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通用21篇)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通用2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1

  這本書的好處,從拿到手裡的那一刻就能夠體會到,一個字——輕。雖然全書370餘頁,看上去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裡卻不見重量,這主要是得益於制書的紙張。很適合把它放在書包裡隨身攜帶,有空的時候就拿出來翻翻,頗為隨意。

  本書是英漢對照。背頁上有這樣一段話“《夢想國》這本著作對西方世界的影響之廣大,久遠,僅次於《聖經》……它的資料涵蓋了柏拉圖夢想中的國家所應當研究的一切,它對於西方人的影響,可與孔孟之道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相比擬”,如果憑此句仍不足以吸引你的視線,彆著急,還有。本書由英國學者理查茲英將原著翻譯成為“基本英語譯本”,有註釋稱“基本英語是英國學者C.K.奧格登與I.A.理查茲英等人於1930年推出的,以850個英語基本詞彙為基礎的一種英文用法”。再翻開《代序》,更有哲學家A.N.懷德海一句評論“兩千年來的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註腳”。此刻來看,850個詞彙的基本英語、英漢對照、僅次於《聖經》、等同於孔孟、偉大的哲學鼻祖……這樣多的特徵集於一身,對於喜歡英語,熱愛哲學的人來說,難道這些仍不能構成你閱讀此書的理由嗎當然,我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而借閱此書。

  這本書並不是足本,“篇幅比其他英文譯本縮短了將近一半,而完全保留了原作的主要論點”,想來相對而言更易於理解,很適合哲學的初學者。但即使這樣,如果不懂腦筋,一味地機械閱讀仍然會有晦澀之感。

  本書為對話體,體現著辯論的精神。在理性光環的照耀下,似乎一切看起來都變得善良。因為我們不看中權勢,不看中地位,不看中金錢,我們以理性以智慧在解決問題,所以至少看起來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突然想到,印象裡似乎很多對話語錄的著作,比如柏拉圖的《夢想國》、比如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比如《論語》、比如《毛主席語錄》……貌似西方人喜歡從來言去語中得出真理,而中國人則更喜歡從先賢那裡繼承。但實際上,柏拉圖的《夢想國》雖為對話體,但主要的4個人物,兩個聰明過人卻愛極了聽先賢陳述真理從旁隨聲附和,像極了狂熱粉絲,最終有一個跳出來擲地有聲地反駁,結果還是個瘋瘋癲癲容易衝動的詭辯家,最終一個就不用介紹了,真理代言人偉大的蘇格拉底。所以,雖為辯論,卻可是癮。

  書中的論點涉及正義、國家、教育、哲學、哲學與詩歌之爭等諸多的話題,其中有很多我都以往想到過,卻不曾得出結論的,所以看書中人物的詳細剖析,仔細想來,多數入情入理,豁然開朗受益匪淺。仍有一些需保留意見,不敢苟同。還有一些由於本人資質愚頓,不得領會。

  總之,很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2

  第一段對話主要是蘇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對話。探討的主題是克法洛斯介紹作為一位長者對於衰老和死亡的看法。克法洛斯的主要觀點是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並非源自於年齡,也並非源自於貧困,而更重要的是源自於人的性格,有點像此刻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了。金錢對於人最大的好處是能夠使人更加從容地去思考生活,平心靜氣地應對生活。“用不著為虧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債務而心驚膽戰。”而這一段世俗智慧其實只是蘇格拉底或者是柏拉圖需要的楔子罷了。蘇格拉底話鋒一轉,從債務問題轉向“欠債還債是不是就是正義”的討論了。這時候,克法洛斯告退,他的兒子玻勒馬霍斯接過了這個話題。

  第二段對話是蘇格拉底和玻勒馬霍斯的對話。探討的主題是正義。玻勒馬霍斯的觀點一開始是“欠債還債就是正義”,經過蘇格拉底的修正和概括之後,這個觀點被明確成為了“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那裡其實涉及到倫理學的一個黃金法則:道德回報的對等性。《論語》當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對話,“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孔老夫子對於以德報怨的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認為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麼用什麼來報答德呢,所以應當用怨來報答怨,用德來報答德,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個觀點同玻勒馬霍斯的所引用的觀點十分類似。當然那裡面也有一些紕漏,比如說如何確定報的物件,這些都在後面被蘇格拉底抓住了。

  蘇格拉底是如何駁斥“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這個觀點的呢蘇格拉底首先經過一系列例子說明在生活實際中人們更加需要的是一種技術上的幫忙,而不是寬泛的“正義”——“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這樣會推出一個悖論,也就是說正義是無用的東西,技術才是有用的東西。蘇格拉底這番“助產術”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於說明“正義”是一種專門適用於國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種技術。之後蘇格拉底談論到如果一個人既能夠把善給予他人,又能夠把惡給予他人,那麼這個人本身也很難說是一個正義的人。這一點在後面還有一些具體展開。

  第三個部分蘇格拉底和玻勒馬霍斯討論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什麼才是真正的敵人,也就是確定道德回報的物件。得出的結論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當待之以善,假如敵人真是壞人,當待之以惡,這才算是正義。”也就是說,對正義進行進一步的限定。第四個部分蘇格拉底從這個點出發,討論說正義是人的一種德性,那麼人不能用一種不正義的行為使他人正義,也不能用一種正義的行為是他人不正義。說得有點繞,可是意思還是明白的。那裡其實能夠和《孟子》的一段話相互參證:“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更加高效,更加不講信義,也更容易在征服戰爭中取得勝利。金國利用野蠻的力量征服了禮儀之邦宋國,金國吸收宋國的禮貌,等到金國的貴族也能夠寫出藝術造詣很高的詩詞時,他們又被更加野蠻的蒙古滅亡。色拉敘馬霍斯的觀點也正在於此。蘇格拉底的駁論是這樣的:即使是不正義的人群內部,也需要有正義,否則就不能實現他們不正義的目的。這種觀點在《莊子》當中也有體現:“蹠之徒問與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莊子·胠篋》)就是在說盜亦有道的觀點了。所以即使是不正義的人,“也還有點正義”。因為“絕對不正義的真正壞人,也就絕對做不出任何事情來。”

