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精選10篇)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本次說課我將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我這節課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的內容。第三單元是前兩個單元的邏輯延伸,也是第四單元的邏輯起點。本框題與前一框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一起分別介紹了中華文化的兩個基本特徵,在“文化共性”的基礎上過渡到“中華文化”的個性,因此本框題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本框題主要圍繞兩大問題展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學習本框題有助於我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

  【課程標準】

  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徵,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

  根據課程標準和參照考綱考點,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認識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具體表現,並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標:透過闡釋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加深對文化相關問題的理解,初步具備綜合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對中華文化的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確立依據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

  確立依據:考綱要求基本知識點,學習以後知識的基礎。

  2.教學難點: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確立依據:因為對該問題的理解需要相當的文化素養,而對高二學生而言,他們的認知起點大多是歷史書本,要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跳躍,確有一定障礙。

  關於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將在教學過程中呈現。

  二、學情分析

  中華文化所涉及範圍甚為寬廣,學生的知識面有限,大部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瞭解不夠深入和全面,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他們對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認識基本是來自書本,沒有親身體驗,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

  三、教法和學法

  (一)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二)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

  (三)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問題情境匯入:

  中華文化形式多樣豐富多樣,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藝術、天文地理、科學技術、文化典籍、民俗風情以及衣食住行等,無不在其中。中華文化到底具有什麼樣的魅力,博大精深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什麼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徵?透過問題情境進入課題。

  (二)講授新課

  第一環節:獨樹一幟 獨領風騷

  多媒體展示圖片:京劇、唐詩、園林建築

  【設計意圖】透過觀看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獨特性。

  探究一:自主閱讀課本66-67頁的有關內容,請從我國的文學藝術及科學技術來談談是如何見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

  此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列舉我國在文學藝術及科學技術上的成就來暢談中華文化的獨特一面及其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從而總結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特點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後多媒體展示典型的古代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圖片,再次感受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的中華文化。

  【設計意圖】透過此探究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歷史文化知識來來暢談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第二環節: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區域性)

  探究二:廣西山歌、採茶戲和廣東粵劇的對比

  我把蒐集到的廣西山歌、採茶戲和廣東粵劇的圖片、影片、文字資料等透過多媒體展示出來。

  設計問題:你能說說廣西山歌、採茶戲和廣東粵劇的特點及差異的成因是什麼嗎?

  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歷史和地理等方面去考慮,說出戲種的差異;探究造成差異的原因。在此過程中有意識地充分挖掘學生相對熟悉的鄉土資源,以小見大,折射出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引導學生說出各地戲種的相似點;探究其原因。

  【設計意圖】運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小組合作學習,透過對不同戲種差異成因的分析來總結它們的相似性,培養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

  最後得出結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漸趨融合;同時,受歷史、地理、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保持著各自的特色。(區域性)

  第三環節:中華之瑰寶 民族之驕傲(民族性)

  透過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民族樂器和民族節日,讓學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文化的驕傲。在此基礎上學生探討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各民族文化間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設計意圖】增強對中華文化的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性和自信心。

  經過前面的鋪墊,在此時引出最後一個知識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學生調動已有歷史知識儲備和課前蒐集的材料可嘗試交流:歷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對諸家學說所採取的兼收幷蓄的學術主張;中國文化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哪些優秀文明;在對待外域文化上,中華民族是否敞開博大胸懷揚棄吸收。(或者由教師來展示)

  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是教學的難點,我除了要講清教材知識外,還要進一步解釋與闡明,讓學生加深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明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收幷蓄),以及包容性對中華文化形成、發展乃至續寫輝煌的作用與意義。

  (三)本課小結

  一句話總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讓我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欣賞京劇《貴妃醉酒》片段昇華情感。

  五、板書設計

  獨特性

  表現

  區域性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民族性

  原因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六、課堂練習(略)

  以上就是我對本次課的構思,有什麼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給我提出修改的意見,謝謝!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地位和作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高中政治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的內容。本框題承接上一框題同學們對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和重大作用的瞭解基礎上,來進一步感悟中華文化的輝煌特點,從而自覺成為中華文化的弘揚者和傳播者。

  教學目標:

