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溺水的干預策略和措施

兒童溺水的干預策略和措施

  (一)干預流程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傷害預防四步驟公共衛生方法,可作為兒童溺水乾預的框架,即現狀評估監測→確定危險因素→制定和評估干預措施→實施干預(見圖4)。

  圖4 傷害預防四步驟公共衛生方法

  1.現狀評估

  衛生部門透過監測、調查或常規工作記錄收集兒童溺水資訊,掌握兒童溺水的發生情況和危險因素等,對兒童溺水狀況進行評估。

  2.確定危險因素

  衛生部門組織本區域內相關部門及人員進行小組討論或個人深入訪談,利用監測和調查掌握的資料和資訊,參照表1兒童溺水危險因素Haddon矩陣,結合本地區地理位置、環境特點、經濟文化和兒童溺水發生情況,分析和討論溺水發生前、發生時和發生後,兒童自身因素、作用物、物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4個方面的危險因素存在情況,繼而分析並確定本地區兒童溺水的相關危險因素與相應保護因素。

  3.制定和評估干預措施

  對於兒童溺水的預防,國內外已經有一些行之有效或有希望的干預措施(見表2)。各地在制定本地區的兒童溺水乾預措施時,應根據當地兒童溺水現狀和危險因素的評估,按照宣傳教育、環境、工程、立法和評估的“5E”原則,制定本地區兒童溺水乾預的措施,以減少兒童溺水的發生。

  4.組織實施

  政府要成立多部門組成的工作組,共同研究制定兒童溺水預防控制的行動計劃,建立相關工作檢查制度,定期檢查設施是否到位、是否合格、是否有專人管理和維護,以組織並實施溺水乾預工作。同時成立由疾病預防、婦幼保健、健康教育、教育、交通、急救醫學等方面專家組成的技術指導組,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援。

  (二)干預策略和措施

  目前,國際公認的傷害預防策略包括五個方面。①教育預防策略(Education):包括在一般人群中開展改變態度、信念和行為的專案,同時還針對引起或受到傷害的高危個體。②環境改善策略(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透過減少環境危險因素,降低個體受傷害的可能性。③工程策略(Engineering):包括製造對人們更安全的產品。④強化執法策略(Enforcement):包括制定和強制實施相關法律、規範,以創造安全環境和確保生產安全的產品。⑤評估策略(Evaluation):涉及判斷哪些干預措施、專案和政策對預防傷害最有效。透過評估使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知道什麼是預防和控制傷害的最佳方法。以上即“5E”傷害預防綜合策略,該策略的有效性在很多國家的應用實踐中都得到證明,在減少與控制傷害發生與死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傷害監測、增加人體對危險因素的抵抗力、傷害後的及時急救也是減少和預防傷害的基本策略。

  傷害的預防措施包括:

  1.加強監護

  強化成年人的監護是預防兒童溺水的重要措施。家長或看護人監管缺失或片刻疏忽是1~4歲兒童溺水的根本原因。5歲以下兒童家長或看護人應該做到:①絕不能將兒童單獨留在浴缸、浴盆裡,或呆在開放的水源邊,不能把兒童獨自留在衛生間和浴室;②無論兒童在家裡、室外或其他地點的水中或水旁,家長與兒童的距離要伸手可及,專心看管,不能分心,如打電話、聊天、做家務;③兒童一定要由成人監管,不能將5歲以下的兒童交給未成年人看護;④在兒童乘船、嬉水、學習游泳時,家長應為兒童準備並使用合格的漂浮裝置,如救生衣等;⑤帶兒童在設有專職救生員的公共遊泳場所游泳,救生員可提供救援和復甦急救,也可減少游泳兒童發生溺水的危險行為。

  2.環境改善

  (1)安裝圍欄

  在池塘、小溪、溝渠等自然水體周圍安裝圍欄已證明是預防兒童溺水有效的干預措施之一。圍欄可以因地制宜,採用不同材料製作,如木板、竹條、灌木、磚、石等,圍欄高度、間距應合理,並定期組織人員檢查,若發現破損,應及時修補。

