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讀書筆記15篇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1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未來簡史》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1

  關於宗教:

  人類合作區別於螞蟻、蜜蜂的本質是什麼?作者認為是虛構現實。

  什麼是虛構現實?比如,我們的國家體系、宗教體系、道德體系等其實都是虛構的,是人類想象出來,流傳出來,讓大家遵守。

  人類的現實連續現在大都是虛構現實組成的。

  古時候人類相信上帝、佛祖;君主、道德等。

  後來隨著認知的進步,人類的宗教轉移。相信自由民主、科技、金錢、經濟發展等。

  自由民主也是宗教,那麼自由民主是什麼?人類哪有自由民主?人類是由身體各種基因、激素控制的。

  在《未來簡史》最後猜測,人類在宇宙其實就是相當於計算機裡的一個個資料,一個個細小的晶片。

  關於幸福感和愉悅的認知:

  幸福感和愉悅來自哪裡?

  作者認為來自人體的激素刺激和腦皮層電流的刺激。

  比如性愛、吸毒等,都會透過激素產生一陣的快感,讓人類著迷。

  人類的幸福感和愉悅永遠不會滿足和短暫,比如升職加薪,快感通常只會持續一個小時,然後重新投入下一個目標的追尋。

  作者認為,現代人的幸福感和遠古山頂洞人的幸福感大致是相同的。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2

  總體感覺本書有點虎頭蛇尾。滿心期待能看到對未來世界的比較清晰的描述或勾勒,但看到最後並沒看到期望的文字。至少前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的內容,都頗覺驚豔。作者從生命、意識、智慧的角度對整個大歷史的另類解讀,一些新的概念的提出,令人歎服。前面所有這些精彩的分析和解讀,都是為了證明最後幾個章節所述內容的合理與正確。但最後幾個章節,尤其是對資料主義的描述,總感覺怪異和不合理。貌似與前面的論述在邏輯上一脈相承,但這個概念的過渡仍感到一些滯澀和不協調。當然,作者的水平比我肯定是高多了。我感覺到不自然,或許只是因為我自身水平有限,對作者在這一處的的思維還沒有完全理解。

  除此外,我相信書中所描述的人類將由智人升級到智神,但對大多數人將淪落為無用階級不敢苟同。人類活動能力提升,那活動半徑也必然大幅度擴充套件,從地球走向宇宙的過程,必將獲得許多資源,同時也需要投入許多人力和物力,各個人類組織也必然需要多多益善的升級後的智人,即智神。而對人體升級改造的技術,研發過程高昂無比,但一旦誕生,實施成本肯定不高,所以,社會和各組織也肯定有能力為大多數人實施身體的升級改造。

  無論怎樣,本書都當之無愧堪為神書。會啟迪很多對未來的想法和思路,值得一讀!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3

  動物活在客觀現實與主觀現實之中。人類活在三重現實之中——客觀現實、主觀現實、虛構的故事(神、國家、公司等)。歷史逐漸展開,神、國家、公司的影響也就不斷強大,而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則成為犧牲的代價。到了21世紀,新科技可能會讓這些虛構的故事更為強大。人類認為自己創造了歷史,但歷史其實是圍繞著各種虛構的故事展開的。單一個體的基本能力。從石器時代以來並沒有多大改變。但各種虛構故事的能力在增強,它們推動了歷史,讓我們從石器時代走向了矽時代。

  在文字沒有出現之前,故事受限於人類大腦的能力,不能講得太複雜,否則就沒人能記得。但文字出現之後,忽然人類可以開始創造長篇複雜的故事。沒有任何人真能對歐盟的所有法律和規章瞭如指掌,也沒有任何銀行家或中情局探員能清楚全球每一美元的流向。但這些細節都寫在某一個地方;把所有相關檔案都集結起來,就形成了法老、貓王、歐盟和美元的身份和力量。

  相信才有行動,行動讓相信變成現實。雖然法老和索貝克都只是想象的實體,也無法提高或降低尼羅河水位,但如果有幾百萬人都相信法老和索貝克,於是合作修建水壩。挖掘運河,洪水和乾旱的機率就能大幅降低。就這樣,文字帶來了強大的虛構實體,組織了數百萬人,也重塑了河流、沼澤、鱷魚的現實。同時,文字也讓人類習慣了透過抽象符號的調節來體驗現實,於是更容易相信這樣的虛構實體確實存在。

  虛構的故事能讓人類更容易合作,但代價在於,這些虛構的故事同時也會決定我們合作的目標。因此,我們可能擁有非常複雜的合作制度,卻只是為了虛構的目標和利益。這樣一來,雖然整個制度看起來運作良好,但出發點只是這個制度的標準。在21世紀,我們還會創造出比以往更強大的虛構概念及更極權的宗教,在生物科技及計算機演算法的協助下,這些宗教不但會控制我們每分每秒的存在,甚至將塑造我們的身體、大腦和心智,創造出完整的虛擬世界。真要如此,在區分虛構與真實、宗教與科學將會變得更加困難,但又比以往更加重要。

  虛構的故事是人類的基礎和支柱。隨著歷史的不斷演進,關於神、國家和公司的故事越發強大,以致開始主宰客觀現實。遺憾的是,盲目相信這些故事,也就意味著人類往往為這些虛構實體的榮譽而努力,而不是讓擁有感受的生命過得更好。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4

  “現代性”是一項交易,所有人出生那天就簽了契約——放棄意義,獲取力量。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攜手並進,進一步推動了現代社會對力量的追求。現代性的理念基礎是:經濟增長不僅可能,而且絕對必要。如果解決問題,可能就需要更多;為了擁有更多,就要生產更多。

