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烏鴉喝水》說課稿範文

一年級語文下冊《烏鴉喝水》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語文下冊《烏鴉喝水》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語文下冊《烏鴉喝水》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講的課文是一年級語文下冊《烏鴉喝水》。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簡介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充滿童趣的課文,長期以來就是小學低段語文的必選篇目,很適合學生閱讀。這篇課文描寫了一隻口渴的烏鴉到處找水喝,它發現了一個裝有水的玻璃瓶,可是由於瓶口太小,瓶裡的水又太少,喝不到水。烏鴉透過動腦筋想辦法,把瓶子周圍的小石子往瓶裡裝,水升高了,烏鴉喝到水了。課文內容短小,容易理解,我準備設計了二課時完成教學。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對本冊的要求,第一課時我制訂的教學目標是:1、認識“烏、鴉”等9個生字;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一、二兩個自然段;3、體會“到處”是什麼意思,明白烏鴉找水找得有多辛苦;4、向烏鴉學習遇到困難不退縮,開動腦筋想辦法的那種精神。

  基礎知識的掌握是關鍵,所以我將本課的重點放在了識記生字和朗讀課文上,難點是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以及學習烏鴉不怕困難的精神。

  三、說學情

  一年級下學期的孩子,識字、朗讀方面都較上學期有所提高,但是識字、寫字還是低段語文的一個教學重點,只有落實好識字、寫字,才能為更好地閱讀打下基礎。下學期的孩子已初步具備了拼拼音識字的能力,但識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師在引導孩子識記時,要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閱讀後孩子對課文已經有自己的一些問題和想法引導他們動腦筋想,動手做,動口說來解決問題,逐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說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我一邊靈活運用教材,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角色,把自己當成烏鴉,激發學生興趣,體會烏鴉的心情;一邊透過親身體驗,讓學生學學烏鴉找水時的辛苦,以及結合自己的感受來說一說烏鴉很渴卻又找不到水時的那種焦急的心情。透過層層引導,讓學生一步步感受烏鴉喝水的這個過程。透過學生動腦、運手、動口,全面、全程地參與到各個教學環節,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善於思考的好習慣。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我們班的實際及課標提出的要求,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1、看圖匯入

  先讓學生欣賞三幅畫,告訴學生這三幅畫連起來講了一個故事,透過提問“想想這個故事叫什麼名字?引出本課的課題:烏鴉喝水。直接開門見山,其實學生在家裡已經預習過了課文,所以完全能講出這個故事的題目是烏鴉喝水,這樣就很直接地引出了課題,一方面學生的注意力從下課開始真正進入了課堂,另一方面,學生的積極性開始調動起來,引出課題後開始指導學生區分“烏”和“鳥“兩個字,對“烏”字再鞏固一下,緊接著讓學生“用簡單的'話說一說每幅圖上的烏鴉正在幹什麼”,由於學生預習過了課文,而且是看著圖來講,所以我覺得學生完全有能力講得很到位,既是檢查學生的預習工作,又為後面引入到正文打下了基礎,到第三幅圖學生說烏鴉喝到水了,我馬上就接“那烏鴉到底是怎麼喝到水的呀,我們一起到課文中找一找”,就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到課文中。

  2、學習生字

  揭示課題後,接下來的任務是識字的教學,我們知道,識字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但識字又恰巧是最枯燥的環節,為了能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識字,我特地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變更不同的方式出示生字,有兩個字的、有三個字的、也有一對一對的,在教學時,儘量避免死板老套的教法,鼓勵學生多讀,採用不同的朗讀形式,自己讀、男女比賽讀、小組比賽讀、當小老師讀、同桌互讀等等,力求讓大多數學生能夠認識生字,而且在競爭的環境中學生的識字本領也越來越好,當然在識字教學中我都是一步步來的,先帶拼音讀、再去掉拼音讀,邊讀邊讓學生說說識記方法,特別是一些相似的字,先讓學生自己觀察,然後再總結識記方法,並把自己的好方法介紹給全班同學,這樣的交流過程,學生很喜歡,效果也不錯。我發現學生會記得更牢,最後透過過渡語“調皮的生字寶寶沒有把大家打倒,那吳老師要來看一看,小朋友是不是還那麼厲害!”很自然地過渡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3、朗讀感悟

