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蜀道難》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蜀道難》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蜀道難》高中語文說課稿1

  教材分析和處理: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第二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解讀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的不同風格,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本單元的設定意圖是在必修2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高考對詩歌鑑賞的考查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依據以上內容,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製如下:

  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意,能夠知人論“詩”;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反覆誦讀,鑑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我們知道誦讀是詩歌鑑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所以鑑賞一首詩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誦讀。而要想透過語言表面讀懂文字背後深層的意思,那就少不了問題探究,要想讓學生真正學會鑑賞詩歌,就要給他們自主鑑賞的機會,給他們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臺,因此,我將本課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

  1. 本詩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擴充套件昇華”的過程進行。

  2. 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採用誦讀法、問題探究法、自主賞析法。

  (1)誦讀法 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探究法、點撥法 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 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誦讀詩歌,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審美感受,從而陶冶我們的情操,基於此,我將本課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瞭解李白的放達,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透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 之所以詩情勃發雄放,極具感染力,和它的藝術手法是分不開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藝術手法,才能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拓展,所以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為:

  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學習本詩的藝術手法。

  古代詩歌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為:

  體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得到審美享受,感受詩歌的藝術性。

  怎樣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我以情感自我體驗,喚起學生誦讀興趣,使他們愛學。開放自主協作,激發學生探討鑽研,使他們會學。聯想探索實踐,啟用學生思維,使他們善於學習。依據教學媒體最佳化組合原則、直觀性與抽象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啟發、點撥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誦讀法。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美學價值,透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第二、討論法。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思,甚至能夠生髮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第三、啟發、點撥法。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該發揮了,教師的適時的啟發、點撥,就會點鐵成金。

  第四、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透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蜀道難》高中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蜀道難》是蘇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詩從肺腑出”板塊的一篇文章。本板塊的其他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並序)》(白居易)、《錦瑟》(李商隱)。本詩是專題第一篇,在專題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本詩在李白詩歌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代表性主要體現為:內容上傷時憂世、關注國事的憂樂意識和熱愛大好河山的誠摯感情,藝術上新奇大膽誇張想象的浪漫手法,風格上熱情奔放宏偉豪邁的基調等。特殊性體現為:作者採用古樂府形式,卻又對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本詩運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三次變換。

  2.說學情分析

  對於高中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已接觸過不少李白的詩歌,對其詩歌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實際上仍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次;另一方面,他們又擔負著艱鉅的應考任務。因此,本文教學既要立足課文解讀,也要著眼全域性,使學生透過學習本文,舉一反三,加深對李白詩歌、盛唐詩歌的理解,學得一些詩歌鑑賞的方法。班級學生素質一般,對本文文字有較多障礙,難度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夠的教學時間———兩課時,並且佈置預習作業。

  3.說課程標準: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字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基於以上幾點,本詩意象雄渾,筆意恣肆,詩風豪放。努力滲透新課程理念,擬以“難”為切入點,以“嘆”激趣、導疑,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品讀意象→體味詩風→感悟情感,最終達成對詩歌的綜合體驗。

  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

  (1)研習意象,體驗討論,品析蜀道之“難”,感悟詩人情感。

  (2)學習詩歌描寫蜀道難的手法,體會李白雄放詩風。

  而把(1)作為教學重點,(2)作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1.朗讀———感受音韻之美。朗讀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透過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可以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詩歌的朗讀要把握好兩個重要環節。一是音步,即詩歌的停頓及由此形成的節奏。二是輕重音調,即語調。音步和音調都應該根據詩歌內容劃分。因此,朗讀的第一步是深刻體會詩歌內容,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同時,朗讀也是感受詩歌情感的重要途徑。透過反覆朗讀,可以加深對詩歌情感的體悟。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三、說學法

  1.朗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流程

  1.匯入

  李白印象:人,豪放率性;詩,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讀全詩,明確李白對蜀道的印象:難!

  (2)面對蜀道之難,李白如何感嘆?

  引導學生找出詩中表達強烈感嘆的詞語:“噫吁戲”“長嘆”“嗟”“長諮嗟”。

  3.激疑

  (1)嘆什麼?

