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說課稿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是初三年級思想政治課教材第九課的第二框內容。本課圍繞“公民在婚姻家庭關係中的權利與義務”,闡述了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權利、結婚必須符合法定條件和履行法定手續;在家庭成員中,父母與子女之間有法定的權利義務關係等問題。這些問題有的雖然距離中學生的生活比較遠,但是恰恰是任何人都不能迴避的。能否建立起民主和睦的家庭關係,不僅關係到個人的幸福,還直接影響到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社會的穩定。因此,讓學生了解公民在婚姻家庭關係中的權利和義務,從小樹立法制觀念十分必要。所以,本課是“公民與法律”板塊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全書中佔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子女對父母的義務”。

  因為這一問題最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許多孩子被視為“小皇帝”、“小太陽”,備受父母及親屬們的關懷,甚至溺愛。因此培養教育他們具有孝敬父母和長輩的優良品質,反對不尊敬父母,甚至虐待、遺棄父母等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外,這一問題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明確要求開展家庭美德教育,透過“子女對父母的義務”這一總是的教學,使子女切實發行贍養扶助父母和老人的義務,對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十分重要。

  本課的難點是:“父母對子女有撫養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是無條件的,而對成年子女的撫養是有條件的;未成年的中學生沒有經濟來源,他們普遍認為贍養扶助父母是將來的事情。對於上述問題,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要教育他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父母的撫養,並自覺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會有一定的難度。

  3、本課的特點:

  每個學生都生活在家庭中,學生根據自己家庭實際情況,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本課的觀點,而且本課也以事例見長,透過大量列舉活生生的例子加深學生對權利與義務的瞭解與認識。

  4、本課的側重點:

  本課的側重點在於理論知識和現實事例同在,透過鮮活的事例,使學生容易接受相關的知識和觀點。

  5、本課的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我將本課內容的教學目標確定為3個方面。認知目標:透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懂得父母或子女未履行家庭關係中法定義務的,要受到道德譴責,要承擔法律責任;父母有撫養、教育和保護未成年子女之間的義務。情感目標:透過教學,使學生認識父母為培養教育子女花費了許多心血,應當銘記父母養育之恩,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公民。能力目標:透過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夠初步運用法律知識觀察、辨別家庭關係中各種現象的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1、教學模式:中學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和問題導學法的教學模式。

  2、教學流程圖:

  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教師根據情境和教材提出一些問題→學生對所給情境進行討論、發言→教師和學生得出結論

  3、理論依據:馬克思認為,人是具有能動性的,所以人不是教育的消極產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力,而不能把學生看作是被“塑造”的消極客體。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必須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不僅符合瑞士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結構主義”理論,也符合美國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結構主義認為,教育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教師的作用是指導者、輔助者、協作者,學生才是教育過程的真正主體,所有教育活動都是圍繞學生為中心進行的。當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探索、思考離不開教師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學設計,更離不開協作學習過程教師畫龍點睛的引導。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深入發掘教材的內涵,提煉重點和難點,精心地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足夠的、容易被接受的“情境”,喚起學生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或表象,從而使學生能夠利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當前學到的新知識。

  3、知識點銜接:

  (1)匯入新課:

  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和啟用學生知識體系為匯入新課的指導思想,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儘快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

  透過“材料1”的討論,來引出“父母與子女關係包括的內容”;通過出示“材料2”和“材料3”,來得出“父母與子女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然後讓學生談談他們親身感受的最深最難忘的幾件事,如可以讓學生談談“父母關心自己生活和健康的最難忘的幾件事”,“父母對自己進行教育,感受最深的幾件事”等等,使他們動情,從而真正體會到父母撫養、教育和保護子女的艱辛和一片苦心。同時教育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父母的撫養和教育保護。透過“材料4”,來引入子女對父母的義務;透過討論“父母有經濟收入不必贍養”、“不與父母住在一起無法撫助”、“父母傷害了我們的感情和身心健康,我們不願意贍養他們”、“父母沒有對自己盡撫養教育的義務,現在我們也不盡贍養義務”“我們是中學生,沒有經濟來源,贍養扶助父母是長大以後的事”等,使學生明白,子女對父母的贍養扶助,包括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安慰三個方面,並且是法定的義務。

  (3)小結:

  三、學法設計:

  1、學情設計:

  目前的中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生活中,他們受到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多方面家庭成員的關心愛護。許多人習慣於接受來自別人的愛,而不習慣去幫助別人。但是,學生比較喜歡聽“故事”,容易接受和記住教師所舉的“例項”,而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比較難於接受。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重事例、輕理論”的現實情況。初三年級學生經過了八年義務教育,具有了一定的同化新知識的知識體系和對事物進行抽象思維的能力,而且他們每個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這就可以去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掘他們的潛在力量,來活躍課堂。

  2、學法指導: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搜集有效資訊,使用這些資訊來同化新知識,並將新知識放置在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適當位置。

  3、師生關係:師生關係是平等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進行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觀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