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說課稿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處理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不僅是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而且還是分析問題的基本思維方式,處理好人地關係的基本觀念,在地理學習中地位突出。湘教版把這部分知識放到必修一第三單元第二節,是在之前學習了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的基礎上,從理論的層面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進行總結和提升,又是以後學習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前提與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節知識分三部分內容。首先通過了解不同尺度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聯絡,探討並概括出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內涵。然後透過土壤的形成過程的分析,進一步證明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最後是整體性在資源開發上的應用,因為資源本身也是一種環境要素,其開發必須考慮到與其他資源環境要素之間的關係,從而明白認識和尊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這一客觀規律,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改善環境質量、協調人地關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節內容抽象,有難度,分2課時教學,本人處理為“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和“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資源綜合利用”為第一課時,“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為第二課時。(下面內容以第一課時來說課。)

  2.教學目標

  本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根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以及教材的地位,我設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說出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構成因素

  ②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③理解資源利用對環境整體性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案例、實驗、讀圖、繪圖等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②學會分析、評價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及其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透過案例分析,樹立事物間是普遍聯絡的、是統一的整體的觀念,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以及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

  ②透過學習,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探究的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習能力

  ③透過實驗操作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3.重、難點分析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確定重、難點如下:

  (1)重點:分析不同尺度上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係,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2)難點:分析和評價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及其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增強可持續發展觀

  二、學情分析

  關於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初中地理已有涉及,學生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學生對自然地理各要素的認識還是模糊的,對各要素的相互關係以及這種有機聯絡形成的整體性更是陌生,而且“課標”中的要求是“舉例”,既舉出特定的區域,對學生而言那就更難,故教學過程採用學生有興趣的案例,利用情境進行探究教學。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運用

  因為本部分知識比較抽象,書本講解不是很好理解,而且很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採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實驗教學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法等。透過引進古巴比倫文明消逝等案例,設定情景,提出問題,實驗驗證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學法指導

  主要指導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分析案例,理解所學知識。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

  課前播放音樂《愛在西元前》後,請學生說說聽歌后的感受,教師播放影片《古巴比倫文明在風沙中被發現》並引入主題——探究古巴比倫文明消逝的自然法則。

  設計意圖:周杰倫的歌學生熟悉並喜歡,歌曲又涉及古巴比倫文明這個案例,所以能引起學生思考,激發學習的興趣。

  2.【地理知識鋪墊】

  教師透過PPT展示古巴比倫王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圖,請學生上臺進行讀圖嘗試。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併為以下學習打下知識鋪墊。

  3.【劇情任務進行案例分析】

  透過自編或自演穿越劇《揭秘古巴比倫文明消逝》部分劇情,來掌握並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構成要素、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係,以及自然環境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影響當地整體環境,還會對其他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等知識要點,突破重點。

  (1)PPT展示劇情一:

  公元20xx年9月21號,一隊地理愛好者在古巴比倫遺址處參觀,當他們登上通天之塔——巴別塔,突然一聲驚雷,他們被穿越到古巴比倫去了……穿越中需要某地理愛好者想象一下將要見到的古巴比倫的自然景觀,並說出他的獨白。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想?然後進行劇情體驗,進而用電腦技術設計的影片印證學生的想象,同時讓學生感受自然要素協調的整體美。

  得出結論1: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有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

  設計意圖:進一步吸引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同時讓學生透過想象明白作為整體的自然環境是離不開氣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的。它們協調組合,才有了一幅幅美侖美奐的自然景觀,才造就了古巴比倫得天獨厚的整體環境,孕育了古巴比倫燦爛的文明。

  (2)PPT展示劇情二:

  穿越後隊員們卻發現一些不協調的場景:在兩河上游山區濫伐森林,過度放牧,陡坡種植等,現代人的理念驅使他們必須與當地居民進行一次面對面地說服活動。於是召集了居民……如果你是隊員你會怎麼做?用什麼方法呢?或你是當地居民,你在怎樣情況下會被說服?

