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 圖形修改

江蘇省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 圖形修改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江蘇省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 圖形修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教材:

  《圖形修改》是江蘇省小學資訊科技教材中的一課。本課屬於圖形處理中的重要內容,既複習了工具的使用,圖形的著色,又為圖形的製作學習作了鋪墊。本課介紹了使用“橡皮”、“裁剪”、“選定”和“放大鏡”等繪圖工具來修改圖形的方法。我個人認為本課教材內容相對比較陳舊,很難適應學生學習實際的需要。所以我對教材進行了再度開發。

  我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

  掌握使用“橡皮”、“裁剪”、“選定”和“放大鏡”等繪圖工具來修改圖形的方法。

  能力目標:

  以具體的任務為外驅力,透過學生個體的自主探究和相互間的協作學習來提高主體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精益求精的好習慣;滲透環保意識。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1、使用修改工具時要注意設定的背景色與畫圖區內的背景顏色是否相一致。

  2、使用放大鏡工具修改圖形的細微之處。

  教學難點:

  1、懂得對不同的圖形選擇適當的修改方法。

  說學生:

  四年級小學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徵:好玩、好問、好奇,他們對理論性強的知識點不易理解,對具體的操作較容易接受,對通俗易懂的語言比較容易理解。在這之前,他們已經學會“畫圖”軟體裡的一些基本繪圖工具,並能自己畫出一些簡單的圖案來。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注意教學的趣味性、可操作性,以便充分培養、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學生的自學、互助為主。鼓勵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感受到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說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要方法恰當,才會有效。基於以上思考,我主要擬採用情境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等,以解決生活模擬情境為線索,融入到本課知識點教學中,利用建構主義的理論,建立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習。

  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於方法和能力的知識。這堂課我主要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培養協作交流的習慣。提供多層面的自主學習方式,方式有:1、知識遷移,2、藉助教材,3、藉助學習課件,4、請教他人。同時協作交流時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期待。

  說媒體:蘇亞星教學網、flash課件和需要修改的圖片

  說過程:

  一、情境匯入、提示課題

  同學們,上次我們精心設計了一幢大樓,多漂亮啊!(課件展示)可是有同學卻總是喜歡對著牆踢球,在牆上亂塗,慢慢地出現了許多汙點,漂不漂亮了?工人叔叔那麼辛苦,卻被弄髒了,現在我們可以怎麼辦呢?

  今天,就讓我們當一回美容師,把這些小汙點去掉,幫教學樓找回原來的亮麗色彩!好不好!

  提示課題:圖形的修改。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巧妙設計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缺憾,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從而樂學。

  二、提出任務,激發興趣

  1、開啟有大汙點的大樓圖。尋問學生,你打算怎麼把汙點去掉呢?由於以前學過初步的橡皮擦除知識,學生自然會知道使用橡皮工具。

  2、肯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思考,汙點這麼大,擦起來了肯定要很多時間,有沒有簡單一點的方法呢?猜一猜可以用工具欄中的.哪個工具,自主探究兩分鐘。

  下面的教學,我預先設計了兩套教學方案:

  方案一:如果有部分學生能探究出方法,我將讓學生概括出操作的步驟,最後,我用課件呈現出對學生方法的歸納。(顯示步驟)

  如果沒有學生能探究出,我將進行下一個方案,總之,我儘可能地擴大學生的探究視野,讓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而非執行者,基於我個人的教學經驗,我將著重於第二個方案的介紹。

  方案二:

  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合作之前提出要求:

  1、個人依靠老師提供的學習步驟探究三分鐘。

  2、兩分鐘後,需要幫助的同學舉手

  3、會了的同學當小老師,去幫助舉手的同學

  教師巡迴指導幫助分工,並對學習小組中出現的偏差隨時予以糾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學習者、協作者的身份加入到各學習小組中。

  設計意圖:小組協作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一種方法,但我覺得還有一個怎麼用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與自主學習存在著矛盾。比如:有的同學他雖然不會,但是他不希望馬上有人來教他,而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技能或知識。所以我先讓學生探究兩分鐘,需要幫助再請教別人。

  (課件)第一種方法:

  1、選中“選定”工具。

  2、在汙點外拖動出需要去除圖形多餘部分的一個長方形區域。

  3、單擊“編輯(E)”選單中的“清除選定區域(L)”命令。

  4、用“噴塗”工具塗色。

  第二種方法:

