形狀與顏色的合成。

  2、培養幼兒將兩種事物特徵對應,整合在一起的思維潛力。

  3、鍛鍊幼兒的觀察力及記憶潛力。

  三、重、難點

  一個活動中最能體現目標的部分辨識活動的重難點部分,抓住重難點就能使整個活動的程序有波瀾疊起的功效。

  本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進一步學習形狀與顏色的合成。

  難點:將兩種事物特徵對應、整合在一起的思維潛力。

  透過情境表演,操作遊戲來激勵幼兒思維與記憶潛力,讓幼兒在操作中理解整合的綜合決定潛力。

  四、活動準備:

  為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教育於遊戲之中,充分的課前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帶給了良好的可能性。幼兒的學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為此我準備以下的材料:

  1、衣服、帽子:紅、黃、藍三種顏色每人一份。

  2、教師自制表格,磁性教具:紅黃藍顏色卡、“√”,幾何泡棉、自制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盒子。

  3、幼兒學具:幾何泡棉;幼兒操作紙與蠟筆;和一段柔和的音樂。

  五、教學方法:

  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師以引導者、支持者、參與者的主角出現、圍繞教學目標,一步一步滲透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讓幼兒在寬鬆自由活動氣氛中學習,獲得有益經驗。

  在活動中我運用了操作法、觀察法、情境法,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動一動、說一說、做一做中完成教學目標。

  六、教學過程:

  一)、教師創設情境:

  “從前有個國王最喜歡穿新衣服的,可惜有一次被騙了,光著身子去逛街,大家都取笑他……”

  1、形色配對遊戲--設計漂亮的衣服送國王。

  2、教師給幼兒發衣服學具。

  3、請幼兒相互說說自己手中所拿了什麼東西。

  4、聽音樂找到和自己手上所拿衣服一模一樣的小朋友。

  二)、出示情境掛圖:

  “這天國王又穿了一件他喜歡的衣服,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穿得是什麼?”

  1、出示掛圖:

  “國王的試衣室擺滿了許多漂亮的衣服,你們看!”

  2、引導幼兒整體觀察掛圖。

  1)“看國王身上穿的新衣服是那一套?皇冠是哪一頂?”

  2)請幼兒觀察衣架上那兩套上衣和褲子是一樣的,分別是什麼顏色的?

  二、布題:

  1、出示圖一:上衣、褲子、紅、黃、藍三色的方格與箭頭。

  “請小朋友上衣在紅色方格有√,就在箭頭下個方格里貼上紅色上衣。”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並操作:

  1)、引導幼兒認識√卡,並明白√在那裡表示意思。告訴幼兒√在哪就表示需要找出××顏色的××衣服。

  2)教師出示左邊的掛圖,請幼兒找出正確的答案放在方框裡。

  3)教師在出示另一邊的掛圖,請幼兒找出答案放在方框裡。

  4)教師小結:“小朋友真棒,明白√放在那就是要選什麼的。”

  1、教師出示泡棉拼圖,讓幼兒觀察並提問:

  2、請幼兒看一看泡棉都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

  3、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多次練習。

  三)、評價練習

  1、請幼兒開啟幼兒用書,教師引導幼兒先做示範。

  2、幼兒做評價練習,教師巡迴指導。

  七、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利用情境故事匯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慾望。課堂氣氛必須很活躍,幼兒的參與性也會很高,而重點部分的教學採取動手操作實踐,幼兒人手一套教具,從能動手動腦,練習次數多,密度高,有利於幼兒熟悉地掌握兩種物體的形色合成對應,保證了數學效果。老師由淺入深的引導與情景化的語言講述,將會給幼兒帶來熱衷探究的熱情與動力。設定的層次分明易懂,層層緊扣、層層深入的過程,使幼兒的思維與記憶力得到相應的發展。能夠說本活動的教學環環相扣,清晰有序,必須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了。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10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省編教材領域《沉與浮》。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活動準備、說教法、說活動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講述。

