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臺階》說課稿

八年級語文《臺階》說課稿

  教材分析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是當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說,小說以“臺階”為線索,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位“父親”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終於將自己的三級臺階的房屋建成了九級臺階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強、勤勞又很謙卑的農村父親形象,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傳統農民複雜的內心世界和堅韌頑強的人生歷程。

  本單元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與同情,是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透視那個特殊年代中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活,啟示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和同情心。同時啟示學生語文來源於生活,只要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富有一顆愛心和同情心,關注社會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們,就有無窮寫作素材,開闊學生作文取材的視野,迴歸寫作本源。

  一、說教材

  1.《臺階》是人教版初中《語文》 八年級上冊第 二 單元第三課。《臺階》是一篇以父親為描述物件的短篇小說,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故事敘述者,小說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雖以父親為主要描述物件,但此文並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除具有農民的老實厚道、要強、勤勞、樸實等品質外,這位父親更是一個用勞動證明自己存在價值從而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這一點也正是他有別於普通農民之處。另外,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著辛酸,深沉地向著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的生產力。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特點和文體特徵,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之一定為,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繼續培養讀書習慣和能力。不僅如此,新課標的語文還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對學生多些引導,讓他們獲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體味作品賦予“父親”形象的深刻意蘊,正確對待理想的追求與實現,如何正確對待人生價值,也是我們預期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

  對於八年級學生而言,本文情節的單一,文字樸素的特點,無疑給學生解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們將本文定為自讀篇目,預計一課時完成,當然困難仍然是存在的。因為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作者這種複雜的心態,決定了“父親”的形象中蘊含的意蘊,具有比較開放的意義。所以如何挖掘理解主題就成為本課的難點。《臺階》的語言很簡樸,但細節描寫極富情感,學生可能分析不深不透,故而將重點確定為:如何品析本文透過細節描寫表現父親形象的。

  二、說學生:

  1、 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立意新鮮,情節樸素感人,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本文蘊含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徵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蘊問題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把握沒有問題,並且能夠透過反覆閱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後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法和學法:

  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擬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A教法:預習法

  《臺階》一文較長的自讀課文,只安排一課時,如果全部內容放在課堂上時間不夠。而且我們學校學生的語言功底差,應注意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故而課前佈置預習:利用工具書,掌握課文後的“讀一讀,寫一寫”中字詞的音形義並蒐集作者的相關材料;劃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課堂學習做準備。

  課堂上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一)複述法:《臺階》篇幅較長,透過複述能快速抓住小說的情節,且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與口頭表達能力。

  (二)討論法:討論是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引導下的師生和生生的對話、討論為主要手段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它旨在鼓勵學生髮揮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辨析、去歸納。

  (三)誦讀法:教讀這篇文章,要透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覆讀、讀反覆,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感悟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B學法:學法具體如下: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本文在學法上正是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 “父親”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可以結合學生獨特的個人體驗,在是師生間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人性化的解讀。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鍛鍊了學生的發教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總而言之,在學法上以學生自讀為主,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勾畫圈點法。

  注意養成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式: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匯入新課”“檢查預習”、“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再讀課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 “深入探究,弄清檯階的深刻內涵”等教學環節。

  (一)、匯入新課:有這樣一位父親,他可能是清貧的,以至於我們在人前都不願意提起;他可能是平凡的,以至於我們在人群中無法將他辨認出來;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是那樣的不值一提。但就是這樣一位父親卻帶給我們很多深層的感動和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李森祥的小說《臺階》,走近這位父親。

  (二)、檢查預習:課程標準認為八年級的學生仍要一如既往地進行字詞教學。所以我我沒有捨棄這個環節,而且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開火車讀的方式,來考察學生對作者的情況的瞭解與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並對學生的讀音進行了及時的校正。

  (三)、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

  1、小說敘述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2、父親為什麼要執意建一座有高臺階的房屋?

  3、在你心中他是一個怎樣的父親?課文中哪些細節可以體現父親的優秀品質?

  (本環節主要採用快速閱讀法、勾畫圈點等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教學目標。)

  (四)、再讀課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

  A、片段一:課文第18、19、20自然段(準備之時)

  1、大聲朗讀這個片段,然後根據上下文在“父親已經把滿滿一凼黃泥踏好”這樣一句話後穿插心理活動描寫,以第一人稱穿插父親的心理活動描寫,請動筆寫下來,三五句即可。

  (這個地方耽誤的時間較長,這也反映出學生的動腦動筆能力有待提高。)

  展示寫作成果,向全班同學彙報。

  2、從哪些細節可以感受到父親內心的情感?

  B、片段二:品讀課文第21自然段(砌成之時)

  本段運用了什麼樣的描寫手法,體現了父親什麼樣的心理?

  C、片段三: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砌成之後)

  朗讀課文,哪些詞語該重讀?兩個問句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語氣來朗讀?

  (小說正是透過這些細緻入微的細節描寫完成了對父親性格的刻畫。文章少了細節,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由於本文是用第一人稱來敘述故事,不便直接描寫父親的心理活動,所以用細節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那麼本文的細節描寫取到了推動情節發展與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使文章的語言生動感人,具有藝術韻味。引導學生透過細節把握人物形象,不僅理解作者的構思技巧,學會解讀小說的方法,而且潛移默化的引導其學會透過人物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意識。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

  (五)深入探究,弄清檯階的深刻內涵

  李森祥:鄉土永遠是我創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都不會忘記我來自農村,我也有責任把中國農民最本真的情感表達出來。

  作者在父親身上傾注了怎樣的情感?說說你的理由!(體會作者的情感,其實就是把握本文的主旨的過程,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蘊涵於作品深處的意蘊就迎刃而解了。)

  (六)板書設計:

  臺 階

  李森祥

  勤勞

  要強 父親 節儉 富足 被尊重 自尊

  渴望 自卑 無奈

  當然,一節課下來後,本人也存在著很多的困惑和遺憾。如,這麼長的一篇小說,如何在一節課中,即能讓學生、聽者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我還是覺得比較難操作。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應該說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形象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當然對於普通班的學生我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因為本人對於時間的把握不太好,導致課堂延時,之所以拖堂幾分鐘,給老師們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是次要,主要原因還是想把課上完,怕誤了第二天的週週清考試。

  課已上完,成功也罷、失敗也罷,收穫也罷,遺憾也罷,這一切都會成為我的寶貴財富,激勵我上好今後的每一堂語文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