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的說課稿範文

《平均數》的說課稿範文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求平均數作為一種統計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平均數》的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平均數》的說課稿範文(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統計中求平均數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的需要,透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平均數的意義及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陽光體育運動啟動後男孩和女孩舉行了一場趣味投籃比賽(課件展示比賽情景),想知道他們的得分情況嗎?

  課件出示統計圖(教材中主題圖改編)。

  (1)看到統計圖,你知道了什麼?(板書每組每人得分)

  (2)金燦燦的獎盃在那兒等著呢,請你來當裁判,這金燦燦的獎盃該被哪組捧走呢?

  學生說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學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可以反駁他人的觀點。

  當學生討論、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時,師板書出“平均”。

  二、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及平均數的意義

  1、師:怎樣求出他們每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呢?我們先來看看男生吧,每個小組中都有一份他們的得分情況統計圖,你們可以在統計圖上想想辦法,也可以動筆在本子上想想辦法,請每個小組發揮集體的智慧吧。

  (1)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說說你們小組是怎麼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

  ①學生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指名在教師的統計圖上移一移,其他同學請靜靜地欣賞)。

  ②和你們想得一樣嗎?看,(課件演示移的過程)老師也是這樣想的。我們想到一起去了。

  ③剛才我們都是怎樣移的?(生回憶,師板書出移多補少)

  ④有沒有哪個小組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

  算一算。生說計算過程,師板書:6+9+7+6=28(分)28÷4=7(分)

  追問:6、9、7、6分別指什麼?28指什麼?(生回答,師板書:“先求和”)

  為什麼要除以4?(板書:“再平均分”)7表示什麼?

  生回答出後,師說出:“7”是4個男生的平均得分,也可以說是6、9、7、6這一組數的平均數(在課題後面補充板書:數)

  2、研究平均數的意義。

  (1)這個7分就是男生每人實際得分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2)請你仔細觀察平均數與原來的這一組數,你發現了什麼?

  明確並在課題後板書:比最小數大,比最大數小。

  3、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計女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你是怎麼想的?

  (2)大家估計得準不準呢?用什麼方法驗證以下?(小組合作)。

  (3)說說你的驗證方法。

  ①生在老師統計圖上演示移的過程。

  移完後師問:他是用什麼方法知道女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也就說明:10、4、7、5、4這一住數的平均數是多少?

  ②還有人用其他的方法驗證自己的估計嗎?

  算一算。

  師隨著學生回答板書出::10+4+7+5+4=30(分)30÷5=6(分)

  追問:10、4、7、5、4分別指什麼?30指什麼?6指什麼?這兒為什麼又除以5呢?

  ③“6”也就是10、4、7、5、4這一組數的平均數,平均數6是比最小數大,比最大數小嗎?

  (4)兩個組的平均分數都算出來了,獎盃獎給誰?(全班一起為男生組喝彩)

  三、趣味練習

  1、你猜我猜。

  聰明的孩子們,向大家展示你的聰明才智吧。

  課件出示:你猜我猜。

  (1)老師先露一手:師猜學生期中考試分數,故意說成就是平均數,最後再猜:肯定有人比平均分高,肯定比平均分低,並說:別灰心,好好努力,你會很棒的。

  (2)老師平均每月支出1000元,猜一猜:

  一月二月三月……

  元元元……

  指名猜,並說出理由,其他同學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反駁。

  2、看,籃球隊員們的比賽多麼激烈呀,請看(課件出示P94,T3)你能解決出這裡的數學問題嗎?

  3、球迷們非常佩服籃球運動員的拼搏精神,他們準備親手扎花獻給他們。看,(課件出示P94,T2),快來解決小麗的問題吧。

  3、爭當辯論家。

  (1)課件出題P95,T1。

  學生思考後全班出現兩方:認為小明說的對和認為小明說的不對。兩方展開辯論,最後達成共識:小明可能會有危險。

  (2)某服裝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資800元,結果一位員工在開工資時只拿到600元,他狀告公司老闆不遵守承諾。請問:這位員工能贏嗎?

  學生思考後以“能贏”和“不能贏”兩方展開辯論。

  4、生活中的平均數。

  看來,平均數在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中的應用很廣泛,你還知道哪裡用到平均數的?

  (1)生舉例。

  (2)師出示:

  ①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中國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西部最缺水的地區每人每天平均用水只有3千克。

  ②五一黃金週期間,連雲港旅遊勝地花果山風景區,平均每天接待遊客5萬人,平均每天門票收入141萬元。

  5、你知道嗎?出示歌詠比賽圖和評委打的分數,學生先算平均分,電腦亮出最後得分,過渡到教材第97頁的“你知道嗎?”學生再次算平均分。

  說明:求平均數,在生活中要根據情況靈活解決。

  四、總結

  《平均數》的說課稿範文(2)

