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閱讀筆記8篇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8篇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1

  觸控著那粗糙的紙張,心情激盪。不止一次地幻想,那金戈鐵馬的風雲,熱血沸騰的戰爭,以及那運籌帷幄的謀策。我望著,望著這本小說,再一次進入這跨越千年的時空……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內容主要是東漢末年,漢室衰弱,黃巾起義使天下蠢蠢欲動,十常侍之亂開啟了亂世的序章,董卓殘暴,十八路諸侯共戰董卓。後天下戰亂不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曹操奠基了北方霸主。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攻佔巴蜀;孫家三父子在江東割據。赤壁之戰後,天下形成以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局勢,戰爭依舊不斷。諸葛亮五次北伐,皆為失敗之局,最後在五丈原病逝。司馬師篡奪魏權,以晉代之,司馬炎統一全國,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作者羅貫中雖然寫得是歷史,但小說為其主要內容型別,故事曲折離奇,懸念重重連環,尤其是人物細節的描寫,更令人讚歎不絕。小說塑造了一個個形象鮮明的人物,在這個戰亂時空中,大放異彩。

  義薄雲天的美髯公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得知兄長劉備的訊息後,馬上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回到了劉玄德的身邊;還有多疑心黑的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他一生的格言,他有雄才大略,他有識人之明,他有軍事才能,在亂世中闖下了一番事業……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格,在三國之中,備受關注。

  其實,這本書最吸引我的還是那神機妙算的謀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揮扇間,千萬人不戰而退。在這個時勢造英雄的年代,人才輩出,謀士如雲,皆能使戰爭發生轉變,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其中最為突出的謀士,在我看來,不是世人傳頌的諸葛亮,不是堅忍狼顧的司馬懿,不是早終的智者郭嘉,不是俊秀的大都督周瑜,也不是後起之秀的鄧艾,而是毒士賈詡。在亂世之中,最首要的事情就是要保住性命,然後是才能,而賈詡深喑此道,先後跟過董卓、李傕和郭汜、張繡、曹操、曹丕幾代人,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興盛和另一時代的初端,其能力也是屬於一流,被後人稱為毒士,是因其計謀高超,做事只為生存且毒辣。當然,因為這樣被後人詬病。不過最後還是得以善終。而其他的謀士,都不曾做到像賈詡這樣,跟隨幾個諸侯,經歷幾十年,卻得以善終。所以,我認為在這個亂世之中,最成功的人還是賈詡。任時代英雄輩出,我自安身笑看天下。這是賈詡的人生格言。

  晉統一三國之時,代表這個燦爛的時代告終了。曾經的輝煌,曾經的戰鬥,曾經的英雄,都在滾滾東逝的江水中湮沒,泛起一絲浪花。唯有在談笑中閃現,在書籍中得到永恆。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2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發生了一個又一個驚天動地的故事。

  書中給我的印象是深的是關羽因為他不降曹操,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這些故事裡都是熟能詳的,我佩服關羽能殺掉那麼多厲害的將軍勇士。

  桃園三結義裡裡劉備、張飛、關羽在桃園裡再一次相聚,備好祭品,三人焚香跪拜結為異姓兄弟,對天地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依年齡劉備為老大,關羽為老二,張飛老三。他們在郡縣城招兵,得三五百人。劉備請良匠為自己打了一雙雌雄劍,替二弟關羽打了一把青龍偃月刀,給三弟張飛打了一支丈八蛇矛,又名配齊全身盔甲。

  三國裡的諸葛亮是最有智謀的,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星空城計退司馬懿,以錦一妙計殺魏廷,這些是常人想也想不到的,所以諸葛亮讓我很佩服。

  我個人比較喜歡《赤壁鏖兵》一天,周瑜佇立在山頂上,視察很久,忽然仰天倒地,口吐鮮血,不省人事。魯肅見周瑜臥病不起,憂心忡忡,就連夜拜訪諸葛亮,孔明來至大都督帳中,寫下十六個字:“欲破曹今,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雖然《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裡面的故事可能是虛構的但書中的故事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3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中的《鳳雛死臥龍定西川》這篇故事講了劉備要去攻打西川。第二天早上,劉備說自己做了個噩夢。而且孔明有書信說最近不吉利,勸龐統不要去打西川,擔心這次不能順利取勝。

  龐統卻說,這是軍師怕他立功才這麼說的。說著他就調動兵馬準備去攻打西川,在去的路上,龐統從馬背上摔了下來。他和劉備交換了坐騎,劉備走大路,他走小路,這時張任等人聽說劉備要來攻城就決定在小路上設伏,龐統大軍走到這裡時,張任騎白馬的一定是劉備,想亂箭殺死他,與此同時龐統問士兵這裡是什麼地方,士兵回答叫落鳳坡。