  現代政治和經濟篤信增長的必要性有三個原因。

  首先,生產越多,消費就越多,越能提高生活水平,也越能享受所謂快樂的生活。

  其次,只要人類持續繁衍壯大,僅僅為了維持現狀,經濟增長就已經很有必要了。

  最後,即使人口停止增長,也要解決貧困人口的問題,經濟也必須增長。

  不論是宗教極端主義,第三世界的集權主義還是婚姻觸礁,幾乎任何公共或私人問題,都能用增長來解決。增長能解決一切。

  資本主義所承諾的並不像其它宗教那種空中大餅,而是這個俗世上的奇蹟,而且有時候還真能實現。資本主義深信“增長”這一最高價值,第一條訓誡就是:投入利潤,促進增長。

  傳統觀念把世界看成一塊大小固定的餅,隱藏的假設就是世界上只有兩種資源:原材料和能源。但還有第三種資源:知識。原材料和能源取之有盡,越用越少;但知識越是不斷增長,越用越多。而且,隨著知識的不斷增長,還能帶來更多原材料和能源。幾千年來,我們之所以無法用科學來推動增長,是因為大家誤以為各種宗教經典和古老傳統裡已經提供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知識。科學最大的發現正是讓人類發現了自己的無知。人類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所知竟如此之少,就突然有了很好的理由要去追求新知,開啟了用科學追求進步的道路。

  人類發現自己陷入了雙重競賽。一方面,我們必須加快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步伐,另一方面,又必須在生態世界末日前懸崖勒馬。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5

  《未來簡史》的作者是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由林俊宏翻譯,中信出版社出版。本書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是科幻幻想型的書,但是讀下來,會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那就是這是一本在現有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的書。

  在本人看來,在很大程度上,本書預測的未來可能真的是朝著作者預測的樣子發展的,所以讀起來,還是比較激動、興奮和震撼的。

  作者在一開始就拋給大家一個感興趣的主題——人類的新議題,未來人類的追求目標將會是永保青春,長生不死。並且有科學,有根據的給出了許多資料,幾個世紀之前,人們還在戰爭、疾病和瘟疫中掙扎,那時人的普遍壽命僅有40多歲,50歲,可是現今人們普遍能活動八十多歲,甚至一百多歲。

  根據科學進步的速度,很可能在20xx年人類壽命可以延長到150歲。看到這裡的時候,計算一下離20xx年還有32年,大部分的人還是可以活到那個時候的,所以自己可能也會沾沾科技的光,可以活動150歲,想想還是非常激動的。

  甚至幻想一下,如果真的還可以活100多年,並且是身體康健的活著,可以幹好多好多的事情了。可以去旅行,看遍祖國山川,實現旅行夢想。可以再次進入學校學習,說不定可以實現兒時的夢想,進入清華北大。可以去畫畫,可以去學習法語去美麗的巴黎來一場浪漫的邂逅。可以不再為生存而忙碌,可以為了生活而拼搏。總之,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很多,生命不再有遺憾,有很多時間可以去完成,真好。

  本來以為,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希望,然後會順著這個希望繼續幻想未來的樣子,讓我們在科技的未來裡自由的暢遊。本書的名字叫未來簡史,這樣想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作者偏不這樣構思,來一個大轉彎。

  作者從幾萬年前的智人進化到當今的人類開始寫起,用看待歷史的眼光來追憶智人從石器時代進化到工業革命,從工業革命進化到當今的大資料時代,人工智慧時代。從社會人文主義、自由從文主義、進化人文主義各個方面來闡述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抽絲剝繭式的來到了資料主義時代。

  書中使用了大量的資料,從各個方面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同時也讓作為讀書的我對作者的觀點深信不疑。所以,作者最後預測到,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數據時代,是一個人工智慧的時代,讀來真的是熱血彭拜。

  特別是作者從現在的機器人,大資料預測的共享智慧汽車。讓我這個生活在擁擠的北京,必須搖號才能買車的,但是又遲遲搖不上號的人,真的是無限的嚮往,並且自己腦補了很多。

  共享智慧汽車,將是一個資源合理利用、減少交通擁堵的模式,就象現在的共享單車一樣。不一樣的是,共享智慧汽車不需要你會開車,你只需要坐上去,告訴汽車你要去上班,要回家,要到哪裡去,汽車自動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

  可以想象一下,早上起來,拿起手機預約一個汽車,讓它在小區停車場等你。你操作完後,汽車自己會開到停車場,當你走了停車場後,上車,告訴汽車你要去上班。汽車會根據路線找到一個合理的,距離短的,可以快速行進,不擁堵的路線送你上班,在路上,你可以幹任何你想做的事情。看書,玩手機,工作,聽歌,唱歌,不用想著前面是否有車,有障礙物,是否要撞車了,完全不需要擔心安全的問題。到了公司門口,你只管下車,汽車自己會開走,自己停到一個停車位去。

  想想,這是不是一個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前提是,你需要告訴汽車你在哪,你是誰,你要到哪裡去等你自己的個人資訊,當這些資訊儲存的足夠多時。人工智慧會根據你的喜好,你的出行時間,週末活動規律。在適當的時間,汽車不需要你預約,會自動出現在你需要時間和地點,供你使用,為你提供便利。這些都是大資料給我們提供的方便,就像今天你去一個購物網站,它會自動顯示你曾經看過的衣服,曾經買過這個衣服的其他人員喜歡的衣服、首飾等,供你選擇。

  看完未來簡史,你會覺得活著真有勁,希望就在眼前,書中描述的未來,你都有可能會遇上,會過上美好的日子,會很激動。這種激動,不會象看《三體》那樣的科幻小說,看的時候激情四射,看完之後,冷靜下來,知道那只是幻想,不再心心念念。而未來簡史不會,他是根據現有的科技進行的預測,是有事實作理論依據的。

  未來簡史,還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書,特別是在心情沮喪,對未來失望的時候來看,那就是打雞血。但是建議看本書的人,先看看《人類簡史》,因為本書裡面許多描述的內容,如果沒有看人類簡史,讀起來會有點吃力,看了人類簡史,一下子就明白了,覺得順理成章。

  本書的翻譯者林俊宏,翻譯的很流暢,讀起來不晦澀,很容易理解。本人看這本書,前後看了一星期,大約十七八個小時。看的時間不長,但也不短,很適合一週一本書的讀者來讀的。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6

  本書展望未來,描繪了作者結合過去和現在智人的發展而總結出的各種未來的可能性,併為我們提出了議題,讓我們在以後的日子中可以思索與討論。

  友情提示,在瀏覽本書前請先閱讀這本書的前作《人類簡史》。

  接下來所說的內容,是筆者對本書的摘錄和思考。

  眾所周知,我們人類是在進步的。但從前的進步都是在人類的可控範圍內,以後的進步卻好像不是這樣。

  我們現在的社會生活已經充滿了演算法和數學。他們潛伏在我們意識不到的各個角落。我們在進步的同時,演算法也在進步。演算法有一天會超越我們嗎?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們智人又該何去何從呢?