  結合高二同學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鑑於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文化觀還處在不斷形成和完善的過程中,我確定本框題的教學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同學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同學的愛國熱情,從而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導他們自覺擔負起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責任和義務。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曉之以理——透過活動,讓同學們識記中華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難點:動之以情——透過感悟,讓同學們自覺做中華文化的建設者、弘揚者和傳播者。

  關鍵點: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以此激發同學們以實際行動來表達愛國情懷。

  教材處理:

  我把本框題教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來講授,第一部分是情感體驗,領略中行華文化;第二部分是情感昇華,傳承民族精神。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問題引導法、情感體驗法、討論歸納法。

  學法:自學品味、合作探究、活動感悟。

  (依據:教法服務於學法,學法又豐富教法。學生在品味、體驗、感悟中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思維主線”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格局。)

  三、說教學流程:

  一、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1、文學藝術

  ①作用:

  ②風格:

  ③地位:

  2、科學技術

  ①地位:

  ②特點:

  ③意義:

  1、閱讀P66—68,思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透過哪些方面來表現的,請舉例說明。

  2、舉例(或是從所給出的作品中選擇一個)各國的文學藝術的代表作品及其反映的時代精神生活。

  3、從科技的角度舉例分析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成因:

  2、關係:

  3、表現:

  4、選擇一個具體的文化形式舉例分析其地域差異,說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5、閱讀P68—69的材料,比較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異。

  三、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1、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①雕刻建築藝術:

  ②民族文學:

  2、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①關係(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

  ②地位:

  ③關係(民族文化之間):

  ④意義:

  6、“憶一憶”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指的是什麼?其本質上有怎樣的特點?

  7、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上,選擇其中的優秀者給大家介紹民族文化的特色。

  四、教學設計理念

  (以上教學環節,巧用教材資源營造了“情意融融”的課堂氛圍,在學生、教師、課本的對話中,落實了“三維目標”,彰顯了同學們的個性,達到了“以情感人、以情勵行”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是依據課標“感受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提高文化認同感、瞭解傳統美德”的要求編寫的。作為“融入民族文化”一課的第一框、本框的學習主要讓學生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並自覺做中華民族精神弘揚者(第二框和第三框將要學習的內容);這一框題的內容還是九年級思想品德課“文化篇”的開篇。所以說、這一框題的學習在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本框題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理解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傑出貢獻。

  能力目標:能運用史實說明與漢字相關聯的中華文化、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中華文化力量、培養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並能積極承擔保護文化遺產的義務和責任。

  3、教學重難點

  本課內容比較抽象、且學生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在思想上忽視中華文化、盲目崇拜外來文化。因此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感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確定的教學難點是: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二、學生分析

  初中學生正值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隨著世界經濟和資訊科技的發展、文化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現狀、學生盲目跟從外來文化、漠視民族文化、造成混亂的價值取向、因此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進而化為愛國行動顯得非常必要。

  三、學法與教法

  思想品德課程性質的“實踐性”、“人文性”特點要求課程實施過程中注重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絡、因此我將採用情境教學法和活動教學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體驗感悟、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中達成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按理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應該符合常態課的要求、但是由於這一框的內容浩瀚而龐雜、對學生的知識積累有較高的要求。而實際情況是學生的知識儲備與我們的預期有較大差距。為達到教學效果的最最佳化、我將在課前讓學生查詢相關資料、並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學會甄別與篩選。

  我的具體教學流程是: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在周杰倫《青花瓷》的音樂聲中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這一課的課題很大、但課堂匯入的切入點要小。學生對周杰倫的《青花瓷》很熟悉、用周杰倫的《青花瓷》—瓷器China—中國China—中國文化的匯入學生較容易接受。

  (二)體驗感悟、達成目標

  本環節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我將從以下以下三個方面具體說明。

  (1)說“名”釋“意”——感受中華文化傳承的主要媒介“漢字”的魅力

  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交流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從我們的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說起、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

  設計意圖:透過師生講述自己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貼近學生實際、用名字來說文化、共同感受漢字的魅力。用漢字說文化是為了強調漢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重要載體、同時也為第二部分—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好鋪墊。