  引導學生重讀全詩,從詩中找出蜀道“景物”:“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川”“黃鶴”“猿猱”“青泥(嶺)”“悲鳥”“子規”“連峰”“枯松”“瀑流”“劍閣”。

  (2)為何嘆?

  引導學生在自由精讀全詩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意象品味揣摩;交流品讀體驗。

  一嘆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煙不通的歷史、五丁開山的傳說,用絕頂鳥道、回日高標、黃鶴難越、猿猱愁度極寫蜀道山嶺之高危。

  二嘆蜀道之雄奇:以回日高標、衝波回川、近天連峰、倒掛枯松、飛湍瀑流極寫蜀道山川的`雄壯奇麗。

  三嘆蜀道之兇險:以攀援時斂氣屏息、撫膺長嘆,悲鳥子規的飛繞夜啼,極寫蜀道山道之峻險;以劍閣“蛇”盤“虎”踞、殺人如麻極寫蜀道人事兇險。

  (3)如何嘆?

  A.鋪墊: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用疊詞將詞人內心堆積縈繞的愁緒描寫得真切入微。

  B.研讀:李白用何種方式來表達對蜀道的感嘆?

  鋪墊:賀知章看了李白此詩後,屢屢稱歎,號其為“謫仙”,當即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詩中“仙氣”何在?

  反覆詠歎:詩中用頂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嘆其高危不通,二嘆其峻險難越,三嘆其雄奇兇險。

  大膽想象、聯想:用蠶叢魚鳧開國、五丁開山、六龍駕日的傳說極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現蜀道山嶺之高危。想象、聯想歷史久遠,空間廣闊,氣勢酣暢。

  極度誇張:極寫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嶺)之峻,連峰之高,飛瀑之喧,劍閣之險。

  反覆烘托:以黃鶴猿猱愁度來襯托蜀道山嶺之高,以飛鳥悲號、子規夜啼來襯托蜀道空寂悲悽;以行人的斂氣屏息、驚魂不定、失色長嗟來襯托山之陡峭峻險。

  C.小結:面對蜀道,唯有李白敢將它與天比高,與蠶叢魚鳧開國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開山寫通,借六龍回日寫隔;唯有李白敢借捫參歷井寫驚,借悲鳥夜啼寫悽;唯有李白敢借倒掛枯松寫險,借萬壑雷聲寫雄,借“蛇”盤“虎”踞寫兇,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無法企及的“仙氣”——雄奇壯麗、高危峻險的意境,雄放灑脫的詩風。

  4.悟情

  思考:

  (1)你從李白的嘆息中聽出了什麼?

  引導學生在品味意象的基礎上分析詩人情感:讚歎其雄奇偉麗;驚懼其峻峭險惡;遺憾其高不可越;憂慮其兇險多事。

  (2)有人說,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詩人自己仕途坎坷,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你贊成嗎?為什麼?

  理由: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可以各抒己見,不求統一,但要言之成理,尤其要能緊貼文字,找出根據。以本題為例,詩人本身可能未必有這層意思,但學生結合詩人生平,讀出這樣的感受也應予以尊重。透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兩點:第一,主旨概括最重要的依據是文字;第二,文學作品的解讀可以多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可能會讀出不同的感受和體會。但是多元解讀不能漫無邊際,要防止不顧文字過度解讀。

  5.體驗

  (1)學生在涵泳的基礎上自由吟誦全詩。

  (2)教師範讀(或播放錄音範讀)。

  五、說板書

  蜀道難

  李白

  開闢之難

  難度越之難手法:形象聯想、鋪墊、烘托、誇張

  安居之難安史之亂

  理由:詩歌的內容透過結構直觀的顯示出來,對高中生來說,板書不必過多、過細,但必須點到恰處,點到亮處。)

  《蜀道難》高中語文說課稿3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蜀道難》。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麼,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蜀道難》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四課,本篇課文是一首古風體裁的詩歌,詩人李白透過誇張、渲染的表現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從高險、驚險、兇險幾個方面,將蜀道的抽象之“難”,以具體的物象形式表現出來,表達了詩人大膽、奇特瑰偉的聯想力,正體現了李白詩歌豪邁飄逸的藝術特點。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佔主導,本文是一首古風詩歌,因而重心在誦讀上。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採用誦讀,感悟的方法進行文字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誇張、渲染的表現手法。

  2.透過聽錄音的方式,學生能夠把握文章情感基調。透過朗誦,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難”難在何處?