  等到了第四步也就是最終一步,蘇格拉底要徹底推翻色拉敘馬霍斯的觀點:“不正義者比正義者生活得更好,更歡樂。”蘇格拉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獨特的功能,獨特的德性;功能得到發揮,是因為它的德性,功能不能得到發揮,是因為它的缺陷。耳朵和眼睛是這樣的,人的心靈就更是這樣的了。人的生命的特殊之處在於能夠發揮心靈的功能。而正義恰恰是心靈的德性,邪惡是心靈的缺陷。所以正義的人歡樂、幸福,而歡樂、幸福又是人最大的利益,總結到最終,“不正義絕對不會比正義更有利了。”

  在第一卷的最終一頁,蘇格拉底總結說,正義到底是什麼,還是沒有搞清楚。以上讀到43頁,讀完第一卷。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3

  《夢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夢想。柏拉圖心目中的夢想國實質應當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必須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夢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本事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僅有這樣才有利於城邦的正義。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堅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夢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之後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說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稅,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著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經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僅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

  所以,經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現了很多我並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為維護統治,掌權者能夠用假話欺騙民眾,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說”,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

  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這些都體現了柏拉圖所倡導的“夢想國”的實質——封建貴族專職的奴隸制國家,特權橫行、等級森嚴,壓迫沉重,人與人之間嚴重不平等。我認為,柏拉圖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已經是具有創新意識、目光深遠、有改革思考的智者。可是,因為時代的侷限性以及階級的侷限性,柏拉圖代表的是封建貴族的利益,這決定了他的政策主張都是為封建貴族服務的,他的思想在必須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他的主張也不見得是真正正義的。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4

  最初認識柏拉圖,是在初中歷史課上。真正接觸柏拉圖著作,是前幾天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理想國一書,說實話,對於我這樣一個哲學小白來說,讀起來很是覺得生澀拗口,當時越看越覺頭疼,於是只草草看了開頭幾章。

  後來,我刷到這樣一篇文章:讀書一般可分為三個區,舒適區內,閱讀者閱讀毫無難度的讀物,雖處於心理舒適的狀態,但進步緩慢;伸長區中,閱讀者閱讀有一定難度的讀物,感到某種程度的不適,但跳一跳還是夠得著,理解力提升明顯;恐懼區裡,閱讀者閱讀難度過大的書,由於超越能力範圍太多,感到嚴重不適,難以卒讀。

  很多人都只願意待在舒適區和伸長區,不願意去挑戰恐懼區,讀完此文,我深受觸動,決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書。

  在這篇文章的驅使下,我又翻開了《理想國》這本書。剛開始時依舊是難熬,整本書是按對白來寫得,我甚至都分不清誰是誰,誰說了什麼觀點。只模模糊糊感覺好像一直在說什麼是正義,我看著哲學家們把正義的定義從欠債還債就是正義到正義就是給每個人適如其份的報答再到正義即強者的利益。我彷彿就看到哲學家們在我面前激烈辯論。

  慢慢的,我投入進去。

  翻開下一頁,第二章出現在我眼前。我不由得一驚,第一章就這樣不知不覺的過去了。在第二章中,哲學家們依舊在討論正義。

  不同的是,柏拉圖從中引伸了城邦正義,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則,將城邦定義為“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做好自我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任何人都要服從城邦正義,個人正義應當讓位給城邦正義。

  從柏拉圖關於正義的定義可以看出,他所謂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個人都有相應的級別職務,具有等級區分,由此城邦分為統治者、軍人、勞動者,因此他所謂的正義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

  俗話說得好:“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本書每一章都寫得十分精彩,但整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婦女兒童的問題,不得不說,柏拉圖儘管是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學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臘還是有其侷限性的。而這本書的侷限性就在於其對待婦女兒童的問題上。

  柏拉圖式非常看重兒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婦女兒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資源。但是這樣完全將婦女兒童當成了一種附屬品的態度,侷限了其對婦女作用的正確估算。他不將婦女當成一種完全的客體,而是當成一種貴族政治的統治需要,這也表現出他對貴族生活的渴望。

  而柏拉圖對貴族的渴望,最主要是表現在他提出的哲學王理論。他認為在一個理想城邦之中,應由擁有知識的哲學家擔當統治者,並稱之為“哲學王”。

  《理想國》這本書是我接觸的第一本哲學著作,儘管我在看完這本書後也不太懂何為正義,但其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對!一定不放棄。我想:讀完此書,我收穫的不僅僅是對哲學的理解,更是學到了哲學家們認真執著的精神。也希望這樣一種執著追求真理的動力永遠存在於我心中。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5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為復活的蘇格拉底安排了諸多精明的詭辯家作為對手,使蘇格拉底在不斷地追問和質疑中,娓娓道出“正義”的含義。對手越是強勁,就越能夠顯示出蘇格拉底的英明,即顯現出柏拉圖的哲學思想。

  《理想國》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搞笑,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資料深刻豐富,到達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

  《理想國》透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覆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推翻了幾種關於正義的定義:

  1、正義就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

  2、正義就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

  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

  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

  這四種說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於我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有深刻的啟示。針對第一種觀點,他用不能將武器還給一位瘋子朋友的例子反駁有債照還的正義說法,我們不能簡單的按照常理來辦事,應該考慮事情的結果是否會是不正義的,這種說法忽略了正義的真實本質,所以我們應在生活中多學習柏拉圖的思想方式,考慮問題不光從本身的立場出發,不能簡單照辦,還要考慮我們的物件和事情的後果。針對第三種觀點,柏拉圖指出掌權的統治者有時也會犯錯,制定出對自己不利而對被統治者有利的法規要被統治者執行,正義就變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圖提出“在任何政府裡,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為統治者應該為人民謀福利而不僅僅是考慮自己的利益。

  如果一個人具備所假定的哲學家的天賦,並且得到了合適的教導,必定會成長而達到完全的至善,然而,這些配的上哲學的人會受到環境的敗壞,因而離棄了哲學,"使她孤獨淒涼"。所以,"剩下來配得上研究哲學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們或是出身高貴又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處於流放之中,因而沒受到腐蝕,依然在真正地從事哲學;或是一個偉大的靈魂生於一個狹小的城邦,他不屑於關注這個小國的事務;少數人或許由於天賦優秀,脫離了他所正當藐視的其他技藝,改學了哲學;還有一些人,也許是我們的朋友塞亞格斯的缺陷束縛了他們,須知就塞亞格斯而言,背離哲學的所有其他條件都是具備的,但是他病弱的身體使他脫離了政治,沒能背離哲學。