  (2)中華文化大家談——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師在課前將學生進行分組、每一組確定一個探究課題。學生可以從課本上列出的孔子、京劇、長城、敦煌壁畫、編鐘、算盤、地動儀、武術八個方面選擇性地進行探究、也可以選擇其它內容進行探究。教師應做好協調工作、避免學生探究內容的“撞車”、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充分了解相關領域的知識並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教學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分享、從而提高學生的相關素質與能力。學生可能講得並不完整、這時教師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補充、體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性。

  (3)歷史文化名城的維護——保護傳承中華文化我有責

  在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礎上、師生近距離地瞭解鎮江文化。教師重點介紹鎮江西津古渡文化、瞭解西津古渡文化的內涵及價值、以及鎮江市對西津古渡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學生暢談鎮江近年來在城市改造程序中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具體例項。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舉例。

  學生思考: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是否相矛盾?

  師生交流並得出結論。學生對我市城市建設中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合理化建議。

  設計意圖:鎮江文化其實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作為鎮江人、有必要了解鎮江本地的文化、在感受鎮江文化深厚底蘊的基礎上、肩負起傳承鎮江傳統文化的重任。透過研討城市發展和文化保護之間的關係、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自覺投身於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三)總結歸納、拓展延伸

  以班級為單位、給鎮江市有關部門寫一封倡議書、提出保護鎮江文化遺產的一些舉措。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它與本框一起分別介紹了中華文化的兩個基本特徵。它在第一、二單元介紹“文化的共性”的基礎上,過渡到三、四單元“中華文化”的個性,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於學生來說學好本框至關重要,它是高考的重要考點。

  二、說學情

  高二學生已經參與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於其正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文化生活的參與還比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本課的重點是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學生的認知起點絕大多數都是由歷史書本所得,有一定的學習興趣。但對於學生來說,對中華文化的瞭解只是只鱗片甲,要學會分析傳統文化,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徵,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這一課標的要求還有難度。再則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的跳躍也有一定障礙。同時學生辨識社會現象、合作、表達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強。所以,在本課中需要充分運用圖片、影片、詩歌等各種形式,激發學生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熱愛。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文學藝術對中華文化的意義;科學技術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標誌。

  理解: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見證,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不同區域的文化形成原因、關係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各民族文化特徵、關係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能力目標】

  培養同學們理論聯絡實際能力,運用中華文化發展的典型事例,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本課的學習,理解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人類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區域的文化和各個民族的獨特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為將來投射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重點】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現。

  【難點】

  各民族文化對於中華文化的意義,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電子白板教學法,利用圖片、影片等進行直觀演示,同時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凸顯生本理念。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環節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如果說第六課第一框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從動態角度跨越千年,展現中華文化的頑強生命力,激勵青年學生再創新輝煌,那麼本框則主要從靜態視角呈現中華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匯入新課時精選了多領域的代表性圖片(北京故宮、徽派建築、針灸、瓷器、《紅樓夢》、《淮南子》、戲曲、少數民族舞蹈等等),在多媒體上顯示出來,給學生留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走進新課。

  環節二:講授新課

  1.由於第一目“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內容相對簡單,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已掌握了較多這方面的例項,所以教師只需注意引導以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為重點,暢談中華文化的獨特一面及其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從而總結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特點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後多媒體顯示國外著名學者的一些評價,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播放《吳越文化》及《滇黔文化》的相關影片,指導學生對這兩種文化的特點及形成原因進行合作探究,領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區域文化之間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差別,卻能和諧共處於中華文化之中,這說明了什麼?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為最終徹底解決難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做了鋪墊。

  3.多媒體繼續展示石窟藝術、民族文學等,學生在感受少數民族文化成就的過程中不難得出結論: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由此進入第三目“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合作探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學生調動已有歷史知識儲備和課前蒐集的材料分組交流:歷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對諸家學說所採取的兼收幷蓄的學術主張;中國文化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哪些優秀文明;在對待外域文化上,中華民族是否敞開博大胸懷揚棄吸收。

  注意以下兩點:首先,從現代找出能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開放心態和中華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這樣可增添幾分時代氣息,更好地服務於當下實踐。其次,在雙向互動中,引導學生在知的基礎上有所思、有所悟,將以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明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收幷蓄),以及包容性對中華文化形成、發展乃至續寫輝煌的作用與意義。從而突破難點。