  3.感受李白詩風的豪邁特點,體會祖國大好河山的奇險雄壯之美。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習李白詩歌誇張、渲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蜀道“難”在何處,文章如何表現蜀道之難的。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透過誦讀課文首句匯入:“噫唏噓,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誦讀聲中,你能感受到,這句詩的風格是哪一位大詩人的?李白一生遊遍名山大川,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那麼,他筆下的家鄉——古蜀國有怎樣的勝景?今天我們再次走進詩仙,走進四川……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透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同時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然後再播放音訊,糾正他們的讀音與停頓。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談談他讀了本詩之後的感受。學生透過朗讀,能夠說出蜀道的山高水險,奇峻,以及詩人李白充沛,高昂的情緒。我會對學生的感知進行全面概括。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透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情感基調之後,我會再次播放音訊,並設定問題。我的問題是:詩人是從哪幾個方面表現蜀道的?學生經過再次朗讀後回答。文章是從三個部分來寫蜀道之難的。分別是:第一部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寫蜀道的來歷。接著從“鳥道”寫蜀道之高險。第二部分:借“悲鳥”和“子規”“猿猱”等景物,生髮悲壯感慨;再寫山水之勢的驚險。第三部分:透過劍閣山的崢嶸之勢,寫蜀中戰禍之烈,表現蜀道上的兇險。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我的問題是:文章反覆詠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同學們再次朗誦第一段,找出具體描寫“難”的詩句,說說詩人怎樣把抽象的“難”展現出來的?學生朗讀後,我會指定一兩名來回答。經過總結,我們看到:

  詩歌的第一句:直抒胸臆,連續運用三個韻調和諧的嘆詞,表現詩人被蜀道之高而驚恐的心境,使人未見其高,先聞其險。“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四萬八千歲”是一個誇張的說法,說明了蜀道長時間的閉塞。

  3.接著,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蜀道之高險是如何表現的?學生經過朗誦課文第二部分,結合我的引導和總結後,明確問題答案如下: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這裡的“鳥道”是“橫絕峨眉巔”,可以看出山勢之高;“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這一句中“衝”“回”字表現出蜀道之高險。接著,詩人透過“黃鶴”的“不得過”,“猿猱”的“愁攀援”,來側面烘托出山勢之高險。只能讓人“仰脅息”而“坐長嘆”。

  4.在分析了第一部分之後,我會繼續指定學生讀第二部分,並提問:從哪些詞可以看出蜀道的“驚險”?學生透過朗讀明確:“悲鳥”“子規”的叫聲,烘托出悽慘悲涼的氣氛,讓人“畏巉巖”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號”,一“啼”,一“愁”,將蜀道的“難”表現得更加具體。

  5.接著,我會組織學生集體朗誦文章的第三部分,並設定問題:詩人是因何而第三次復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從哪句可以看出?學生思考後,我會指定某生來回答。

  6.下來,我會設計最後一個問題:文章多次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對於作者的抒情有什麼作用。學生經過討論後明確:詩人反覆感嘆,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

  透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

  學生再次集體朗誦本文,同時注意停頓和語調氣勢,並思考本詩有怎樣的藝術特色。經過小組討論,代表來回答。隨後,我會透過播放蜀道的圖片和影片,讓學生談談他對蜀地歷史和地理的作用看法:

  最後,我的作業設計為:背誦本詩;課下後學習李白的古風詩作《夢遊天姥吟留別》,將它和《蜀道難》中的抒情方式及誇張、渲染的表現手法進行比較,體會李白的詩歌的抒情方式。

  《蜀道難》高中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選自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閱讀型的課文。

  對於古典詩歌的學習,除了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還要提高學生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從這兩個方面出發,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 通曉背景,整體感知全文,初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 透過反覆誦讀課文和疏通詩文,提高學生閱讀古典詩歌的能力。(教學重點)