  一、說教材分析

  首先我從教材分析說起,“平均數”作為統計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從屬於“統計與機率”的範疇。它是在學生學會了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會用條形統計圖(一個表示一個或多個單位)來表示統計的結果,以及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是藉助先總後平均分的意義透過計算得到的。但平均數的概念與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它既可以描述一組資料本身的總體情況,也可以作為不同資料比較的一個指標,它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僅讓學生達成求平均數的方法,那麼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在生活的作用。

  二、說學情分析

  (1)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儲備要求,一是統計的初步知識,二是平均分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生原來的知識中學過。

  (2)學生的能力結構分析:透過統計圖表和統計初步知識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有調查、統計的意識;而且,學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補少”使兩數相等的能力。

  學習目標:

  1、學生能結合例項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透過“移多補少”,使學生經歷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資料從不相等到相等的過程,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2、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求平均數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並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在練習題中點題達成目標。

  教學重點:

  是讓學生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以及在生活中(比較用)的意義,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和價值,掌握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是正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怎樣求平均數。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程新理念,我充分用老師引導—學生自出探究—形成知識鞏固與提高的教學主線,為學生的知識生產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我力求體現以內容定教法,教法為內容與學生服務的宗旨,力求體現教師引導、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並採用課件和說教同步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直觀明瞭的理解什麼是平均數和平均數的意義。透過鞏固與練習,加深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藉機滲透法制教育。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步:與學生對話,引出一項同學們喜歡的比賽活動,並用多媒體簡要介紹此項活動,然後提出問題引發認知衝突—怎樣比較男生和女生套的,使學生產生對平均數的需求。營造學習新知識的氛圍,引入平均數。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進行套圈比賽,每人投中的個數表示在條形統計圖上,要比較男生投得準一些還是女生投得準一些。由於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不等,所以比男、女生投中的總個數顯然不合理,比較最大數和最小數也不合理,因為一個人的水平不代表總體水平。在學生處於認知衝突的時候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自己提出應該求出男生與女生每人平均投中的個數才能比較。

  第二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新課程提倡學生的主導地位,老師的引導地位,使學生主動得探究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新知會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機械的。在學生產生了對平均數的需求之後,就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該如何求兩個隊的平均套中的個數,在學生討論後課件展示用“移多補少”方法。這裡要先讓學生多想,讓後多動手,老師在最後在採用課件演示“移多補少”這種方法,來求平均數。接下來在移蘋題目中,由於資料多,移動起來很不方便,因此要採用一種簡潔的辦法—引出平均數的算術演算法。這時倒回去算原來的男生和女生套圈比賽,結果和原來“移多補少”是一樣的,讓學生明白平均數的實質和演算法。透過這樣的教學,並反覆強調求平均數可以先總後分,就是先算總數後平均分(這裡強調為平均分成幾份,用除法),最終使學生學會怎麼求平均數。

  第三步:談話交流明晰平均數的概念。老師啟發學生平均每人套中7個數是每個人都實際套中7個嗎?在這裡透過用平均數與最大數和最小數比較,瞭解平均數是一個統計量,是用來表示一組資料集中程度的量,從而使學生一次感悟到平均數所代表的涵義。在此基礎上,教師順時引出這個平均數就是這幾個同學套中的平均個數,即平均數的概念。在小結了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之後,讓同學對兩個隊的平均數進行比較,從而得出其中一個班級的總體水平高一些,使學生意識到平均數可以比較好地反映一組資料的總體水平。

  第四步: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絡。數學來源於生活,目的還是為了應用於生活。教師出示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感覺平均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並會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在練習題中,我由淺入深的設計了幾道練習題,鞏固學生求平均數的方法,並在練習題中巧妙設定練習題引入我國森林的現狀,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激發學生愛護環境,保護森林的意識;此外設計的水深這個題目,是生活與理論的一次運用,既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又是學生透過知識瞭解生活,增強安全意識的一次運用。

  平均數並不只是一個數學問題,應用於生活之後,它還能反映很多社會問題,向我們傳遞很多資訊。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有關平均數的例子,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第五步:全課總結。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再次強調平均數的意義和求法。

  作業設計:

  自已歸納進幾次的測驗成績,算出平均成績。

  這個作業的設計,意在鞏固新學知識,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且簡單容易操作,同時讓學生再次感悟平均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平均數》的說課稿範文(3)

  《平均數》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數學第八冊第一單元“簡單的資料整理和求平均數”的內容。現在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和目標確定

  教材在“簡單的資料整理”之後編排了“平均數”這一課,可以看出平均數與統計知識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絡。可以說,平均數是統計知識中的一個資訊數,讓學生透過實驗、猜測、探究等活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對學生應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後學習複雜的統計知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課標明確指出“估算能力、統計機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為未來公民必備的常識。”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知識特點和學生認知能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瞭解平均數的意義。

  2、能結合簡單的統計表,解決一些與平均數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教法、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拫據這一基本理念和本課知識學生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因此我採用嘗試教學法為主。激勵、演示、遷移為輔的教學方法。學生採用觀察分析、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三、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採用淡話匯入,問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學過哪些帶有“數”這個字的數學知識,學生透過說發現數學真和“數”這個字聯絡緊密,於是設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數”這個字有聯絡的數學知識,它是什麼呢?老師想,同學們透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發現這個秘密。你們有信心嗎?本環節學生談的過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經驗的過程,啟用初步形成的數學思想,為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做知識上、方法上、情感上的準備。

