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上冊《製取氧氣》說課稿

九年級化學上冊《製取氧氣》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九年級化學上冊《製取氧氣》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化學上冊《製取氧氣》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氧氣的製取位於人教版新課標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課題三。學生學習本課的目標不光是簡單的掌握製取氧氣的原理和裝置,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實驗室製取氣體的研究思路,包括原理的研究,裝置的選擇,收集方法的選擇,操作過程等。從而能舉一反三,為後面二氧化碳的製取和氫氣的製取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在知識儲備方面,學生在上一次課剛剛學習了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在學習方法方面,學生初步學習了實驗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識和方法。總體來說,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的綜合應用還處於初級模仿階段。因此,學習本課的重點是氧氣的實驗室製法。難點是對催化劑、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學目標,首先知識與技能:練習儀器裝配的基本操作,瞭解催化劑、催化作用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透過探究性實驗,逐步學會利用實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方法。透過實驗、觀察等獲取資訊,提高分析、歸納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透過探究實驗,激發學習興趣,獲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態度。

  二、說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優選一定的教學方法,本節課將採用教師演示實驗與學生自主實驗學習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提高學生的素質。

  三、說教學過程

  這堂課我將分為:新課匯入,演示探究,分組實驗,鞏固練習四個步驟進行教學。

  新課引入

  首先,我會帶領學生一起回顧上節課所學的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接著我會向學生展示一張圖片---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提出問題:我們都知道,人是要呼吸氧氣才能存活的,太空中沒有氧氣,那宇航員呼吸所需的氧氣是哪裡來的呢?自然過渡到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問題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演示探究

  演示一:分別加熱MnO2,KClO3,MnO2和KClO3的混合物,然後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

  演示二:用兩個試管分別加入等體積的H2O2,向其中一個試管加入少量的MnO2,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觀察實驗現象。

  兩個演示實驗結束後,讓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討論,得出KClO3和H2O2都可以用於製取氧氣,而MnO2不能製取氧氣,但MnO2對製取氧氣有加速的作用。而這個加速作用,就是催化作用。從而到處二氧化錳是催化劑這一重要概念。至此,學生對催化劑就有了較為形象的理解。接著再繼續對催化劑與催化作用進行講解,本課的教學難點就得以突破。

  學生分組實驗

  透過讓學生透過加熱KMnO4製取氧氣,練習儀器裝配的基本操作。學生總結出實驗室用KMnO4製取氧氣的操作步驟,簡要的說就是七個字“查、裝、定、點、收、離、熄”。

  鞏固練習

  這一環節我會分為兩個部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

  課堂練習,我會根據本節課所學內容設計2~3道題目,回顧並鞏固所學知識。

  我也會佈置教材上的一些典型課後習題讓學生做,在瞭解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的同時,學生也能對本堂課的知識進行鞏固。

九年級化學上冊《製取氧氣》說課稿2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製取氧氣。該內容隸屬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我的說課內容包括四個方面: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

  在教材分析裡,首先說一下製取氧氣在課標中的解釋:它屬於一級主題,科學探究和身邊的化學物質下的二級主題,學習基本實驗技能和地球周圍的空氣。在教材的編寫順序上,前期有小學科學介紹過實驗室製取氧氣的簡單方法,上了初三學習化學後,進一步系統的學習了氧氣的主要性質,為本節課的進行做好鋪墊。

  學生在學完本節課內容後,應該初步掌握了氣體制取中如何選擇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的方法,進而為下一階段學習製取二氧化碳做準備。

  前期,學生已有的知識及能力是氧氣基本性質,基本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基本實驗操作。

  要想順利選擇出製取氧氣的儀器,還需要掌握的是:用什麼藥品能得到氧氣,以及對所學實驗儀器的熟練操作。

  經過課程學習,學生應該能初步掌握氣體制取裝置選擇依據,對實驗儀器的使用更加熟悉。

  氣體性質+儀器使用=氣體制取裝置選擇依據

  根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得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重點內容是關於氣體制取實驗裝置的學習,並總結出選擇裝置的一般方法,方便在第六單元二氧化碳製取學習中應用。

  難點是透過本節課對儀器裝置的探究學習,初步認識到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並且能在實驗中與他人交流討論,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以後的探究題目練習打好基礎。

  本節課總體的教學過程分為三部分。

  首先是複習氧氣的基本性質,引入新課。

  之後挖掘學生的興趣點:怎麼得到一瓶氧氣呢?進行氧氣製取的學習。

  最後總結歸納出氣體制取裝置選擇的一般方法。

  而在重點介紹的氣體制取過程中,又分為三步來學習:反應原理介紹,裝置儀器猜測,以及最後教師演示製取一瓶氧氣。

  下面進入整節課過程說明。

  透過圖片和ppt的複習,鞏固基礎,為下一步學習做好鋪墊。

  並且在回答問題過程中,有意識的要求學生用完整規範的語言來說明,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透過之前一系列性質實驗的演示,學生都對氧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想知道如何得到一瓶氧氣。

  這種條件下,以生活中例項介紹兩種生成氧氣的方法,透過對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條件的介紹,為一起選擇做鋪墊。

  在進行反應物介紹時候,就可以帶出儀器選擇方法了。對比兩種反應物狀態:一種固體,一種液體和反應條件:一種加熱,一種不加熱,得到兩套發生裝置。注意讓學生觀察他們搭建的儀器和ppt上的有什麼不同,訓練學生實驗觀察能力,並在此解釋一下棉花的作用。

  在複習氧氣密度和溶解性之後,根據氧氣性質特點,密度比空氣大,利用物理上學過的知識,學生很好理解氧氣應該沉在空氣下方,空氣從上方跑走,因此採用向上排空氣法。

  排水法,因為此前在吸入氣體和撥出氣體比較的實驗中已經介紹並親身嘗試過,所以難度也不大。

  在介紹完向上排空氣法,可以馬上追問學生,利用此種收集方法,你們怎麼能觀察到氧氣是否收集滿呢?並結合之前學習的氧氣助燃性,由此引出驗滿的操作。

  以上內容完成後,本節課重點部分已經可以算介紹完了,之後就是對製取氣體實驗過程中各個步驟的詳細解讀,學生進行語言表述訓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