  那蘇格拉底所謂的"理想國"是不是現在不會有,過去不曾有,將來也決不可能有的呢?針對眾人的疑問,蘇格拉底給出了其"理想國"存在的可能條件:"只有在某種必然性碰巧迫使當前被稱為無用的那些極少數的未腐敗的哲學家,出來主管城邦(無論他們出於自願與否),並使得公民服從他們管理時,或者,只有在正當權的那些人的兒子、國王的兒子或當權者本人、國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愛上了真哲學時,只有這時,無論城市、國家還是個人才能達到完善。(虞興如)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6

  讀完《理想國》第一卷,我感覺到心中有許多疑惑。也許是第一次讀這種對話體的書的緣故,腦子裡總會帶著很多原來的讀書習慣,希望讀到某個截點的時候,可以停下來總結一下作者意圖表達的觀點,然而這種意圖總是落空。因為至少在這一卷,我們看不到作者對於觀點的任何直接陳述和論證,有的只是兩個人在對話。然而,即便我們追尋著這本書的主角——先賢蘇格拉底所說的話,我們也會發現,很難找到任何實質的觀點,只有一些看似是蘇格拉底所支援的觀點。關於正義,蘇格拉底到底是認為它是有用還是無用?蘇格拉底真的認為“心懷正義的人顯然是某種竊賊”嗎?還是說,他認為“正義的人根本不能傷人?”

  就在對於問題的疑惑之中,我漸漸發現了一個真相:蘇格拉底只是在提問,從來沒有提過任何自己觀點。是的,整個對話的開始,就源於蘇格拉底對於克法洛斯的一個質疑:償還從他人那裡拿回的東西到底算不算正義的定義?

  對於克法洛斯的這個定義,我們讀者初次讀到時,恐怕不能發現有什麼問題,甚至會十分認同。但我們為何在跟隨著蘇格拉底的問題進行思索之後,會忽然發現這個定義事實上是極度荒謬的呢?我認為,其實是因為我們從未嚴密仔細的思考過“正義到底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殺人償命是正義麼?如果這個殺人者是為了防衛他人侵犯呢?如果這個殺人者殺人行為本身是執法行為呢?即便不屬於前面兩種情況,償命能救活死者麼?讓一個母親的眼淚匯入另一個母親眼中就算正義麼?

  先把正義放一邊,思考一個簡單一點的問題。筆的定義是什麼?是用來寫字的物體?石頭也可以在樹上寫字,手指咬破也可以寫字,這些也是筆麼?船的定義又是什麼?在水上漂浮的載人工具?那竹筏算不算船?可以容納一個人並浮在水面大盆子算不算船?氣墊船這種近似於飛行狀態,算不算漂浮?它有是不是船呢?

  事實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我們會發現,其實生活中許多我們熟悉的事物,我們在認識它的時候我們依賴的只是前人告訴我們的結論。就如同,珀勒馬科斯對西蒙尼德的結論的引用。可事實上,他最後發現他自己都不瞭解西蒙尼德真正想說的是什麼,自己從未檢驗或思考西蒙尼德的結論,卻已經在使用它了。坦白講,這種狀態是愚昧的,並且我們很多人都如珀勒馬科斯一樣,在遇見蘇格拉底之前從沒發現自己的愚昧。

  如果我們想擺脫愚昧,就必須先正視自己的愚昧,並發現自己的愚昧,即知道自己的無知。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7

  今天讀完柏拉圖的《理想國》,終於對這部著名的作品有了一點親身的認識,雖然還談不上理解,但是想把自己看後的收穫寫下來,或者說是一點總結吧。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圍繞“正義”這一話題而展開討論的,並致力於解答這樣幾個問題:什麼是正義;人們為什麼要實行正義;什麼樣的政治最正義。文章開篇就由幾位智者為正義下了定義:有人說,“正義就是給予每個人恰如其分的回報”;有人說“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有人說“正義是弱者為謀求最大利益而相互達成的契約”,而對於這些觀點,柏拉圖都借蘇格拉底之口給予了否認。那麼什麼才是正義呢?

  而柏拉圖討論正義的過程中,不僅要證明正義比不正義善,正義的人比不正義的人幸福,更要表達這樣一種思想,那就是正義的城邦比不正義的城邦更加的和諧而美好。他說:“我們所要尋找的正義,就是能使人和國家成為正義的人和正義的國家的這種品質。”柏拉圖認為只有理想的城邦才擁有完整的正義,所以就要構建理想的城邦。理想城邦的構建有三個階段:1、生產者階段;2、輔助者階段;3、統治者階段,他們之間沒有時間上的順序,而是邏輯存在的關聯,這三個階段又對應三個等級:生產者等級;輔助者等級;統治者等級。而一旦這樣的城邦形成,人們便可從中找到城邦最重要的品格: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而正義恰恰又是它們當中最重要的,“正義是能使智慧、勇敢、節制產生並保持的一種品質。”有趣而智慧的是,柏拉圖在在《理想國》一書中,總是將城邦的討論加諸於個人,所謂大中見小,有時個人的討論又見諸於城邦,所謂以小見大,因為他認為人的美德和精神與城邦相應要素間是同構的。因而與城邦三個階段相對應地,人有理性、激情和慾望,他認為,在人身上,當激情服務於理性,當慾望服從於理性時,人就是最正義的人。而在城邦中,統治者代表的是理性,輔助者代表的是激情,生產者等級最低,代表慾望。由此折射出城邦的正義乃是三個等級各司其職、互相配合、相互輔助所達到的最善。“然而正義不是關於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關於內在的,即關於真正本身,真正本身的事情。”所以柏拉圖的正義觀還強調內在。

  為了說服人們相信這種等級劃分的合理性,柏拉圖還引入了“神的力量”,他說,神在造人時,向一部分人身體裡注入了黃金,這一部分人最高貴,將成為統治者,一部分人身體裡注入了白銀,這些人將成為輔助者,其餘人則被注入了銅,他們將成為生產者。