  (2)院門或房門安裝柵欄

  家中有5歲以下兒童的農村家庭,如果房屋在距離池塘、小溪等自然水體25米內,應在院子或通向室外的房門安裝門柵欄(如圖8),以阻擋嬰幼兒自行外出。

  (3)水容器加蓋或不存水

  居民家中的水缸、水桶等蓄水容器應加蓋。使用澡盆、浴缸等後馬上將水傾倒乾淨。衛生間坐便器應蓋好蓋。衛生間門應上鎖,避免兒童自行進入。

  (4)設立醒目警示牌

  在江、河、水庫、魚塘周圍設立明顯警示牌,進行危險提示,避免兒童接近這些危險水體(如案例5)。

  案例5

  某村村民劉老漢,兒子、兒媳長年在外打工,因此照看兩個孫子的任務自然落到了他和老伴的身上。與大多數留守家庭一樣,劉老漢平時除了照看孫子外,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田地裡勞動。劉老漢家的門前有一大池塘。一天,劉老漢在家裡做事,年僅2歲半的孫子獨自在門口玩耍,僅僅數分鐘時間,當劉老漢忙完手頭的活後,就找不見孫子了。他趕緊四處尋找,只在池塘邊上找到孫子的一隻鞋子!事後村裡和劉家共同出資用木樁將家門前的池塘圍了個嚴嚴實實。不僅如此,還將家裡的大門也安裝了護欄。

  3. 工程設施

  (1)加強水井管理

  為水井安裝汲水泵,若無條件安裝,也應加設防護蓋,應注意合理設計,避免兒童攀爬或過於稀疏起不到作用,如圖10~12。西部地區的“母親水窖”也應注意取水後蓋好防護蓋。

  <<<123456789>>>

  (2)架設和維護橋樑

  工程部門在江、河、湖上架設安全的橋樑,已建橋樑應注意維修和保養,保證行人出行安全。

  (3)鋪設地下排水管道

  合理構建地下管道排水系統,減少排水溝渠暴露,以減少人們接觸開放性水域的機會。

  (4)加強基建設施管理

  給窨井、糞池、建築工地蓄水池和石灰池加蓋,並加強巡查和監督。

  (5)實行預防性衛生監督

  衛生監督部門在水上娛樂設施、小區的水池等建設前進行圖紙稽核,避免公共休閒區域的水相關設施存在兒童溺水的隱患。

  4.健康教育與技能發展

  (1)家庭溺水安全教育

  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對家長和兒童看護人進行溺水事故風險教育,強調監護的重要性,提高他們對兒童溺水危險的認識,促進看護行為改變。特別要告誡他們5歲以下兒童獨自或與其他幼童一起留在水源附近的危險性。鼓勵父母和看護人積極參加社群的溺水乾預專題培訓,學習相關知識、掌握技能、配合工作,並在學習前理清問題,有目的地學習。

  2)識別家庭的危險因素:社群醫生對5歲以下兒童的家庭進行定期訪問,指導家長用家庭兒童安全清單定期檢查家庭的溺水隱患,幫助家長髮現家中存在的潛在危險,並監督其消除可能導致溺水的危險環境(見框1)。

  框1 支援性家庭訪視促進家長知信行改變

  江西省疾控中心在崇仁縣開展的“江西省兒童傷害干預試點專案”中,培訓鄉鎮兒童傷害監測人員,監測人員入戶將家庭安全清單、宣傳畫發放到5歲以下兒童家庭,並張貼到牆上,向家長或看護人面對面有針對性地宣傳預防兒童傷害知識,積極查詢和協助消除兒童家庭危險因素,組織排除家庭危險因素,督導評估,開展“安全家庭”評選活動,選出一批安全模範家庭,授予牌匾證書,宣傳推廣這些典型的經驗。經過2年多的干預,提高了家長及看護人預防兒童傷害的認知水平。

  (2)學校溺水安全教育

  1)建立溺水安全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學校要成立溺水安全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兒童溺水乾預工作實行責任制,將責任分解落實到部門和各責任人,逐層簽訂責任書,確保兒童安全(見圖13)

