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範文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範文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節內容透過三個經典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最後列舉少數生物只有RNA而沒有DNA的事實,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教材不僅按照科學家的探索歷程,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進行思考,還較詳細地講述了這兩個實驗的具體方法。在結構體系上體現了人們對科學概念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探究“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過程和原理是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中,透過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最佳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例項,把知識的傳授過程最佳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發現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染色體的化學組成、蛋白質與核酸的元素組成等相關知識,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同時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依據新課程標準我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瞭解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②透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透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滲透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②透過對感性圖文資料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

  ③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④學會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務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透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斷探究的精神

  ②透過探究實驗培養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感悟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③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髮展的過程

  針對以上教學目標和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制定了教學的總體思路和方法。以“自主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理念為依據,讓學生“重走探究之路”,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領悟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並且在課堂上運用“自我效能論”,用發展性評價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發掘學生的潛能,同時促進其自身可持續發展。

  具體教學計劃和策略如下:

  以人類早期對遺傳物質的推測為問題源頭,透過複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讓學生明確染色體在生物遺傳中的作用。生物必修1已經學習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那麼究竟誰在遺傳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設疑,激發學生求知慾。這時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分析歸納遺傳物質必須具備哪些特徵?然後組織學生回憶蛋白質的組成和功能,比較蛋白質哪些方面可能會具有遺傳物質的特徵,並且我補充背景知識:當時科學家還沒有弄清楚DNA的具體結構。這樣既複習了舊知識,又讓學生很好的體會為什麼早期很多科學家推測遺傳物質是蛋白質,而學生先前已經透過各種媒介瞭解遺傳物質是DNA,這樣再次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推動沿著前輩探索發現的足跡,去探究怎麼知道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實驗材料的選擇是成功的關鍵,首先提出問題:生物體中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你覺得選擇什麼樣的生物做實驗材料最合適?並引導學生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類群組成結構來進行分析、比較、篩選,探究最佳材料。學生透過對這些生物的結構進行比較,明白既然生物體中都有蛋白質和核酸,那麼選病毒等較簡單的材料分析起來簡便,干擾因素少。同時透過對實驗材料的探究,學生對實驗的設計思路也進行初步的預測。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是教學的重難點,學生首先邊觀察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動畫課件邊學習此實驗,然後花3分鐘左右時間完成下列圖表,體會這幾個實驗的設計思路,設計的科學性在哪裡?實驗結論是如何被一步一步證實的?實驗的第四步,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與無毒的R型細菌混合後,為什麼使小鼠死亡?學生不易理解,我補充相關的知識:在一定溫度範圍內,加熱使蛋白質和DNA變性喪失活性後,降低溫度DNA可以恢復活性,但是蛋白質卻不能恢復。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疑問,學生提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例如有的學生提到:

  1為什麼不是小白鼠將兩者的混合物進行了轉化?

  2為什麼“轉化因子”不是整個S型細菌而是具體的某種物質?

  對於這兩個問題,大家在備課的過程可能也發現了:

  教材在這個地方的設計不夠完善,實際上在格里菲思的實驗之後,有些科學家也提出了這兩個問題,並且做了相應的實驗來排除這兩種可能。我並沒有簡單的介紹科學家是怎樣設計實驗排除這兩種可能。如果只是簡單地講述,會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模稜兩可,同時也失去了一個啟發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好機會。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去探究是否有這兩種可能,(簡單的介紹這兩組實驗)學生分析不同的實驗的現象得出不同的結論,學生透過這兩組實驗,補充和完善格里菲思的實驗,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然後我簡單的介紹科學家的實驗結果:這兩組實驗都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學生就明白了確實是S型細菌中的某種物質使R型細菌發生了轉化。而S型細菌由多種物質組成,那麼“轉化因子”究竟是哪種物質?這樣就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後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科學家,你用什麼方法去探究這“轉化因子”是什麼物質?將學生分組,讓各小組花5分鐘左右的時間設計實驗探究什麼是轉化因子。然後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實驗設計,最後我再透過多媒體展示艾弗裡和他的同事的實驗,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與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進行碰撞與比較。讓他們在與科學家的思維比較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也有些同學發現原來自己的思維與科學家竟這樣的相似,樹立自信心,自己也能成為科學家。透過“過程式教學”,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實驗的關鍵設計思路——將蛋白質和DNA分離開來,單獨的觀察它們的作用。

