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說課稿範文

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圓的面積》是在學生認識圓的特徵,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以及學過直線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透過情景提出圓的面積的概念,並提出如何把圓轉化成已學的圖形來計算面積,又一次用到把未知問題轉化成已知問題的教學方法。透過圓的面積的學習,不僅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為以後學習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學生基本知識掌握的還可以,思維也比較活躍,但學生只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完善。

  3、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圓的面積含義,理解並掌握圓的面積公式,並能正確計算。

  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從中體會轉化的方法。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4、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圓的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5、說課前準備:

  教具:課件,掛圖,圓片等。

  學具:圓片,剪刀,直尺等。

  二、說教法:

  考慮到本節課是幾何前後知識的重要紐帶,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抽象邏輯思維較差,還是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所以使用多媒體、實物教具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幫助學生理解,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說學法:

  透過例項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在藉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同時,是學生體會到觀察、歸納、聯想,轉化等數學方法。採取“扶、放”結合的方法引領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分成四部分(出示課件)

  第一部分、複習引入

  1.提問:什麼是面積?

  2.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用一根5米長的繩子把小牛拴在草地上,小牛能吃到草的面積有多大?(展示牛吃草的掛圖)

  同時引導發問:

  (1)小牛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積是個什麼圖形?

  (2)如何求它的面積?(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例項,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部分、圓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1.理解圓的面積含義:透過複習中“牛吃草”和幾個圓形教具來理解圓的面積,同時讓學生用手指出圓的面積指的哪部分?與周長要區別開。

  (設計意圖)透過感官幫助學生理解圓的面積含義,加深印象。

  2.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圓的面積公式。

  (1)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應把圓轉化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呢?學生自學課本有關內容,探索如何把一個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並且思考:圓與轉化後的圖形有什麼關係?在這裡滲透轉化的思想。

  (2)學生自學後,探討:為什麼只能得到近似的平行四邊形?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嗎?學生相互討論,應如何操作?(只有分的份數越多,才越接近長方形。)此時,學生操作後,在教師的引導下,說說如何分、剪、拼的。

  並思考:能拼成一個標準的長方形嗎?

  教師出示教具,引導學生說出圓與轉化後長方形的聯絡。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出圓的面積公式。

  (設計意圖)透過“扶,放”相結合,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3)小結:根據圓的面積公式提出:計算圓的面積需要知道什麼條件?

  (4)自學例1,並獨立完成“做一做”第1題

  透過例1和“做一做”,鞏固新知,使學生掌握,已知圓的直徑,求面積的方法,同時提醒學生:半徑的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課堂練習

  完成課本練習十六中部分習題

  第1題:填表格。可直接利用公式求面積,加深對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第5題:求圓的面積和周長。意在複習舊知鞏固新知,又在區別二者不同演算法。

  第2題;解決生活實踐問題,說明生活中離不開數學。

  第3題:利用周長求面積。增加難度,拓展學生的思維。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力求有針對性、層次性、生活實踐性,由易到難,在掌握知識中形成能力。

  第四部分:課後作業

  解決“牛吃草問題”

  新課前不能解決的問題,透過學習找到答案,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五、板書設計(出示課件)

  圓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圓的面積=周長一半×半徑

  S=πr×r=πr2

  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是從一個小狗活動的例項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圓的面積。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圓的周長,弧長等有關概念、公式,在這個基礎上,學好本節課,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和有關計算,為學生今後學習和圓有關的圖形的面積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面積的推導過程中,潛意識的培養了學生的極限思想。

  二、目標分析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應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能力為重,同時也要強化應用意識,所以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建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上,而預備年級的學生只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完備,所以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引導學生透過觀察瞭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⑵幫助學生掌握圓的面積公式,並能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使學生了解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過程,逐漸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透過例項引入,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數學天地,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在參與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圓的面積公式的應用。

  難點:在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學生對圓的無限平均分割,“弧長”無限的接近“線段”的理解以及將圓轉化為長方形時,長方形的長是圓的周長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針對剛邁入初中的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採用啟發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2、學法指導

  透過例項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在藉助長方形面積公式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同時,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歸納,聯想,轉化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教學手段

  為了更好地展示數學的魅力,結合一定的多媒體輔助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與趣味性,騰出足夠的時空和自由度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1、複習(1)長方形面積公式

  (2)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求法是透過割補轉化為長方形面積來解決。

  2、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一隻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長1米的繩子栓在草地上,問小狗能夠活動的範圍有多大?

  問題:1、小狗能夠活動的最大面積是一個什麼圖形?

