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離子反應說課稿範文

高中化學離子反應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學離子反應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一、 說教材

  1、 地位、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第二節內容。

  本節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初中學習溶液導電性實驗、酸鹼鹽電離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學習離子反應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體系上看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方法的補充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必備技能,是中學生現在及至以後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的知識和能力的重點。學好這一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既鞏固了初中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為之後離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選修四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酸、鹼、鹽在水溶液中能發生電離;

  (2)瞭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

  (3)能夠分辨哪些物質是強電解質哪些物質是弱電解質;

  (4)理解電離的概念,會書寫電離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電離的角度得出酸、鹼、鹽的定義;

  (2)透過獨立思考探究鹼和鹽的定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

  (2)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及其電離

  2、教學難點

  電解質的概念;判斷哪些物質是電解質,哪些物質是非電解質,哪些物質既不是電解質又不是非電解質;探究鹼和鹽的定義。

  二、說教法

  本節在全書佔有重要地位,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難懂,為避免枯燥,從實驗入手,透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微觀粒子的分析,層層深入,引導學生了解有關概念。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 探究、歸納法:透過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討論、實驗、歸納,最終掌握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有助於學生掌握離子反應。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的真諦是透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實驗解決問題。新課引入,知識的鞏固、昇華均用實驗。目的在於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發揮化學實驗最大作用,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上。

  2、著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未知到已知、由個別到一般。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目的。

  四、說教學設計

  1、課題引入:

  本節課採用實驗來匯入新課。實驗的主要內容是探究NaCl固體、純水和NaCl溶液的導電性。讓學生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體驗化學的神奇與奧秘,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以及將初中所學的化學知識進行遷移的能力。在實驗結束後自然而然的引入電解質這一概念。

  2、新課教學:

  講授部分主要分為六個部分:電解質與非電解質、電解質的型別、電離、電離方程式、酸鹼鹽的定義和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

  (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①詳細講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著重強調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定義中“或”和“和”的區別,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研究範疇為化合物等等。避免學生進入誤區。

  ②透過判斷物質是否為電解質的例題進一步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例題要具有典型性其中包括能夠導電的混合物如鹽酸溶液、能夠導電的金屬單質、水溶液能夠導電但並非該物質導電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不存在水溶液但是在融化狀態下能夠導電的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鈉和常見的有機非電解質如酒精和蔗糖等。先讓學生自己去判斷之後配合詳細而透徹的講解讓學生能夠獨立判斷電解質與非電解質。讓學生們明白電解質與非電解質這個概念不是一個不是即非的概念,而是首先要滿足化合物這一基礎。

  ③透過例題進一步對判斷這兩個概念做個系統的分條目的總結:

  1、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研究的是化合物,單質和混合物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2、電解質導電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狀態下才能導電。

  3、能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

  4、大部分非金屬氧化物和有機物為非電解質。

  5、酸鹼鹽水和部分的金屬氧化物是電解質

  (2)、電解質的型別

  透過小結的最後一點,自然而然的引入電解質的型別並列舉一些常見的例子。

  (3)、電離

  分析課前所做的實驗,讓同學們自主探究NaCl固體和純水不能導電的原因。引導學生從初中所學到得知識入手,概括出物質導電的原理(1、存在自由移動的電子,即金屬導體導電的原理;2、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即電解質在水溶液或融化狀態下導電的原因。)從而得出NaCl固體和純水不能導電的原因。這樣就可以進一步瞭解到NaCl溶液能夠導電的原因,引入電離的概念,並利用多媒體動畫讓學生直觀的瞭解微觀粒子的電離過程。

  (4)、電離方程式

  透過NaCl固體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引出電離方程式的概念及其書寫規律。

  (5)、酸鹼鹽的定義

  請同學到黑板寫出HCl、 、 這三種常見的強酸的電離方程式。讓學生觀察三種酸電離後的共同點,利用這個共同點重新對酸下一個定義。學生獨立思考用同樣的方法對鹼和鹽重新定義。

  (6)、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利用多媒體播放溶液導電性實驗的短片,讓同學們觀察相同濃度的不同溶液的導電性差異。讓學生主動探究溶液導電能力的影響因素,同時瞭解到有的電解質能夠完全電離而有些不能。從而給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並給出常見的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並給出一個簡單的記憶方法。

  五、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離子反應》這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們回顧之前學過的溶液導電性方面的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認識,使學生認識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從各種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