  環節四:小結作業

  根據板書回憶本科所學知識,並再次強調重難點知識。

  《紅對勾》相應的練習。

  七、說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具體設計如板書所示。

  板書設計: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一、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獨特性)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區域性)

  三、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民族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文學藝術對中華文化的意義;科學技術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標誌。

  理解: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見證,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不同區域的文化形成原因、關係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各民族文化特徵、關係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能力目標

  提高理論聯絡實際能力,運用中華文化發展的典型事例,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本課的學習,理解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人類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區域的文化和各個民族的獨特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為將來投射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現。

  難點

  各民族文化對於中華文化的意義,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情景設定法、討論法、講授法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匯入

  回憶上一框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知識匯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且博大精深。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千古未絕、唯我無雙的中華文化的特徵之一源遠流長,這節課我將帶領同學們繼續領略華夏神韻,走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板書: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環節二:新課講授

  課件展示幻燈片展示中國的瓷器、茶文化、戲曲、書法、武術等文化,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博大精深,從而激發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教師活動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博大精深,他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這是外國沒有的,這也正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

  思考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總結這首先表現在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的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板書:一、獨樹一幟 獨領風騷(獨特性)

  中華文化形式多樣豐富多樣,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藝術、天文地理、科學技術、文化典籍、民俗風情以及衣食住行等,無不在其中。其中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是兩個主要方面,下面我們就從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上來體會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板書:1.獨樹一幟的'文學藝術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外國人眼中的中國》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盛讚中國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聲疾呼,歐洲人對中國“應該讚美,應該慚愧,尤其應該效仿”。

  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諾貝爾得獎者在巴黎集會透過的《巴黎宣言》開宗明義地呼籲: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思想。

  據說日本企業成功靠的是《論語》加算盤。

  新加坡的繁榮得益於重視儒學教育,那裡的中小學普遍設有儒學課,講授“四書、五經”。

  問題探究

  從外國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們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有什麼位置呢?

  中華文學藝術有何魅力讓外國為之傾倒呢?

  你能概括文學藝術的地位作用特點嗎?

  課件展示

  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

  (1)作用:文學藝術對於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2)特點:中華文化的文學藝術,輝煌而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

  (3)地位: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嚮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有重要位置。

  老師總結《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此起彼伏,高潮迭起,連綿數千年,中國文學藝術歷史悠久而且有獨特的魅力。

  (過渡)在世界上佔有重要位置的不但有文學藝術,還有我國的古代科技。如果說中華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堪稱獨樹一幟,那麼我們的古代的科學技術在世界科學技術史更是當之無愧的“獨領風騷”。

  板書:2.獨領風騷的科學技術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紀錄片《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問題探究都江堰是中華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在一般人看來可能會覺得平平常常、簡簡單單,殊不知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科學價值,它內含的系統工程學、流體力學等,在今天仍然處在科技的前沿。正因為有都江堰,成都才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請歸納我國古代的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它的特點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課件展示

  ①地位:從一般意義上論述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②中國古代科學技術

  A.地位:長期處於世界前列(長達兩千年)

  B.貢獻: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C.特點: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

  ③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引導過渡(展示地圖)在華夏大地上誕生的中華文化受特定的地理 、歷史經濟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各地方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色

  板書二、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課件展示幻燈片展示不同地域飲食文化。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水土也孕育不同飲食文化,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經過漫長曆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烹飪技藝和風味而且得到全國各地所公認八大地方菜餚,如山東地區的魯菜,廣東地區的粵菜,四川地區的川菜,湖南地區的湘菜等。這些菜餚各具特色為當地老百姓所喜愛,在當地產生了很大影響。

  情景探究為什麼不同菜餚又有明顯的地域特徵?不同地域文化之間有什麼關係?