  透過學生角色選擇和回答,進而達成共識,實驗法效果最好,從而引入實驗設計環節:

  準備一些實驗器材有土堆架(自做)、燒杯、土壤、草皮、水等,請同學前後四人討論、設計一個證明自然要素間關係的實驗。進而結合劇情體驗實驗,結合實驗現象學生繪製五大要素相互關係示意圖。

  得出結論2:自然環境的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

  設計意圖:角色選擇體現開放性,劇情發展設計體現思維過程性,實驗設計過程概括出地理學習的方法(多因素控制變數法、對比法、不完全歸納法),小組討論體驗合作的快樂,繪圖強調地圖功能等。

  再以能不能說服當地居民討論為主線,讓學生角色扮演當地居民,運用實驗結論小組探究植被破壞下一片蔥綠,富有生機的美麗整體——亞美尼亞山區的自然環境變化?展示地圖,學生觀察進而探究在亞美尼亞山區環境變化下,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自然環境影響?最終採用常見的穿越劇收尾形式小結。(詳細內容設計如下)

  教師承轉:這個實驗結論還不足以說服當地居民,此時應該趁熱打鐵,讓當地居民運用實驗結論來說說當一片蔥綠,富有生機的美麗整體——亞美尼亞山區,在植被破壞下會有什麼變化呢?如果你是當地居民,會有什麼結論呢?

  各組討論,選代表發言: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貧瘠;地形破碎,溝壑眾多;生物棲息地破壞,物種減少;水文地表徑流變化大、地下徑流減少、含沙量增多;氣候變幹,蒸發旺盛;

  教師:當居民得到這樣一幅荒蕪的整體景象時,他們會被說服嗎?

  學生討論會或不會,得出沒有損害大多數居民的切身利益而不能說服。

  教師:此時,劇情該如何設計才能打擊到他們的切身利益而成功說服呢?(展示地圖)

  學生:不是有兩河連線的兩個地區嗎?

  教師:下面你們再當回當地居民,理一理在亞美尼亞山區環境如此改變下,被兩河連線的他們家園的自然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嗎?

  各組討論,選代表發言:

  河流和灌溉渠道泥沙淤積,河床抬升,河堤加高,洪水氾濫;地下水位上升,加上氣候乾旱,土壤鹽鹼化嚴重,同時加劇了土地沙化,最後被風沙掩埋。

  教師小結:我想這麼慘痛的結果誰也接受不了。下面由我來設計一個劇尾吧。當地居民在深入明白了自然環境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影響當地整體環境,還會對其他地區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後,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涉及環境保護條例的《漢謨拉比法典》。歷史的車輪無法阻擋,古巴比倫文明最後還是在風沙中消逝了,成為了當代人參觀的文物古蹟。(展示影片:古巴比倫文明遺址掠影)

  得出結論3:自然環境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影響當地整體環境,還會對其他地區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設計意圖:實驗結論的應用,做到理論聯絡實際,同時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新知。劇情設計,引起學生探究慾望。亞美尼亞山區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環境變化的分別探究,讓學生理解整體性“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表現,同時明白地理問題分析要注意空間性。透過地圖展示,培養學生的觀察、讀圖能力,小組討論再次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和合作的快樂。戲劇性的收尾,讓學生印象深刻地明白古巴比倫文明消逝的自然法則,明白自然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人地和諧相處的重大意義。

  4.【現實拓展】

  承轉:透過剛才的活動,我們明白了古巴比倫人要發展,不得不用自然資源,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開發利用過度了,整體環境變遷了,家園也沒了。而在現在,有沒有這樣失去家園的例子呢?

  學生:島國——吐瓦魯舉國搬遷紐西蘭。

  教師:為什麼會這樣?

  學生思考回答:現在我們燃燒大量的礦物燃料、砍伐森林,導致大氣中CO2增多,全球氣候變暖,海水膨脹和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了沿海的低地,土壤鹽鹼化等,導致生態系統受到影響,甚至整個地球環境發生嚴重的變化。

  教師:礦物燃料等開發利用,帶來的是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的變化,由此可見,全球各大圈層也是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的,那麼他們是如何實現的呢?請看圖《碳迴圈示意圖》,並提問碳在各大圈層中的物質形態如何?變化中有無能量轉換?

  得出結論4:全球各大圈層之間透過迴圈發生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組成了有機的整體。

  設計意圖:透過吐瓦魯例子揭示大尺度的整體性,同時古今相似案例,加深同學對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及其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進而突破難點。

  5.【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透過對古巴比倫文明消逝和吐瓦魯舉國搬遷的原因探究,明白了重要的地理原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看板書),得出結論5:不同尺度都有整體性。同時也告訴我們在自然資源的利用中,我們必須具有整體性的思想,要統籌兼顧,綜合決策。只有遵守自然規律,才能人地和諧。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讓我們攜起手用實際行動去維護她吧!