  接下來是討論正義如何實現。為了實現正義,柏拉圖主張採取兩項措施,即教育與公有制。這兩項措施都是針對護衛者(包括統治者和輔助者)的,與生產者無關。教育旨在培養出道德和能力個方面都合格的護衛者,是他們既能勝任自己的職責,又能滿意自己的職務。實現公有制旨在為消滅護衛者的私有觀念提高保障。護衛者的教育包括文藝教育和體育教育,當然他所說的“文藝”範圍廣泛,決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文藝”,而相當於今天我們說的“文化”。他主張在文藝教育方面,要從小從善的方面引導孩子,規定他們讀什麼樣的書,聽什麼樣的音樂。實行公有制包括婦女、兒童、財產公有。不要說今天,這在當時都是難以想象的,可見柏拉圖的思想具有很強的理想色彩。關於子女公有大體是這樣的,父母將不知道自己的兒女是誰,而把在那個特定時段出生的孩子都看作自己的兒女;兒女也將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這樣,城邦上層等級就形成一個真正的大家庭,不分你我,實現了高度統一。

  下面就是討論理想城邦的最高統治者了。在柏拉圖的觀點裡,在理想城邦之中,應由擁有知識的哲學家擔當統治大任,稱“哲學王”。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分為四個狀態:想象、信念、理智和知識,前兩者屬於意見,後兩者屬於理性,一般的人只擁有意見,而哲學家的靈魂才擁有理性。在這一章中,柏拉圖給我們打了個生動的比喻,就是著名的“洞穴理論”,他說哲學王就是那個走出洞穴,瞭解到外部真實世界的學成歸來者,他的志向和任務是用自己所獲得的知識來改變洞穴中人的錯誤認識,而他所面對的阻礙就是囚徒們對無知的堅守。所以說哲學王不僅要是一個擁有超然智慧的智者,即自身已達到一個崇高的境界,還要有克服愚昧的被統治者的無知的反抗的信念與能力。這同時也正是他要說明的當下哲學家不吃香的原因,那是因為人民足夠無知,還沒有意識到哲學家的大智慧與大能力可能產生的對社會進步的幫助,當然也在於這種哲學家的難求。從這裡可以看出,真正的“哲學王”必須具備(我把它理解為)“超然”與“迴歸”兩種品質(“超然”即超人的智慧與知識,“迴歸”即迴歸到世俗人當中來統治世俗世界)。

  最後柏拉圖論述不正義的城邦和不正義的個人。她從歷史和現實中總結出四種政治體制,包括斯巴達榮譽政制、寡頭政制、平民政制和僭主政制。柏拉圖詳細討論了四種政制的更迭原因和形成過程,他認為這四種政制都是不正義的,且一代不如一代,榮譽政制以勇敢取代智慧,寡頭政制、平民政制、僭主政制則分別以財富、自由和無限貪婪取代智慧。這樣一來,無疑柏拉圖所構建的理想城邦則是正義的,因為哲學王是真正擁有知識和智慧的人。與此相對,不正義的人則是人格中的激情和慾望超越了理性。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8

  作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一生立著無數,而《理想國》無疑是其中最能表現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學家與王的辯證關係也一直為後人稱道。透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麼是正義的國家,而不是什麼是正義的人,他從城邦至公民、從上往下、從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羅素先生評價柏拉圖的《理想國》時說,這篇作品有一個藍本,是斯巴達和它的立法者萊庫格斯。無數青年讀了這類著作,燃燒起雄心,要做一個萊庫格斯或者哲人王。

  柏拉圖認為的理想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所要體現的東西在他的《理想國》開始時候並沒有直接提出來,他是利用了正義二字逐漸將其拓展並且引申出來的。正義是一種好的表現,然而什麼是正義呢,面對這個看似很好理解的詞語,柏拉圖首先對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我不敢奢望對《理想國》中所有的思想妄加揣測,只好在自己的知識範圍之內加上自己的興趣點,認真研讀分析《理想國》中關於哲人、王和國家的關係。

  柏拉圖首次提出了讀書人,或者說哲學家的“入世”說,他認為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裡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而政治家只有在擁有了哲學思維之後才真正的能夠治理和統治好國家。

  如此,“哲人王”則成為柏拉圖在《理想國》裡提出的最理想的君王。

  “哲人王”領導的城邦是柏拉圖理想的城邦制度。我國古賢孟子在孔子“內聖”基礎上開出了“外王”的理論。他認為,國家的元首必須是道德的領袖,如古代的堯舜。佛教也認為,最好的人間制度是轉輪聖王用“十善”治理國家。這麼多先賢都認為天下最好的制度是聖人治下的制度。而我們所說的“哲人王”是個泛指,指的是一個好的王者,智慧者,仁愛者或聖人。“哲人王”制度就是某種君主制或者貴族制度。

  緣何古今中外的聖人先哲大多偏愛“哲人王”制度?我想柏拉圖在這點上和其他先哲應該有一定的共同之處吧:

  1、君主制的優點

  如果君主是“上帝”,那麼這樣的君主制無疑是人間最好的制度。原因如下,君主制的效率是高的,因為君主一聲令下,大家立刻執行;君主制的決策是最正確的,因為最智慧的人當了統治者,他的決策是人間所可能的最好的決策;君主制是“最人道”的,因為“最慈悲”的人當了君主;君主制下的人民是最幸福的,因為他們無憂無慮。所以,柏拉圖認為“哲人王”統治下的城邦是理想國。

  2、法律的侷限性

  法律是成文的,是經過歷史傳統慢慢形成的,是由人制定的。正如佛教的戒律,並不是刻意要有這麼多戒律的,而是每當出現一些不如法的事,佛陀就召集僧團制定一些新的戒律。如此下來,慢慢才形成了比丘戒等戒律

  關於法律的侷限性,柏拉圖在《政治家》裡借客人之口說道:“因為法律從來不能用來確切地判定什麼對所有的人說來是最高尚的和最公正的從而施予他們最好的東西;由於人與人的差異,人的行為的差異,還由於可以說人類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靜止不變的,所以任何專門的技藝都拒斥針對所有時間和所有事物所頒佈的簡單規則。”關於法律的政治家可修改性,柏拉圖又說到:“任何一個人或一群人,無論是誰,他制定了法律,如果他在認為那些法律需要改進時著手對它們進行修改,難道他不是在盡力做著與我們的真正的政治家所做的同樣的事嗎?”

