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環保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大家來環保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說教學內容(活動來源):

  《大家來環保》來自於大班主題活動《溫江風情》。在這之前,紅櫻桃班的孩子對於自己美麗的家鄉--溫江已經有了很多的認識,孩子們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裡感到非常自豪,但同時也有一部分幼兒認為我們的周圍仍有不完美的一面,例如有人亂扔垃圾等。這一問題立即引起了孩子們的關注,我緊緊抓住這一興趣點,圍繞“環保”這一話題生成了一系列的活動,由此設計了本次活動。新《綱要》中指出了科學領域的目標:對周圍事物、現象有好奇心,有求知慾;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而科學教育活動是在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本次活動能以小見大,孩子在活動過程中充分參與,動腦、動手、動口,不僅能獲得樂趣,也能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2.說教學目標

  教育目標活動是活動設計的重要環節,它既是教育活動設計的起點,又是教育活動設計的終點。孩子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其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本次活動的意旨是“在環境中教育”,改變傳統“空講”的教育方式,要求孩子從自身做起,從日常生活點滴小事做起,並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把“要我做”昇華為“我要做”,進而將環保意識提升為一種生活習慣,特制定以下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幫助幼兒瞭解垃圾的來源,認識其危害,並能區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2)能力目標:引導幼兒願意為維護環境衛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情感目標:幼兒透過親身體驗,養成不亂扔的好習慣,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重點:幼兒認識到垃圾的危害,感知環保的重要性

  活動難點:幼兒懂得區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

  為解決重難點,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情境表演、觀察實物圖片、自主操作等,又為他們創設了暢所欲言的討論環境,活動延伸也有利於幼兒行為的發展。

  3.說幼兒情況

  紅櫻桃班的孩子大多都在5歲左右,有了一定的分析綜合能力,和以前相比本次孩子們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得到了提高。我班男孩子多,較為活躍,許多幼兒能做到獨立地思考問題,但總是怯於大膽站起來回答問題,讓人感覺比較被動,但他們還是喜歡思考的,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他們總是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

  4.說教學準備

  (1)前期經驗準備:前期主題活動知識的積累,請幼兒和父母一起觀察周圍的環境,父母帶領孩子蒐集環境整潔或汙染的相關知識。

  (2)物質準備:事先收集一些廢舊材料。如可樂瓶、果奶瓶、玻璃瓶、紙盒、廢電池、廢紙等;髒亂的環境圖片、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圖片;一位孩子的媽媽扮演地球媽媽。地球媽媽的環境佈置;笑臉娃娃若干。

  二、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新《綱要》中倡導“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的精神,因此,在活動的始終,我都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活動的參與者,讓幼兒有廣闊的空間發現和探討,並在此過程中尋求探索的快樂。根據教學目標和我班幼兒實際,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表演法:我打破傳統模式,讓家長參與到活動中為幼兒創設情境,不僅讓家園緊密聯絡在一起,還能調動幼兒的興趣和探知的慾望。

  (2)直觀演示法:我運用圖片和實物直觀地向幼兒展示,引導幼兒認真觀察事物,調動幼兒的`觀察興趣,引發他們積極地思考。

  (3)探究法: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慾望。”在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開放的探究環境,鼓勵幼兒主動參與討論、大膽猜測。

  (4)多元激勵法:在活動中我注意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善於運用多種激勵方法,透過語言讚美孩子、摸摸孩子的頭、抱抱孩子、給他們發笑臉娃娃等,讓孩子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2.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動動、想想、說說的輕鬆氛圍中學習,本次活動主要採用了以下學法:

  (1)觀察法:為幼兒提供圖片材料,引導幼兒學會觀察,感受圖片裡的內容,讓他們有所體會,有所感悟。

  (2)自主操作法: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是透過主動的實踐經歷來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智慧和道德的。在活動中我讓孩子自主地將垃圾分類,充分讓幼兒體驗、實踐,讓他們將知識轉化為行為的動力。

  (3)講述法:在活動中啟發幼兒大膽地用完整、準確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給幼兒建立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

  三、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以“情景匯入--幼兒主體參與--活動延伸”為主線,以關注幼兒體驗和加強幼兒的實踐能力為主,制定了教學過程為:

  (一)情景匯入,激發幼兒興趣

  《綱要》中說:“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知識,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在此環節中,請家長參與表演為幼兒創設一個髒、亂的地球環境,透過形象的表演引發幼兒思考:地球媽媽為什麼生病了呢?幼兒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產生了興趣,學習情緒也會高漲,加之有一定的前期經驗,很快便能引入到課題中來。

  (二)主體參與,在活動中獲得經驗

  1.動一動。

  “誰願意幫助地球媽媽,讓她的病快快好起來?”幼兒在情境感染下有了探知的慾望,這個時候向他們提要求,他們自然會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來,因為孩子在行為上還處於他律階段,在這個環節上,幼兒對於垃圾分類還沒有認識,不過,他們知道將垃圾放入垃圾桶裡,這無異於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教師及時擬人化地用地球媽媽的口吻表揚孩子,送他們笑臉娃娃鼓勵孩子的正確做法。

  2.想一想。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的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我透過讓幼兒觀察環衛工人將垃圾分類的圖片引發幼兒思考:“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把垃圾分類?”讓他們瞭解垃圾分類的好處。這樣有利於提高幼兒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孩子自己主動思索問題的答案,幼兒漸漸由淺入深,從“怎麼做”到積極思考“為什麼這麼做”。

  3.說一說。

  這個部分是活動的重點,也是突破難點的關鍵,《綱要》指導我們:“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透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充套件幼兒的經驗。”這個環節分為三層:(1)向孩子展示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東西--垃圾筒,讓他們說說:為什麼要分成兩個桶?

  (2)展示收集的各類垃圾,透過孩子集中討論,讓他們針對垃圾分類和垃圾的處理方法進行自由發表觀點,然後老師再作一定的補充和小結,讓他們知道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哪些垃圾對人體有害不能回收的。

  (3)讓孩子觀察垃圾桶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標誌,“你覺得哪個是可回收標誌?為什麼?”透過讓幼兒理解標誌的含義來幫助記憶。

  在這個環節裡,我從孩子們認知和思維發展特點出發,層層遞進地引發幼兒思考、討論,讓孩子積極地在活動中找尋答案,主動地想說,在幼兒的配合下解決本活動的難點。

  4.做一做

  事實證明,孩子感興趣的東西是最容易記住的,但要想讓孩子將這些東西內化,最好的方法是轉化為行動。我透過“送垃圾回家”的活動,讓全體幼兒親身嘗試將各類垃圾分類送到環保垃圾桶內,孩子們在背景音樂《大家來環保中》和自己的家長一起將垃圾分類,這樣實現了孩子的嘗試需要,在自主體驗中體會實踐的樂趣。

  (三)活動延伸,滲透情感教育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在活動的最後,我透過一些圖片讓幼兒知道,在我們整潔的城市裡,有著許多為環保事業做貢獻的人們,例如:文明勸導員、城市保潔員等,讓幼兒結合自身說一說:你想用什麼行動為環保出一份力?從“感性--理性”讓幼兒帶著情感的體驗回到生活實踐中,用行動來為環保事業出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