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的基本控制結構說課稿

程式的基本控制結構說課稿

  今天,在9中聽了張老師的課後,現在我對此次課發表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我個人的觀點認為本節課是以教師講授、學生練習、以任務驅動為主的一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佔用時間較多,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發揮的不明顯。但其優點在於,簡單而直接的教學中,教學效果往往是最直接明顯的。

  二、張老師的基本功很好,口齒清晰,語言標準,在對重、難點的把握上也較成功,只是在課堂的駕御上有些欠缺,不過我想這也只是一個時間和經驗問題。

  三、對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的處理上,是否可在最後總結時,將他們歸納後,再綜合的'陳述一遍或是演示一遍。因為,在學生練習時,由於各機的設定不盡相同,學生的水平也存在差異,有些學生會遇到的問題,其他學生並不一定會遇到,但著不表示他們今後也不會遇到類似的外呢體,而且有的學生遇到問題後能自行解決,相反的有的學生就不會,因此,教師在巡視學生完成練習時,應及時收集資訊並加以總結和分析,最後提煉。

  四、對於學生遇到的問題,教師在給出解決方法的同時,可否提示為何會出現這種問題,使學生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有助於學生在今後遇到類似問題時能較快的解決或進行嘗試解決。如:開啟宏檔案時,有的機上出現“禁止開啟”的提示,教師可說明為何需將級別降低方可開啟,並可提示學生聯想以往的知識,如病毒的載體以及瀏覽網頁時如何避開一些惡意程式的執行等等。

  五、由於學生是剛開始接觸程式的編寫,因此,我個人認為可否以讓學生讀動程式語句為主,改寫程式是在讀懂的情況下才能完成的,而編寫車工女婿有是更高的一層了。所以,作為第一節課,我覺得還是限於讀懂程式比較好。另外,我個人覺得在程式設計中,流程圖是非常重要的,是否在用例項解釋結構時,以這樣的步驟走(以分支為例):提出例項“做完作業,有飯吃;不做完,沒飯吃”->轉化為描述語句“如果做完作業,那麼有飯吃;否則,沒飯吃”->轉化為流程圖,這樣學生可能比較容易理解,也有助於今後學習迴圈結構。

  六、我覺得張老師在解釋賦值的含義時,犯了一個專業性的錯誤:賦值等同於“=”。我認為賦值的含義應是將右邊的值賦給左邊,而不是單純的相等。在講解“語言”的概念的時候,是否可明確說明計算機所能直接識別的是機器語言,而高階語言是經過編譯等操作之後才能執行的。在介紹基本結構時,可否先將三種結構都提一下,並說明本次課的目標是學習順序結構和分支結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