  一、說教材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觀念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自然事物與現象作為探索實踐物件。幼兒天生愛好玩水。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一天都離不開水,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透過幼兒的親自動手實驗操作,引起了幼兒的興趣,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和操作的積極性。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實驗探索。透過經驗交流。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實驗結果。培養幼兒團結、協助的學習意識,學會了用多種實驗方式來操作、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說目標

  根據農村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來促進幼兒實驗認識、操作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和操作的積極性。培養每個幼兒都樂於動手,樂於探索的興趣。特制定以下幾個目標。

  1.初步感知水的浮力能把物體向上託。

  2.發展發散思維和動腦動手實驗的能力,並學習記錄實驗的結果。

  3.樂於和同伴交流經驗,培養幼兒團結協助的能力。

  三、說活動準備

  提供豐富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來親自動手操作實踐。我做了如下準備。

  1.每四張桌子放一個注入水的大水盆,以及積木、泡沫、紐扣、橡皮泥、玻璃珠、木珠、皮球、小石子、鐵釘、塑膠瓶、乒乓球、樹葉、海綿、羽毛及各種紙。

  2.記錄材料:標有下沉上浮標記的記錄卡、筆。

  四、說教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實驗操作是每個孩子都感興趣的活動。能一下子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能主動、自願參與而成為活動的主人。

  1.操作實驗法:這是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發現物體的沉與浮的秘密。

  2.演示法:如何使用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老師要一邊講解一邊演示,能較好地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

  3.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幼兒討論、交流提供依據。

  4.歸類法:引導幼兒將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分類,得出沉浮的答案。這種方法能幫助幼兒理解某些物體的性質。

  5.比較法:老師利用同樣大的物體進行干與溼做比較,使幼兒對物體更加了解。

  6.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組織幼兒進行探索、交流,發展幼兒語言表達的能力,也體現在師幼互動、幼幼互動。

  五、說活動過程

  1.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物品,讓幼兒們猜猜,這些物品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測做記錄。如,你認為會沉下去的物品,就畫在水波浪以下;你認為會浮起來的物品,畫在水波浪上面。

  實驗(一)讓幼兒把準備好的物品輪流逐個投入水中,老師引導觀察。

  A.物品浮在水上,哪些物品沉入水底。

  B.水面的物品名稱以及是用材料做成的?沉到水底的物品名稱及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讓幼兒用手把浮起來的東西壓到水底,然後把手鬆開,看看這些東西是不是能沉到水底,請幼兒再用手託一沉下去的東西,然後把手鬆開,看看這些東西是不是能浮起來。

  2.認識活動:透過實驗,引導幼兒得出結論,物品放在水裡不是浮就是沉。老師透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誌。

  3.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沉與浮的物品歸類放在兩個大盆裡。讓幼兒對物品的沉浮性質加深認識。

  將幹紙團、海綿、布條輕輕放在水面上,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物品漸漸沉到水底的現象。

  師引導討論問題:紙團、海綿、布條剛放在水面時是什麼樣?過來一會兒呢?

  師小結:紙團、海綿、布條剛放在水面時是浮在水面上的,慢慢地吸收了水,變重了,所以就沉到水底。

  4.比較活動:讓幼兒比較乾的紙團、海綿、布條和溼的紙團、海綿、布條的重量。

  請幼兒動腦筋,想辦法把實驗時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沉到水底;使沉到水底的東西浮到水面上。

  5.交流總結活動:老師引導幼兒說說記錄表,你是如何操作,你發現了什麼?讓幼兒帶著實驗(三)這個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發現更深的原因。

  6.延伸活動

  A.織幼兒觀察浮標的錄影資料,觀察浮標的特性,思考在江河裡放浮標有什麼作用?