  第二環節:實驗探究(分二步進行)

  第一步、動手實踐,感知均等。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將30個圓片透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數字6。學生充分活動後,小組彙報實驗過程時,請完成最快的一組到前面邊演示邊談談怎樣快又準的分均,從而滲透移多補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步:估計預測,探究解疑。問學生為什麼小明記住的數字個數不是最多9個,也不是最少的4個。到底數字幾比較合理呢?學生得出結論後,最好選擇有差異的兩個小組彙報並板書,在討論中達成共識。在肯定學生的方法後,讓學生看板書說想的過程。就求小明記住數字的個數,我們可以叫它什麼數呢?(板書:平均)讓學生再談談對平均數的理解?由此揭示課題,突破重點。本環節讓學生在實踐、猜測、探究中親歷親為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能力。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個人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在學生討論時,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使課堂教學在著眼發展,凸顯主體中進行。

  第三環節:應用擴充套件(分四個層次進行)

  1、列舉例項:生活中什麼地方你遇到過平均數?學生談完,教師出示一組平均數的資料。此題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絡。老師出示的資料,既開拓學生的視野,又對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起到緩解的作用。

  2、嘗試練習:出示例3,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後對照課本我檢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透過和自己的身高對比,以及猜測全縣四年級學生的身高為一組,推廣對全省以至於全國四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偽:深化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關注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透過課前瞭解自己家每月平均電費的支出,對學生進行節約能源教育。再結合第1題,唐山開展大課間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參加體育鍛煉的`教育。

  《平均數》的說課稿範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課時——《平均數》,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解讀。平均數是一個重要的刻畫資料集中趨勢的統計量。小學數學裡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資料的和除以這組資料的個數所得的商。我們既可以用它來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來進行不同組資料的比較,從而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用平均數表示一組資料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績等等。

  平均數是在第一學段已經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運算含義的基礎上教學的。與實驗教材相比,修訂教材對平均數的處理,更加突出其統計意義。透過“兩隊人數不同不能用總數比較”這一思維的矛盾,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進而發現運用平均數作比較的必要性。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學生實際,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掌握計算平均數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2、經歷求平均數的過程,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實際意義。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程標準對這一部分內容有著明確的要求:體會平均數的作用,能計算平均數,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因此教學重點確立為: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平均數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平均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透過計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個數據本身就是完全相同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這樣一個虛擬的數能夠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情況,四年級的學生正處於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於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理解起來還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學難點確立為: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有恰當的學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學手段。新課標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這一理念,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準備採用以下方法引導學生學習:

  1、教學中,我將透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過程。

  3、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透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方法,提高技能。

  4、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價值,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方法要依託教學資源支撐,透過教學活動去實現,教學活動又需要一定的程式來推進。接下來我向評委老師介紹我的教學流程。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充分提供給學生從是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會和運用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於是,我把本節課設計成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煉問題

  透過創設猴媽媽分桃子的情境,引導學生了解平均數和平均分的聯絡與區別,掌握移多補少、先和後分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初步感知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

  二、引導探究構建新知

  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包括兩個層次的教學,第一個層次是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即教學重點;第二層次是透過兩個組比賽成績的比較來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即教學難點。

  第一個層次的教學放手讓學生自學,在前面的匯入部分已經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學正好是個練習鞏固的過程。

  第二層次的教學是本節課難點所在,處理時分兩步走:人數相同和人數不同成績比較的方法。

  1、人數相同。先出示一個情景,男生和女生人數相同的情況下比較哪個隊的成績更好,引導學生可以用比總數方法,也可以用平均數的方法,為下個一個環節男生和女生人數不同的情況做一個鋪墊。這個過程,學生透過互相交流比較的方法,向他人展示自己想法,為下個環節制造一個認知衝突,同時瞭解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靈活性。

  2、人數不同

  在此基礎上,出示男女生兩個隊人數不同,不能用總數比較,製造這樣一個認知衝突,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數的作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進而發現用平均數比較的必要性,突破難點。

  三、鞏固練習反饋提高

  課堂練習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必要途徑,教師採用不同層次的練習的方法,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既鞏固複習所學知識,深化學生的認知體驗,拓展提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鞏固了所學知識,又覺得數學充滿趣味性,同時能夠學有所用,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知

  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的個性是客觀存在的,課堂活動的收益是各不相同的,課堂小結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有發散到聚合,知識點由點穿成線,由線織成網。透過學生的自我總結、互動交流,使本節課的重難點得到進一步的深華和提升,構建更加完整的數學模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鍛鍊口頭表達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

  最後來說說我的板書設計,好的板書設計是微型教案,便於學生紀錄和思考,我本節課板書力求重點突出,簡單明瞭。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的設計,由於時間短暫,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我將根據課堂實際地生成,適時調控。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各位評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