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水蒸氣》說課稿

《水和水蒸氣》說課稿

  一、說教學內容

  《水和水蒸氣》是小學三年級下冊《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的第六課。本單元主要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溫度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透過觀察水的各種狀態,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發和凝結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認識,同時,透過對水的三態迴圈的觀察和感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迴圈”的概念。本節課就是循著上節課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展開水和水蒸氣的觀察研究活動。透過“水哪裡去了”的探究、觀察,討論水從液態變成氣態時是如何蒸發到空氣中的,然後再透過“加熱能加快水蒸發”的觀察活動,幫助理解水獲得熱量後能更快地從液態變為氣態,最後透過“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的觀察試驗,幫助學生理解水蒸氣能從氣態變為液態。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叫蒸發,水蒸氣變成水的過程叫凝結。

  2、加熱能加快水的蒸發。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淺盤子中的水的變化,同時結合生活中“水會幹掉”的經驗,討論水的蒸發。

  2、觀察比較自然狀態下和人工加熱情況下水的蒸發現象的異同。

  3、觀察把一個玻璃杯扣在一個裝熱水的小杯子上會出現什麼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意識到細緻的觀察能獲得更多的發現。

  2、感受、體驗物質變化的可逆性。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液態和氣態的水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和加快水蒸發的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生活中的現象探究水的液態和氣態之間的相互轉化。

  四、說學情、教法和學法

  1.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身邊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而且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在教學時,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符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

  2.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觀察實驗法,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觀察中思考討論,在教師引導下得出結論。

  3.說學法

  本節課要教給學生善於動手,善於觀察思考的科學習慣。

  五、說教學程式

  教學準備:透明玻璃杯、燃燒匙、熱水瓶、酒精燈、毛巾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教師以複習前節內容的形式,用溼毛巾在黑板上寫“冰”。

  2、觀察“冰”的現象。

  3、學生舉例:在我們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過水自然幹掉的現象?

  二、探究“水到哪裡去了”。

  1、那麼這些水到哪裡去了?你們猜猜看。板書:水

  2、學生敘述課前實驗。(碟子裝水自然風乾的實驗)

  3、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就是我們剛才很多同學說的蒸發。

  三、探究“加熱能加快水蒸發嗎”

  1、學生討論、猜測。

  教師歸納板書:加熱,風吹,增大表面積……

  2、研究其中一種方法“加熱”。

  加熱是否能加快水蒸發?板書:加熱能加快水蒸發??

  3、教師指導實驗方法,並提示實驗過程中注意事項。

  4、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5、彙報,交流:

  6、小結:水受熱以後,獲得熱量能更快地蒸發,從液態轉化為氣態。

  四、空氣中的水。

  1、討論小河、海里的水是哪來的(下雨)

  2、雨是什麼形成的?

  3、學生討論,交流。水蒸氣遇冷能不能變成水呢?我們用實驗證明。

  4、教師口述實驗要求並演示。

  5、教師為每組倒熱水,學生實驗,教師巡視。(同時教師取一玻璃杯裝入一些冰)

  6、彙報:

  7、透過剛才我們的實驗觀察,證明了水蒸氣遇冷能變成水。

  8、討論“白汽”。

  (1)剛剛實驗中有小組提到燃燒匙上方有出現白汽,那白汽就是水蒸氣嗎?預設:不是。水蒸氣的微粒太小,無色無味,透明,我們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2)這白汽是怎樣形成的?

  (3)我們還看到哪些地方有類似於白汽的現象?說說是怎樣形成的`?

  這些現象再次證明水蒸氣遇冷能凝結成水。

  9、解釋上節課的疑問:上節課我們的疑問,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明白了嗎?

  課件出示:水蒸氣遇到較冷的玻璃杯就會冷卻下來,在杯壁上凝結成小水滴。

  10、討論:雨是怎樣形成的?

  雨是水蒸氣形成的,是怎樣形成的呢?小組討論交流。

  12、教師解釋下雨的原因。

  我們身邊的水一直在蒸發,水蒸氣不斷上升。紅色箭頭表示當水蒸氣,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看不見的。水蒸氣從地面上升並遇到上面的冷空氣時,就會凝結,變成我們看得見的小水珠,飄浮在空中,這就是雲。雲中的小水珠相互碰撞、吸收,越積越多,越積越重,最後落下來,這就是雨。

  五、總結和揭題,說說你的收穫,並板書:水和水蒸氣

  六、課外拓展:

  風吹是否能加快水的蒸發?兩塊溼手帕,一塊用電風扇吹,一塊讓它自然蒸發,哪塊會幹得快?課外研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