  以下是本書的抄錄和筆者的理解:

  1、治癒與進化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醫學一開始幾乎總是要拯救那些低於正常下線的人,但同樣的工具和知識也能用來超越正常的上限。

  確實,每一項科技的創新都是在某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但當它真正問世,它的發展卻並不取決於它自己本身或其作者的意志。就好像愛因斯坦發現了質能方程,但利用質能方程產生的原子彈卻不在他意料之中。同理,許多父母生下了自己的孩子,但其孩子的發展時常出乎他們的意料。

  2、住在宮殿裡的人,心中的重要議題永遠與住在陋室裡的人不同。

  我相信這回事亙古不變的真理。前兩天我的哥哥告訴我,這個世界上無論是上層社會的精英,還是平民老百姓,都會考慮同樣的生活問題,比如買房子和娶妻生子。這確實沒錯,但我上層社會生活的中心肯定不會與平民百姓相同,買房子或許也是他們的生活負擔,但卻絕不是他們最根本的追求和生活壓力。所以,不同階層的人的議題終將不同。

  3、歷史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切都會變化。

  當我們回顧過去時是如此的輕鬆和簡單,可以隨意的去對過去評頭論足,但預測未來卻顯得如此艱難,哪怕是歷史上的諸位偉人,他們所預測的未來都與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有所偏差。這正是因為歷史是在變化的。所以,對於筆者來說,如果不能準確的預測未來,至少要努力的跟上現在。

  4、研究歷史的意義:

  歷史學家研究過去不是為了重複過去,而是為了從中獲得解放。研究歷史,就是為了掙脫過去的桎梏,讓我們能看向不同的方向,並開始注意到千人無法想象或過去不希望我們想象到的可能性。觀察讓我們走到現在的一連串意外事件。就能瞭解人類的每個念頭和夢想是如何變成現實的,然後我們就能開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並編織出不同的夢想。研究歷史並不能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選擇,但至少給我們提供更多的選項。

  5、現在的狀況既非自然而然,也不會永恆不變。過去曾經是另一個樣子,只是有了一連串的偶然事件,才創造出現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只要我們採取明智的行動,就能改變並創造更好的世界。

  依筆者之見,現在的世界已經成年,無論如何,其都會向前發展,而不會自尋死路。

  6、如果你想發動一場革命,不要問:“有多少人會支援我的想法?”而是要問:“我有多少支持者能夠有效合作。”

  烏合之眾不可靠,可靠的是能在社會永珍中明辨是非的人。只有找到這樣的支持者,其合作才能向好的方向發展。

  7、太過扭曲現實,力量就會被削弱,讓你敵不過那些能看清現實的對手;但想要有效的壯大組織的力量,仍然得依靠那些虛構的神話。如果堅持一切都要百分之百的現實,絕不加入任何虛構,追隨者肯定也不會太多。

  8、虛構故事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和支柱。但遺憾的是,盲目相信這些故事,也就意味著人類往往為某些虛構實體(例如神或國家)的榮譽而努力,而不是讓真正擁有感受的生命過的更好。

  9、與“現代的契約”——人類同意放棄意義換取力量。

  筆者對此感觸極深,筆者自己就可以說是一個放棄意義的人,至少到目前為止,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好像都沒有在追求意義,現在在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在為了獲取力量。不過,我寫這篇書評,卻是可以說是少數的自認為在做的有意義的事。

  10、人文主義的分裂: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進化人文主義。

  11、丹尼爾。卡尼曼曾做過一項開創性實驗。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體至少有兩種自我:體驗自我及敘事自我,體驗自我決定當下,而敘事自我則顧全大局。

  我們的人生是在敘事自我控制下的,敘事自我決定著我們的人生目標和方向。

  12、活在幻想裡是一個更為輕鬆的選項,唯有這樣,才能讓一切痛苦都有意義。

  不僅僅是痛苦,其他感覺在幻想中彷彿也更有意義。這就好像《駭客帝國》。但至少現在,生活在當今社會的我們還是不能僅僅活在幻想之中。有時,我們會為了逃避現實而躲進幻想之中。但也有另一種選擇方式,我們何不勇敢面對,讓幻想變成現實呢?

  13、我們的敘事自我寧可在未來繼續痛苦,也不想承認過去的痛苦完全沒有意義。最後,如果我們想把過去的錯誤一筆勾銷,敘事自我就一定得在清潔中安排某個轉折,為錯誤注入意義。

  敘事自我使我們的痛苦可以平均,但有時我們也需要相信體驗自我的感覺並牢記它,而不是總是讓敘事麻痺我們的意志,本書從多個方面討論了人類的現狀和未來。

  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議題是人類是否真的有意志,如果我們人類只是各種化合物的堆疊和組合,我們意志只是各種電流和訊號,那意志本身又從何談起呢?同樣的,以化合物為基礎構建的計算機能不能變得和我們相同呢?如果他們可以和我們相同,那是不是也存在著超越我們的可能呢。

  作者並沒有再次給出具體的答案,而是廣開大門任我們想象。

  筆者認為,我們人類確實是由各種化學物質堆疊組成,但我們也同樣存在意志。就好像哲學和物理同時存在一樣,化學物質和意志也不衝突。無論最後人類會走向何方,都不可否認人類在每一步中都摻雜著其意志。

  畢竟,父母無法決定孩子的成長,但每個孩子的成長中不也都飽含著父母的意志嗎。現在,讓我們迴歸到那個為題。演算法有一天會超越我們嗎?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們智人該何去何從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7

  赫拉利現在真的是網紅作家了,《今日簡史》的出版,讓我突然想起他來。去年的時候讀過他的《人類簡史》,想著最近就來補上他三部曲的第二部《未來簡史》吧。

  《未來簡史》的前兩部分在第一部《人類簡史》中有或多或少的涉及,有些例如“科學和宗教”,“人文主義革命”也會看到犯困。所以就第三部分:關於未來的人類,寫寫作者的看法吧。

  這幾年的科技爆炸,真的尤為明顯,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方面,人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我們的生活開始與智慧、資料等密不可分,我選擇哪條路去公司,我定哪一班的飛機,今早我喝牛奶好還是咖啡好。漸漸地發現,其實真正瞭解我們自己的不是家人,不是朋友,也許也不是我們自己,而是“機器”。想像一下當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程度,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情都由它們來決定,那大多數人的存在意義是什麼呢?

