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說課稿

蘭亭集序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蘭亭集序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說教材地位。

  《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為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山水遊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憂,或抒發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絡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說教法和學法

  反覆閱(誦)讀體味法。在反覆閱(誦)讀中體會其中節奏、語氣和韻味,養成良好的文言語感。同時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關鍵語句切入解讀文字法。文章閱讀的最高功夫是把厚書讀薄、把長文讀短,抓關鍵語句是達到這一境界的最佳途徑。為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著重抓文字中的關鍵性語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落實,結論有據。

  三、教學目標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教學設想

  《蘭亭集序》透過對宴遊之樂的渲染、鋪墊來引發自己對人生哲理的探索,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感情由“樂”到“痛”再到“悲”,線索十分明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賢對人生的終極意義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求索,但似乎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著遺憾。這是一個問題,卻永遠無法解決。王羲之說:“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這是文章中最能打動讀者、最能撥動人們心絃的一句話。關鍵的問題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這個“悲”。

  如果僅僅將這個“悲”理解為悲嘆生命無常、人生短暫,那它就與前文的“痛”沒有什麼區別了;或者即使認識到和前文的“痛”相比,這個“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壯”,那也是失之膚淺的。

  鑑於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內涵的做為這屆可的中心環節(主要體現在第六步“深深‘悲’嘆為哪樁”環節)。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於生與死的思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一代書聖王羲之也為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著探索的蹤跡。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蘭亭集序》。

  (二)、自讀質疑。

  提示學生: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反覆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意,讀出感情,並爭取讀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讀書都有目的,每一遍讀書都有收穫。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好正音和詞句疏通工作。

  (三)總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眼。

  (樂——痛——悲)

  樂因何而生?痛由何而來?悲緣何而發?

  (四)、賞析暮春宴遊“樂”。

  人們都說《蘭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賞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對它們進行賞析。

  作者因何而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五)、樂極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快樂到極點時,常常會心情陡轉直下,產生“痛(憂)從衷來”的感覺。作者在快樂的宴集上,感情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的?由“信可樂”到“豈不痛”。

  讀第二小節,用文中原話回答作者“痛”從何來?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人生短暫。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世事無常

  (六)、深深“悲”嘆為哪樁?合作探究

  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討論研究,合作探究。以下是我預設的幾個問題,可以適時的來點撥學生。

  1、作者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嗎?不,是前有古人。

  2、從第幾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3、這樣的人生感嘆不僅前有古人,現有今人,而且還後有來者。從文中那句話可以看出?

  4、作者“深深悲嘆為哪樁”?!

  明確:人生代代無窮已,“嗟悼”年年只相似!我們可以這樣說,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人類在認識生死的問題上,還存在著一個幾乎永遠無法徹底擺脫的“侷限性”——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著遺憾,卻又永遠無法解決這個遺憾。而作者的偉大、高妙之處,或者說《蘭亭集序》的動人心絃之處也就在於它揭示了這個侷限性!

  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夫”。(請注意:跳過“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

  5、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和當時人們對生死的普遍認識有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如果有,從那一句話可以看出?

  6、作者為什麼會在文章中間深沉地呼喊出這樣一句呢?

  政治背景:兩晉政治恐怖,社會急劇動盪,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們要麼談玄說道,“悟言一室之內”,要麼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文學創作也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

  7、有人讀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後說,作者對生死的慨嘆也是悲觀消極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並不等悲觀,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聲“悲夫”,恰恰表現了對生命的熱愛、眷戀,對人生意義的不斷求索!

  齊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夫”。

  誦讀簡析“故列敘時人……有感於斯文”,明確寫作目的。

  六、思考拓展。

  提問:

  1、文章最後說“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我們今天讀王羲之的文章,應該算是“後之覽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請談談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2、多媒體展示:其他名人對生死的看法,然後談談自己對生死的感觸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李清照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藏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毛澤東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住的重要話題。

  明確:人生短暫,我們要做些積極的事情。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七、課堂總結

  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時光的對於人生的一聲深深的悲嘆,體驗了古人關於生死問題的思考。是的,我們人類確實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我們的精神卻可以光照千古!“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來的人看我們,就象我們看過去的人一樣!王羲之雖然已經作古千年,但他的《蘭亭集序》卻永遠散發著迷人的魅力,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麼,我們,又該為我們的後人留下點什麼呢?這是同學們讀《蘭亭集序》應該留下的永遠的思考。最後,讓我們再隨著音樂誦讀一遍全文,體味王羲之這一聲深深的悲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