  B.引導幼兒製作浮標。如:在一個乒乓球上挖一個洞,在球內放一塊膠泥,膠泥上插一面紅旗,浮標就做好了,探索膠泥數量與浮標穩定性的關係。

  1、課件引題、激發幼兒興趣

  (1)本環節我首先讓幼兒觀看“時裝表演”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再讓幼兒猜想“是怎樣做的?”既讓幼兒複習了各種紙的名稱,又能激發幼兒想製作服裝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慾望。

  (2)交流討論:“你想做什麼樣的時裝?”“用什麼材料製作?”

  2、操作探索,拓展經驗

  (1)自選材料,初步感知

  本環節我請幼兒選取自己喜歡的紙來做服裝,並介紹自己的發現:“請你說說你選了哪幾種紙,有什麼發現?”使幼兒感知到紙除了名字不同,還有厚薄不同、光滑粗糙不同、硬軟不同等。

  (2)操作記錄,交流分享

  在這個環節中,先讓幼兒互相說說,“想用什麼辦法來做紙服裝?”而後提出要求:“用喜歡的紙邊做邊比一比,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把發現記錄在紙上。”這樣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在孩子操作過程中,我針對潛力不同的孩子進行不同的指導,鼓勵潛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方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而對於潛力弱的幼兒用1―2種方法比較紙的特性,最後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向同伴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這時,我只充當一名觀察者、傾聽者,巧妙點撥幼兒活動中的閃光點,並在此基礎上,師幼共同小結出紙的共同特性與紙的不同特性。這樣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3、聯絡生活,展開討論:

  啟發幼兒說一說紙在生活中什麼用途?我們要注意什麼?教育幼兒愛惜紙張和書本,並且注意衛生與安全。

  4、時裝表演,體驗快樂

  《指南》中指出:“運用整合的思想,根據目標、資料恰當地採用適宜的組織形式,以到達最最佳化的結合。”本環節中,我充分挖掘本活動的教育價值,將藝術領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幼兒穿著自制的服裝,在簡單活潑的音樂氣氛中展示自我,品嚐到成功的快樂。

  5、活動延伸: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關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並注意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絡,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因此繼續圍繞紙的主題開展,如“美術欣賞——紙製品”、“音樂活動--——搞笑的紙樂器”“體育活動——報紙變變變”區角活動:“科學區——製作紙”“手工區——紙藝製作、紙漿玩具”“科教VCD——紙的燃燒”等。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11

  活動目標:

  1、能按圖完整連貫地講述故事,理解體驗故事人物心情。

  2、知道愛護樹木,保護生態環境。

  活動準備:

  1、《老爺爺和大森林》動畫光碟。

  2、動、手製作的相關圖片:老爺爺,小樹,大樹,小鳥等。

  活動建議:

  1、引發興趣老師:有一位老爺爺,他有許多好寶寶、好乖乖。老爺爺每天都要去照顧它們,讓它們長得又高又壯。你們知道這些好寶寶好乖乖是誰嗎?我們來聽一個故事,聽完你們就明白了。

  2、理解故事內容播放故事動畫第一段,透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

  老師:老爺爺的好寶寶好乖乖是誰?你是怎麼知道的?老爺爺的歌是怎麼唱的?大山是怎麼唱的?小鳥最喜歡唱歌了,可是老爺爺唱的時候它們怎麼一聲不響?3,播放故事動畫第二段,引導幼兒體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

  老師:發生了什麼事?樹林怎麼樣了?小鳥呢?老爺爺的心情是怎麼樣的?故事裡是怎樣講的?4,播放故事第三段,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

  老師:樹林是怎麼回來的?老爺爺為什麼把樹和小鳥當成自己的好寶寶?樹木對我們有什麼作用?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樹木?