  這也是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類和機器相比,究竟有什麼不同的意義?是自由的意識嗎?

  赫拉利認為,其實人類,或者說有機生物,不過也是演算法。而我們活著,或者說生命的意義,不過就是處理資料。而人類所謂的“自由意識”也是經過我們自己處理所得來的。想想確實可怕,身體感到冷了,大腦經過處理認為我們要多穿衣服;胃空了,大腦告訴我們要多吃東西。但這一過程不也是在處理外部獲得的資料嗎,而現在的大資料儲存的資訊,遠遠高於人類的大腦,計算速度也比我們的思考快上許多倍。

  等到有一天,我們發現,其實人類的自由意識變得不再自由了。因為我們所做的大部分決定,都要依靠機器,而它們總是能做出更好的選擇。那我們的自由意識是不是就變得沒有了用處?那再想想,我們和機器又有什麼不同?社會上絕大部分的“無用人”都將失業,而少部分的“神人”將會作為精英階層統治社會。他們掌握著核心的演算法,人類的世界觀也從以人為中心變為以資料為中心。

  赫拉利的書寫的極為有趣,也顛覆了我的思考方式。但我認為機器可以最佳化人類的選擇,卻無法取代人類的自由意識。這並不是人類做出的決定會比機器好,而是我們身為人,有著去“做決定”的必要。例如計算機在圍棋方面勝過了人類,柯潔抱頭痛哭,我卻覺得人類的圍棋競技不可磨滅,人類依舊需要這項運動去超越自我。就像汽車跑得比人類快得多,可我們還是需要田徑比賽。只是前者是在人類引以為傲的智慧上超越了人類,不過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初看確有點作為人類的沮喪,後來只把《未來簡史》當作一個有趣的假想,我認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不會改變,資料只是幫助我們完善生活。作為人類真正的意義不在於能做出完美的決定,也不是要和汽車賽跑,和機器下棋,而是能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己。我們設計機器和演算法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進步,所以即使機器有能力,我們也不會放棄作為人類的尊嚴。

  就像克隆技術我們早已掌握,可我們也不會去真的運用這項技術。至於在人文主義面前,機器更為最佳化的決策將不值一提,否則我們不就違背了“設計這些機器和演算法”的初心了嗎?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8

  以前才工作的時候,感覺人生特別無聊,一直就想一個問題——人活著為了什麼?曾經討教過許多前輩,也沒得到答案。後來看見一句雞湯名言: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好了,治癒了,不想了。後來,看了駭客帝國,總覺得那個世界是一定會成為現實。人似乎是有使命的,每個人都有。只不過有的人使命是拯救人類,比如-尼奧;

  有的人使命是拯救地球,比如你!我的使命是什麼?此後我又想了多年。昨天,終於看完了那個通曉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以色列”仙人”赫拉利寫的《未來簡史》,我似乎明白了我的使命——奉獻自己,餵養未來。

  這本書應該是回答了我幾個問題,第1、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第2、我對自己產生的資料應該保護還是開放?第3,資料主義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1、我開始一直想成為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未能如願。後來發現自己深受資產階級自由人文主義思想的毒害,遇事老愛以自我的感受來作為處理的標準。以至於人生渾渾噩噩,沒有目標。我也一直為這樣的苟活而感到痛心疾首,多少個夜晚,我輾轉反側,不能入眠,總在問自己,為什麼不能為了全人類的進步而貢獻全力。

  現在好了,”仙人“赫拉利告訴我了:其實人活者還真沒什麼意義,和猴子、螞蟻都差不多,只不過人類這種社會性的動物不靠蟻后的資訊素來控制社群,而是用社會制度和各種宗教信仰來協調社群的發展和進步。究其本質,世界都可以用數學演算法來解釋,人自己本身也可以說是一種演算法,而且在未來可以被定製。所以人真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活著就只是活著而已。隨著科技發展,人將失去用途,個人也將失去價值。對,說的就是你。

  2、以前玩部落格的時候,我就想過一個問題。我寫在網上的文字,千百年後,成為後代學者研究現在人生活的重要文物,那版權應該是屬於網路公司的?還是屬於我的?我在這個事情上煩惱了好多年。為了避免我的後代與網路公司陷入打官司的煩惱,我儘量不在網路上留下很有價值的資料。比如我的生辰八字,我的姓名年齡。

  現在好了,仙人赫拉利告訴我,的確網路公司會採集你所有能採集到的資料,隨著你上網的資料增加,你的資料資訊會不斷的餵養給一個數據怪獸,它吃掉你的資料後,透過提升演算法,最後可能會比你自己還了解你。最後,它會反過來飼養你,用你喜歡的資訊和資料。不過這時候,你就完全被它掌控了。對這樣一個怪物,難道我應該開放我的資料資訊麼?其實,你想多了,你開放或不開放都已經由不得你選了。你以為你千方百計的保護好了你的隱私,實際你早就在網上裸奔了。

  相信我,資料怪獸早就瞭解你了,不如獻身給他吧。你瞭解了這一點後,你應該成為一個數據主義者,你應該向資料主義貢獻出自己的所有資訊,這和以前向上帝敞開心扉沒什麼兩樣。過去說上帝知道你的需求,信上帝,得永生。將來也許要換種說法:資料知道你的需求,信資料,得永生。

  3、大資料一開始是用來總結過去,謀劃未來,提高效率的。後來發現,隨著資料越多,隨著演算法的進步,演算法已經可以做到自我學習。我一直觀察谷歌這廝,這兩年越來越低調,做的事情卻越來越不靠譜,機器自我學習、人工智慧這種玩意它做的最多。和柯潔下圍棋的那個阿爾法狗,棋力每天瘋漲,都世界第一了,也不關電閘。谷歌公司就想成為駭客帝國裡面的母體,我知道他佩奇的陰謀。現在仙人赫拉利也說了,演算法必將一統天下,人類最終會淪為無用的生物。“我們自己設定的標準,會讓我們也走上長毛象和白暨豚的滅絕之路。到時回首過去,人類也只會成為宇宙資料流裡的一片小小漣漪。“

  所以,資料的終極目標或者不叫目標叫後果–就是取代人類,淘汰人類。現在,我已經是一名資料主義的信徒。我要把我產生的所有資料都透過手機、電腦、熱水器、空調、音響、電視等等等等無償的貢獻給資料演算法。我要讓它早日征服世界。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9

  作為《人類簡史》的姊妹篇,《未來簡史》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信度頗高的人類未來命運的預測。簡而言之,我們的未來很容易受到人工智慧的威脅。當我讀到全書第三部分的時候,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人類每一次面臨大革命時,變化都是如此巨大。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工業革命,時間跨度都很大,可是這一次,變化可能無需太久就會到來。

  《未來簡史》千字精華:人類未來結局幾何?