  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演變、豐富和發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環境。受特定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政治結構影響,我國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們既漸趨合一,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課件展示中華文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徵

  (1)形成原因

  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通同;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

  (2)不同區域的文化的關係

  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特色。

  活學活用探究課本吳越文化與滇黔文化的差異,並結合本地文化談談自己的特色。

  引導過渡(背景音樂《愛我中華》)在這片華夏熱土上生活的是一個大家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板書三、中華之瑰寶 民族之驕傲

  學生探究:我國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中處於什麼地位?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課件展示1.中華文化異彩紛呈(多媒體顯示圖片和資料)

  (1)聞名中外的石窟文化

  (2)優秀的民族文化

  (3)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

  2.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2)各民族文化的關係

  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間相互交融、借鑑、吸收,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3)多民族文化的意義

  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根據本堂課的內容,依據課後高考試題進行練習、講解。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提問學生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並進行補充和完善。佈置作業:根據自己的民族蒐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內容和標誌。

  五、板書設計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一、獨樹一幟 獨領風騷(獨特性)

  1.獨樹一幟的文學藝術

  2.獨領風騷的科學技術

  二、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三、中華之瑰寶 民族之驕傲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 篇6

  【教材版本】

  07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設計理念】

  基於豐富而生動的材料,幫助學生實現材料與觀點的對接,提高學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形成觀點、深化認識。立足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樂於探究的個性品質,創設問題,引發思考,生成透過事物現象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分析

  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佔有重要位置

  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前列

  各地區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徵

  博大精深的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中華文化不同區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作出了重要貢獻

  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忽然歸屬感

  2.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分析

  本框題下設三目。第一目“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主要從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兩個方面說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則主要說明了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徵,不同地區的文化,既漸趨融合,有保持著各自的特色。第三目“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主要說明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都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宿感。

  3.知識學習意義分析

  通過了解我國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對整個人類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深刻領會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通過了解我國各民族地區的不同文化樣式反映著各自的歷史、地緣等因素,認識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徵;透過對各民族在中華文化形成和發展中所作重要貢獻的瞭解,理解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感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巨大的凝聚力。

  4.教學建議與學法指導說明

  可以利用圖片、語言文字、音樂、舞蹈等,從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方面對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進行描述和闡釋,力求準確反映事物特徵,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作出正確的闡釋。引導學生把文化與歷史、地理等課程的學習結合起來,從多方面加深感悟和體會。

  【學情分析】

  對於中華文化,學生還缺少了解。學生對於課本教材所說的觀點理解起來還有相當的難度。可根據教學內容精心選擇教學材料,同時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收集材料,在佔有大量可靠並且豐富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綜合分析,形成觀點,加深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對中華文化的意義、區域文化的特點、各民族文化

  (2)理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涵義,區域文化的成因、關係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各民族文化的特徵、關係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3)聯絡我國各地的實際說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內涵,聯絡我國各民族實際,說明我國民族文化是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辨證分析能力,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徵,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幫助學生充分認識中華文化的特徵,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為將來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礎。

  【重點難點】

  1.不同區域的文化形成原因、關係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2.各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教學環境】

  ◆學生可能獲得的學習環境

  中華民族的地域文化

  從地域文化的角度講,中華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組成的,即黃河流域文化、長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區文化。

  黃河文化主要是指發生在黃河流域範圍內的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部分。黃河文化的顯著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在黃河文化發展過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並由此發展出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它有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而且從未中斷過,這是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沒有的。三是不斷進取的文化精神。黃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發展的總趨勢是從黃河的四級、三級支流逐漸向二級支流及幹流上轉移,最終形成了咸陽(西安)—洛陽的文化軸心帶,並由此向外輻射,不斷擴大它的影響。四是兼收並容,博採眾長。中華民族勇於吸收周邊各個民族和域外各國的文化成果,對外來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和文化等,“愛其所同,敬其所異”,以開闊的胸懷加以接納、吸收、消化而為我所用,並積極地開展對外交流,互相促進。

  長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其主要特點似可概括為“長、久、多、豐”四個字。“長”就是地理跨線長,“久”就是歷史悠久,“多”就是層次和方面多,“豐”就是豐富燦爛。

  草原文化是指形成於我國北方草原這一特定歷史地理範圍內的文化。草原文化的基本特點有三個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嚮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活動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思考探究,推演思維的發生發展過程,達成本框題的三維目標。