  5、播放故事動畫,完整熟悉故事內容。

  6、講故事,指導幼兒閱讀畫冊,進一步理解內容,按圖完整連貫地講述故事。

  活動延伸:

  讓幼兒動手畫一畫小樹和大樹,引導孩子愛護環境,保護樹木。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12

  說學法

  淺顯的謎語,逼真的動物叫聲,引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了幼兒聽的習慣和說的習慣。活動情景的設計把幼兒帶入一個動物世界。他們迫不及待的去喂小動物,精練的提問:你想給誰送什麼?你的好朋友是誰,它喜歡吃什麼?在這樣有梯度的提問中,幼兒的語言越來越豐富,語言表達的資料呈螺旋上升,表達潛力自然提高。聽的習慣、說的習慣也在培養。小動物坐位置更是提高了幼兒的分類潛力。幼兒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即得到樂趣,又活躍了思維,即培養了興趣,又提高了語言表達潛力。

  說過程

  《動物吃什麼》是一個綜合活動、包含語言領域、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其基本目的是透過不同的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我採用環環相扣的組織形式,活動流程為:設定懸念、激發興趣――找朋友感知發現――組織討論。擴散思維――動物分類。提升經驗――活動延伸,擴充套件視野。

  1、設定懸念,引起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一半。動物園又來了新朋友。誰來動物園了?緊緊吸引了幼兒,透過聽聲音,看動作,猜謎語把動物們引出來,一下子就把幼兒帶到了動物世界,激起他們的興趣。

  2、找朋友,感知發現、

  (1)、飼養員叔叔給動物準備了好多吃的,它們是什麼?

  教師逐一出示食物圖片,鼓勵幼兒說出這是什麼。

  (2)、你給誰送什麼?

  幼兒說出給誰送什麼,並動手操作。然後扮演動物的老師說謝謝小朋友。送給我……引導幼兒說出不用謝。那裡的師幼互動,即為下面的語言訓練帶給了示範,也調動了幼兒的已有經驗。同時也為下面幼兒之間的互動打下了基礎。

  (3)、你的朋友是誰,它喜歡吃什麼?

  部分潛力差的幼兒,有了前面的語言示範,也能試著說出來。那裡注意了因材施教和麵向全體。

  語言潛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用心應答的環境,透過師幼之間、幼兒之間的互動,幼兒即瞭解動物吃什麼又發展了語言。

  3、組織討論,擴散思維、

  動物的種類繁多,前面幾種只是代表。經過幼兒討論想象,會說出更多的動物,能激發幼兒探索動物食物奧秘的興趣,使本活動重點得到突破。還有許多小動物它們是誰呢?它又吃什麼呢?當老師問討論結果時,要有意識的引導幼兒有些動物只吃草,有些動物只吃肉,這樣就為下一步動物分類打下基礎。

  4、動物分類,提升經驗、

  如果簡單的讓小朋友給動物分類,即生硬、又不易引起幼兒的興趣。於是我設計了動物聯歡、共進午餐的場景。你的朋友是誰?它就應在幾號餐桌上,為什麼?為了減少盲目性,每號餐桌上先送上兩個小動物。老師簡單總結,幼兒再根據自己的經驗放置其它小動物。每位幼兒都十分興奮和愉快。興奮和愉快是幼兒活動的最佳背景。在這個過程中,每位幼兒都敢說,敢做,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用心性比較高。在那裡把零碎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認識了許多動物,瞭解到不同的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落實化解了難點。

  5、活動延伸,擴充套件視野。

  動物範圍的廣大,讓探索沒有止境。如果就此結束。剛激起的興趣也持續不了多久。本活動的生成、延伸也是必須的了。動物不同,喜歡吃的食物也不同。請小朋友注意收集有關動物的資料和圖片,帶到幼兒園來,大家互相交流。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篇13

  說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開展多種搞笑的體育活動,個性是戶外的、大自然的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鍛煉的用心性,並提高其對環境的適應潛力。”所以開展戶外體育活動具有重要的好處。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隨處都能夠看到各種瓶子,以廢舊的瓶子作為活動器材開展戶外活動,既能發展幼兒走、跑、跳的基本動作又能夠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還能滿足幼兒對各種事物的探究慾望,提高幼兒用心參加體育鍛煉的用心性。讓幼兒在自主的思考、探索、參與中,培養起競爭與合作的意識。

