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範文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本節主要講述了影響工業區位的地理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選擇與變遷,其內容作為人文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地理的基礎知識,對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進行決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知識目標: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並透過“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這一案例的學習,瞭解工業區位選擇變遷的原因。

  能力目標:解釋相關產業工業地域的形成、發展、轉移現象;解決城市工業佈局的綜合問題。

  德育目標: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積極為家鄉工業發展出謀劃策。

  教學重點: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變遷對工業地域佈局的影響。

  教學難點:透過“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這一案例的學習實現能力的遷移,解釋相關產業變遷的現象;解決城市工業佈局的綜合問題。

  二、說教法

  講述法、圖表法、案例教學法

  多媒體電腦、相關圖表

  三、說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綜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構在對具體知識的掌握上:什麼是區位,影響工業佈局的主要區位因素是什麼,汙染工業在城市中的佈局策略是什麼這都需要學生熟練掌握。綜合的能力需要在對具體習題的把握上逐漸養成,說熟了就是對某類習題敏感程度的提升。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養是必不可少的,這種素養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逐漸養成的,而它也是在綜合能力運用中充當新知識“粘合劑”的主要材料,學生要在平時多接觸地理,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用無形的積累換取有形的成績。本節課作為整章知識的'技能儲備,難度相對較大,學習中要做到穩紮穩打。

  四、說過程

  對於《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章的教學,由於有前面農業地域知識的學習,引入作為一個啟發的過程顯得較為簡單,只需學生了解工業與農業在地域選擇方面的差異即可。在這裡需要強化一下“區位”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區位作為一個地理名詞,不僅僅代表著一個地方或這個地方有某種事物,要體會其“聯絡,相互作用”的意思層面,這將更有利於學生在處理產業地域問題時豎立“綜合考慮、運籌帷幄”的思維。

  然後依照學生自身的理解,透過其腦中的思維將工業區位的因素想象成生產投入的“原料”,將生產過程的所需和產出結合起來,既明確工業作為物質加工再造的生產部門較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同時也促進其去思考工業區位的選擇到底需要一些什麼因素。

  明確了重要的工業區位因素以後,將師生共同列舉的常見工業按照主導要素的不同進行分類。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市場導向型工業的常見型別、二是電子裝配工業作為簡單的勞動力導向型工業其與技術導向型工業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這兩個考點最為常見,需要特別留心。

  接下來讓學生閱讀教材60頁的《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這段文字,由“鋼鐵工業到底是什麼型別的主導產業”的討論匯出,進行案例教學。教材所選取的例子十分富有時代意義,是較為理想的材料。透過對不同時代依靠不同區位因素建立起來的鞍鋼和寶鋼的對比學習,使學生意識到影響一種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在這段教學中可以插入世界主要鐵礦、煤礦,以及我國主要的礦產基地、鋼鐵生產基地的相關內容,不失為區域地理知識的很好補充和鞏固。

  那麼從現狀來看我國的鋼鐵產業基地多數汙染較為嚴重,可見工業區位的選擇同樣要顧及到環境的因素,由此引入下一部分的內容。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區位因素外,環境、政策以及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等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只需進行概念、道理上的陳述即可,重點要放在汙染工業在城市中的佈局這一知識點上。首先要了解什麼工業會造成怎樣的汙染,然後根據汙染的類別分別講解不同的應對方略,最後將配以適當的例題以期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

  最後將對本節內容進行小結,要在小結中闡述清楚本節課的兩大內容:即工業的區位因素和工業區位的選擇。然後點明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難點、重點。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安排幾道有關主導產業和城市工業佈局的例題加以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原料、動力、工人、市場、運輸、土地、水源、政策

  原料導向型工業: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加工廠

  市場導向型工業:啤酒廠、傢俱廠、印刷廠、麵粉廠、石化企業

  動力導向型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工業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服裝製造業、製鞋廠、玩具廠、電子裝配企業

  技術導向型工業:積體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製造企業

  二、工業區位的選擇

  案例: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

  其他工業區位因素:環境質量、政策、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