  出現例外的、法外的情況時,怎麼辦,由誰說了算?這就要歸之於“哲人王”類的人物了。在美國,大法官可以對一些例外的案件進行最高審判。所以,美國的大法官在某種程度上正是行使了“哲人王”的作用。

  柏拉圖的《理想國》裡面不僅有著他對理想國的闡述,也包含著一種樸素的辨證主義觀點和應變的思想,他自始至終沒有明確給出正義的定義,也暗示著人們,這裡沒有什麼正確的定義,還需要繼續的探索研究,只不過他的想法是讓人們去利用這個探索研究構造他那種柏拉圖式的理想國。

  “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們也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裡還是將來在我們剛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柏拉圖在《理想國》的結尾如是說。

  正義的哲學家做了王,也許,這是柏拉圖對國家的完美定義。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9

  在《理想國》這本書中,我感觸最深的是第四卷,即關於節制貧富善德。《理想國》最基本的特徵就是以對話的形式闡述觀點,提問作答,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將一個真善美的國家展現出來。在第四卷中,對話主體是阿得曼託斯和蘇格拉底,透過智者間的交流,我看到了文章中蘊含的能量:

  一、在文章中始終強調正義的重要性。

  “我們建立這個國家的目標並不是為了某一個階級的單獨突出的幸福,而是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因為,我們認為在一個這樣的城邦裡最有可能找到正義,而在一個建立得最糟的城邦裡最有可能找到不正義。”唯有正義,可以讓每個人的需要最真實地體現出來,才能構建最穩定的社會秩序,正義永遠最具有魅力,也是自有人類社會來,人們一直追求和渴望締造的美好社會標準。以正義之尺,量你我心聲。

  二、作者關於“貧富”的看法是:富則奢侈、懶散和要求變革,貧則粗野、低劣,也要求變革。

  其指出解決貧富差距給國家造成問題的方法是:全體公民無例外地,每個人天賦適合做什麼,就應派給他什麼任務,以便大家各就各業,一個人就是一個人而不是多個人,於是整個城邦成為統一的一個而不是分裂的多個。即社會各角色之間應當做到各司其職,互不干擾,不讓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社會紛擾。貧富差距向來是一個社會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難消滅,難弱化,現階段的中國亦飽受其擾,故借理想國之言,望社會貧富差距減小,以期一個公正國家的長期存在和穩定發展。

  三、在本章節中,作者關於教育培養的觀點值得一提。

  原文中提到:只要當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說的所謂大事就行了。其中這裡的“大事”就是指教育和培養。作者認為原因在於“如果人們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為事理通達的人,那麼他們就很容易明白,處理所有這些事情還有我此刻沒有談及的別的一些事情”,他認為教育的作用是“良好的培養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再接受良好的教育,產生出比前代更好的體質,這除了有利於別的目的外,也有利於人的進步”以及“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卻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結合我們這一門課的內容,我的感想是:柏拉圖在書中借對話方式所描繪的公正的理想國,是人類社會最早的烏托邦式的國家。即使是這樣,他也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從大的方面來說,由古至今,教育始終是一國之本,一國之領導人應當重視教育,建設好教育事業,才能為國家輸送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實現一國強盛之可能。從小的方面來看,良好的教育能完善一個人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一方面可以傳播生活所需的知識,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使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質,並融入個體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中,不可分割,成為個體的一部分,明白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從而實現人的進步,進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所謂理想,往往承載著人們對最美好事物的嚮往。《理想國》以直白的語言告訴了我們正義與公平、美德與智慧在一個國家發展和進步中的重要力量。雖然已經過千年的沉澱,這本書仍在用它最具感染力的言語訴說著一個美好國家的樣貌和形態。無論在千年以前,亦或是今時今日,我們每個公民都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著,奮鬥著,朝向心中的理想國進發。而對於現階段的中國來說,也應當停一停快速向前的腳步,聽一聽所有人的心聲,公平之稱是否依舊平衡,是否依舊在丈量著我們前進的每一步,我們的國家是否充滿正義之聲,是否被美德圍繞,為禮儀之邦?我想,理想國的力量永遠在指引著我們朝向更美好的未來。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10

  理越辯越明,踮起腳尖便更靠近陽光。——題記

  假期中,我第一次閱讀了柏拉圖的經典作品《理想國》,雖多有不解,但依然感觸很深。這一本書是柏拉圖的集大成之作,富含了他的哲理、經濟思考以及執政見解,讓後人可以看到這位思想家所追求的美好和節制。書中最主要的是對於正義和智慧的辯論,關於“理想國”這樣一個完美的城邦,柏拉圖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首先,何為正義?與柏拉圖辯論的三人分別給出了“正義即是欠債還錢”“正義是給每個人付出努力相同的報答”“正義就是善給予友人,惡給予敵人”這三個答案。相比之下,柏圖認為正義是一種特質,而不是某一種行為體現的。如,頭腦的作用本是控制身體的行動,那麼癱瘓便是頭腦失去了這種特質;思想亦然,思想本是讓人行為正義,那麼邪惡便是思想失去了原有的特質。自第二卷伊始,柏拉圖便開始探討一個城邦的“正義”。在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維度上講,正義的界定要複雜許多。城邦的正義需要由它人民的勇敢、智慧和節制來體現,但這相對來說絕對的正義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柏拉圖給出了一個更為基本的定義,那麼就是人們各司其職,守本分,不要僭越自己的領域。因為正義的人內心的靈魂和思想本不該互相干涉,所以城邦中的人也同樣不該如此。對於柏拉圖來說,品質的協調,人民的和諧狀態便是正義的體現。每個人踮起腳尖,便能看到城邦的正義陽光。

  談到節制,柏拉圖是不可忽略的一位人物。他主張節制的生活,節制的看待自己的慾望。在談及“理想國”這個完美城邦時,他多次提及節制對於正義的重要意義,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節制呢?節制,指的便是“統治自己的快樂和慾望”,不讓貪求快感成為人生的主要成分。節制可以讓人的靈魂獲得一種統治的力量和正確的秩序,柏拉圖的幸福論的整體框架也是基於如此。讓靈魂中較好的部分控制較惡的部分;讓理性支配感性便是節制。

  “渴望認知並靠攏完美的理念或形式”這是柏拉圖所一直主張的,是他可以在城邦中儘可能看向陽光的條件。如理越辯越明,品性也是越修越真,比起一味追求渴望的事物,剋制和保持距離永遠不失一個好的選擇。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11

  今人都懂得民主自由,曉得為自己的權利站出來抗議,甚至革命。今人也懂得蘇格拉底的智慧,併為之敬佩不已。公元前三三九年,雅典民主派當權,追求智慧的蘇格拉底被控傳播異端邪說和荼毒青年,被判死刑。