  圖13 學校傷害干預工作組織機構圖

  2)開展教育和干預:健康教育的物件包括學生、教師、學生家長等。學校溺水乾預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強調應將學校溺水乾預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使傷害干預具有可持續性。透過培訓、講座和實地考察等方式,使學校領導和教師掌握溺水有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技能,瞭解兒童溺水的有關知識和技能、兒童溺水乾預的主要策略和方法,提高學校和教師對兒童溺水嚴重性的認識,使學校溺水乾預工作得到有效開展(見框2)。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安全的行為方式,注重學生自救自護能力的培養與行為演練,使學生安全知識的學習和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都得到一體化實現,促進學生形成“生命寶貴、安全第一”的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預防溺水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自然開放性水域的危險和溺水的危害性,提高學生預防溺水的知識和技能,促進溺水危險行為的改變。

  進行參與式教學,以提高學生了解的主動參與性,開展溺水乾預相關的多種主題活動。注重結合課堂健康教育中涉及有關傷害干預的知識,開展有關傷害干預的主題班會,幫助學生掌握溺水乾預的有關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做到:①不去江、河、池塘等開放性水域中游泳、捉魚或在旁邊玩耍和打鬧;②即使在游泳池,也不能單獨游泳,絕不能在無成人監管下游泳;③避免在不知深淺的水中跳水或潛水;④掌握施救溺水同伴技巧,當同伴落水時,在大聲呼救的同時,使用樹枝、木棍等施救,不能盲目下水以免造成更多的傷亡;⑤鼓勵在老師指導下,有組織地游泳。

  框2 中小學校溺水控制專案促進學生知信行改變和環境改善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於2006-2009年在連平縣實施了“衛生鄉鎮溺水控制指標專案”,採用多種形式、內容,在不同時間選擇不同形式對中小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和環境整治。健康教育活動包括:《安全知識》小摺頁、小冊子、案例教育,DVD動漫,致家長一封信,海報,校園廣播,宣傳板報,警示牌,橫幅,安全知識競賽,主題班會,手機簡訊,學校和老師的傷害急救技術培訓。干預後學生對溺水認知水平上升20.1%;危險行為發生率下降23.6%;中小學生溺水發生率下降62.2%;溺水死亡率下降71.4%。

  (3)社群溺水安全教育

  研究顯示,兒童溺水事件中相當一部分發生在社群,特別是在節假日、寒暑假期間,兒童在社群自由活動時更易發生溺水。在社群開展溺水安全教育的人群主要是兒童看護人(父母、其他監護人)和社群工作者、社群志願者等。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溺水的危險因素、看護的技巧以及急救的技能等。

  1)開展目標明確的宣傳:在池塘、溝渠等開放性水域分佈多、距離居民區又近的地區,全方位、多渠道組織宣傳教育推廣活動,廣泛宣傳兒童溺水乾預理念,向居民宣傳溺水對兒童健康的危害、開放性水域的危險性以及預防措施,提高居民對兒童溺水的防範意識,加強對兒童的監管,尤其是對5歲以下兒童的照料,提高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提高社群成員的安全意識和觀念(見框3,圖14)。

  2)開展多層面教育培訓:組織街道、社群、學校/幼兒園主管校長(園長)、保健醫生/校醫、教師、社群醫生、居民、流動家庭、孕產婦、志願者、專案執行人員培訓;舉辦看護人和兒童參加的'傷害干預知識教育和兒童溺水現場急救技術的培訓。組織應急救援演練,提高安全意識和自護自救技能。

  框3 實施有效的社群干預

  江西省崇仁縣某鎮水網豐富,且距離農戶庭院較近。在實施“江西省兒童傷害干預試點專案”中,各村都張貼宣傳畫,定期出黑板報,向居民宣傳預防兒童溺水知識。農忙時節,將幼兒園放學時間由下午4時30分推遲至5時30分至6時。

  (4)宣傳與倡導

  宣傳與倡導是兒童溺水乾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向公眾的宣傳倡導和向政府有關部門的倡導。

  1)向公眾的宣傳動員:透過主題活動和大眾媒體等多種途徑,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向社會公眾宣傳和倡導兒童溺水的危害,使人們認識到溺水的危險因素,糾正公眾在溺水的原因和可預防性方面的錯誤認識,提高公眾對兒童溺水危險的認識和關注,提高防範意識,減少危險行為(見框4)。

