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必修三說課稿範文

高中數學必修三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數學必修三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數學必修三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數學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機率3。2節的《古典概型》第1課時。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價等五大版塊進行介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古典概型是高中數學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機率3。2節的內容,是在學習隨機事件的機率之後,但還未學習排列組合的情況下教學的。古典概型是一種理想的數學模型,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機率模型。它有利於理解機率的概念和計算一些事件的機率,有利於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學好古典概型可以為機率的學習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機率計算公式。

  ②會用列舉法、樹形圖等計算古典概型的機率。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對現實生活中古典概型問題的探究,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②透過模擬試驗,感知應用數字解決問題的方法,自覺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數學的探究活動,加強課堂數學交流,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古典概型的含義及其機率的計算公式。

  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試驗是否為古典概型,會用列舉法、樹形圖等計算包含A的基本事件個數及總的基本事件個數。

  二、學情分析

  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機率的意義,機率的基本性質,知道了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機率加法公式。

  但學生基礎知識還比較薄弱,基本技能不紮實。同時,對知識與實踐的聯絡運用能力較弱,對數學的歸納、概括的提煉能力不足,同時在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方面有待提高。

  三、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採用引導發現法,透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學法:透過“試驗觀察——思考探究——歸納總結”,體會到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下面分別從“創設情境>引出概念>公式推導>典例分析>課堂小結>”等五個教學環節分別進行闡述。

  (一)創設情境

  老師佈置學生分組實驗,並提出2個問題;學生實驗並回答問題。

  (1)學生重複多次進行下面兩個模擬試驗。

  ①擲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

  ②擲一枚質地均勻的骰子。

  (2)根據試驗結果,分析下列問題:

  ①這兩個試驗出現的結果分別有幾個?

  ②結果之間都有什麼特點?

  試驗一試驗二

  試驗材料硬幣質地是均勻的骰子質地是均勻的

  試驗結果“正面朝上”“反面朝上”“1點”、“2點”、“3點”、“4點”、“5點”、“6點”。

  結果關係

  兩種隨機事件的可能性相等,即它們的機率都是六種隨機事件的可能性相等,即它們的機率都是……

  [設計意圖]:

  (1)以貼近生活的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透過試驗探究和觀察類比,找出共性,總結歸納出基本事件的特點。2個問題,學生討論回答;師生共同歸納基本事件的概念;再透過兩個練習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我們把類似上述試驗中得出的隨機事件稱為基本事件,它是試驗的每一個可能的結果。基本事件有如下的兩個特點:

  ①(互斥性)任何兩個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②(可表性)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即時練習:

  ①擲骰子試驗中,“出現偶數點”由哪些基本事件組成?(2點、4點、6點)

  ②擲骰子試驗中,“出現點數不大於3”由哪些基本事件組成?(1點、2點、3點)

  [設計意圖]:

  1、透過對上述試驗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生自主歸納概括的能力。

  2、即時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基本事件概念的理解。

  (二)引出概念

  例1:從字母a,b,c,d中任意取出兩個不同字母的試驗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解:所求的基本事件共有6個。

  除列舉外,我們還可透過畫樹形圖列出基本事件。

  [注意事項]:

  ①列舉基本事件要做到不重不漏;

  ②計算基本事件個數的常用方法有樹形圖、列表法等。

  [設計意圖]:

  透過例子,讓學生對基本事件有更深的理解,尤其瞭解求基本事件個數的常用方法,例1也是為引出古典概型的概念作鋪墊。

  共同特點,師生總結得出古典概。

  提煉概念: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共同特點:

  (1)(有限性)試驗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個。

  (2)(等可能性)每個基本事件出現的可能性相等。

  我們將具有這兩個特點的機率模型稱為古典機率概型,簡稱古典概型。思考,教師問,學生答:

  (1)試驗一個燈泡的壽命,屬於古典概型嗎?答:不是,因為試驗的所有可能結果數是無限的。

  (2)隨機地射擊試驗,結果只有有限個:0環,1環,2環…10環,這是古典概型嗎?答:不是,擊中每個環數的可能性不相等。

  [設計意圖]:

  透過例題,讓學生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從而引出古典概型的概念,以兩條思考題,加深對古典概型的兩個特徵的理解。

  (三)公式推導

  思考: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現的機率是多少?隨機事件出現的機率如何計算?