  蘇格拉底做過什麼?不少路人會發現這個人經常呆呆地站地廣場上思想一整天,不時還會跟路人搭訕,用那種經典的蘇格拉底式的辯論,一步步將人的思想從心底拉出來。他用極為謙虛的語氣向途人詢問,並指出他們思想中矛盾的地方,藉以進入深刻的探討,同時考察人們和他自己的想法。

  他曾經就誰是最有智慧一事詢問阿波羅神殿的通靈者,結果是: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得知這個神喻之後,他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心想,不可能的啊,我一直覺得自己最無知,為何睿智的阿波羅神說我最有智慧?於是他開始四處尋找那些被稱為有智慧的人。然而,他與好幾個自認為有智慧的人交談之後,感到深深地失望,認為他們聞名不如見面,所謂智慧的言語都是錯漏百出,矛盾橫生。最後,蘇格拉底就明白到一點,原來他比他們更有智慧的一點在於:他知道他自己是無知的,相反地,那些自以為有智慧卻閉口不說自己的無知。

  牛虻,蘇格拉底經常這樣自稱自己,意下即是將雅典比喻成牛,而牛虻則叮牛來促使他前進。由此可見,蘇格拉底並無作惡的意圖。他抱著使雅典進步的動機,加上一顆自認無知的心,隨處與人交談,揭發人們的無知,進而逼使人們反思──這難道是一件錯事?

  問題來了。蘇格拉底做這樣的事就被控以思想荼毒,被判以死刑,是否應該?

  依據柏拉圖的《申辯篇》和各處考證,可以得知蘇格拉底申辯時,柏拉圖身處現場。目睹民主(大眾)殺害哲人,作為貴族後裔的柏拉圖心中是怎樣的一種心情?民主制度是否正義的呢?新政權是否將以正義取代不正義?「我極端注意他的先是怎麼說的,後來是怎樣做的」。

  在當時,哲學之類的高等教育只面向貴族和少數自由人,所謂民主的投票在柏拉圖看來無疑是叫

  一大幫盲人來投票決定走哪一條路。對於人民的愚蠢,柏拉圖倒也沒有感到十分憤怒,因為在他看來,農民工人商人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和推銷者,他們只要安守本份就行,智慧本不是屬於他們的,而民主制卻讓多數無知的人決定城邦和公民的命運,這使他不得不對民主制度產生反感。當然,這也許是出於他貴族的優越感,也因為這種優越感,使他《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對哲人-王這種獨裁製度的好感和嚮往。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12

  讀完了《理想國》,剛開始讀的時候其實內心的衝擊和情緒還是很多的。這本書前半部分在用批判性的思維在讀。

  首先,明白下面這些,初讀《理想國》的人應該就可以平靜一些了。理想國,它就是個“理想國”,不能夠把它當做現實世界,用現實世界的思維,和普世價值觀等去思考和對待。不用太較真。

  也不能認為被冠之“理想”二字就是說明這個國度盡善盡美只是現實中做不到,讀前四章的時候看到有些部分帶有一定的愚民文化,也有完全不符合普世價值觀和人文主義觀點的地方。

  所以,在理想國中,不能夠用普世的思路來理解他們的思想,很多都是非現實的一種假設,很多地方的設計不符合人性,有些地方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也有很多地方令人無法贊同。

  其次,走進理想國的國度。

  理想國中的詩歌,曲調等藝術是被剔除了一些描寫死亡的恐懼,悲傷,痛苦的內容,留下表現忠誠,善良和勇敢等的主題。理想國所描述的人性被剔除了人性的負面和人性之惡。理想國度的國度還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地方。人必須根據自己的性情選擇職業。想要尋求正義,應該先尋求一個國家的正義,然後再尋求個人的正義,先有國後有家。

  這些是理想國的設計和藍圖。

  其中,理想國中有對救治病人的觀點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相符,與人文主義觀點相駁,認為老弱病殘沒有生存和救治的權利。

  也有在後面,關於男女的論述,體現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又實屬難得。

  如笛卡爾所說,人們的意見之分歧,是因為我們由不同的路徑引導我們的思想,或者各人的思想不是針對同一件事物的緣故。所以,無論如何,有些地方持著與書中所描述的不同的觀點,引發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思考,讀讀《理想國》吧,儘管可能這不是這個符合人性以及真正理想的國度,但是裡面也有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13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常常在字裡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己的思維跑到了哪裡,是怎樣跑的。

  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話去理解去探索可那畢竟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慢慢的前行,那樣收穫的也許才更多。

  在《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裡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為一些不公發發自己的聲音來的更為實際。也許這是浮躁也許這也是心虛,因為正義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未明白,彷彿自己能恍然若悟的機率也很小。但我卻相信自己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著強烈的憧憬與嚮往!可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作為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於自己甚至對於整代中國人來說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未來、過去,甚至不明白現在。柏拉圖最後說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很喜歡,也許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歡因為有了自己別樣的感觸。

  柏拉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智慧儘管沒有專門的哲學專著,但卻幾乎體現在他的每部著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理想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耀著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助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現在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可以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著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可以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裡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展都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王陽明,也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裡,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王陽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知道王陽明是餘秋雨的書裡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為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己也知之甚少。後來也大概瞭解了一下王陽明,明白了其偉大,儘管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14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的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進步的階梯,有了今天這欣欣向榮的世界。書這無聲的預言家,預知著未來,預知著中國的夢。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誌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又有異議。

  我沒想到,我隨意讀的一本書,竟讓我邂逅了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我也沒想到,正是他,讓我從新對身邊的很多東西有了新的認知;甚至讓我對快樂,幸福,痛苦,善,正義,勇敢,激情,慾望,智慧,愛情等有了新的定義,而正是這些新的定義,讓我多多少少地掃去了那些舊的理念,開始往另一條曲徑去通幽,而且,因為我不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是個無神論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選擇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勞孔,總是贊成蘇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樂的,正義是善的,慾望與激情是惡的,而理念與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組合,愛要是蘇格拉底或伯拉圖的似的愛,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義的事,不做王權……

