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節人》說課稿範文

《竹節人》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竹節人》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竹節人》說課稿1

  說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豁、凜”等16個生字,理解“風靡、威風凜凜、別出心裁”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竹節人的製作方法、帶給人們的無限樂趣,讀懂“我”因為玩竹節人與老師之間發生的故事。

  3、懂得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

  說教學重點

  透過朗讀,瞭解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歸納文段的大意。

  說教學難點

  學習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採用恰當的閱讀方法。

  說教學方法

  總體上採用讀書指導法。確立學生在課堂的主人地位,教師採用確定閱讀範圍、出示閱讀練習、激發閱讀興趣等手段,儘量放手讓學生讀書,從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師生一起解決問題,完成教學目標。

  說教學過程

  一、談玩具匯入新課。因為課文字身就是講傳統玩具的,所以我確定以玩具為話題和學生交談,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匯入新課,水到渠成,沒有跳躍感。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初讀課文,透過多種方式掃除字詞障礙,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瞭解課文圍繞竹節人寫了哪些內容,並說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為下一步學習課文做好鋪墊。

  三、分小組探究學習。落實“懂得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這一教學目標,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小組選定自己的學習任務進行探究學習。我出示了下面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透過閱讀課文,用自己的閱讀方法來完成練習題。

  一組:寫出竹節人制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

  二組:體會竹節人給人們帶來的快樂,說給大家聽。

  三組:講一個有關老師和竹節人的故事。

  四、抓重點感悟語言。

  為了使學生深入體會語言特點,積累優美的語言,我設計了分析重點句子來體會語言特點,感悟語言魅力。透過“那一段時間,媽媽怪我總是把毛筆弄丟,而校門口賣毛筆的老頭則生意特別火。”這個句子明白作者運用的語言具有含蓄幽默的特點;“下課時,教室裡擺開場子,吸引了一圈黑腦袋,攢著觀戰,還跺腳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熱鬧。常要等老師進來,才知道已經上課,便一鬨作鳥獸散。”這個句子讓學生明白側面描寫的好處;“只見老師在他自己的辦公桌上,玩著剛才收去的竹節人。雙手在抽屜裡扯著線,嘴裡唸唸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一點兒也沒注意到我們在偷看。”這個句子從表面上看來是寫老師專心玩竹節人,而實際上是借這件事來說明竹節人對人的誘惑力之大。

  我在課堂上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放手讓學生去探究、討論、自讀自悟,學生在感受竹節人帶來歡樂的同時,體會了作者的語言特色,學會了用不同閱讀方法達到不同的閱讀目的,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竹節人》說課稿2

  一、說教材

  《竹節人》是統編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閱讀策略單元)的第一課,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有兩個:一是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二是寫生活體驗,試著表達自己的看法。

  《竹節人》是現代作家範錫林的作品。文章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作者兒時的一種玩具——竹節人。作者向我們詳細介紹竹節人的製作方法和竹節人給我們帶來的無限的樂趣,不但小孩子喜歡玩,大人也抵不住它的誘惑。

  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及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快速讀課文,找到相關內容,再仔細閱讀,達到閱讀目的。

  2.能概括故事情節,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對竹節人遊戲的喜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眷戀,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3.能講述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融入感情,表達看法。

  二、說教學重點

  1.透過學習“竹節人”的製作指南和教別人玩“鬥竹節人”遊戲的內容,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2.能講述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融入感情,表達看法。

  三、說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並能概括故事情節。

  四、說教法

  因為本課是策略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而且篇幅較長,教學本課時我緊扣導讀提示中的三個任務,嘗試著採用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體會閱讀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採用的閱讀方法也會不同。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作者對竹節人遊戲的喜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眷戀,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這篇課文,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2.這篇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

  【透過複習上節課所學知識,為深入學習課文做鋪墊。】

  二、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課文導讀中提到的三個任務是什麼?

  根據閱讀策略,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完成表格。

  【因為本單元的閱讀策略是“有目的地閱讀”,為了減少無關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對閱讀的干擾,提高閱讀效率。所以我首先明確三個閱讀任務,讓學生帶著不同的任務去閱讀,使閱讀真正達到高效。】

  2.研讀課文

  任務一

  (1)思考:竹節人是怎樣製作的呢?

  (課件出示:竹節人制作指南,師生共同完成。)

  播放影片(竹節人的製作過程)

  細讀課文第8、9兩個自然段,說說竹節人怎麼玩,找出關鍵詞語讀一讀。

  【第一個任務偏重於實用,需要從課文中提取關鍵資訊來完成,所以我安排了製作指南的設計,也播放了竹節人制作過程的影片,還讓學生上臺展示竹節人怎麼玩,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能很快掌握竹節人的製作方法和玩法。 】

  任務二

  (1)學習第11--15自然段,思考:竹節人有趣在哪?

  (3)仔細閱讀課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採用了什麼寫作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4)反覆閱讀課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運用了什麼寫作方法?作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第二個任務偏重於體驗,需要從字裡行間去體會、感受竹節人帶給大家的樂趣,所以我指導學生抓關鍵詞句、展開想象、反覆朗讀,還原當時大家玩竹節人的'熱鬧場景,感受玩竹節人的樂趣。】

  任務三

  請同學們瀏覽閱讀課文20—29自然段。

  (1)思考:老師把“竹節人”沒收後,怎麼做的?你怎麼看待老師的行為?

  (2)引導學生關注老師沒收玩具、玩玩具的內容,重點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運用複述的方法完整講述這個故事。

  【第三個任務偏重於敘事,需要把握住事情的前因後果和細節去講述故事,所以我引導學生關注老師沒收玩具、玩玩具的內容,重點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運用複述的方法完整講述這個故事。】

  三、拓展延伸

  類文閱讀:《社戲》(節選)

  1.文中出現的戲劇中的角有

  2.“我”為什麼怕老旦,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指導學生“以文帶文”,引導學生學習並掌握基本的閱讀策略——有目的地閱讀,形成運用閱讀策略的意識,成為積極的閱讀者。】

  四、鞏固延伸,作業設計。

  1.仿照課文中描寫學生、老師玩竹節人入迷時的情景,寫一寫生活中類似的情景。

  2.推薦閱讀範錫林的《幼年的故事》。

  【拓寬作業渠道,明確本單元的另一個語文要素——寫生活體驗,試著表達自己的看法。】

  五、板書設計

  9.竹節人

  製作

  樂趣懷念童年

  故事

  以上僅是我對這節課的初步設想,當然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會因勢利導、隨機應變,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預設與生成共精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