  序言:人類的新議題

  饑荒是之前前年來人類的大問題,之後是瘟疫傳染病,再是戰爭。我們有能力解決好這三個問題,但是歷史不會允許真空,一定會有新的問題來困擾我們。比如:人類想要長生不死、找出幸福快樂的關鍵、把自己升級成為神。

  數千年來,科技經濟社會政治始終在變,唯獨人類本身未變。如果我們能再造人類心靈,智人就將消失,智神將登上歷史舞臺。

  一、智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

  1、人類的時代

  相對於其它物種,人類可以說是“神”了,過去幾億年,人類是全球生態變化唯一重要因素,並改寫遊戲規則,突破地球各生態區之間的阻礙。我們馴化了動物,卻給這些被馴化的個體帶來了苦難,我們忽視了他們的主觀需求。農業革命後,我們已不用與動物們對話,工業革命後,我們不用與神對話,僅剩我們自己的獨角戲。

  生物也是演算法。哺乳動物的情感,是生存繁衍最關鍵的生物演算法,我們99%的決定都是由這些演算法決定,包括感覺、情感和慾望。

  2、人類的特質

  說人比其它動物優越,可能是因為人有心靈,它是一種腦中主觀體驗的流動。主觀體驗重要性在於,讓我們感到飢餓和恐懼,促使我們生存下去,能夠解釋人們的行為。我們判斷動物是否也有心靈,就看它是否能與人類建立情感關係。大多數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但是使人類勝出的是合作能力,勝利幾乎都屬於合作順暢的一方。而合作,基於一套想象的秩序。

  現實除了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外,還有“互為主體”。它並不因為個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許多人的溝通互動而存在。

  二、智人之前的成就

  1、虛構

  單一個體能力變化不大,但是虛構的故事,推動了歷史。文字幫助推動社會進步,人們組成網路,分工細緻。文字也構建了強大的虛構實體,也能重塑現實。事情細節,大家都以文字記錄的為準,而不管是否真實。

  2、科學與宗教

  上帝存活在我們心裡,信仰促使人們去做事,是一種動力。而科學,可能讓神話更強大,更能控制客觀與主觀現實。人類受制於宗教這種道德法則系統,並非由人建立,也沒法改變。宗教故事包括倫理判斷、事實宣告、具體指示三個部分。

  靈性之旅與宗教相反,以神秘的方式把人帶向未知目的地。宗教鞏固世俗秩序,靈性要逃離世俗秩序。

  宗教能為科學提供倫理上的自由,也能夠影響科學研究的議題和科學發展的使用方式。宗教在乎秩序,而科學在乎力量。

  3、現代契約

  現代生活就是在一個沒有意義的宇宙裡不斷追求更多的力量。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一同推動社會對力量的追求。現代的理念,在於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增長,把餅做大。所以增長也是幾乎所有現代宗教、意識形態、社會運動的追求重點。

  增長需要資源,原材料和能源是有限的,但是知識作為一種資源,是無限的。知識增長,能帶來更多原材料和能源。但是,現代經濟的真正問題是生態崩潰。

  4、人文主義

  之前人們信教,聖經是權威。但是人文主義認為,人類自己就是意義的本源,自由意志是最高權威。我們不僅能提供個人生活的意義,也能為社會和政治程式提供意義。藝術創作唯一來源是人的感受,現代自由市場以顧客自由意志為主導,我們也教育學生要自己思考。

  科學革命無法處理價值和意義的問題,人文主義提出知識=體驗*敏感性。要追尋內心體驗(知覺、情緒、想法),並要主要到其影響自己。

  人文主義裂變為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進化人文主義。後來,自由人文主義取得最終勝利。

  三、智人的困境與未來

  1、實驗室裡的定時炸彈

  從科學來看,人的選擇不是生物預設就是隨機,並沒有什麼自由意志。如果生物確實沒有自由意志,那麼用藥物、基因工程直接刺激大腦,就能操控人的慾望。科學不相信信念,自由主義的故事就是神話而已。人並不是由什麼單一的自我做決定,而是有2種自我:體驗自我、敘事自我。體驗自我主管意識,敘事自我用來編制故事與計劃。生命科學認為,所謂自由個人,也是一個虛構故事,人只是生化演算法的集合。

  2、大分離

  自由主義賦予每個人價值,每個人都很重要。如果智慧與意識脫鉤,人類可能失去經濟價值。實現超級智慧可能並不需要意識,如果人類再不強大,遲早變得沒有用途。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創意類工作還是會交給人類。

  生物是一種演算法,演算法不受物質影響,所以機器演算法有可能比生物演算法更強大。人類走向專業化,所以用計算機取代人類將會更加容易。財富和權力將會集中在更加少數人身上,激化社會政治不平等。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不斷學習。

  社會未來可能還需要人,但不需要個人。社會更瞭解個人,會為個人做決定,剝奪個人權威和自由。權威將從個人轉向演算法構成的網路。

  未來,精英階層與普通人之間的身體及認知差距還將擴大。20世紀醫學幫助大多數人,因為20世紀是大眾的時代。21世紀則是要讓健康的人再升級,針對大眾的醫學將結束,沒必要讓大量無用的人維持基本健康水平。