  說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在走、跑、跳、鑽、爬、攀等各種體育活動中,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但是隻有教師靈活掌握綱要提出的總目標和幼兒的年齡階段目標之間的關係,才能到達最好的教育效果。根據大班的身體發展水平,幼兒已經掌握了走、跑、跳等基本動作,所以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的發展幼兒的走、跑、跳的潛力,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潛力目標為:發展幼兒平穩走、繞障礙跑、夾物並腿跳的基本動作。

  在體育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去創造、嘗試、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動作技能,又增強幼兒的體質,並使幼兒在生活中不斷有新的發現、新的創新、新的提高,其創造性培養就能走上良性迴圈的軌道。所以為了促進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滲透必須的品質教育,所以我制定本次活動的情感目標是:

  1、激發幼兒探索瓶子多種玩法的用心性和創造力。

  2、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和協同潛力。

  說活動準備

  幼兒是活動的主體,讓材料促使幼兒動起來,為了活動的順利開展,實現各個環節的銜接和連貫性,到達活動目標。在思考到幼兒已具備的關於瓶子的生活經驗和動作潛力的基礎上。我做了以下的材料準備:

  1、經過裝飾的瓶子若干,兔媽媽頭飾一個,小白兔、小黑兔頭飾若干,錄音機一臺;

  2、幼兒已經會做瓶子操;

  3、用粉筆畫出頂瓶走,繞瓶跑,夾瓶跳所在的區域。這能夠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活動的趣味性,快速地融入到活動中去。

  說活動重難點

  體育活動主要是透過動作訓練,發展幼兒的身體協調潛力,增強幼兒體質,透過遊戲能夠讓幼兒帶著興趣完成所要求的體育練習,要求幼兒在遊戲的競爭氛圍裡,靈活的、協調的掌握新的動作要求。所以,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掌握平穩走、繞障礙跑、夾物並腿跳的基本動作要點大班幼兒正處於培養自制力、堅持性的關鍵時期,雖然他們具備了必須的制約自己、勸阻他人的潛力,但是在進行規則遊戲時,大班幼兒群眾榮譽感增強,追求比賽結果,難免會出現破壞遊戲規則的行為。規則意識的建立不是靠說教和硬性規定就能夠做到,重要的是培養,需要我們在活動中的堅持、提醒。所以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幼兒在比賽中自覺的遵守遊戲規則。

  說教法和學法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定位是幼兒的支持者、活動者、引導者。所以此次體育活動中,我克服了傳統的教授形式,以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的自主表達,鼓勵幼兒自主探索。根據各個環節的要求和具體狀況,採取適宜的教法:

  1、講解示範法:對於體育活動來說,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既有利於幼兒較快的掌握動作要領,遊戲玩法。又能夠避免幼兒因使用器械不當造成的身體損傷等意外發生。但是,對於這一教法,我只是在開展遊戲的環節適當的採用,因為我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讓孩子自主的探索。

  2、語言提示法:幼兒的自我約束潛力較差,對某些具體動作要點、規則的不能完全領會。所以,我採用語言提示法在本次活動中簡潔、明確的提示、指導幼兒進行活動。

  3、情感滲透法:情感滲透對幼兒活動中實現的情感目標的重要形式。在活動中,我會及時給予幼兒激勵和表揚,鼓勵幼兒進行大膽的探索,玩出不同的玩法,注重與同伴的交流合作,在幼兒獲得鼓勵的同時有助於目標的達成。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喜歡參加體育活動,並且幫忙其到達動作協調、靈活的目標,使他們感受體育活動的過程,體驗體育遊戲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練習法:幼兒對動作的練習有利於幼兒較好的掌握動作。所以在幼兒自主探索後,教師進行個別示範,再帶給機會給幼兒自由分散練習也有利於後面遊戲環節的開展。