  在朗讀中感悟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點。要讓學生感悟,那麼準確、流利的朗讀就是基礎,因此我讓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課文。當學生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後,就要讓學生深入角色,把自己當做是烏鴉,想想如果是你心情會怎樣。透過這樣的過程,既可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又可以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學生透過閱讀課文理解了烏鴉從開始的口渴難受到最後想出辦法時的高興,從中又體會到了找到水的快樂和喝不到水的難過,雖然是短短的兩個自然段的學習,但是透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已經讓學生領悟到了烏鴉喝水這個艱難的過程,同時也感受到了小烏鴉的機靈聰明和愛動腦筋,幫助學生記憶了課文。

  4、啟發想象,鼓勵創新

  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年紀小,但已具有初步認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對一些事物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簡單看法。於是,我利用“烏鴉會找到哪些地方呢?”這樣一個問題,啟發學生想象,並說說自己的看法。學生例舉了各種地方,從而理解了“到處”這個詞的意思,也體會到了烏鴉找水的不容易,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充當小烏鴉這個角色,感受小烏鴉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心情,說一說,做一做,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這樣,就可以慢慢培養學生善於思考的習慣。透過小結,讓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該動腦筋想辦法解決,而不是依靠別人的幫助。

  一年級語文下冊《烏鴉喝水》說課稿 篇2

  《烏鴉喝水》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寫了一隻口渴的烏鴉到處找水喝,它發現了一個裝有水的玻璃瓶,可是瓶口太小,喝不到水。烏鴉透過動腦筋想辦法,把瓶子周圍的小石子往瓶裡裝,水升高了,烏鴉喝到水了。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

  為了教好這篇課文,達到教學目的,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認清實質,教給方法,培養才能。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透過課堂教學

  (1)讓學生掌握課堂的主要內容,在學課文的過程中理解生字詞;

  (2)透過看圖和學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3)抓住重點詞句,聯絡前後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烏鴉想辦法終於喝到水;

  (4)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以喝水為線索,在學習課文時,從圖來說,既要能看懂每幅圖,又要能比較每幅圖的不同點,從文來說,要懂得每句每段文字的意思,在達到上述要求的過程中,要透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事物能力,透過學文,培養學生理解語言言字的能力,在培養這兩種能力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並運用視聽手段,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形象直觀的引導方法。力求做到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尤其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中心。低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較弱,好動,好勝,個性還充滿天真與活潑。根據低年級兒童的這一表現和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力求做到形象直觀,教給學生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

  2、形象直觀、最佳化組合,寓學於樂

  低年級學生智力發展非常迅速,求知慾較強,但幼稚好動,精力不易集中,只有把課上得生動活潑,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才能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我在教《烏鴉喝水》一文時,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充分挖掘教材潛在的快樂因素,精選媒體,系統設計,集德育、智育、美育、快樂教學於一爐。最佳化組合,融為一體,使之具有明顯的綜合,又體現出了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寓學習於快樂之中。

  下面說說幾種我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手段。

  (1)遊戲。一上課,我就讓學生做他非常熟悉,十分喜愛的遊戲------猜謎語,把烏鴉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運用兒童語言編成謎語,喚起烏鴉在學生大腦中的表象,為進一步學習做鋪墊,因為學生對烏鴉比較熟悉,很快就能猜出來,因此大大的增強了自信心,感受到是在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較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且較自然的引出課題。

  (2)掛圖,根據看圖學文的特點,為了使學生對烏鴉當時口渴到處找水喝的感性認識,我選用了掛圖作為看圖材料,這樣讓學生感到形象、具體、新穎、有趣,為進一步學文做好鋪墊,透過掛圖讓學生找到圖文間的巧妙聯絡。

  (3)演示。在講解課文時,當講到烏鴉叼起小石子,一顆一顆的放到瓶子裡,瓶子裡的水漸漸升高了,烏鴉就喝著水了,這句中的 “漸漸",我拿出一個小瓶子並裝上半瓶水,再一顆一顆的放石子,讓學生理解水漸漸升高,這樣變抽象為直觀,也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4)以讀帶講法,在課堂中充分體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以學生的朗讀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讓學生在讀中感,在讀中悟。

  (5)探究法:引導學生去比較和發現,積極探討嘗試想出另外的解決方法,讓學生懂得去觀察思考,學習。

  (6)板畫

  在設計板書時,我力圖遵循簡潔美觀,實用的原則,使學生受到啟示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透過板畫,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我一邊靈活運用教材,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角色,把自己當成烏鴉,激發學生興趣,體會烏鴉的心情,透過動畫、音樂整合課堂,讓學生全面的,全程的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總之,讓快樂因素穿插了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的各個器官得以交替使用,學生在想一想、說一說、動一動、玩一玩的過程中學到知識,達到寓學於樂的目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