  (1)擲一枚硬幣,出現“正面朝上”的機率。

  (2)擲一枚骰子,出現“偶數點“的機率。

  由以上兩個模擬試驗,對於古典概型,任何事件的機率為: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

  P(A)=基本事件的總數[設計意圖]:

  讓學生帶著問題,在討論探究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感受由特殊性演變到一般性,從而得出結論。體現了新課改中把課堂還給學生,提倡自主學習的新理念。

  學生解答練習,並討論總結古典概型的機率公式的步驟1、擲骰子試驗中,出現點數大於4的機率是多少?

  2、例1中,出現字母“d”的機率是多少?

  計算古典概型機率的步驟:

  1、判斷是否古典概型。

  2、計算基本事件的總數n,以及A事件個數m3、代入公式p(A)?

  [設計意圖]:

  透過對機率公式的簡單應用,加深學生對機率公式的理解和記憶,並透過應用總結歸納出應用該公式的步驟,便於後面的使用。

  (四)典例分析

  例2、單選題是標準化考試中常用的題型,一般是從A,B,C,D四個選項中選擇一個正確答案。如果考生掌握了考察的內容,他可以選擇唯一正確的答案。假設考生不會做,他隨機的選擇一個答案,問他答對的機率是多少?

  本例2在何種情況下才能看作是古典概型?

  20條單選題,某同學做對了17條,他是隨機選擇的可能性大,還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識的可能性大?

  探究:在標準化考試中既有單選題又有多選題,多選題是從A,B,C,D四個選項中選出所有正確的答案,同學們可能有一種感覺,如果不知道正確答案,多選題更難猜對,這是為什麼?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值得提醒的是,僅在古典概型的情況下才能使用該公式求機率。透過對例2的變式思考與探究,進一步突破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加深對機率公式的理解。也讓學生了解到實際生活的一些事情可以用數學的知識科學地解析,從而體驗到機率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學生自主解答並展示各種解題方法,教師適當點評。

  (1)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結果?

  (2)其中向上的點數之和是5的結果有多少種?

  (3)向上的點數之和是5的機率是多少?

  [設計意圖]:

  透過引導學生用樹形圖、列表法等求基本事件個數,體驗數形結合的重要性,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B、C、D、E五名比賽侯選人中,任選兩人參加比賽,列出所有的基本事件。

  (2)同時擲兩枚質地均勻的硬幣,出現“一正一反”的機率是多少?

  [設計意圖]:

  透過鞏固練習,加深對古典概型的概念理解,熟練應用古典概型機率公式計算一些隨機事件的機率。

  本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①任何兩個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②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2、古典概型

  ①試驗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個。

  ②每個基本事件出現的可能性相等3、機率公式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P(A)。

  [設計意圖]:

  透過學生自己對本節內容的回顧與小結,使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六)作業佈置

  課本P134習題3。2A組第4

  (七)板書設計:

  五、教學評價

  本節課的教學透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並概括歸納得出古典概型的概念,以問題的形式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典概型的兩個特點;再透過學生觀察類比推匯出古典概型的機率計算公式。這一過程能夠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難點在於求公式中基本事件的個數,教師鼓勵學生多嘗試樹形圖、列表等方法,以突破重點。整個教學均按教學設計的流程順利進步,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性高。

  高中數學必修三說課稿2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課時安排為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為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我們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是統計,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對統計的相關知識作了大致的瞭解。本節課我們要繼續探討的是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它為接下來要學習的兩個變數的線性相關打下基礎。這是一個與現實實際生活聯絡很緊密的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使學生認識到在現實世界中存在不能用函式模型描述的變數關係,從而體會研究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的重要性。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透過收集現實問題中兩個有關聯變數的資料直觀認識變數間的相關關係;②利用散點圖直觀認識兩個變數之間的線性關係;

  難點:①變數之間相關關係的理解;②作散點圖和理解兩個變數的正相關和負相關。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透過收集現實問題中兩個有關聯變數的資料認識變數間的相關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明確事物間的相互聯絡。認識現實生活中變數間除了存在確定的關係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確定性的相關關係,並利用散點圖直觀體會這種相關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事物之間相關關係的瞭解,讓學生們認識到現實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絡的辯證法思想。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法上,我採用“問答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2、教學手段: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㈠問題引出:

  請同學們如實填寫下表(在空格中打“√”)