  1、選中“裁剪”工具。

  2、在汙點外拖動出需要去除圖形多餘部分的一個不規則的區域。

  3、單擊“編輯(E)”選單中的“清除選定區域(L)”命令。

  4、用“噴塗”工具塗色。

  探究完學生彙報交流,說一說你選擇了哪一種方法,為什麼選擇它。透過這一環節,學生可以知道根據不同的圖形選擇合適的方法。從而尊重學生的個性。

  三、設定懸念,學習重點

  1、老師看了同學們這麼愛乾淨,幫助樓房去除汙點,我也忍不住要試一試了。螢幕廣播,擦除汙點,擦除之前,先使背景色和畫圖區的背景顏色一致,然後擦除。學生會驚訝於我不需要塗色就可以修改圖形。本環節透過設定認知上的衝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繼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細心的同學會發現我在擦除之前使背景色和畫圖區的背景顏色一致,於是他們透過觀察就解決了問題。如果沒有同學找出辦法,我將再演示一遍,同時提醒他們仔細觀察,培養他們仔細觀察的習慣。

  2、讓學生來說一說先使背景色和畫圖區的背景顏色一致的好處。讓他們從心理需要,把這一重點知識融入到他們的知識體系和行動中。

  四、練習鞏固、體驗樂趣

  提供給學生多個需要擦除汙點的圖片,自己選擇喜歡的方法(橡皮、選定、裁剪)進行修改。

  告訴學生,現在就讓我們當一回美容師吧!

  五、創設情境,引導學習放大鏡工具。

  1、汙點消失了,小明卻發現還是有同學在牆上玩耍,他心裡很著急,但他是個聰明的孩子,於是他設計了一個環保標誌,來提醒大家,可他塗上顏色後,卻發現怎麼塗都只能塗三種顏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有沒有同學來幫助他。在教彩色世界時,學生就會發現如果不封閉圖形填充的顏色就會外溢。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說有地方沒封閉。那麼在哪裡呢?圖形太小,我們可以怎麼把它放大呢?學生就會就會想到放大鏡工具,怎麼用放大鏡工具來修改圖形呢?

  2、小組合作探究,要求如第二環節。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問題情景,在已有知識技能的同時,將新舊知識經驗形成整體一貫的知識體系。

  3、彙報方法。學生總結得出步驟。

  六、設計環保標誌並評價,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小明,你想用什麼環保標誌來提醒大家呢?小組交流,個人獨立完成。

  資訊科技教學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學會使用技術,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運用技術進行創作,感受資訊文化。

  2、完成後評價交流。

  a、在小組中對作品進行自評,說一說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然後進行互評,講一講哪些方面需要改進,接著根據你認為合理的意見進行修改。完成好後組長組織推薦作品向全班同學展示。

  b、教師對作品充分肯定,告訴學生,同學們設計的環保標誌都很優秀。我將把這些作品上傳到網路上,爭取更多的人的意見,讓更多的人來欣賞、評價。

  設計意圖:基於網路的開放性、互動性,評價的方式多元化,從狹隘走向廣闊,傳統的評價侷限於課堂,我這裡的評價既多樣化,又結合了計算機的特點提出網路評價,拓展了評價的時空,同時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網路意識。

  七:小結

  1、拿著你設計的環保標誌,你會對在牆邊玩耍的同學說些什麼呢?在這裡整合語文學科。讓學生進行語言交際的訓練,並滲透環保意識。

  2、這一課,你都學會了什麼本領,在今後的生活中,你將如何用這些本領呢?

  讓學生把學會的知識通用到生活中去,與生活經驗相聯絡,體現了資訊科技的實用性。

  說小結:

  在設計本堂課中,我用了以下幾個思想:

  1、課程整合,本課整合了語文、資訊科技和思想品德(環保教育)三大學科,同時注意了資訊科技教育知識的內部整合。

  2、情景與任務驅動的融合。在每一個任務丟擲的時候,都創設了情境,而所有的情境都圍繞著環保這一主題,從汙點到環保標誌的設計,既解決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又學到了知識與技能。

  3、拓寬評價方法,我引入了網路評價,體現了網路的優勢。

  4、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並且透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等),獲取資訊,掌握操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