  【教學思路】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圖片和背景材料,引領學生概括提煉其本質內涵,揭示深化主題知識。

  【教學過程】

  環節1創設情境,引領感悟,激發初學興趣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培養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

  2.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培養學生從掌握的歷史知識和現實生活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的能力。

  教學過程:

  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活動:學生觀看幻燈說出下面幾幅圖分別反映的是哪一個國家或民族特有的舞蹈、建築、傳統和風俗。

  教師:建築、舞蹈、傳統和風俗就是這些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某一方面的代表。參考教材,瞭解文化的含義。

  教師:中華兒女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過程中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我們一起來融入民族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師:我們就從姓名開始走進這座文化的寶庫吧。我們每個人的姓名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有的取自古詩詞或成語,文學韻味十足;有的通俗易懂,喊起來動聽、響亮;有的可能是為了紀念一些人或事。簡簡單單的兩三個字寄託了長輩對我們的期望和情感,讓我們感受到文學、漢字的魅力,感受到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播放課件:解放軍洪水中救嬰兒,介紹“陳一淼”這一姓名的來歷。

  學生討論:我的名字:--------------; 長輩給我起這個名字的用意是:-------------------------

  活動:看課本19頁上的幾幅圖片,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任選其中的三副圖,寫出它們的名稱和文化內涵。

  活動:中華文化知多少接龍比賽。

  要求:全班同學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進行三分鐘的討論準備,並推選出一名代表參賽;參賽選手依次每次說一箇中華文化的代表,如果錯誤或重複別人的答案,即被淘汰,堅持到最後的小組為優勝。

  教師展示:中國的書法藝術。

  (王羲之書法作品欣賞、懷素和尚書法作品欣賞、柳公權書法作品欣賞、顏真卿書法作品欣賞)

  學生討論:介紹最喜歡的中華文化的代表並說明理由。

  我最喜歡的中華文化的代表是: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教師:中華文化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還對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活動:瞭解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的貢獻。活動要求:8個小組每組選一名代表到老師處,從科技、數學、醫學、文字、軍事、哲學、天文學幾個角度中抽取一個討論角度;在五分鐘內完成討論,並選派代表回答以下兩個問題:在----領域,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中,

  我們最感到自豪的是----------------;理由是:---------------------。

  教師介紹: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西亞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文明,北非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南亞次大陸的古印度文明和發源於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由於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災害,或由於異族入侵、動亂等人為原因,這些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被其他文化同化了。惟有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請你結合今天的學習,用簡短的語句描繪你對中華文化的感受。

  教師展示:部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圖片。(龍門石窟、天壇、秦始皇陵、長 城)

  中華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身為炎黃子孫,此時此刻你的感受是______。

  課後作業:課後請大家利用課餘時間參觀、訪問當地一些名勝古蹟、文化遺產,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案例評析:

  1. 文化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師能從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現象入手來幫助學生了解文化,易於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

  2. 中國部分世界文化遺產圖片的展示和教師對中國書法藝術的介紹,能激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3. 課堂活動的設計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激發民族自豪感,又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 篇8

  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能理解中華文化的各種成就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區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綜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幫助學生充分認識中華文化的特徵,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徵,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③讓學生懂得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共創中華民族的未來輝煌。教學重點中華文化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教學難點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教學方法情境探究法、活動探究法、合作討論歸納法教具多媒體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主導活動學生主體活動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匯入播放《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片段影片,匯入新課觀看影片,體驗感悟未成曲調先有情,在匯入新課時透過播放影片,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衝擊力,使學生透過影片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匯出新課。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難點

  1、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獨特性

  播放音樂《梁祝》兩位學生分別朗誦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部分以學生朗誦方式,體現學生主體性,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區域性

  (1)展示反映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三組圖片,提問:兩者存在哪些差異,造成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2)組織南音演奏,展示清真寺等圖片,提問:

  ①你能說說泉州文化的特點嗎?

