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青山不老說課稿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青山不老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青山不老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語文上冊青山不老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十六課《青山不老》。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教後反思這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青山不老》是本冊教材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教學安排為一課時。文章語言生動優美,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的投身到植樹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後代造福。

  透過選編意圖與對教材的鑽研,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認讀生字,理解詞義,概括課文內容,說明青山不老的涵義,領悟老人的情懷。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透過自讀,結合上下文理解,圍繞課文主線索印發思考,小組質疑、合作探討,分析奇蹟與老人高尚品質的內在聯絡。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的艱辛,引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從我從小事做起的思想感情;也給學生樹立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做事原則。

  4、教學重難點:圍繞教學目標,我將“找出老人創造的奇蹟及這其中的困難”定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二說學情

  旬邑清塬鎮的自然條件也是多風、塵土大。雖說沒有達到“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地步,但也的確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吹到東,無風處處土,風起土眯眼”的現狀,所以,談及晉西北地區的惡劣的自然環境,我們學生能有一個較清晰的感性認識,理解課文比較容易。另外,這一課為本單元最後一篇,前三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的有了環境危機感與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就更能理解文章要傳達的意圖。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以學定教,我採用了談話法、創設情境法和多媒體輔助法。而學法則主要是讓學生透過自讀來感悟課文,以讀代講,抓重點句分析,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為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決定抓住“一箇中心線索——奇蹟”來整體規劃全文教學,讓學生認識奇蹟、走進奇蹟、感悟奇蹟。我是按以下五個環節來展開教學的。

  (一)複習匯入,強調本單元主題。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守護地球”主題文章,來看看一位老人與青山之間的故事。

  (二)預習情況檢查。在短時間內解決字、詞、主要內容,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大致的瞭解。這個環節主要以練習題的形式呈現。

  (三)讀中理解,讀中悟情。這一環節,我緊扣導讀中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主要線索,再沿著這個線索分析課文。首先,我讓學生尋找體現老人創造的奇蹟的句子(描繪青山的句子),學生找到了三個句子我引導他們分析,使學生領悟老人的巨大貢獻;接著出示晉西北地區的地理特點及沙塵暴、大風的圖片,讓學生討論、感悟老人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不易;最後分析體現老人品質的三個句子,體會“青山不老”的含義。巍巍青山,棵棵楊柳,記載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後代的足跡,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卻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永恆,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正是“奇蹟”的價值體現。

  就這樣在層層遞進中,我將教學重難點一一突破,引導學生感悟了文章的深刻內涵。

  (四)暢談感想,昇華情感。以“看到這位八十高齡的老人,都可以為改造自然做這樣大的貢獻,你們有什麼感想呢?”引發學生暢談植樹造林、保護環境。而且,讓同學認識到,行動才是最重要的,有心的話,每天都可以是“植樹節”、“地球保護日”。

  (五)拓展。植樹諺語的學習,使學生明白,做任何事,用“心”是基石。做生活的有心人,沒有荒涼的沙漠,更沒有荒涼的人生。

  五說教後反思

  “完美無懈”的課堂是不存在的,何況初登教壇經驗不足的我, 上完課我就意識到了這節課的許多不足之處,清醒的認識以便清楚的更改。

  1、課堂任務未按時完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檢查預習,也就是字詞拖的時間過長;二是不能熟練的進行課堂管理,本來的自瀆過程卻點名讓一個跑神兒的學生讀從而耽擱了時間。

  2、討論環節時間給予的比較少,學生未能真正進入討論,也讓一些淘氣的學生趁機搗亂了。

  3、點名讓學生讀時她唱讀, 另外對她讀的過程中的錯字講價不夠及時。

  4、課件製作時有一些小動畫,卻起了反作用,使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5、由於字詞的時間過長,致使課堂前松後緊,為總結強調。

  這是我的說課內容,希望其他的老師也能開誠佈公的提出意見給出建議。

  六年級語文上冊青山不老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題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組共有四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鑑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從三維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

  認讀生字詞,能理解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說說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透過認讀、理解詞語的意思達到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透過有感情的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圍繞學習目標透過閱讀引發思考,敢於質疑。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關於閱讀教學中提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透過自讀來學習課文,以讀代講,抓住重點詞語感悟法,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我緊扣“以學為主,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感悟和思考,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思想啟迪,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一)談話匯入,提出三步閱讀法。

  1、談話匯入。同學們,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生命在那裡遭到乾旱、霜凍、沙塵暴等怪物的嚴峻挑戰,綠色更是難以尋覓。