  3、 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藝術特色,深入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解讀法

  三、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作者簡介(生平略、作品風格詳)、寫作背景(利於學生理解詩文)

  整體感知:聽課文錄音,注意字詞的讀音,體會詩句的語氣,語調與長短句式變化的關係。

  分析課文:從題目的“難”字著手,提問:作者為什麼說“蜀道難”呢?“難”在哪裡?文中有多少處直接提到“蜀道難”的?我到這裡為止提了三個問題,對於前兩個問題,學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來,等我們在疏通完課文之後,再解決。但是第三個問題,學生是很容易能夠回答得出來的。因此我只要求學生馬上回答我的第三個問題,順著這個問題,看看作者在文中三處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難”是否一樣。這樣,就進入詩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註釋為我們提供了詳盡的解釋,有助於我們疏通詩文。在詩文的疏通時,把更多的機會交給學生。重點詩句、字詞,多讓學生嘗試著翻譯,我及時點評、引導。同時還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詩句,分析詩句的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句式特點。

  課文從三個角度寫了登蜀道之難,而每一段剛好為一個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後,再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這裡就是解決了上面提到的作者為什麼說“蜀道難”和“難”在哪裡這兩個問題了。

  第一課時疏通到課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課時

  按照第一課時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結合課文當中的詩句讓學生說說詩歌是怎樣體現李白詩歌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

  總結《蜀道難》這首詩的重點字詞,再次理清“三難”。

  佈置作業:

  出默寫題,課後再背誦課文。

  總結:

  我的教學設計抓住了詩歌當中的“三難”,以此為線索,展開詩文的疏通。對於詩歌當中用來表現 “三難”的詩句,也是李白詩歌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體現。所以用這些詩句可以總結出“三難”的結論,也可以用這些詩句賞析李白的詩風,讓學生欣賞對蜀道難的想象和描寫。學生在讀懂了詩文才能夠賞析,但是我們也可以融賞析於理解的過程當中。

  《蜀道難》高中語文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好!

  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蜀道難》。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教法與學法、重點與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說課。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唐朝詩歌。《蜀道難》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擔憂,從藝術特點上看,詩歌想象奇特,筆法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學習本詩對學生認識唐詩,鑑賞詩歌,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對古典詩歌並不陌生,但他們的認識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層,還沒用真正掌握鑑賞詩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品味、感悟,幫助他們進入詩歌的情景,增強詩歌的鑑賞能力。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作家及背景。

  2、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透過誦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的意境美、聲韻美,激發他們對於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藝術特色,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

  1、誦讀法。

  2、問題引導法。

  3、交流討論法。

  4、點撥法。

  學法:

  1、自主學習法——蒐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詩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們譽為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傳奇的一生,豪放飄逸的詩風,確實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蜀道難》,再次感受李白詩歌的風格。(板書)。

  (二)作者簡介

  (三)誦讀感知

  1、第一遍,個別學生堂上朗讀,讀後師生議論不足之處。

  2、第二遍,聽錄音或老師範讀,學生圈點矯正。

  3、第三遍,全體學生齊讀。

  4、第四遍,學生結合註釋默讀,疏通詩意,圈出難點,合作交流。

  (四)問題探究

  1、《蜀道難》中貫穿全詩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詩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1)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2)全詩的主旨句。貫穿全詩始終,有一唱三嘆之效!

  2、蜀道“難”在哪裡?

  三難:

  第一段從歷史角度說開闢之難。

  第二段從山勢高危的角度說攀越之難。

  第三段從現實角度說安居之難。

  3、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五)延伸拓展

  本文主旨歷來爭議不定,你是怎麼看?

  主旨探討之一:送別友人

  主旨探討之二:抒寫心志

  主旨探討之三:諷喻時政

  主旨探討之四:倦於仕途

  (六)堂上總結

  這首詩想象奇特、豐富,氣勢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誦這千古名篇。

  (七)說作業

   背誦該詩。

  (八)板書設計

  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蜀道難(李白)

  開闢之難;攀越之難;安居之難。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