  ②你認為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是什麼?觀看圖片,表演、欣賞南音,討論交流透過3組圖片的對比,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引導學生辨析兩種文化的特色,增強分析不同區域文化形成的原因,讓學生感悟出不同區域文化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借鑑、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同時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把握重點。以家鄉為背景讓學生運用所學觀點分析家鄉文化的特點及形成原因,鞏固所學知識,並昇華對家鄉的理解和熱愛之情。

  3、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民族性

  活動一:你猜、我猜、大家猜:見多識廣(展示民族圖片)

  活動二:學生朗誦學生猜圖片上分別是哪個民族服裝,哪裡石窟和哪個民族舞蹈,建築物名稱:學生朗誦總結民族性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討論中昇華,透過圖片感知中華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同時加強對民族團結的認同感,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活動二:分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原因:包容性,並展示泉州中山路圖片,例證包容性的內涵觀看圖片,感受包容性,全班齊讀。結合地方文化,貼近學生的生活,加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讓學生在合作與分享這一過程中加深對中華文化包容性的認識,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全班齊讀昇華感情。三、課外拓展、昇華踐行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 篇9

  學習目標:

  1、重點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瞭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主張。

  2、分析歷史現象、提高學習能力。

  3、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重點:

  孔子的主張和教育成就。

  學習難點:

  通俗講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張。

  學習過程:

  一、學習課文做導學練習:

  1、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 )。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孔子的言行記載在《 》,他提出的“仁”的學說的內容有( )民情( )民力;反對( )和任意( )。孟子的思想主張有:輕( )治國;籠統地反對( );不濫用( )資源。

  2、成為我國封建文化正統思想並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的學說是( )家。

  3、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不亦說乎”;“三人行,( )”;“知之為知之,( )”。

  4、孫武是( )時期的軍事家,他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5、墨子的思想主張有:反對( )戰爭;主張“( )”、“( )”希望人們( )。

  6、老子的思想主張有:一切事物都有( ),事物對立的雙方能夠( ),從( )兩方面思考問題。

  7、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學派是( ),代表人物是( )。

  8、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提倡“因材施教”是( )。

  9、思考動腦筋P47、P48。

  二、學生互動討論:

  1、討論完成導學練習;

  2、找出文中的主要知識點,提出疑問難點;

  3、討論動腦筋。

  三、師生互動討論:

  1、分別指名學生說出導學練習完成的情況。

  2、討論: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①說出自己所瞭解的主要知識點;

  ②師適當點撥、講述、歸納;

  ③P47討論動腦筋題目。

  3、討論思想家老子

  ①指名學生說出知識要點;

  ②師點撥、簡述、歸納;

  ③討論動腦筋P48。

  4、討論百家爭鳴

  ①指名學生簡述主要內容和要點;

  ②師點撥、簡述;

  ③討論活動與研究。

  四、小結。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型,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透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透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透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

  相關多媒體、春秋戰國古代文字圖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1、播放有編鐘音樂的幻燈片

  (請大家猜一猜)這是十二屬相的哪一個屬相?

  2.同學們是依據什麼來猜的呢?(圖形,意思)

  文字的演變:

  (老師講述)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漢字是我們的母語,她是我們祖先智慧的創造和結晶。

  (提問一)中國古代有哪些關於文字起源的傳說?

  (結繩記事,倉頡造字)

  (演示幻燈片)結繩記事“古者無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

  (強調)這只是一種記事方法,中國文字是透過另一種途徑逐漸形成的。

  (演示幻燈片)倉頡造字:相傳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

  (小結)不論是結繩記事,還是倉頡造字,要麼是一種記事方法,要麼是一種古老的傳說,都只能是作為一種治史的參考。

  那麼,我國的文字究竟是由什麼逐漸演變過來的呢?

  (引導學生看書P38《二里頭遺志陶器上的符號》)

  (強調)這些還只是文字元號,還不能稱其為文字。

  (再看匯入框中的灰陶尊,以及內容)

  (幻燈片,甲骨文)

  (提問二)請同學們注意它的書寫材料,筆畫結構,以及從中你能會意到什麼?

  1.書寫材料是龜骨和獸骨,所以這種文字叫甲骨文。

  2.它的筆畫結構已經具備了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法。即:象形、會意、指示、形聲、假借、轉註。

  〈遊戲〉參照現在的漢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別應該怎樣書寫?你們造字的依據是什麼呢?由此透過從“甲骨文—漢字,漢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動,還能得出什麼結論(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提問三)這些龜甲和和獸骨上都寫的什麼呢?

