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說課稿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圓的面積》是在學生認識圓的特徵,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以及學過直線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透過情景提出圓的面積的概念,並提出如何把圓轉化成已學的圖形來計算面積,又一次用到把未知問題轉化成已知問題的教學方法。透過圓的面積的學習,不僅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為以後學習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學生基本知識掌握的還可以,思維也比較活躍,但學生只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完善。

  3、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圓的面積含義,理解並掌握圓的面積公式,並能正確計算。

  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從中體會轉化的方法。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4、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圓的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5、說課前準備:

  教具:課件,掛圖,圓片等。

  學具:圓片,剪刀,直尺等。

  二、說教法:

  考慮到本節課是幾何前後知識的重要紐帶,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抽象邏輯思維較差,還是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所以使用多媒體、實物教具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幫助學生理解,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說學法:

  透過例項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在藉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同時,是學生體會到觀察、歸納、聯想,轉化等數學方法。採取“扶、放”結合的方法引領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分成四部分(出示課件)

  第一部分、複習引入

  1.提問:什麼是面積?

  2.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用一根5米長的繩子把小牛拴在草地上,小牛能吃到草的面積有多大?(展示牛吃草的'掛圖)

  同時引導發問:(1)小牛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積是個什麼圖形?

  (2)如何求它的面積?(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例項,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部分、圓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1.理解圓的面積含義:透過複習中“牛吃草”和幾個圓形教具來理解圓的面積,同時讓學生用手指出圓的面積指的哪部分?與周長要區別開。

  (設計意圖)透過感官幫助學生理解圓的面積含義,加深印象。

  2.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圓的面積公式。

  (1)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應把圓轉化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呢?學生自學課本有關內容,探索如何把一個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並且思考:圓與轉化後的圖形有什麼關係?在這裡滲透轉化的思想。

  (2)學生自學後,探討:為什麼只能得到近似的平行四邊形?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嗎?學生相互討論,應如何操作?(只有分的份數越多,才越接近長方形。)此時,學生操作後,在教師的引導下,說說如何分、剪、拼的。

  並思考:能拼成一個標準的長方形嗎?

  教師出示教具,引導學生說出圓與轉化後長方形的聯絡。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出圓的面積公式。

  (設計意圖)透過“扶,放”相結合,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3)小結:根據圓的面積公式提出:計算圓的面積需要知道什麼條件?

  (4)自學例1,並獨立完成“做一做”第1題

  透過例1和“做一做”,鞏固新知,使學生掌握,已知圓的直徑,求面積的方法,同時提醒學生:半徑的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課堂練習

  完成課本練習十六中部分習題

  第1題:填表格。可直接利用公式求面積,加深對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第5題:求圓的面積和周長。意在複習舊知鞏固新知,又在區別二者不同演算法。

  第2題;解決生活實踐問題,說明生活中離不開數學。

  第3題:利用周長求面積。增加難度,拓展學生的思維。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力求有針對性、層次性、生活實踐性,由易到難,在掌握知識中形成能力。

  第四部分:課後作業

  解決“牛吃草問題”

  新課前不能解決的問題,透過學習找到答案,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五、板書設計(出示課件)

  圓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圓的面積=周長一半×半徑

  S=πr×r=πr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