  框4 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喚起公眾對兒童傷害的關注

  在江西省崇仁縣實施的兒童傷害干預專案過程中,透過多種途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在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媒體釋出相關新聞報道,電視臺每月定期或不定期播放《預防兒童傷害》專題片和播放滾動式文字標語;在全縣範圍內群發“關注兒童,預防傷害”內容的簡訊;利用鄉鎮集會或傳染病防治宣傳日,向村民發放預防兒童傷害的宣傳摺頁和環保購物袋;在各鄉鎮刷寫固定性標語、在住宅附近張貼預防兒童傷害宣傳畫,提高了大眾對兒童傷害預防的關注程度,增強了兒童家長預防兒童溺水的意識。

  2)向其他部門的宣傳倡導:許多政府部門不熟悉兒童溺水預防控制的方法。衛生部門可以透過研討會、工作會、釋出溺水事故資訊、簡訊、邀請相關團體討論等形式,倡導其他部門參與兒童溺水的預防控制,提出行之有效的干預策略和措施。

  (5)培訓游泳技術

  國外多項研究表明,5歲以上兒童學會游泳可以起到保護作用,教兒童游泳是預防溺水的有效辦法。開設游泳課的學校應確定和培訓教師成為有資質的教練,提供訓練所用的安全游泳場所,具備預防學生在訓練中溺水的應急預案和措施。在無條件擁有游泳池的農村地區,建議在自然水體修建簡易的游泳設施或使用帆布等材料製作的簡易泳池。教練不但要使學生學會游泳池游泳規則,而且要使學生懂得在自然水體游泳的安全要求和危險性:自然水體易受環境狀況影響,如水深、水溫、暗流、天氣,不清澈的水體下易隱藏危險,以及無法及時實施急救等(見框5)。

  框5 孟加拉安全游泳模式

  由澳大利亞國家水上安全協會提供技術支援,培訓兒童游泳教練,並經考核取得教練合格證,教練在社群培訓4~10歲兒童,使其具備遊25米並能在水中進行踩水90秒的能力,自2005年9月開始已有24 000名兒童接受培訓,經過培訓的兒童無1例死亡。未開展培訓地區的兒童溺水死亡率高達100.3/10萬。

  5.醫療和救護

  (1)院前急救

  兒童溺水的後果包括死亡和神經系統嚴重損害所導致的殘疾。溺水後儘早開始基礎生命支援,恢復有效呼吸迴圈是成功復甦、降低死亡率和嚴重神經系統後遺症的最有效方法。澳大利亞的一項對2007年1月11天中發生的8例1.5歲至6歲溺水兒童研究發現,在溺水5分鐘內由父母或目擊者及時實施心肺復甦的4名兒童均存活,並無任何神經系統合併症;而另外4名兒童中有3名未進行心肺復甦,1名在溺水後20分鐘進行復蘇;4名兒童均未能生還。院前急救包括在事故發生地就地實施的現場急救,以及運送溺水兒童到醫療機構。在淹溺地點立即實施心肺復甦能夠挽救兒童的生命,或減輕窒息對大腦的損害,避免或減輕殘疾程度。溺水現場急救應包括及早呼救、開放氣道、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臟按壓等。急救者的現場搶救方法為:①水中救援:嘗試救援一名溺水兒童時,救援者應儘可能快速接近溺水兒童,最好採用交通工具(船、救生筏、衝浪板或漂浮物)。救援者應時刻牢記自身安全。②心肺復甦:溺水者最初和最重要的治療是立即給予通氣,迅速開始人工呼吸能增加患兒生存的機率。通常對於意識不清的患者要在淺水或岸上開始人工呼吸。如果救援者在水中難以捏住患兒的鼻子,支撐頭部並開啟氣道,口對鼻通氣可代替口對口通氣。大多數溺水者僅嗆入少量的水,並很快吸入中心迴圈,並不會在氣管內形成阻塞,有些患兒無任何吸入物,卻出現氣道阻塞,這是因為發生喉痙攣或屏氣所致,因此,不需要清除氣道中嗆入的水。③在搶救的同時,溺水者可能會嘔吐,澳大利亞一項10年的研究中,2/3接受人工呼吸的溺水者和86%需要胸部按壓和通氣的溺水者都會發生嘔吐。如果發生嘔吐,將患兒的頭偏向一側,用手指或布除去嘔吐物。還要對病兒做好保暖護理。每位溺水兒童,即使在甦醒前僅需要簡單的復甦,也需要在監護下轉送至醫院作進一步評估,遵循兒科高階生命支援指南處理。④現場初步心肺復甦的同時,應撥打120急救電話呼叫急救系統,做進一步救助及轉運。