  但我不贊成天堂與地獄會接納好人與壞人,靈魂也不會脫離肉體而存在,更不會不朽,而且王權不一定是哲學家,雖然他可能不是指我們現在的哲學家,但絕對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現在可以說為什麼要感謝他了,其實我那兩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認同著物質與金錢是最好的快樂,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屬於現在大多數人所預設的幸福之上,並把他作為一種追求。怎麼說呢,就象伯拉圖在理想國所寫的,我是金,銀,銅的混合體,雖然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最好的比喻,他們在我靈魂裡不協調的運作。可是,蘇格拉底說,可以讓善駕御其他兩種,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東西,就是那種,當然,哪一種,這是我的一個理念。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15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常常在字裡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己的思維跑到了哪裡,是怎樣跑的。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話去理解去探索可那畢竟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慢慢的前行,那樣收穫的也許才更多。

  在《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裡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為一些不公發發自己的聲音來的更為實際。也許這是浮躁也許這也是心虛,因為正義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未明白,彷彿自己能恍然若悟的機率也很小。但我卻相信自己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著強烈的憧憬與嚮往!可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作為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於自己甚至對於整代中國人來說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未來、過去,甚至不明白現在。柏拉圖最後說“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很喜歡,也許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歡因為有了自己別樣的感觸。

  柏拉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智慧儘管沒有專門的哲學專著,但卻幾乎體現在他的每部著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理想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耀著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助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現在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可以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著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可以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裡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展都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王明,也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裡,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王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知道王明是餘秋雨的書裡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為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己也知之甚少。後來也大概瞭解了一下王明,明白了其偉大,儘管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16

  讀完柏拉圖的《理想國》,我對“何為正義”陷入了深深額思考中,到底何為正義呢?

  一位波某某君認為:正義的目標就是“物歸原主”,使每個人得到其應有之物。而實現這一目標的行為就是正義,讓好人得到應得的,從壞人處拿回他們非分之有——也即鋤強扶弱,懲惡揚善。

  但我想問:怎麼判定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怎麼判定一件事物,到底是誰的應有之物呢?每個人站在自我的立場,當然會盡一切可能地謀求一切可謀求的利益。幾乎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壞人”的,也幾乎很少有人認為自己謀求利益最大化的努力是不義的。每個人所謀求的利益是有交叉的,那麼當這種衝突產生的時候,當然雙方都會認為自己是在取得應有之物,自己是有理的一方,是正義的一方,公婆皆有理,那麼誰來仲裁呢?仲裁者以某種標準來維護了“正義”,那誰又規定了這種標準就意味著“正義”了呢?

  另一位“辯手”塞某某君認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他不否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比如在涉及對外關係的問題上——像外敵入侵等,當權者或許會站到國民整體的利益代表的立場上,美其名曰代表民族或國家的利益。但這就像放羊的人跟羊群的關係一樣,牧羊人保護羊群是為了更好地薅羊毛。

  正義,是維護強者的利益,所以它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於是會出現“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語)的差別對待。正義是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暴政,是統治者們實行暴政的道義工具。

  蘇格拉底的廢話我們依然不談。這個論述我其實是比較贊同的。波君談的是社會層面,或者說是道德層面的“正義”,塞君談的則是政治層面的“正義”。

  我認為呢,這個問題可以分三個角度:

  一,人類社會的和諧執行勢必要求既定規則的存在。法律、倫理、道德,都是規範人際關係的制度工具,而它們都是對於是否對錯的價值判斷。這個對與錯,也即“正義”與“不義”,或許並不是統治者為鞏固政權而設定的,是先其而存在的,統治者要明確它、捍衛它,目的是維持社會秩序。否則老百姓都坑蒙拐騙、殺人放火,什麼政權也不願見到這種亂象。

  二、鑑於以往的歷史而言,階級的對立確實存在,所有政權形式確實都是一個階級對另外階級的暴政。那麼在一些根本的利益問題上,統治者所代表的階級,當然會以政治權力和國家暴力為後盾,設立對他們有利的社會制度,將對他們有利的標榜為正義,將對其有害的斥為不義。

  三、正義不是絕對的。成王敗寇,笑到最後的才有話語權。歷朝歷代,哪一個造反的不說自己是替天行道,平叛的說自己是保境安民?

  同樣,不義也不是絕對的。世上徹頭徹尾的不義之人是難以立足的,因為遏制不了自己的慾望和行為,終會眾叛親離——道上的話可能叫“不講規矩”。盜亦有道,哪怕是殺人放火的集團,其內部仍然是存在一定的規矩的,否則他們將難以成事。就像梁山好漢,他們儘可以殺人如麻,殘害無辜,彼此並不覺得這是“惡”。但如果不講義氣,壞了宋江這樣的“好漢”,那就“十惡不赦”了。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17

  有句老話說,一千個讀者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中的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理想的國度,於是就有了一千個不同的理想國。

  走進柏拉圖的《理想國》,透過它我恍惚看到了蘇格拉底他那承受著所有善與惡的永恆不滅的靈魂,看著他追尋著智慧與正義,走向上的路,從未停下過腳步。也正是透過智者們的經久不息的討論,藉著蘇格拉底同格勞孔等人的辯論,以正義為地基,構築起柏拉圖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

  這是一個智慧、勇敢、節制而且正義的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讓勇敢節制、心胸寬廣、溫雅親和、良好的記性以及智慧敏銳的哲學家來做國王,讓他們積極參與政事;選擇那些不忘原則的,不易受騙的人做護衛者,而捨棄其餘的人;有節制美德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雖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個人與國家是共通的,人的靈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慾望三個部分一樣,最理想的國家也應由相應的三個等級組成,把分工看作國家的構成原則。在一個國家中,當護國者、戰士和輔助者,這三種人都各司其職,互不干涉,那這個國家就是正義的。一個人的各種內部品質都在起著它應有的作用,做著該做的事情,那麼這個人就是正義的。從大的城邦到城邦中的每種人乃至於他們的生活,工作,教育以及其他的一切,在智者們的對話中,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化的國度,他心目中所渴望的一切。

  哪怕這樣的國度僅僅只是那些先哲們天馬行空的思索,這樣的國度只是立於雲端的的烏托邦,但是它卻真真正正地在人們心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大浪淘沙的歷史洪流中存留下來,成為不朽的經典。

  我同樣有我的理想國,在我理想的國度裡,我希望一切都是我付出無數汗水,親手得到的,親手創造的,縱然有付出的辛苦,但也有收穫時候的美好。

  我願成為自己國度的哲學王,成熟睿智地應對我所面對的一切,勇敢地護衛我應當守護的而不忘初心,遵守本分做我應該做的事,用理性和正義構築起屬於我的理想之國。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18

  正義,我們應該怎麼做?