  3、科技人文主義

  新的科技宗教分為科技人文主義和資料主義兩大類。科技人文主義認為,智人已經完成歷史使命,應該創造智神,一種更優秀的人類形式。身體和心理升級,可以對抗最複雜的無意識演算法,甚至可以引發第二次認知革命,讓智神接觸到目前還未想象到的新領域,成為整個星系的主人。

  醫學著重讓健康的人升級,而非治癒。從治癒精神問題轉向讓心智升級。但是最後,我們有可能身體與大腦都升級了,但是失去了心智,因為沒有找到心理的完整頻譜。這樣反而會造成人類的降級。只要我們相信人類的意志和經驗是權威和意義的本源,就永遠無法處理和這些科技的關係。

  4、資料主義

  資料主義認為,宇宙由資料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資料處理的貢獻。這樣,同樣的數學定律可以同時適用於生化演算法及電子演算法,各種學科都能統一於單一的理論之下。資料主義認為,資料的流動量已經大到人類無法處理,應該交給電子演算法處理。

  民主和專制本質上是兩套收集和分析資訊的對立機制,專制用集中式處理,民主用分散式處理。民主制度可能衰敗。因為在過去,科技進步速度很慢,但是現在科技進步速度超過了政治演變速度,現在的政治體制已經無法處理大量資料流。

  我們可以把全人類看成是單一的資料處理系統,每個人都是裡面的一個晶片。如果人類整體就是單一的資料處理系統,那麼其產出就會使一個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資料處理系統,稱之為“萬物網際網路”,除人以外,每個物體都能參與進來。

  資料主義最高價值就是資訊流,要連結更多媒介、事物,產生更多有價值的資訊,讓資料流最大化。要追求資訊自由,資訊自由所賦予的物件是資訊,而非言論自由對應的人類。資訊流通的權利應該高於人類擁有並限制資料流通的權利。

  對於資料主義,體驗不分享就無價值,我們無需從自己的內心裡找到價值,我們只要記錄自己的體驗,連線到整個大資料流中。演算法會幫我們找到體驗的意義,並指示下一步操作。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10

  歷史是在過往中發現今天,探索未來,而尤瓦爾·赫拉利先生在撰寫《人類簡史》之後,直接將視角轉向了未來。未來之事仍未發生,事實上並無歷史可言,作者也無意作一真正的預言,只是企圖發現人類的真實本性,並以此探索人類未來將行的道路。

  這本書直到第三部分才開始對未來的設想,而大量篇幅實際用於對人類歷史上已發生過事件的分析,從而發現人類本質。要論人類是否存在本質,這真的是幾千年來一直懸而未決的哲學問題。若說人類有本質,那人類的本質是什麼呢?是靈魂?還是意識?作者對此均保持著懷疑的態度。

  這樣看來,尤瓦爾·赫拉利先生與其說是一位歷史學家,倒不如說他是一位哲學家,因為他所思考的,正是人類歷史上久久懸而未決的哲學問題。人的本質是什麼?怎樣算是“活著”?“活著”又究竟為了什麼?我們大多數人都處於這個世界中,做著看上去理所應當地事情,但是這樣的.生活與其他動物究竟有著怎樣的本質區別?或許,我們與其他動物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我們也並不存在什麼本質,我們仍舊受生理本能的左右,而非理智的控制。在現代科學的發現中,我們甚至對自己的自由意志產生懷疑,或許連“自由意志”都是一個精心編織的謊言。

  在管理學的課堂上,發現管理學的老師都極為務實,有著極強的“工具理性”傾向。除卻這樣的“工具理性”,則世界無法踏實地推進科技、經濟的進步。但作為一個“人文學科”的學生,我卻始終對此保持懷疑和警惕。人類真的可以在物質的豐盛中獲得幸福和滿足嗎?今天終於實現了物質的豐盛,我們就真的比古人更加快樂了嗎?如果這一答案值得懷疑,那我們是否也應當懷疑世界發展的路徑呢?

  “文明是副產品”這一鄭也夫先生提出的論題,從尤瓦爾·赫拉利先生的兩本書中看來,想必他也必定贊同。人類歷史發展的路徑往往讓人始料未及,真正促進世界進步的往往並非精心策劃的藍圖。對於未來,我們努力的方向,會將人類引向“天堂”?還是將人類引向滅亡?當然,人類的滅亡是遲早的事情,一種新的文明形式取代我們,或者留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對宇宙而言,又有什麼所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11

  過去70年間,人類打破的不只是“叢林法則”,還有“契科夫法則”。契科夫有一句名言:在第一幕中出現的槍,在第三幕中必然會發射。

  這種論斷未免過於武斷。現實不是戲劇,你不知道第一幕在哪裡,也不知道哪一把才是在第一幕出現的槍。

  在追求健康、快樂和力量的過程中,人類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特製,於是特製一個又一個地改變,直到人類不再是人類。

  作為範疇的人類必然是不斷變化的,但必定是有某種本質的存在決定了人類的性質,對這個本質的認識決定了理論的分野。這個改變的推動力是否是對健康、快樂和力量的追求,這個需要更嚴謹的論證,而不是宗教式的啟示。換一個角度,也可以同樣說促使人類改變的推動力是慾望、懶惰和不斷的索取,這樣結論性的語句還可以列出一長串。

  於是,馬克思的預言未能實現。英美法等工業強國並未發生大規模共產主義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也未在這些國家登上歷史舞臺。

  此書對“規律”的把握不足,作出結論過於武斷,如認為推動未來經濟的是永生的渴望,這種結論與預言何異。

  但歷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實是讓我們意識到一些通常不會考慮的可能性。歷史學家研究過去不是為了重複過去,而是為了從中獲得解放

  那些希望改變世界的舉動,常常發端於改寫歷史。

  審視歷史,是最好的擺脫思維定勢的辦法。

  現實還有第三個層次:互為主體。

  既非客觀,又非主觀,而是依賴於眾人相信而存在之物。意義之網,驅動著作為群體的人類。

  民主投票通常只適用於一群有共同關係的人,比如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民族神話。這些人早已有基本的共識,只是仍有某些異議尚待解決。

  那麼合理的運用民主投票而避免族群撕裂的方式是不是隻對共同體的框架之內的問題進行投票,而對待框架之外的問題,則採取另外的決策方式。

  希特勒向德國選民懇求信任時,只說得出一項對他有利的論點:他在戰壕裡學到的,是在任何大學、企業總部或政府部門永遠學不到的東西。人們跟隨他、投票支援他,是因為認同了他的想法,也認為這個世界是個叢林,殺不死我們的,只會讓我們更強大。