  2、如何求圓的面積呢?

  3、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引導:

  平行四邊形面積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那麼圓的面積是否也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來解決呢?

  (2)實驗操作:

  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圓分給各小組(前後四人為一組)。請同學們試試看,是否可以將圓轉化成為長方形。

  (3)動畫展示:略

  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圓的面積是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掌握了直線圖形的周長和麵積,並且對圓已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從認識圓入手,到圓的周長和麵積,與直線圖形的學習順序是一致的。但是,學習圓是從學習直線圖形到學習曲線圖形,無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學生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化曲為直”、“化圓為方”,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內在聯絡,感受極限思想。

  在本單元中,本節內容安排在“認識圓,圓的周長”之後,這樣可以讓學生借鑑在學習圓周長時的經驗來研究圓的面積;有利於讓學生感悟學習的平面圖形的規律和方法。

  學情分析

  學生對圓的特徵,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已基本掌握,但對於像圓這樣的曲線圖形的面積,學生 是第一次接觸,如何把圓轉化成直線圖形具有一定的難度。

  學生對探究學習並不陌生,但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往往是盲目探究,因此,組織學習素材,讓學生形成合理猜想,進行有方向的探究也是教學中關注的問題。

  基於以上的思考,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圓面積的含義;理解和掌握圓面積計算的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圓的面積。

  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索的過程中,體會“化圓為方”的轉化方法,初步感受極限思想。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做數學的樂趣。

  在探究活動中,使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認識圖形,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的基本內容之一,因此,讓學生經歷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和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本節課的重點;由於圓與以前學習的直線圖形性質有很大不同,對“曲線圖形”轉化為直線圖形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都是一種挑戰,因此,“化圓為方”的轉化方法和極限思想的感受是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我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引領學生課堂生成:

  二、複習引入:

  1.口算 3.14×4 3.14×6 3.14×8 3.14×9 3.14×10

  3.14×20 10×10 20×20 30×30 40×40 50×5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5 16

  2.提問:什麼是面積呢?(圖形所佔平面的大小)圓有面積嗎?

  3.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複習題:六(3)班的李斌同學沿著直徑是20m的圓形花壇走了一圈,他走了多少米?

  師:要求他走了多少米?實際上是求什麼?李斌看到綠化工人正在修整一塊圓形草坪,就跟叔叔交談起來,一個叔叔問他:“這個圓形草坪的佔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此時,李斌遇到了困難了,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幫幫他,好嗎?要求這個圓形草坪的佔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實際上是求什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怎樣計算圓的面積 ”(板書課題:圓的面積)

  透過身邊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合作學習,共同推導

  (1)引導:我們以前是透過拼 (三角形、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割(平行四邊形割開、再拼成長方形)的方式把新知識轉化成已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那麼能不能將拼割的方法用於這節課呢?如果能拼割,怎樣拼割才合適?

  (2)小組合作:透過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讓學生將手上的圓形變成我們已學過的圖形。將圓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近似的長方形。讓小組的代表彙報結果,透過探究,排除不合理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展示課件。拼成的圖形用學過的知識不能求出它的面積,因為它的邊緣是弧線。當我們把圓平均分得的份數越多,每一份看起來就越像一個三角形,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也就越接近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如果能把圓分得足夠的細,拼成的圖形就是一個長方形了。(滲透極限的思想)。在這個環節教師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造一個和諧、高效的學習氛圍。

  (3)探究拼成的長方形和圓的關係。注意: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圓的形狀雖然發生了改變,但是它面積的大小卻始終沒有改變,這是我們公式能夠成立的關鍵。(課件演示)。從上圖可以看出圓的半徑r,長方形的長=(2πr)÷2=πr;寬=r,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的面積=πr×r=πr2.。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在參與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四、課件運用的目標

  圖形面積的概念相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雖然他們已經學習並掌握了一些線段圍成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但關於面積的概念還是有不少學生感到難以理解,恰當地利用課件,可以靈活地展示圖形面積與平面的大小關係。

  五、板書設計

  圓的面積

  複習: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推導。

  圓的面積概念:圓所佔平面的大小叫做圓的面積。

  圓的面積計算公式:S=πr2

  六、作業設計

  1、完成教材規定的練習。

  2、求生活中圓形物體面積。

  (1)羊吃草問題。

  (2)灌溉問題

  開課時不能解決的數學問題,透過自主學習後迎刃而解,讓學生體驗學有所用的喜悅。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這節課就準備體現這一目標,也是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的主動體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