  五、板書設計

  3.2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古巴比倫文明

  興衰

  自然環境整體優越自然環境整體變差

  兩河

  全球

  ……

  自然環境的每一要素

  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

  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絡

  和相互作用。

  不同尺度都有整體性

  統籌兼顧綜合決策

  人地和諧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次說課的內容“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本課題在必修1、2、3的教學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關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大氣、水、地貌,並在此基礎上,講述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地理環境作綜合分析,從整體來認識地理環境,所以本節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階段總結。同時,本節又是學習必修2,3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只有瞭解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係。可以說:本節教材是高中地理關於人地關係教學的轉接點。

  2、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及體現。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基本內涵;能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學會利用地理過程圖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形成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創設情境及組織學生討論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能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現象,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絡的觀念,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培養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採用案例法、問題引導式教學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如果將課題突兀地交給學生去“探究”,學生會無從著手,但如果將問題分解為一個個梯級深入的小問題,則探究自會水到渠成。充分調動學生的舊有知識儲備,在啟用學生舊有知識的基礎透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按照從個別到一般、從現象到規律的歸納法,幫助學生獲得新知。

  2、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體會到,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他們“會學習”。在學法的指導方面,我加強了對學生的看圖、讀圖以及獲取有效的地理資訊的訓練,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每一個主要知識點的教學,我都遵循: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地理理論的教學步驟,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既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過程分析

  1、複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複習知識:水迴圈的意義、大氣環流的意義、地殼物質迴圈的意義。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選取較淺的知識點喚起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對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整體性的教學做好鋪墊。

  2、講授新課

  第一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內涵。

  (1)利用93頁的活動進行小組討論,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以及要素間的物質交換分析。使學生初步瞭解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

  (2)閱讀92頁“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文章,並透過填空提問的練習方式,讓學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3)透過92頁案例1的分析,利用學生在生物課學到的有關生物迴圈的知識,透過讀圖分析使學生明白生物迴圈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絡起來。

  (4)歸納小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二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體現。

  (1)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

  閱讀課本94頁的文章,完成下面的探究問題。透過閱讀文章培養學生有效提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探究問題:A請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麼,並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請分析羚羊的減少原因。

  B羚羊的數量在無人干擾的情況下基本恆定的現象,說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什麼功能?

  (2)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利用課本95頁的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變化過程

  探究問題:A用圖表的形式,總結歸納案例中表達的演化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生了什麼變化?

  B這些變化是怎麼發生的?

  C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樣說明統一演化規律的?

  (3)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透過書本96頁案例3,閱讀圖文“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並利用一副地理事物聯絡圖,將森林變化而出現的環境的整體相應發生變化表現出來,培養學生利用圖表準確分析地理事物如何相互聯絡的思維能力。

  (3)歸納總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交換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歸納總結的目的是點明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並強調學生注意掌握本節的重難點知識。

  4知識遷移,拓展能力。

  (1)利用西北內陸環境整體性表現比較突出的案例,利用地理事物聯絡圖,使學生重新複習鞏固新課內容—整體性的概念,並更加明確“牽一髮而動全身”整體性表現的內涵。

  (2)閱讀資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蹟”,回答下列問題:

  A、以色列人透過什麼途徑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

  B、這個案例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是呼應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節教材是高中地理關於人地關係教學的轉接點,因為只有瞭解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係。所以我設計了這兩道題目。為即將開始學習必修2做好伏筆。

  5佈置作業

  1.陸地環境整體性表現在()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不一定導致其他要素的變化

  C.氣候會影響植被,但不會影響土壤

  D.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破壞無關

  2.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中,人們必須考慮其是一個相互聯絡、相互制約、互為環境的資源系統,這主要依據自然資源的()

  A.分佈的地域差異性B.整體性

  C.不可替代性D.數量的有限性

  3、下列關於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關係的敘述,錯誤的是()

  A、植樹綠化可以調節區域性小氣候

  B、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遭嚴重破壞有關

  C、我國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導致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D、陸地環境各要素是獨立發展的

  4、“牽一髮而動全身”生動地闡述了自然環境中的哪種規律?

  A.整體性B.地域差異

  C.地帶性D.非地帶性

  5、1944年美國科學家在聖馬太島放養了29只馴鹿,由於無天敵,環境好,10年後達到1000只,20年後達到6000只,又過了三年只剩下42只,這一變化體現了地理環境的什麼功能:

  A、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功能B、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

  C、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D、“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能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B、地質作用不會對氣候產生影響

  C、氣候要素直接影響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會影響氣候D。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