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的說課稿3篇

《哈姆萊特》的說課稿3篇

  引導語;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哈姆萊特》的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哈姆萊特》的說課稿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山東省中職教育規劃教材《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第三課《哈姆萊特》。本單元的話題是“擦拭理性的目光”,培養學生對生活進行理性的思考。第一單元“構築情感的驛站”展現了人類不同層面的情感世界,本單元則要求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理性認識。就讀於本學期的中職生,大多已十八歲,對於生活的許多現象,有著他們自己的認識,但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引導他們透過賞析《哈姆雷特》的劇情,理解人物的性格,體會思索的魅力,培養善於思考的習慣,這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本課在教材中的主旨所在。

  本課共需兩課時。第一課時和同學們一起了解戲劇的主要情節,理清人物之間的關係。

  我的說課以第二課時的內容為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理解哈姆萊特的性格特點,提高學生賞析人物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分角色朗讀、品味賞析、課本劇表演。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善於思考的習慣,使他們有一雙理性的慧眼和一顆積極健康的心。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哈姆萊特的內心獨白。學習哈姆雷特處事(復仇)的理性態度,並進而探究哈姆萊特裝瘋的原因,從而把握其性格特點。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對戲劇的情節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很關注戲劇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戲劇的衝突等,這一特點易於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

  2.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對外國戲劇存在陌生感。因此,對劇中人物語言的理解顯得尤為重要。

  3.《哈姆萊特》劇本本身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增加了學生欣賞中的難度。需要教師巧設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探究,步步深入。

  三、教法學法

  根據上述學情分析,設計如下教法學法:

  1.採用情境教學和問題教學相結合的方法:第一課時我們圍繞哈姆萊特的“瘋狂”由淺入深的設定了三個問題,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這幕戲劇,這節課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問,鍛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2.誦讀品味: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尤其要反覆誦讀哈姆萊特內心獨白一段,體會其矛盾複雜的心理,在此基礎上,領會戲劇的語言特點。

  3.分組討論探究:對於哈姆萊特為什麼裝瘋、其性格特點等內容,在教師點撥引導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分組討論,在探究中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更好的賞析哈姆萊特這一人物形象,我設計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走進王子、理解王子、對話王子、演繹王子。

  四、教學過程

  (一)複述情節,走近王子

  用幾分鐘的時間,再一次從整體上感知戲劇,為賞析人物作好鋪墊。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採用接力賽的形式,將學生分成四組,根據大螢幕上的四幅畫來複述情節,看哪一組複述得既準確又生動。

  (二)聆聽獨白,理解王子

  哈姆萊特的“生存還是毀滅”的內心獨白是整個悲劇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萊特內心的矛盾衝突。這既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又是學習難點。

  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以朗讀為主。人物重點語言師生要反覆誦讀,透過教師範讀——學生跟讀——師生齊讀,師生感情達到共鳴,學生和文字感情達到共鳴。加深了學生對於文字的理解、體會和感悟!透過師生的理解感悟交流,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

  1.哈姆萊特怎樣看待生死?

  2.在作出選擇的時候,王子考慮到了哪些問題?

  3.在思考與行動的'抉擇中,哈姆萊特選擇了什麼?

  4.哈姆萊特為什麼要裝瘋?

  透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思想,鍛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不拘泥於課本,從更深層次上加深學生對於哈姆萊特這一世界著名文學形象的理解和感悟。各小組都有不同的意見,學生各抒己見之後,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理解哈姆萊特如何由一個快樂的王子——憂鬱的王子——悲劇英雄。共同討論解答問題。

  1.學生可以結合課本自圓其說。(生存太痛苦,毀滅更痛苦)

  2.不是懼怕死亡本身,而是懼怕“靈魂不死”。死不是痛苦的結束,而是痛苦的延續等。

  3.王子選擇了行動。

  4.隱藏在瘋狂裡面的是思索,裝瘋是為了麻痺敵人,裝瘋是為了弄清真相,裝瘋是為了等待復仇的時機。哈姆萊特看似瘋狂,實則清醒!

  暢所欲言:恩格斯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你眼中的哈姆萊特是怎樣的?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鼓勵學生亮出自己的思想,發表自己的見解——正所謂:幼稚的思想總比沒有思想好,偏激的觀點勝過一切不假思索的結論。思考讓我們成熟,讓我們深刻,讓我們個性迴歸,引我們走向真理。

  這樣做摒棄了以往戲劇教學中對於人物的單一評價,而是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給學生留下了更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空間。

  情感激發:屈原曾說過:“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正可以說明哈姆萊特在顛倒混亂的時代和社會中保持著一顆理性而純真的心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並試圖改變那個社會,知其不可而為之,確實難能可貴!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會是一個智慧的人,一個善於思考的民族將會是一個騰飛的民族。以此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鼓勵他們善於思考,培養美好的品性,有一雙理性的慧眼,有一顆積極健康的心,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有益於社會和民族的人!