  出示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的課件。

  然而,一位老人卻用自己的雙手打造了一座座青青的山。

  出示綠樹覆蓋的青山圖。

  看了這2幅畫面,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從漫漫黃沙到林海如濤,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奇蹟啊!在這片林海後面,凝聚著一位可敬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

  同學們想認識他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6課青山不老,走進這片綠洲,認識這位創造奇蹟的81歲老人吧。

  2、板書課題:16 * 青山不老

  (二)教學過程

  第一步:整體感知,積累詞語

  1、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想想文章寫了什麼內容,圈出本課的生字和自己認為不懂的詞語。並透過查閱工具書等辦法理解它們。比比看,誰的詞語積累得多。

  2、交流反饋。根據學生的彙報,重點將“盤踞、淤泥、風雨同舟、”等詞語用課件出示讓學生讀一讀加深印象。

  這樣透過學生自讀,不僅讀通、讀順了文章,而且也從整體上感知了文章。豐富了學生的詞彙,也為後面的閱讀掃清了障礙。

  第二步:出示學習目標,自讀自悟。

  這一步我首先出示學習目標,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用筆畫出課文中相應的答案。並在旁邊註上自己的看法、感受和見解。然後在小組內彙報交流。交流中重點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這些句子,細細品味,在文章的字裡行間中感受老人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第三步:主動探究,彙報

  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著重引導學生解決自讀學習目標中的三個問題。導讀的三個問題是層層深入的,同時也揭示了課文的中心。前兩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透過讀,學生都能找到答案(板書:創造奇蹟,大環境——險惡,小環境——艱苦)。讓學生在讀、畫、議、說的學習方式中培養主動探究的精神,這樣的`設計意圖是從語文學習角度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人人都有實踐的機會。交流這兩個問題時,我主要以讀代講,用讀去體會。在讀中感受老人的艱辛和決心,在讀中使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相溶昇華。對最後一個問題“聯絡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是本課的難點,我將透過指導朗讀第6自然段來分散難點。重點從理解“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主句話的意思來體會“青山是不會老”的含義。

  (三)利用板書,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透過自學我們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無限的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出示課件老人的圖片,面對這麼一位可敬的老人 “你想對他說些什麼?還想對別的什麼人說點什麼?請拿出你手中的筆,寫下你最想說的話。這一環節我安排了寫,主要意圖是學生對文字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以寫代讀,使學生的吸收和表達相互推進相互溢彰。

  四、說板書計

  我的板書設計是本課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設計學生一目瞭然,突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

  總之,整堂課我抓住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把讀書貫穿於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自己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設計教學時,主要想讓學生靠在課堂上讀通,讀懂,讀熟課文。備課時,抓住備“讀”。要多讀,善讀,每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麼方式讀要有明確的目的。最後,我想以葉聖陶先生曾說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說課,“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葉老的主張是,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和各位老師共勉。謝謝!

  附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蹟 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

  小環境—艱辛

  六年級語文上冊青山不老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柔美,實際和已往相互比照,敘述與形貌相互照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刻畫了一位山野老農,面臨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存條件的艱苦,當仁不讓地投身到植樹造林事情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古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本身的人生代價,造福於子女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掩護自然,改革山林,綠化故里的剛強刻意。

  本課教學目的: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蹟,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二、說教法學法

  我校倡導高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這與《新課標》關於閱讀教學中提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一理念不謀而合。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透過自讀來學習課文,以讀代講,抓住重點詞語感悟法,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三、說教學過程

  首先,直奔主題,概括文章內容

  提出:誰,做了什麼事,創造了奇蹟?

  指導概括文章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結合文章關鍵詞,概括文章內容。

  讓學生第一次拿到文字時,透過閱讀,整體感知,能捕捉並提煉課文的重要資訊,對《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方法。

  其次,利用導讀,解決問題,

  設問導讀提出兩個問題,先學生自己完成,然後在小組交流,不僅培養學生自學,還能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指導,交流方法。

  第三,互動釋疑,精講點撥。

  在第一個問題中,我先示範讀,指導學生怎樣朗讀,尤其抓關鍵的詞語重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意思。後面的兩個句子,學生用這種方法去體驗。做到“授之以漁”。第二個問題透過讀也能找到答案。再以圖片、課外知識的補充,使學生有更深感悟。

  在明白“他已經將本身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工具。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我提出:老人能與山川配合存在,與日月一起發出燦爛嗎?學生敏捷明確另一種工具的寄義。

  並引導學生帶著這份衝動朗讀這句話,孩子們讀得很埋頭。隨著追問:青山會老嗎?學生也能快速地明白老人身上的掩護故里,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力不老。

  第四,透過一個小練筆,加深對課文的明白。

  語文教學不但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緊張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整堂課我本著這種頭腦舉行計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