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說課稿範文

《贈汪倫》說課稿範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贈汪倫》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贈汪倫》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課是聾語文教材第十七冊17課中古詩兩首中的一首:古詩主要描寫了汪倫送別李白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這首詩好學易懂。學會學習是人自我發展的一項重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提高對高年級的聾生極為重要,同時高年級聾生有一定的綜合學習能力的基礎。教學設想:課前給予任務,讓學生運用網路查資料的方式完成預習任務,並要求學生請老師幫助把學習的內容製作成PPT,在課堂上展示,在展示中讓學生透過評價學會正確地介紹,在預習展示的過程感悟掌握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說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上網查資料,瞭解作者及《贈汪倫》的寫作背景,自學 “將、欲、忽、聞、踏歌、深、及”等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詩句的意思。

  2. 能力目標:全班分成兩小組合作完成本首詩的學習,對照目標,在老師的幫助下製作幻燈片,展示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資訊科技能力。在過程理解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

  3.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人與汪倫的深情厚意。

  三、說重點、難點:

  1.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2.理解“桃花潭花深千,不及汪倫送我情”

  四、說過程:

  (一)、齊讀古詩,匯入新課

  簡明扼要,直接進入課文。

  (二)、出示任務,明確目標

  讓學生回顧學習任務(瞭解作者,瞭解寫作背景,理解詩詞句的意思,理解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感情,學習這首詩的啟發,)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

  高年級聾生具有一定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在學習上應注重學法指導,所以在課的開始直接以方法進入,以方法為線索,進入學習。

  (三)對照任務,展示成果

  課前讓學生圍繞任務,做了大量的預習工作,讓學生上網查資料,完成學習任務,製作PPT,這部分主要讓學生把預習成果展示出來,利用PPT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學習成果。

  班上十名學生分兩大組分別展示,面向全體,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透過比較對照完成對古詩的再學習。在過程中提醒學生怎樣介紹,展示的同學注意:

  1.表達清楚,使人看得明白。

  2.手語優美。

  下面看的同學注意:

  1認真看別人說話,明白別人說話內容。

  2發現問題,及時補充。

  在過程中讓學生評價,透過評價讓學生明確正確的介紹和聽的.同學要認真看別人的發言並能理解並勇於提出問題。

  在這樣的過程中透過關注介紹的內容,關注介紹、觀看的方式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學會評價,學會學習。

  最後師生討論方式突出本課的難點,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在展示的過程讓學生說說對本詩的感悟,讓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突出課文難點。

  (四)、總結提升,掌握方法

  再問我們如何學習古詩?要完成哪些任務?再次回顧總結方法,讓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本課的學習任務,理解掌握學習古詩基本方法。讓學生把握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五)、圍繞任務,檢查所學

  (一)填空。

  《贈汪倫》是()代詩人()寫的送給()。詩人在詩中描寫了(),表現了()感情。

  (二)解釋字詞的意思。

  贈: 將: 欲: 忽: 聞: 不及:

  (三)默寫古詩並解釋最後兩句詩的意思。

  這部分檢查主要檢測學生的知識目標掌握情況。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瞭解,也形成一個反饋,讓教師更清楚地掌握學生的知識狀況。

  (六)、發放評價表,反思學習

  評價表分成六部分內容:準備充分、手語優美、表達清楚,使人看得明白、認真看別人說話,明白別人說話內容、主動發現問題,積極發言、完成學習任務,透過他評,自評,師評的形式進行評價,讓學生對本節課自己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在今後的學習有改進。

  《贈汪倫》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詩中的李白和汪倫,桃花潭水和踏歌聲,將欲行和送我情,組成了一幅聲色並茂,景象俱佳的滿意畫。輕舟欲行,踏歌聲起,主客兩依依。這是何等誠摯而感人的送別!我想孩子們在讀這首詩的時間,肯定會表現出本身能感觸到的畫面或場景,肯定會與李白一起偕行……孩子們在讀詩時,大概,會被這份千古絕唱的情誼所衝動。大概,孩子們會對“桃花潭水深千尺”滿盈嚮往,卻對“不及汪倫送我情”感觸難以置信。但作為新世紀的門生對付李白汪倫情誼的明白和感悟一定是差另外。因而,怎樣讓這時空交織的昔人和今人在“情誼”這個主題上,捉住情緒這個切入點是本課的要害。

  二、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新課標》對第一學段的詩詞教學的要求是“誦讀兒歌、童謠或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古代詩詞語言精美,生動,教學時切忌逐字逐句串講支解。本設計有效利用音樂、誦讀、想象、媒體教學等手段,抓住“情感”這一主線,讓學生透過自讀自悟,藉助想象、入境悟情,從而領悟詩意,體驗詩情,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1、知識能力:

  學會“贈、汪、倫、乘、舟、欲、踏、潭”8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方法:

  學會想象詩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3、情感態度:

  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情味,在反覆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李白和汪倫分別時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聚散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句,並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這節課我運用下面的教學方法:

  1、想象入境法。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促使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

  2、熟讀成誦法。

  “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古詩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部分,因此古詩教學讀是基礎,悟是關鍵,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從這個意義上講,古詩教學就是讀悟教學,就是知識的理解,情感的共鳴,審美的感悟。

  3、聯絡擴充法。

  教材定位從題材走向素材。精讀一首,帶讀幾篇,豐富其文化底蘊。我在學生學會《贈汪倫》一詩的基礎上,出示了一組送別詩形成了一個知識組塊,再一次體會古人對友情的重視,對朋友的珍視。同時也讓孩子們對古詩有一個新的認識,激起他們對古詩的興趣。

  四、說教學過程

  1、由詩匯入,更進一步瞭解李白,引發學詩熱情。

  2、初讀古詩,整體感知。故事──十里桃花萬家酒家等的生動內容,使學生知背景,臨其境,讀準字音、熟記生字,感知古詩大意。

  3、品詩情,明畫意。讀悟的基本思路應是語感——文感——情感——美感。在這個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在帶有情境的讀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感受和再現作者的情思。

  4、遷移延伸,拓展誦讀。

  透過一篇帶動多篇,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挖掘了詩的文化底蘊。

  反思課堂:

  我所盼望的是孩子們能與文真相擁相融,但講授後看來那是一廂甘心。一是受我的本領技能制約:缺少李白乘舟將欲行的畫面,缺少踏歌的影片影象,如允許以讓汪倫和我們平凡的相送方法有個直觀的比力,也能讓孩子們明白李白為何而衝動。別的大概是時隔太甚長遠,大概如今的門生養尊處優慣了,沒法體驗,大概說很難了解比山高,比海深的交誼(這些也是我給本身找的捏詞)。只能說是門生們淺條理地感覺到了墨客李白其時的心境,朗讀乍聽之下還可以,但細品下,流於情勢,沒能有感而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