  進化人文主義、叢林法則、納粹。

  科技發展將使人類不再具備經濟和軍事上的用途:這一點雖然不會從哲學層面推翻自由主義,但在實際生活中,很難想象民主制度、自由市場和其他自由主義制度如何能承受這記重擊。畢竟,自由主義之所以能成為意識形態的主流,並不只是因為它的哲學論證合理,更是因為它賦予每個人價值,這一點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大有好處。

  賦予價值,便於驅使。不相信神話、不假設身份的個體,是很難被驅使的。

  21世紀經濟學最重要的問題,可能就是多餘的人能有什麼功用。一旦擁有高度智慧而本身沒有意識的演算法接手幾乎一切工作,而且能比有意識的人類做得更好時,人類還能做什麼?

  經典的危機是產能的過剩,當代的危機是金融的過剩,未來的危機是人的過剩。

  等到谷歌、臉譜網和其他演算法成為無所不知的先知之後,很有可能就會進一步演化成代理人,最後成為君主。

  由人的工具變為人的支配者,這種事情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過不止一次。而這一次,可能從更高的層次上,將作為個體的人變成某種聯合體,從而導致個人主義的消亡。

  有些人仍然會不可或缺,算法系統也難以瞭解,而且會形成一個人數極少的特權精英階層,由升級後的人類組成。這些超人類將會擁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及創造力,讓他們能夠做出許多世上最重要的決定。他們會為算法系統執行關鍵的服務,而算法系統既無法瞭解也無法管控這些人。然而,大多數人並不會升級,於是也就成了一種新的低等階級,同時受到計算機演算法和新興的超人類的控制主導。

  政治精英、科技精英和金融精英有福了。真正意義上的人間神。

  在這裡,各個高科技大師正在為我們醞釀全新的宗教,這些宗教信的不是神,而是科技。科技宗教同樣提供過往宗教的一切舊獎勵:快樂,和平,繁榮,甚至是永恆的生命,但方法卻是在生前獲得地球科技的協助,而不是死後接受天堂的幫助。

  這些新的科技宗教可以分為兩大型別:科技人文主義和資料主義。

  民主和專制在本質上是兩套關於收集和分析資訊的對立機制。專制使用集中式處理,而民主則喜歡分散式處理。民主在過去幾十年裡佔得上風,是因為在20世紀晚期的具體情境中,分散式處理的效果更佳。如果換一個情境(比如古羅馬帝國時代),反而可能是集中式處理擁有優勢,讓羅馬共和國衰落,權力從元老院和公民大會轉移到專制皇帝的手中。

  到了21世紀中期,政治已不再有宏偉願景,政府就只剩下行政功能,維持著國家現狀,卻不再能夠帶領人民向前。

  在現在這個混亂的世界,那些冷酷的億萬富翁和少數利益集團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並不是因為他們更能看清全貌,反而是因為他們的目標非常狹隘。在混亂的系統中,集中視野反而有其優勢,而億萬富翁的權力大小又與目標大小息息相關。

  要對資料主義提出批判,可能不僅是21世紀最大的科學挑戰,更是最急迫的政治和經濟議題。

  科技人文主義著眼於拓展人類的視野,而資料主義則著眼於讓互聯互通的海量資料接管意義本身。人在其中的地位將逐漸變為一個普通的感測器。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12

  這本書和人類簡史一樣精彩,言簡意賅,條理清晰,我這麼腦袋如漿糊一樣的人都能讀懂,說明這是一本非常好的人文科普讀物。

  我的思考範圍超不過未來的範圍,它給我指出了我未來可能面對的情況,雖然很遙遠,但是很現實。我的子孫的那一代可能會遇到,但跟我真的沒有什麼關係了。

  書中把人文主義成為人文宗教,資料主義成為資料宗教。是的,作為沒有信仰的中國人,真的很難再相信什麼,但是科技革命後,人人都相信自己,都知道生命無價。我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媒體,但是我們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只要自己覺得好的,就是好的。

  而在這個時代,資料宗教可能正在打破這個信念,因為人的一切活動都可以資料化,到時候人不用考慮別的東西,只要看資料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健康,別人是否喜歡你,那個時候,資料比你的大腦更瞭解自己,人應該會更相信資料,而不是感覺。

  歷史不允許真空。如果饑荒,瘟疫,戰爭的發生機率不斷減小,必然要有些其他事情成為新的人類議題。是啊,人類歷史上,饑荒,瘟疫和戰爭,是人類的大敵,那個時候人為了生存,爭奪土地,糧食和勞動力,現在生存已經不是問題了,也不必為了吃飽飯大打出手了,那人是不是應該追求長生不死和幸福快樂呢?

  在心理層面,快樂與否取決於你的預期,而非客觀條件。愉悅或痛苦從來都不是對外在事件的反應,而是對自己體內感覺的反應。結婚了,我快樂嗎?我不是很清楚,但是至少,我比從前快樂。

  從前我有巨大的心理負擔,我害怕男朋友知道我家裡的情況,我害怕帶男朋友回家去面對我的家人,但是我和我老公在一起後,我都做到了,我終於迴歸到了正常的家庭生活,雖然跟別人結婚也可能會這樣的,但是我真的是好不容易邁出去這一步的。這讓我的心理非常釋然。

  還有,我擺脫了助學貸款的魔咒。我現在可以毫無顧忌的去追求未來的生活,我可以攢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已經買房買車了,我現在活得應該是挺好的了。

  我的對人生的預期就是,小有成就,生活性福。若要維持現代經濟,就要不斷且無止境的經濟增長。歷史知識的悖論。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立刻就失去了意義。我們擁有越多資料,對歷史瞭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的越快,我們的知識過時的越快。科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預測未來,單歷史研究的重要目的,其實是讓我們意識到一些通常不會考慮的可能性。家畜命運悲慘的原因,不在於其死的方式,而在於其活著的方式。大多數人生活的意義,都只存在於彼此講述的故事之中。在大家共同編織出故事網的那一刻,意義就產生了。