  (三)真情告白,對話王子

  如果你是王子忠誠的朋友或隨從,你會如何勸慰他,理解他,支援他?透過模擬對話,使學生理解哈姆萊特在復仇中的思索、痛苦和憂鬱,並進而理解王子裝瘋的原因。

  (四)情動於衷,演繹王子

  課本劇表演,讓學生進入角色,設身處地體味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莎翁的語言,透過對話、獨白、表演,自評和互評,將課堂推向小高潮。

  五、佈置作業

  1.寫一寫:請你以《我與哈姆萊特》為題,展開聯想與想象,寫一篇300字的小文章。(面向全體學生,鞏固、落實知識能力目標。)

  2.讀一讀:從《哈姆萊特》《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任選一部作品讀一讀,感受莎士比亞作品的藝術魅力。(結合學生興趣,體現“大語文觀”)

  六、課後反思

  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言說、主動提問、合作探究的過程,教師要在其中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我的教學設計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

  《哈姆萊特》的說課稿篇2

  [教學目標]

  一、閱讀整個劇本,在瞭解全劇內容基礎上、品味本文詩化的語言、理解人物語言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語言個性化特徵,體會人物內心情感。

  三、透過配音和排課本劇,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藝術審美能力。

  [教學設想]

  一、安排課前預習,閱讀全劇劇本,以瞭解本課在全劇中的作用。

  二、課前反覆閱讀,體會作品詩化的語言和人物內心情感,為課上配音和排課本劇做準備。

  三、安排兩課時(最好連堂課)。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處處是喜劇,但古往今來,悲劇的陰影又總是徘徊在人世間,文學史上更是留下許多讓人扼腕長嘆的悲劇故事。誰來為大家舉例?

  教師歸納:梁山伯與祝英臺、劉蘭英與焦仲卿、賈寶玉與林黛玉……

  同學多舉的是愛情悲劇,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是哪四部?

  教師歸納:《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其中又以《哈姆萊特》最為著名。這是一部五幕劇,請同學簡要了解劇情。

  二、明確:第一幕:老王鬼魂顯現,告知哈姆萊特自己是被克羅迪斯害死的,這是復仇的緣起。第二幕,國王克羅迪斯心懷鬼胎,派原為哈姆萊特之友的羅森格蘭茲等人對他展開試探。第三幕:克羅迪斯進一步利用哈姆萊特的戀人奧菲利婭對哈姆萊特試探的同時,哈姆萊特佯裝瘋癲,透過俳優所演的戲證實了克羅迪斯的惡行,併為復仇誤殺了正在偷聽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羅迪斯為除後患,迫哈姆萊特去英國,欲借英王之手將他殺死,反被哈姆萊特抓住機會,假英王之手殺死了派去監視他的朝臣,返回丹麥。第五幕:奧菲利婭憂傷而死,其兄雷歐提斯與哈姆萊特比劍。哈姆萊特在王后誤服毒酒而死、雷歐提斯當眾揭露國王害人陰謀後,將國王殺死,自己也中劍而亡。

  三、戲劇是一種在舞臺上表演且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它主要透過劇中人物臺詞來體現和推動情節發展,而情節又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由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作用而產生的人物的行動和事件。藉助於臺詞來把握戲劇情節是我們學習戲劇的主要方式。但由於人物對話多,有時讀完後情節不能清晰地呈現在讀者腦中,而分析人物間關係可幫助我們熟悉劇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運走向。請同學們根據劇本出場人物提示和課前自讀,說說本劇中的人物關係。

  明確:哈姆萊特和克羅迪斯名為叔侄,實為仇人;哈姆萊特和葛忒露德雖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敵的隔閡。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為叔嫂後為夫婦,二人間又有毒殺親夫和企圖謀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個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樣既有自身的矛盾又與哈姆萊特一家關係錯綜複雜。

  波洛涅斯既是國王幫兇又是哈姆萊特摯愛的女友的父親。

  奧菲利婭摯愛哈姆萊特又與父親有骨肉親情。

  雷歐提斯本是哈姆萊特朋友,後又因與其有殺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見,主人公哈姆萊特的復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個錯綜複雜的極為矛盾的環境中,他既擔負著復仇的使命,又承受著親情、愛情、友情等複雜感情的折磨。同學們在朗讀他的臺詞時要深深體味他矛盾的感情,體會他的複雜情緒。

  四、利用多媒體,觀看話劇片段(節選相關內容,放時隱去聲音,為學生配音留有餘地),請兩名同學為哈姆萊特和奧菲利婭配音。

  請同學們為二位配音者點評,教師相機進行朗誦指導。然後放原劇作配音(最好是孫道臨的)從語氣語感、節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為進一步品味作品詩化的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礎。分析後,可抓住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選幾組同學即興配音,互相點評。