  指導學生閱讀P42自由閱讀卡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勝與否?今年小麥,豐收與否?老天下雨嗎?有人進攻嗎?王后什麼時候生孩子?是男呢還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提問四)由此得出什麼結論?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辭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

  (提問五)甲骨文是怎樣發現的呢?

  (請一位同學將王懿榮的故事)

  (小結):甲骨文是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陶器刻劃符號的基礎上。經過二、三十年寫育,衍生和發展,到商代形成為一種相當進步,相當成熟的文字,它已具備了傳統的所謂“六書”,它與今天的漢字有著淵源關係,目前已發現的甲骨文單字有五千餘字,考釋過的約兩千字。

  還有三千多個甲骨文單字,我們現今仍無法瞭解它們的真正含義。因此,商朝的歷史對我們來說還有許多疑問無法解釋,而要真正破譯它,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就讓輝煌燦爛的商周文化有朝一日在我們手中重見光明。

  (幻燈片,猜一猜甲骨文)

  (提問六)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發現,有什麼意義?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答案一:說明了我國文字的時間很長,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答案二:說明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我們應該保護它們、繼承它們,我們應該為有輝煌的文明而自豪。

  答案三:甲骨文的出現,可以把文字記載的書籍上的內容與考古成果相結合。來證明文獻資料的真偽。……

  [教師總結]

  甲骨文的發現,其意義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點,便是把文獻資料的真偽可以透過考古成果來證明。例如,大學者王國維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於研究商朝歷史,用甲骨文證實了司馬遷著的《史記》“殷本紀”中所列商王世系的可靠性,並糾正了其中的某些錯誤。而且,到目前為止,對於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種最重要的資料。

  <遊戲猜猜看>仔細觀察下面文字,是不是我們剛才見到的甲骨文?比較與甲骨文有了哪些變化

  (幻燈片,演示文字的演變)

  [教師講解]甲骨文之後是金文。金文刻在青銅器上,也稱“銘文”“鐘鼎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銅器上已有銘文,字數較少,用來表明該青銅器的用途、主人、製作人。當時,金文的字形因距甲骨文不遠,故字形相近似。金文盛行於西周。西周時,許多青銅器均有銘文。其中,毛公鼎內有銘文近五百字,在已發現的青銅器銘文中,是字數最多的。西周後期,金文字漸趨規整,東周青銅器也有許多銘文,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金文的內容,有國王、貴族的征伐功勳、賞賜策命、盟誓契約、祭典訓誥等,反映了西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諸方面的情況。周代金文,從總的情況來看,它比商代甲骨文進一步穩定、規範和簡化、符號化了;若與後來的小篆相比,則結構仍未定型。部分字的增減,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種隨意性。特點是周初金文也承襲商代文字,還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圖畫性更強的形態。金文字型結構疏密相間,比甲骨文方正整齊,筆畫分佈均勻對稱,筆道比甲骨文粗,字的體勢比甲骨文雍容厚重。這一點,從甲骨文的“馬”字和金文中的“馬”字中一比較,也可看得出來。

  在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一種樣式,這種字型稱為大篆。廣義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代通行於六國的文字。這裡用的是狹義的說法,只指西周晚期以後至春秋戰國的文字。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為典型代表。籀文傳說是《史籀篇》裡的字,石鼓文因字刻在石鼓上而得名。大篆比金文筆畫均勻,字形整齊。

  戰國時期,人們用毛筆蘸墨,在竹簡上或絲帛上書寫,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型也發生了變化。到現在為止,“文字的演變”一目就學習完了。下面,我們用板書明確一下這個演變過程。

  [板書]甲骨文→金文(銘文、鐘鼎文)→大篆→戰國時期、字型又一次變化

  (過渡):商人在占卜的時候,卜問吉凶都是向誰尋求答案呢?(天)。

  小結:所以我們的祖先,從很早的時候起,他們就對無邊的天際,浩瀚的星空頂禮膜拜,人們開始注意觀察天象以尋找其變化的規律。

  二、天文和醫學的成就:

  <指導閱讀p39>我國古代都有哪些天文方向的成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