  柏拉圖在討論正義的時候,大概不會想到兩千多年後的桑德爾也在研究關於正義的問題。據說,桑德爾教授在公正課,是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說明很多青年才俊也對正義充滿疑惑。這就更讓柏拉圖想不通了,至少在他看來,《理想國》裡,關於正義的問題已經一勞永逸的解決。

  從什麼是正義的討論,到如何建立一個正義的城邦,讓所有公民各司其責的生活在理想的國度中,柏拉圖差不多給了世人一份理想國建設指南,在這份指南里,他幾乎討論了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細節,從不同公民的位置,到領導人的培養,從婦女的地位,到孩子的教育……簡而言之,後世的一切政治意識形態,都能在他這裡找到源頭,匪夷所思的是,他還把這一切建成完整的思想體系,貫穿於整個關於正義的討論中。

  完美嗎?很完美。柏拉圖對自己的這套理論自信嗎?不見得。因為所有的討論完成後,他不得不講一個靈魂轉世的故事,威逼利誘,勸人做正義的事。

  那麼,什麼是正義的行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顯然不會完全同意柏拉圖的答案。這個被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反覆思考的大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至於該怎麼做,就更是見仁見智了。

  好在,人們在大多數時候並不會去思考這樣的問題,他們只用謀生就夠了。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19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於正義的學說”,同時《理想國》也被後人譽為震古爍今之書。原書共分為十卷,以“理想”為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透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我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裡,統治者務必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裡“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資料龐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講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我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能夠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為討論的中心,並透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麼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裡,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

  從第二捲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並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後,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係。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我靈魂裡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20

  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

  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忙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此刻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能夠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著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能夠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裡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展都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王陽明,也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裡,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王陽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

  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明白王陽明是餘秋雨的書裡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為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後也大概瞭解了一下王陽明,明白了其偉大,儘管我自認為自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理想國名著閱讀筆記 篇21

  《理想國》封面底赫然寫著“烏托邦的起源,西方哲學的濫觴”,可見《理想國》在西方哲學史中的不朽地位,可與中國的《論語》比肩,但若是比起《周易》和《道德經》,我倒是覺得還是遜色點。

  上學期在看文獻的時候,屢屢見到學者引用柏拉圖的《理想國》,心想柏拉圖的《理想國》不進去走一遭算是繞不過去了。借了之後,翻看幾頁之後,甚不在意,也就束之高閣,沒有耐心去看。因疫情耽擱半年之久,返校之後,才決定重新拾起,認真細讀,並做筆記,才算是一知半解,稍知其理想了。

  柏拉圖談到靈魂有三種構成,分別是理性、慾望和激情。慾望只有在理性和激情的調節控制下才不至於毀掉一個人。同時十分強調心靈或者靈魂的高貴品質,而輕視肉體的慾望,可以說,柏拉圖是西方哲學身心二元論的“始作俑者”,這成語用的不太恰當,但是確如柏拉圖這種類似”存天理,滅人慾”以陶冶心靈或靈魂的思想在當時也許會振聾發聵,警醒世人。但是於今,我們都知道這是錯的,但仍有其意義所在。

  偉大作品的魅力就在於哪怕是錯誤的論斷也會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啟發和引用。我不明白的是柏拉圖所說的激情到底是指什麼,換句話說如果用另一個詞代替激情的話,會是那個詞語比較合適?是動機還是信念還是什麼?我始終沒整明白。

  柏拉圖有個最為經典的穴喻論,廣為流傳。每當讀到此處,便覺得自己不就是那個洞中之人嘛,在自己狹隘認知的世界裡看著自以為真的影像,就認為自己看清了世界,可是當自己勇敢的走出洞穴,見到真正的太陽和大千世界之後,方才悔悟過去的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見識淺陋之極,所有過去為之斤斤計較的一切都是庸人自擾,不值一提。

  而能帶領人們發生身體轉向和靈魂轉向,走出自己狹隘的認識誤區,見識接近真理的真實世界的就是至善,至善就像太陽光的創造者,帶人匯入理性、愛智和正義的光明之途。老子也講過上善,所謂上善若水,水潤萬物而不爭,而 同時,水無定形,不捨晝夜的流動,就像追求真理永無止境一般。

  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讓學生從可見到可知,使其發生身體和靈魂的轉向,引導學生不斷突破認知侷限,追求真理和至善的智慧嗎?

  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像洞中之人一樣,有時候會被自己的眼睛等感官所矇騙,對所可見的世界影像信以為真,以為這就是真實世界的全部,為之多情而餘恨,為之計較而自擾。然而當你真的懷揣對真理和至善的追求,發生身體和靈魂的轉向,走出自己的狹隘認知,方能超脫自我,一步一步接真理至善的真實世界,方能逐漸卸掉認知枷鎖,成為瀟灑曠達和獨立思想之自由民,達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境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能夠真正做到樂天知命就很不容易了。

  柏拉圖提到的“哲學王”也很有意思。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無用為大用(我是個人這麼認為的)看似最被人看不起的廢物,但是由於無權利之慾,德行純粹而全面發展,倘若受人愛戴,哲學家為王治理國家,那國家就會昌盛。反之,哲學家不受人愛戴,人人爭權奪利,哲學家便是這個渾濁社會中最無用的廢物,不得不隱遁山林。

  柏拉圖提到的哲學家和我國古代隱士頗有幾分相似,盛世出將入相,亂世隱遁山林,以內聖外王為士人最高理想追求,學而優則仕。

  以上所提,是我讀完《理想國》感受共鳴最為強烈的內容。讀完之後,也覺得對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哲學即便是形而上,就像現在的人工智慧一樣不明覺厲,但是哲學的起興和發端不也是在愛智之人的躬身俯仰之間嘛。

  最後如果讓我掩卷冥思的話,我會由衷的提起這幾個關鍵詞:平等對話、邏輯論證、類比隱喻、身心二元、靈魂轉向、可見可知、哲學為王。當然還有其他比較重要的元素,在此就不一一解釋了,當然前面所說也是個人感悟,有不對的地方,還請賜教!

  在我心中,哲學家是很高階的稱謂,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作為一個庸人,熱愛哲學的初衷無非是讓自己不再庸人自擾,給自己的身心找一個家,一個無需庸人自擾的靈明清淨之家——一言以蔽之,熱愛哲學,是為了靈魂詩意的棲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