  五、佈置作業:從課後的“理解鑑賞”四道題中任選二題,為下節課討論作發言準備。

  《哈姆萊特》的說課稿篇3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讀懂課文的字面意義和深層含義,體會課文透過尖銳的戲劇衝突、曲折的故事情節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2.用心品味課文豐富多彩而又個性化的藝術語言。

  3.瞭解莎士比亞及其作品。

  【學習重難點】

  1.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透過誦讀品味人物詩化的語言

  3.認識作品深刻的社會意義

  4.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學法點睛】誦讀、探究。

  【知識積累】

  一、莎士比亞(1564-1616):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人文主義最傑出的代表,近代歐洲文學的奠基者之一。在52年的生涯中,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 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作品: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 《無事生非》

  歷史劇:《亨利四世》 《亨利五世》《亨利六世》 《理查二世》《理查三世》 《約翰王》

  傳奇劇:《冬天的故事》《暴風雨》《辛白林》

  二、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世界觀或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實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崇尚理性,反對矇昧。

  三、關於《哈姆萊特》:

  1.《哈姆萊特》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劇本。

  2.劇情簡介: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求學。他是個樂觀、充滿理想的青年。但是,父王老哈姆萊特突然身亡、叔父克勞狄斯登上王位、母親改嫁新王等一連串不幸的訊息,沉重地打擊了他。他對這個世界感到厭倦,更使他煩惱的是,他不清楚父親的死因。哈姆萊特回國奔喪,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勞狄斯害死的。克勞狄斯趁國王午睡時,用毒草汁滴入他的耳朵裡,毒死國王。鬼魂要哈姆萊特為他報仇,但不要傷害王后,讓上天去裁決她。從此,哈姆萊特裝出狂妄怪誕、精神失常的樣子。哈姆萊特的戀人奧菲利婭把他的行為告訴了自己的父親——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又報告了國王克勞狄斯。克勞狄斯對哈姆萊特的“發瘋”表示懷疑,多次授命朝臣刺探虛實。哈姆萊特渴望復仇,但一直得不到機會。正在他猶豫之際,王宮裡來了一班戲子,哈姆萊特乘機安排了一場戲,邀請奸王和王后一起觀看演出。這出戏講的是一件發生在維也納的謀殺案:一個公爵的近親覬覦公爵的權位和財產,在花園裡把公爵毒死,又騙取了公爵夫人的愛情。哈姆萊特發觀奸王觀看演出時臉色陰沉,坐立不安,中途離座而去。鬼魂的話已經證實,奸王確是弒君篡位的惡棍。詭計多端的克勞狄斯為摸清哈姆萊特“演戲”的意圖,授意王后找哈姆萊特談話。可是他又怕王后與王子有母子之情,對自己隱瞞真實情況,便派波洛涅斯躲在內宮帷幕後面偷聽。王子要母親用鏡子照一照自己的靈魂,帷幕後面的波洛捏斯內心恐慌,大喊救命。哈姆雷特以為這是奸王,一劍刺去,波洛涅斯隨即喪命。奸王以哈姆雷特殺害御前大臣為藉口,把他“護送”去英國,妄圖借刀殺人,要英王加以殺害。不料王子的船遇到海盜,被放回本國。王子走後,奧菲利婭因傷心過度,發狂落水而死。不久,哈姆萊特和波洛涅斯之子雷歐提斯在奧菲利婭的葬禮上相遇。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雷歐提斯向哈姆雷特提出挑戰。陰險的克勞狄斯“建議”他倆比劍,唆使雷歐提斯在劍上塗上毒藥,自己又置備毒酒,陰謀讓哈姆萊特或死於劍下,或飲毒酒身亡。比劍休息時分,雷歐提斯乘其不備,用毒劍刺傷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頓時警覺,奪過此劍刺中了雷歐提斯。雷歐提斯臨死有所醒悟,揭露了克勞狄斯的陰謀。同時王后因誤飲了毒酒而死。哈姆萊特怒不可遏,拼出全力刺向克勞狄斯。王子終於和弒君奪位的野心家同歸於盡。

  三、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充套件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的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13世紀末期,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文化,透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

  【自主學習】

  1. 注音積累:

  吮舐(shǔnshì) 砧(zhēn)石 傀儡(kuǐěi)

  同衾(qīn) 覬覦(jìyú) 蜥蜴(xīyì)

  2. 詞語積累:

  身無長物: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樸

  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

  伶人:舊時指戲曲演員

  傀儡:比喻受人操縱的人

  覬覦:希望得到不應得到的東西

  【課堂探究】

  學生活動一:閱讀課文,劃分劇情結構,歸納各部分意思

  學生活動二:探討劇中人物及關係。

  哈姆萊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