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八年級物理說課稿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八年級物理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我們先來看一看《透鏡及其應用》這一章的教學設計思路,主線:凸透鏡的基本知識——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凸透鏡的應用。可見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本章的重點。

  課程標準要求:“探究並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學生透過自主探究的過程,不僅瞭解了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而且也初步瞭解實驗——分析——歸納的科學探究方法。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進行猜想,初步設計方案,組織學生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由此可見這是一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課例。

  教材中對於實驗探究是這樣安排的:先給出或測出凸透鏡的焦距,再讓學生觀察u>2f、2f>u>f、u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儲備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對於凸透鏡不太瞭解,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節 “生活中的透鏡”,介紹了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三種光學儀器,透過這些光學儀器的成像例項使學生建立凸透鏡成像概念,同時透過前一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明確了什麼是凸透鏡所成的像、凸透鏡所成的像有什麼特點、什麼是物距、什麼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這就為本節的教學做好了知識上的儲備。

  2.技能儲備

  透過前面的小孔成像實驗和平面鏡成像實驗,學生已經能區分實像和虛像,同時也具備了利用刻度尺讀取資料的能力。學生對於蠟燭的使用非常熟練,從技能上為這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學習心理

  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實驗和分析歸納能力,對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實驗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好方法,透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是: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是:①透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②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是:①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②透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

  4.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放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上。因為這是學生在物理課上經歷的第二次探究實驗,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缺乏經驗,因而把它作為重點。

  把難點放在科學探究中實驗資料的處理和分析上,對於實驗探究學生處於起步階段,記錄資料後,分析這些資料歸納得到結論,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因而此處確定為難點。

  四、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五、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景,引發猜想

  1.學生體驗一:教師手持一張精美的中央電視塔圖片在教室中前後走動,學生用凸透鏡觀察圖片,思考並回答:“你觀察到什麼性質的像,是在什麼情況下觀察到的?”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進行自主探究,親身感觸到凸透鏡成放大的像還是縮小的像與物距有關,引發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猜想。

  2.學生體驗二:讓學生用另一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與前一透鏡豎著並排放置,同時觀察圖片,學生透過對比,得出所觀察到的像是不同的,進而引發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可能與透鏡焦距有關的猜想。

  透過以上體驗活動,學生從中感悟到凸透鏡成像是有規律的,物距和焦距都會影響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設計實驗,操作記錄

  1.制定實驗方案

  提出猜想後,在制定具體的實驗方案時,考慮到學生從未接觸過光具座,教師先展示器材介紹構造(投影),再示範調節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與燭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時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怎樣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樣觀察虛像? (3)如何測物距和像距?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物、鏡不動,光屏前後移動時,光屏上所成像會變模糊,透過觀察學生感悟到物、鏡一定時,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為學生實驗做好鋪墊,教師再示範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領。

  對於如何觀察虛像,可以示範當物由遠及近靠近凸透鏡時,光屏無論怎樣移動都不成像,這時把眼放在光屏這一側,透過凸透鏡觀察蠟燭,成虛像,與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相同。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養成積極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去除實驗中可能影響學生探究的干擾因素,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完成探究實驗。

  根據所給實驗器材和相關實驗操作要領,組織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經過展示和討論確定實驗方案後,把學生分為三大組,給各大組焦距不同的透鏡,學生進行實驗時,觀察成縮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時的物距和像距。資料記錄在學案上的表格中。

  此環節的設定主要是因為學生處於實驗探究的初級階段,對於表格的設計會有一定的差異,為了後面的教學能夠順利展開,此處直接在學案中給出實驗記錄表格。

  2.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

  學生實驗,記錄資料,教師巡視,輔導實驗。

  3.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實驗後,各組彙報實驗資料,教師將實驗資料統一輸入Excel表格進行多組資料的處理(投影),現以四組過去學生實驗資料為例,透過對錶格中物距排序的處理,使學生很明顯的發現放大、縮小的分界點及虛實像的分界點,此時教師再說出凸透鏡的焦距是10釐米,讓學生歸納出物在什麼範圍內,凸透鏡成什麼像,學生自然會把10釐米、20釐米作為分界點,這時實驗中使用凸透鏡焦距為5釐米的學生們會不認可這一結論,學生們會建議再處理另一大組的資料,結果找到的分界點是5cm和10 cm,根據資料引導學生思考,透鏡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點不同,進而由學生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因為學生雖然能夠透過實驗資料的分析找到兩個分界點,但如何從資料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質與焦距有關,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透過教師的引導對比不同大組的資料找到與焦距的關係,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帶給他們的成功與快樂。

  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後,針對物體在一倍焦距處、物體在兩倍焦距處成什麼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物距大於2f成放大的像,小於2f成縮小的像,則2f處成等大的像。

  此環節的設計使得學生探究出的凸透鏡成像規律更加完整。

  (三)小結

  由學生歸納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四)當堂鞏固

  用一個試題來鞏固所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