  人類編制出一張意義之網,並全然相信它,但這張網遲早都會拆散,知道我們回頭一看,實在無法想象當時怎麼可能有人會真心相信這件事。這正是歷史開啟的方式。

  我學世界古代史,真的很難理解當時的社會發展趨勢,很難理解當時是怎麼樣一個生活狀況,不明白大家為什麼會相信上帝,相信十字軍。這就是我歷史學不好的原因,沒有辦法理解,所以學不會。

  單一人類個體的基本能力,從石器時代就沒有多大的變化,但真的要說有什麼改變,也只能說是在衰退。但是各種虛構故事的力量在增強,他們推動了歷史,讓我們從石器時代到了矽時代。

  現代契約給了人類力量,但條件是我們不再相信整個世界有一個偉大的與周計劃能讓生命有意義。

  正是人文主義,讓人類擺脫了人生無意義、存在無根據的困境。

  人類必須從自己的內在體驗找意義,而且不僅是自己的意義,更是整個宇宙的意義。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訓誡:為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

  上帝是人類想象力的產物,但人類的想象力一樣只是生化演算法的產物。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13

  之前大禹問我想看什麼書,我說:能解決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目前生活現狀不能滿足我個人追求之間矛盾的書,能讓我對未來有所憧憬的書。大禹說:《未來簡史》就是一本能讓你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書!

  沒想到他居然讓我看到了最恐怖的預測:99%的人類將被代替。不過說實話,其中“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是不能剎車的,沒有誰能阻止”這一觀點,我還是有點認同的。至少我們看得見的是近幾年科技的飛速發展為我們提供的諸多便利,如果出門不用帶現金都是小事,那麼本月中新聞說的“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實施,這意味著距離未來人類活體頭部移植手術又近了一步”,這些成就真的是高明而偉大的。

  雖然現如今面部識別程式辨認人臉的速度和效率都已經遠超人類。警方和情報機構現在已經很習慣使用這種程式,掃描監控錄影機無數小時的影片資料,追蹤嫌犯和罪犯。但是仍有前進的空間,蘋果的面部識別還是不能hold住雙胞胎的考驗,相信有朝一日解決這個bug並不是很難。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14

  說實在的,對於我這樣一個幻想狂人加科技狂熱分子來說,這是一本拿起來就放不下來的書,那麼書中有哪些地方吸引我的呢?

  首先,作者將人界定為智人、神人的概念。並且在書中附贈的思維導圖中會標著“歷史起源於人創造了神,歷史終結於人成為神”,而這裡所說的人就是指“智人”,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人?作者為什麼將我們稱為智人呢?這就是書本身引導我想要去看的一個方面。

  其次,在書中,作者為我們描述的隨著科技發展,尤其是生物科技與人工智慧相結合之後,有錢的人甚至都可以透過基因的選擇來創造完美的後代,普通人與富人之間的差異將會人為的被拉大,這將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現實,在這樣的現實下,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自然法是不是就失效了?

  作者在書中還描述了,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95%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而智人中的絕大多數將淪為無用之人,那麼如果社會真的走到了哪一步。政府又將如何對待這些所謂的無用之人,是像納粹法西斯一樣,種族滅絕,還是像人類養雞、豬一樣,關在籠子裡,給予最基本的生存所需的食物,直至死亡?

  當然,書中所提到的隨著人類壽命的無限延長從而引起的各種社會變革,以及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其中讓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人類的血緣情感將不再那麼強烈,對於一個活了200歲的人來水,她很難對自己在100年前甚至更久的時間裡曾經生育過的生命會有非常大的情感牽掛。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人要學會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以適應社會。令我疑惑的是,真的到那個時候了,按照作者的邏輯人工智慧已經發展到了非常先進的地步,人類的學習是否還需要像現在這樣艱難而漫長?是否學習方法也會發生質變?或者在那樣的環境下,人究竟還是不是純粹的人?還是隻是披著人的外衣的人工智慧了呢?

  再次,未來社會將是由人本主義轉為資訊主義的社會,在那樣的社會里,人的感情和內心裡的認知將被忽略或者弱化,取而代之的就是資料,甚至你決定跟誰結婚共同生活靠自己的感覺來說都不靠譜,而大資料會告訴你該選擇和誰一起生活。真的到無法想象,隨著資訊的發展,我們對資料的依賴會越來越大。如果哪一天,你的生活被一堆資料給左右了,那麼究竟是我們在分析資料還是資料在控制我們?最後,究竟是我們繼續存在,還是我們被資料給分解融化成一個一個數據源裡的資料點呢?

  合上書本的時候,我最大的疑問就是,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15

  自由人文主義在人類取得現代性力量與喪失意義的契約中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但是一轉眼,進化論卻為“自由意志”的棺材釘上了最後一根釘子。雖然直到20世紀,人類大腦依然是全世界最精良的計算工具,但是仔細想想,大部分重大決策的背後其實是充斥著各種認知偏差的“拍腦袋”而已,然後交給敘事自我把一切都美化成“自由意志”。整個過程中真的有自由主義所推崇的那個不可分割的始終如一的真實的自我嗎?這不過是個虛幻的想象。

  曾經的救世主面臨崩塌,但是人類終歸還是不能脫離意義而存在。假設在未來我們都相信個人的重大決策權應該從自由意志轉而交給演算法更為靠譜,那麼當“活出自我”的意義不復存在的時候,生命急需被賦予新的意義。

  作者給出的一種可能性是資料主義。大部分人的幸福感歸根結底還是源自於在世俗的價值觀中獲得成功。資本主義和人文主義的世界裡,人為了財富的增長和獨特的體驗而努力,那麼在資料主義的世界裡,人就應該以對系統資訊的生產和流通做出的貢獻來作為個人價值的衡量標準。只不過想要在當前的意識形態下去想象未來的價值觀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管怎樣,資料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這齣好戲才剛剛上演。

  本書從第三部分開始,越靠近結尾就越接近高潮。與人類簡史一樣,對於普通人來說最愜意的地方就是易讀,因為觀點+舉例是赫拉利的標配。

  簡史三部曲的內容是赫拉利從一開始就規劃好的,並非因為第一部的熱銷才有創作後兩部的念頭。因此從本書的末尾可以感受到他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繼續期待今日簡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