  龐統一聽覺得此地對自己不好就準備回去,可是此時伏兵四起,亂箭齊發,龐統就這樣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耳畔又響起這首鏗鏘有力的詞,腦海中又浮現出三國時期戰火不斷,連年征戰的畫面。

  記得初看《三國演義》,讀到關羽兵敗麥城,戰敗被俘,慘遭殺害之時,我涕灑澇沱。再讀《三國演義》,當看到諸葛亮仙逝五丈原之時,我熱淚縱橫。掩卷沉思,也許是自己年少多情,或許是抑曹尊劉的感情導向,讓我身不由己地偏愛蜀國,深深地為蜀國哀嘆。

  想那劉、關、張,自從桃園三結義,他們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伸張正義、打擊邪惡、平叛黃巾……在刀光劍影、鼓角爭鳴中,征戰了大半輩子,終於建立了蜀國。可好景不長,堅挺的.蜀國只有短短的兩年時間。義關羽失利被殺,急兄仇張飛遇害,劉皇叔白帝託孤,重振漢室的偉業沒成,一統江山的霸業未竟,他們先後帶著遺憾匆匆離去,成為人們心目中耳熟能詳的悲情英雄。弟兄三人的相繼去世,致使蜀國力量大為削弱,讓經營出一個兵強馬壯的蜀國美夢最終成為泡影。

  再看運籌帷握的諸葛亮,他的一生是個悲劇。先主駕鶴西去,蜀國千萬人唯諸葛亮馬首是瞻,他不是不知道劉禪是扶不起的君主,他更不會不知道劉氏天下的氣數,可三綱五常的束縛讓作為臣子的他只能竭股股之力,盡忠貞之節。明知自己無力迴天,明知不能力挽狂瀾,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了。在出師表中他希望用嗣子喚起平天下的雄心,可扶不起的劉阿斗眼裡看到的不是錦繡河山而是笙歌燕舞。他把所有責任扛在肩上,頂著艱難,窮盡智囊,鞠躬盡瘁。殫精竭慮,踏上這條不歸路。

  七年北伐,猶未踏入中原半步,飲馬黃河,終究只是南柯一夢。從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到計謀司馬,徒增後人一聲長嘆!可是,誰曾看見他眉頭緊鎖羽扇輕搖的無奈,誰又聽到他遙望蜀道寒雲那心酸的'嘆息?在五丈原的楓諷秋風吹落枯葉之際,他帶著宏圖未展的遺憾走了,帶著對先主知遇的愧疚走了,臥龍一朝魂歸故里,大蜀江山土崩瓦解。

  “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擔當生前事,何懼身後評……”遙望歷史的蜀地,回想那些熟悉的面孔,感傷的眼淚滑然而落。

  歷史的車輪碾過泛黃的史冊,我依然為蜀國幾度縱情悲歌。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5

  《三國演義》,一首用血肉之軀、靈魂之石譜寫的歷史悲曲。在刀光劍影、斷壁殘牆、千軍萬馬之下,那種忠信仁義、生死不渝的英雄氣概,又豈是卿卿我我、紙醉金迷所能比擬的?從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傑在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風雲亂世中逐鹿群雄,東征西討,最終卻被歷史所淘汰?

  但,在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在少年便被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曹操,對人才求賢若渴,而許攸就是一個例項。當初,袁紹驕傲自大,不採納許攸意見並羞辱他。後來,許攸投奔曹操。沒想到曹操竟連鞋也顧不得穿,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見到許攸倒頭便拜。作為一位高高在上的領導級人物,面對賢才,能屈能伸,不恥下跪,這是一種何等難能可貴的高尚情操啊!真不愧為大丈夫!他,擁有遠見卓識,憑藉天子這個有利籌碼,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兵荒馬亂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官渡之戰中,憑藉他的文韜武略,以少勝多,一統北方!但卻又因他的多疑、剛愎自用,而令多數的戰爭以敗局收場,令他的有才之士負屈含冤。神醫華佗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裡曹操因疑慮華佗借治病之名殺害他,卻使一代神醫華佗冤死獄中。難道,這就是英雄的所作所為嗎?