  實施現場急救的人員為溺水現場目擊者及其周邊的人,包括兒童的家長、經過的路人、少年溺水者的同伴。因此,不僅要使各級醫務人員掌握兒童溺水現場急救技術,更要向大眾普及溺水現場急救技術,培訓家長、社群居民和中學生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術。普及溺水現場急救技術的方式主要有:針對不同的人群舉辦專題培訓班、模擬演習、觀看錄影、知識競賽等。透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居民掌握心肺復甦技術,當遇到自己孩子或路遇其他兒童溺水時,可及時實施心肺復甦,將大大增加兒童生還機會;如果學生掌握心肺復甦技術,當遇同伴或小年齡兒童溺水時,能夠及時相救,不僅可以減輕溺水造成的腦損害,甚至能挽救生命。

  (2)醫院救護

  經現場急救的溺水倖存者,被轉運至醫院後需進一步搶救、監護、評估和治療,包括急診室急救和ICU救治,穩定生命體徵,減少腦損傷。醫院應建立“急救綠色通道”,即對急診的醫護人員都給予兒童復甦的相關培訓,從而保證在第一時間內高效、規範、暢通地救治危重患兒;治療溺水後的一系列嚴重併發症,如呼吸衰竭、缺氧性腦損害、肺炎、低體溫和顱腦脊柱損傷等,以減少後遺症的發生率,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

  (三)評估

  評估是將客觀實際同所確定標準進行比較的過程,是專案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干預活動的始終。透過對計劃和實施前的形成評估,可以瞭解目標人群的健康需求,制定適合目標人群的干預計劃,尋找最佳的干預途徑,從而使干預目標、策略、方法具有針對性;透過過程評估,可以及時發現計劃實施中的偏差而採取改進措施,並根據不斷出現的情況變化做出計劃調整,對實施過程進行控制,使計劃實施按照專案要求進行;透過效果評估和總結評估,可以評估計劃成敗得失,從中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重新開始新的計劃。

  1.溺水乾預評估指標

  兒童溺水的常用評估指標有:

  溺水預防知識知曉率:知曉率=(被調查者合計答對題數/被調查者應答題總數)×100%;

  溺水高危行為發生率:高危行為發生率=(被調查者具有高危行為的人數/被調查者總人數)×100%;

  發生率:在一定期間內,一定人群中,兒童溺水新發生病例出現的頻率;

  2.評估設計

  專案評估計劃應該與專案本身同時計劃和執行,在設定專案總目標和分目標的時候就應考慮需要評估哪些目標,否則很可能無法評估專案的真實影響,專案實施者認為的效果,不一定是真實的效果,需要有客觀的證據。

  採取哪種或哪幾種類型的評估,取決於專案的目標。要根據專案目標確定採用哪種或哪幾種評估型別,相應地採取哪種評估方法,從而設定有效的評估問題。例如,專案的一個目標是“目標學校高中生中,在非安全場所游泳人數減少30%”,那麼評估調查的問題可以問“在過去12個月中,你在非安全場所游泳幾次?”,一般,形成評估和過程評估較多使用定性評估方法,影響評估和結果評估較多使用定量評估方法。一個好的評估計劃應該包括下面的框架:

  (1)過程評估的計劃:通常包括所需資訊型別、資訊來源、收集資訊時間表及收集資訊的方法。

  (2)影響評估和結果評估的計劃:通常包括要評估的樣本數量、資料收集要點, 還有定量評估的設計,找到一個合適的資料分析方法。

  (3)評估本身的管理和監督步驟:包括對資料收集人員的培訓,在資料收集過程中進行質量控制,制定一個收集分析和報告的時間進度表。

  3.評估方法

  評估方法有許多種,一般在評估過程中會採用幾種方法綜合互補進行,評估者可以根據不同的評估需要選用合適的方法。

  (1)觀察法:是一種最為常用的評估方法,通常由評估者在被訪者不知道的情況下進行觀察,有時候也可在直接參與中進行觀察,以農村社群為例:觀察家長或看護人的監管行為。觀察法也可以用於對干預場所的環境觀察,如村落周圍池塘是否加護欄;糞坑、水井是否加蓋;居民家中水缸、水桶等蓄水容器是否加蓋等。