  然後回答如下問題:①“你的數學成績對你的物理成績有無影響?”②“如果你的數學成績好,那麼你的物理成績也不會太差,如果你的數學成績差,那麼你的物理成績也不會太好。”對你來說,是這樣嗎?同意這種說法的同學請舉手。

  根據同學們回答的結果,讓學生討論: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數學成績和物理成績存在某種關係。(似乎就是數學好的,物理也好;數學差的,物理也差,但又不全對。)教師總結如下:

  物理成績和數學成績是兩個變數,從經驗看,由於物理學習要用到比較多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數學成績的高低對物理成績的高低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決非唯一因素,還有其它因素,如圖所示(幻燈片給出):

  因此,不能透過一個人的數學成績是多少就準確地斷定他的物理成績能達到多少。但這兩個變數是有一定關係的,它們之間是一種不確定性的關係。如何透過數學成績的結果對物理成績進行合理估計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設計意圖」透過對身邊事例的分析,引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主要內容,由此可以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㈡探究新知

  ⒈概念形成

  教師提問:“像剛才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是否還有?”學生們思考之後,請幾位同學就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老師就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分析,然後由老師總結得出相關關係的概念。[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可能是確定的關係(如:函式關係),或非確定性關係。當自變數取值一定時,因變數也確定,則為確定關係;當自變數取值一定時,因變數帶有隨機性,這種變數之間的關係稱為相關關係。相關關係是一種非確定性關係。]

  「設計意圖」從現實生活入手,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概念,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來。

  ⒉探究線性相關關係和其他相關關係

  「課件展示」

  例1在一次對人體脂肪和年齡關係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組樣本資料:

  問題:針對於上述資料所提供的資訊,你認為人體的脂肪含量與年齡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教師特別向學生強調在研究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係時,必須從散點圖入手(向學生介紹什麼是散點圖)。並且引導學生從散點圖上可以得出如下規律:(幻燈片給出)

  ①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函式曲線上,那麼變數之間具有函式關係(確定性關係);②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函式曲線的附近,那麼變數之間具有相關關係(不確定性關係);③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直線附近,那麼變數之間具有線性相關關係(不確定性關係)。

  「設計意圖」透過對這個典型事例的分析,向學生們介紹什麼是散點圖,並總結出如何從散點圖上判斷變數之間關係的規律。

  下面我們用TI圖形計算器作出這兩個變數的散點圖。

  學生實驗:先把資料中成對出現的兩個數分別作為橫座標、縱座標,把資料輸入到表格當中(第一列橫座標、第二列縱座標);然後,用TI圖形計算器作散點圖:

  [引導學生觀察作出的散點圖,體會現實生活中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存在著不確定性。散點圖中的散點並不在一條直線上,只是分佈在一條直線的周圍,即為線性相關關係。]

  「設計意圖」透過實驗讓學生們感受散點圖的主要形成過程,並由此引出線性相關關係。為後面迴歸直線和迴歸直線方程的學習做好鋪墊。

  「課件展示」四組資料,請學生作出散點圖,並觀察每組資料的特點。

  根據四組資料,學生作出四個散點圖。

  透過學生討論、交流、用TI圖形計算器展示、對比自己作出的散點圖,我們引出線性相關關係,正負相關關係的概念。

  「設計意圖」及時鞏固知識,學生透過親自動手作散點圖,並交流討論,進一步加深對散點圖的理解,並由此引出正負相關關係的概念,突破難點。

  ㈢例題講解,深化認識

  「課件展示」

  例2一般說來,一個人的身高越高,他的人就越大,相應地,他的右手一拃長就越長,因此,人的身高與右手一拃長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為了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我們收集了北京市某中學2003年高三年級96名學生的身高與右手一拃長的資料如下表。

  (1)根據上表中的資料,製成散點圖。你能從散點圖中發現身高與右手一拃長之間的近似關係嗎?

  (2)如果近似成線性關係,請畫出一條直線來近似地表示這種線性關係。

  (3)如果一個學生的身高是188cm,你能估計他的一拃大概有多長嗎?

  「設計意圖」這個例子很容易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由此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透過對這道題的解答,使對前面知識的認識更加牢固。

  ㈣反思小結、培養能力

  ⑴變數間相關關係、線性關係和正負相關關係。

  ⑵如何做散點圖

  「設計意圖」小節是一堂課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最佳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較快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也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㈤課後作業,自主學習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