  有些小組的學生在設計探究實驗的過程中,還提出一些問題,例如:1.DNA是大分子物質,是透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菌中的嗎?2.我們也會吃一些生物的細胞,其中也有活性的DNA,那麼它是否象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一樣影響我們的細胞,使我們的細胞變成其他的東西?3.課本為什麼說艾弗裡的實驗不能使大家信服的原因是因為提取的DNA總是混有2%的蛋白質,但是第三組實驗不就很好的證明了DNA被酶催化水解後,蛋白質也不能使其轉化嗎?對於這些比較好的問題,讓學生將它記錄下來,課後要求學生查閱有關資料進行解決。在學習“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予探究,很好的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我就不必強制性灌輸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生真正主動去參與探究的過程,享受探索和發現的樂趣。分組討論,也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也是教學的重點,向學生交代了有關T2噬菌體的背景知識後,讓學生透過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和觀察圖3-6來學習該實驗,要求學生針對這個實驗每人至少提出3個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允許討論。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踴躍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從中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將好的問題寫上黑板,例如:

  1.研究光合作用時選C和O等同位素作為標記元素,這裡為什麼選擇35S和32P作標記?用C和O等同位素,行嗎?

  2.為什麼離心後T2噬菌體顆粒位於上清液,而被感染的大腸桿菌位於沉澱物?

  3.為什麼第一個實驗沉澱物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沒有?

  4.為什麼第二個實驗上清液離心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沒有?

  5.為什麼第一個實驗離心後得到的DNA全是藍色的,而第二個實驗離心後得到的DNA卻是既有藍色又有紅色?

  然後讓各小組討論這些問題。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適時的介紹離心的原理,是依據密度的不同。學生就透過自己的主動質疑和討論釋疑,複習蛋白質、核酸的組成元素,同位素示蹤法,也為後面知識“DNA的半保留複製”做鋪墊。文科班的學生對侵染的過程並不容易理解,我就補充多媒體動畫,透過這兩幅多媒體動畫,讓學生比較“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實驗的設計思路和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設計思路,學生自己透過比較發現:其實兩者的思路是一樣的,只不過採用的方法不同。然後我接著透過一道練習題反饋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後學生總結得出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過程中證明了DNA作為遺傳物質具備的特徵:連續性和指導蛋白質的合成。與前面學習的遺傳物質的特徵相呼應,也為後面學習DNA複製和基因的表達的埋下伏筆。

  最後對本節課各小組的探究活動予以評價,尤其是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善於假設,多向思維,收集材料進行探究學習的小組給予高度讚許。每個學期我們為每個學生建立了一個學習檔案,運用“自我效能論”的理論,將本節課中學生好的探究實驗設計和教師的評價收入學生的學習檔案中,進行跟蹤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掘學生的潛能,同時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課後反饋、拓展

  事先編擬一組富有啟發性和探索性的檢測題,以學案形式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後進行反饋練習和拓展。

  1.課本中只是簡單介紹了菸草花葉病毒侵染菸草的實驗,我將這部分內容用下列資料替換,透過這道練習的反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三個實驗的設計思路,並讓學生得出結論:少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2.課後讓學生閱讀學案資料探究遺傳物質是不是都在染色體上?

  教學反思:

  本節課,充分發揮教材中蘊含的創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現成結論”,透過多處“設障”、“布惑”,進行活化和最佳化處理,讓學生“重走探索之路”,潛移默化地把科學家的思維過程來感染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的嚴謹態度和合作精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較大程度調動,課堂始終處在一種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之中,學生真正把學習的過程演繹成一個主動探究、自動求知的過程。透過對實驗選材、實驗設計思路及實驗結果的假設、預測、分析與綜合,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學研究的一絲不苟的精神,更讓他們在與科學家的思維比較中,樹立自信心。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開拓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培養了學生探究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