  (2)專題小組訪談:可用於評估的各個階段,主要用於形成評估和過程評估。一般組織不同背景的目標人群,分別對相同問題進行討論,從不同人群中得出對相同問題的全面看法。專題小組訪談的人數一般以7~10人為宜,討論時間以1~1.5小時為宜。討論要精心組織和安排,根據擬定的訪談提綱按順序進行逐題提問,一般情況下要進行錄音。問題多為開放式,避免只回答“是”、“否”的問題,要容易理解並圍繞主題,一次討論問題以不超過10個為宜。主持人要控制討論過程,當偏離主題太遠時,要及時引回主題。

  (3)問卷調查:透過事先精心設計的調查表進行,可用於評估目標人群知識、信念、態度和行為的變化。設計調查表必須定義明確,用詞正確清楚,變數間的邏輯關係清晰;調查以匿名方式為宜。對於行為的自我報告,有時候可用客觀檢測辦法進行驗證。如評估家長是否給蓄水容器加蓋,可以問卷調查和觀察法相結合進行。問題應以封閉式答案為主,這樣回答方便、容易整理和分析。但希望被調查者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就要採用開放式。調查問題不宜過多,內容緊扣需要。

  (4)資料檢查:資料包括各種政策、制度等檔案,活動記錄及照片,活動的自我評估記錄,平時的各種檢查表記錄,專案過程評估記錄,健康檔案等。所有資料的收集應有專人負責,要力求及時、客觀、準確。在評估過程中,評估者可進行必要地核實,如:可與觀察、訪談同步進行。

  (5)攔截法:根據評估需要,可以在干預場所隨機攔截若干干預物件就評估需要了解的情況進行提問,可用於過程評估和效果評估。如是否知道該地正在開展某項活動;是否接受過某種培訓,培訓內容是什麼;是否對該項活動滿意等等。中心攔截法所使用的問卷應簡單,調查時間不宜過長。中心攔截法以其簡單易用和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人為干擾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

  此外,較常使用的方法還有特爾菲法、頭腦風暴法等,常用於形成評估。

  4.評估中需注意的問題

  (1)不能只注重最終結果

  許多人認為評估就是看最終結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這是不全面的。因為專案的最終結果特別是一些大型專案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出現,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10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評估必須重視計劃實施過程中的評估,一方面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改進,保證專案按計劃進行,有利於計劃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過程評估情況對階段結果進行全面的解釋,以便得出科學全面的結論,指導以後的專案工作。

  (2)尊重事實

  評估者對評估結果要持客觀、現實的態度,無論得到的結果是否有利於專案目標,都要進行細緻地分析。首先,專案活動並非專案的全部,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對專案的結果要持現實的態度,不能要求過高,否則常常讓人失望。另外,專案工作還有很多未知的東西,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不可能每一個計劃都能達到預期的結果。對沒有達到預期結果的,不要簡單認為是計劃失敗,要細緻地分析原因,尋找失敗的關鍵點和得到出乎意料的發現,從而為以後的工作積累經驗教訓。

  (3)對照問題

  對照是進行試驗設計的主要原則,如果沒有對照,所取得的結果就很難說清楚是由專案引起的還是由於自然過程造成的。當然,對照組的選擇要注意可比性,除了比較因素外,其他因素應儘可能相同。如要評估某學校開展某一健康教育活動的效果,那麼,對照學校除沒有開展這一活動外,其他方面的情況如學生年齡、年級、學校環境、教學質量、學生生活習慣等,應儘可能相同。當然,並不是說每一項評估都要設立對照,如對於短期效果評估,干擾因素的作用不是很明顯,自身前後比較也有較強的說服力,可以不設對照。而過程評估主要對計劃執行情況評估,也可不設對照。

  (4)資料收集問題

  評估工作貫穿專案活動的全過程,對日常活動的詳細記錄和認真收集各種資料是評估的重要方面,因此,評估工作應注意日常資料的收集和儲存,要認真制訂並落實資料收集制度,保證資料收集的及時性、完整性和科學性。過程評估可針對干預活動設計過程評估表,表中可列出計劃開展的各項活動和要求、實際實施完成情況、所取得的效果、沒有完成或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的原因、提出的改進意見等內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