  那麼,劉備是英雄嗎?也許有人會舉手投足地贊成。或許也是,劉備著以仁義當先,以仁政治國,三顧茅廬邀諸葛,真可謂集德仁義於一身的聖主。在青梅煮酒論英雄中,曹操的談吐看似隨意而閒適,卻處處咄咄逼人、暗藏殺機。劉備心知自己羽翼未豐,仍需藉助他人一臂之力,因而在談吐中不斷後退,在危急時刻急中生智,巧渡難關。但他鮮為人知的一面又有多少人質疑過?我認為,在某些時候,劉備畢竟也是官場之人,心思緊密。但他的用人之心,竟比墨還黑呀!其黑在利用人近乎殘忍卑鄙。白帝城託孤時他對孔明說: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請自取。這一招可真歹毒。一招欲擒故縱,便讓一個抵三個臭皮匠的孔明死心塌地服從,抽泣著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想必善用心計的劉備一定是貽笑九泉了吧!若這不算,那麼呂布之死又怎麼解釋呢?作為歷史上禮賢下士的楷模,做出如此作為又何以成英雄呢?那袁紹呢?我認為他色厲膽薄。愛才卻不懂得敬才惜才,好謀劃卻無決斷,貪生怕死,目光短淺,看見蠅頭小利就拼命追逐,也不算英雄!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6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作為新一代新少年閱讀這本書當然是必不可少的。當我讀完這本書,“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趨勢和歷史傑出英雄們自強不息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時代,被後人譽為中國小說章回的鼻祖。他寫的《三國演義》這本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爭霸,最終被大將司馬昭統一全國,結束三足鼎立的局面,建立晉朝。

  我喜歡《三國演義》的原因是它不僅讓我知曉了東漢末年到晉武帝的歷史,還讓我看到了許多富有戰略的戰役。草船借箭是我心目中最經典的一場鬥爭。這個故事是說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製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並立下軍令狀。諸葛亮事後請魯肅幫他借船、士兵和草把子。就在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沒亮,諸葛亮下令開船,並讓士兵擂鼓吶喊。曹操害怕多疑地號召弓箭手向船射箭。於是船的兩側都插滿了箭,霧散去時,諸葛亮下令回去,這是曹操想追也來不及,就這樣,十萬支箭就“借”到手了。

  從這件事就能看出諸葛亮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沉著冷靜,把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輕鬆地化解了。諸葛亮能成功的關鍵是識人心,周瑜妒忌心太重,知道自己不如諸葛亮,就千方百計地算計他。我不禁想到自己也有妒忌心的時候。最常見的是考試考砸後,第一時間我不是想著自身原因,而是心中責怪那些考的好的同學:憑什麼他們就能考的比我好?還詛咒他們下次也考砸。

  社會上也存在著妒忌心重問題,近年國家開放二胎政策,大部分家長只關心小的孩子,對較大的不聞不問,這會對孩子們的成長非常不利。較大的孩子心存妒忌,會一直保持孤僻、自卑的性格,個別成年後還會出現性取向異常的情況。對於較小的孩子會從小形成高傲、驕橫的性格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這樣一來經過時間的積累,對促進家庭和睦非常不利,小的孩子長大後無法無天,老人無人贍養,從而導致家庭破裂。其實對社會危害最大的還是愛情方面的,我們經常會在新聞和電視劇聽到或看類似的事件:一位男人因妒忌他所愛的女人跟別的男人在一起,因愛生恨,覺得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能別人得到,就殘忍地將心愛的人殺害。

  綜上所述,妒忌心重的人對社會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現如今沒有那麼多個“諸葛亮”,反而有許多的“周瑜”。也許我們沒有諸葛亮那麼聰明,但我們也要學習諸葛亮擁有良好的心態去理智地處理問題。少一點妒忌,多一點寬容,寬容那些不小心的無意冒犯,寬容生活中種種不愉快,寬容他人,就是寬待自己。同住地球村,讓我們攜手共創新時達。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7

  前一陣子,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文學鉅著後,我產生了很多感受。

  《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在三國時期,有三個特別強大的國家,分別是魏、蜀、吳。這三個國家都非常想做統一三國的人。但蜀國和吳國在後期兵力不敵魏國。結果,三國之中的魏國統一了三國,並改國號為晉。

  在《三國演義》裡,我覺得名聲的就是劉備和諸葛亮了。劉備他很有仁心,大家都很喜歡他。在他當皇帝時,他待人非常和善。還讓百姓過上了在當時相對來說,比較好的生活。

  諸葛亮呢?如果不是諸葛亮一直在輔佐劉備,蜀國也不會有那麼強大。而且諸葛亮非常有智慧,是劉備的主要謀士之一。本身也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

  我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裡最喜歡的就是曹操和諸葛亮兩個人。我認為曹操這個人他雖然在人們眼中,是個