  2、遊戲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遊戲法是以遊戲的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身體鍛鍊的方法。此方法是激發引導幼兒參與活動的重要手段,貼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滿足幼兒身心需要。

  3、比賽法:比賽中幼兒爭取勝利的強烈願望,有利於激發幼兒愉快的情緒和參與身體鍛鍊的用心性。

  說活動過程

  結合教育活動的有序性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按照幼兒體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我把活動過程分為三個大環節:

  1、準備部分。

  2、基本部分。

  3、結束部分。

  第一大環節:準備部分根據幼兒生理機能的活動變化規律,準備活動是十分必要的一個環節。在此環節中,首先我會利用音樂的輔助,帶領幼兒出場並隨著音樂節奏做出一些基本的動作。在提高幼兒身體機能活動潛力的同時,幫忙幼兒樹立瓶子具有多種玩法的意識。隨後,我會組織幼兒做瓶子操,進行全身性的活動,為第二大環節的開展充分的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準備。

  第二大環節:基本部分經過上一環節的熱身,在這一階段幼兒的活動潛力已經逐步到達較高水平,所以在此環節,我設定了三個部分的資料:

  (1)自主探索-達成目標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資料中就有“引導幼兒用心主動參加體育活動,養成自主、合作、勇敢、不怕困難的良好品質。”以及“引導幼兒創造性地進行身體活動,主動探索多種運動器材的多種玩法。”等方面資料。這些資料促使我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為幼兒帶給自主探索的機會。首先我會用適當的教師語言和隱性示範,引導幼兒用心動腦,合作探索。然後進行歸納小結,並示範個別玩法,擴大幼兒思維,也為下一部分的遊戲環節打下基礎。最後讓幼兒自由結伴,分散練習,鞏固基本動作,鼓勵幼兒,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整個自主探索過程充分體現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在簡單、愉快、自由的氛圍中發展自主探索潛力和創造性思維。

  (2)開展遊戲——達成目標2、3體育遊戲是幼兒體育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料,遊戲能夠提高幼兒的練習興趣,讓幼兒在體驗遊戲娛樂性的同時,練習和鞏固基本動作,到達增強體制的效果。所以我在此部分設定了三個競賽性的小遊戲,分別發展幼兒平穩走、繞障礙跑、夾物並腿跳的潛力。使整個體育教學活動急緩結合,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首先我會利用道具設定情境,用主角扮演的方式讓幼兒自主選取分組,增加趣味性。再用教師語言激發兩組幼兒進行競爭,激發幼兒愉快的情緒和參與用心性。層層遞進,引出競賽遊戲。

  在遊戲開始前,我會用講解示範法,清晰、準確、生動的講解示範遊戲規則,對幼兒提出要求,再組織幼兒有序的開展遊戲。因為幼兒的自制潛力、自我保護潛力較差,所以我會以裁判員的身份參與遊戲,在遊戲開展中,時刻注意幼兒的安全問題。並利用幼兒的主角扮演,提醒幼兒互相監督,遵守遊戲規則和進行團結合作。

  在第二個小遊戲中,我沒有預先擺放好小瓶子,而是讓幼兒根據預先的定位來擺放,是為幼兒創造共同參與環境創設的機會,提高幼兒用心性。

  (3)總結評價遊戲結束後,我會先引導幼兒進行自評,互評,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幼兒,再進行總結評價。注意抓住一個點分別對兩隊幼兒進行表揚,語言中進行運動、合作快樂、健康重要的情感滲透。

  第三大環節:結束部分幼兒經過激烈的比賽之後,身體機能活動潛力逐漸下降,所以在這一環節就是我會帶領幼兒手持瓶子在音樂聲做一些放鬆的基本動作,幫忙幼兒平穩情緒,放鬆身體。然後列隊走回教室,完成整個體育教學活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