  不折不扣的奸雄。但他非常有才能。而且也非常有智慧。就是有一點不好,就是太多疑了。當年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時候,如果走大道的話,就不會中了諸葛亮的伏兵計了。但是,即使曹操有多疑這個缺點,也掩蓋不住他的優點。其實曹操的優點,還是很尊重有才能的人。就因為他很尊重有才能的人,所以他的帳下有很多賢士。

  諸葛亮他很有謀略,而且他還是一個忠臣。自從劉備把他請過來以後,他都一直忠心於劉備。從未有過二心。所以說,他對劉備可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可以說是一個足智多謀並且赤膽忠心的人。

  我曾佩服過一代英雄劉備。他雖然不是最後成功的人,但他確實是最聰明的人。為求一賢士,他不顧兄弟勸說,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脫離曹操,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更顯出他的聰明才智,為了讓趙雲留在自己身邊,他摔兒子以表自己對他的珍惜。劉備確確實實是一個聖明聰穎的君主,只可惜他沒有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後代。

  《三國演義》是一本神奇的書,書中的每一個人都像是活起來似的——他們的人物性格太過鮮明,也太過典型。或許《三國演義》所承載的,並不是一個群英薈萃的故事,更多的是一個時代的特點與精髓。

  我們生活中也有著太多太多這樣的人,他們可能會有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聰慧,關羽的義氣,張飛的豪爽,周瑜的小肚雞腸……但不管怎樣,這些明快突出的性格特點也構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哪一種元素都必不可少。

  讀一本好書,不僅僅是要讀透它,更重要的是要儘自己所能去參透作者藏在這本書背後的,那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或許有一天你放下書本,閉上雙眼細細琢磨的時候,你就會驚異地發現,一個栩栩如生的社會,正誕生在你的眼前。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8

  作者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主題概括

  好詞

  《三國演義》以三國爭雄為題材,

  其所展示的帝王將相都是歷史上真實的英雄。

  而作者將他們的性格和功業誇張再現,把他們刻畫成非現實的超人。

  從儒家政治道德觀出發,

  《三國演義》蘊涵著千百年來人民對明君賢臣的寄託。

  但歷史發展程序恰恰與理想背道而馳——

  暴

  政能戰勝了仁政,奸邪壓倒了忠義,全知全能的諸葛亮也無力迴天。

  在三國風雲變幻中,作者透過對歷史程序的描寫來解析英雄人物的才能和道德,

  揭示主體道德和歷史程序的背離,使英雄形象蘊涵了濃重的悲劇性質。

  《三國演義》之所以具有恆久的藝術魅力和文化震撼力,

  主要是因為它以悲劇的形式表現了歷史與道德的衝突,

  將中國人心底的渴求、困惑、悲愴和抗爭等表現了出來。

  1東漢末年2民生凋敝3兵荒馬亂4群雄競起。

  5梟雄曹操6首屈一指7龍驤虎步8躊躇滿志。

  9唯才是舉10遠見卓識11濟濟多士12如虎添翼。

  13發號施令14假傳聖旨15身經百戰16出生入死。

  17青梅煮酒18旁敲側擊19夢中殺人20狐性多疑。

  21望梅止渴22略施小計23割發代首24工於心計。

  25對酒當歌26橫槊賦詩27才兼文武28獨步一時。

  29老驥伏櫪30志在千里31烈士暮年32壯心不已。

  33諸葛孔明34驚才風逸35上知天文36下知地理。

  37寧靜致遠38淡泊明志39用行舍藏40韜晦待時。

  41三顧茅廬42精誠所至43知遇之恩44投桃報李。

  45隆中對策46審時度勢47指點江山48面授機宜。

  49初出茅廬50錦囊妙計

  好句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園三結義)

  2亂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評價曹操)

  3汝視本人之劍不利否?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袁紹)

  4寧教本人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本人(曹操)

  5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袁紹)

  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劉備)

  7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夏侯敦)

  8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曹操對劉備)

  9吾露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耳(禰衡)

  10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關羽)

  11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

  十拿九穩耳(關羽評張飛)

  12非恬淡無以明志,非寧靜無致使遠(諸葛亮)

  13本人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本人決一死戰(張飛)

  14丈夫處世兮犯罪名,犯罪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周瑜)

  15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太史慈)

  16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父子,豚犬耳(曹操評孫權)

  17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嚴顏)

  18吾手中寶刀卻不老!(黃忠)

  19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劉備評趙雲)

  2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對劉禪)

  21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馬謖)

  22鞠躬盡瘁,死然後已(諸葛亮)

  2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4古者擇賢者而讓之

  25良禽擇木而犧,賢臣擇主而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