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操作型課堂“六環節”基本模式

關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操作型課堂“六環節”基本模式

  勞動與技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兩個最基本的領域。二者均以操作性、實踐性、探究性和技術性為共同特徵,教學亦有相通之處,故稱之為操作型課堂。操作型課堂不能把操作學習視為簡單、基本、機械的技能訓練,要體現“動手做”與“動腦做”(既手腦並重原則),切實實現動手與動腦的有機融合。一般可分為六個環節:

  一、激趣引入

  課堂匯入的形式多種多樣,方法也不拘一格,如情境創設法、懸念設定法、音像感染法、巧設謎語法等等。有經驗的老師,會巧妙靈活地設計匯入形式,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如壽光市聖城小學張建媛老師在執教《高空投“蛋”》時,利用創設情景法匯入,透過引導學生觀察雞蛋在紙箱中從高空落下而不破的現象,激起學生的疑惑與好奇,促使學生自然而然萌生強烈的製作與探究慾望,順利匯入合作探究活動。再如李雲鑾老師執教《絲襪花》時,則採用設定懸念與實物展示融合的匯入方法,在懸念中讓學生猜想絲襪妙用,繼而將五彩繽紛的絲襪花展示,令學生始料不及、驚歎不止,產生了展示自己妙手生花的強烈願望。

  二、合作探究

  抓住學生的質疑點、好奇點、興趣點,及時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透過自己觀察、研究,探索出正確的操作或製作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動腦思考與團結協作的能力。如《長脖子娃娃》教學活動,老師對做好的長脖子娃娃實物,提出了探究重點:製作長脖子娃娃需要哪些材料?長脖子娃娃是由哪幾部分組合成的?3長脖子娃娃的脖子是如何變化的?學生透過拆拆看看,對這一製作有了初步的瞭解。

  一般說來,採用觀察製作材料、設計實驗驗證、拆卸組裝成品等幾種形式來領悟操作方法、原理,是最常用的合作探究形式與方法。如《高空投“蛋”》、《長脖子娃娃》執教教師均運用了實物觀察與拆卸組裝成品的合作探究製作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不倒翁探秘》則採用多次嘗試組裝,設計實驗驗證的方式,引導探究不倒翁設計的科學合理性。

  三、交流歸納

  在合作探究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一般可以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交流彙報,質疑互補。細化分解要領,合理掌握製作方法(可教師示範講解演示,也可指定學生演示)。

  第二步,模仿演示,整體回顧環節要領。

  四、實踐操作

  實踐操作是操作型課堂教學的一個主體環節,教師恰當的要求與正確的點撥至關重要。學生動手操作前,教師一要引導學生準備齊全並熟悉操作材料;二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相關操作的要領方法。學生操作時,教師要加強指導與點撥,讓學生按照程式規範操作,熟練操作。這個環節中,教師既是合作者、指導者,又是參與者、發現者,在巡視時,不但要靈活輔導,因材施教,更要注意掌握和反饋訓練資訊。

  五、展示評價

  及時恰當的成果展示與評價,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激發學生繼續動手創造的動力。學生成果的展示與評價一般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是成品展示評價。如《絲襪花》與《長脖子娃娃》的均屬成品性作品評價,執教者在引導學生評價時,首先讓製作者說明製作操作的體驗與作品特點,然後引導全員參與評價,從作品的造型、外觀、設計、色澤、改進建議等方面全面做出評價,在評價的同時鍛鍊和提升了創造者與評價者的各種能力。同時教師適當滲透思想與創新技能的'教育,發揮了評價機制的有效功能。

  二是驗證原理評價。如《不倒翁探秘》與《高空投“蛋”》均屬於這種驗證原理性評價。《高空投“蛋”》透過讓學生從高空投下雞蛋而摔不破,體驗成功快感的同時,進一步啟發學生透過設計裝置,瞭解“緩衝”這一物理現象,從而引導學生遇到問題不可盲目下結論,應該透過實踐驗證問題,解決問題。

  三是研究性成果評價。如《三餐營養巧搭配》,學生透過研究人體一日三餐正常需要的食物攝取含量,動手搭配出三餐食品搭配表,透過從不同角度評價,讓學生體驗到靈活處理問題的必要性,從而克服教條主義與生搬硬套的弊端。

  六、拓展創新

  拓展與創新既是課堂技能操作的延伸與補充,也是動手動腦鍛鍊的提升與拓寬。如果課堂機動時間寬鬆,可以安排在課內,如果課堂時間緊張也可安排在課後。無論是安排課內還是課後,都要在激發起學生創新探究興趣的前提下進行。如《絲襪花》的執教者,就抓住學生展示自己成品體驗到成功快感時,及時展示利用絲襪花製作成的各式各樣精美玲瓏的物品(如菠蘿、花瓶、公雞……),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操作慾望。

  操作型課堂“六環節”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不一定適用於每一種內容的活動,對於不同活動內容,有時環節的設計會出現相應的變化,教師還需靈活對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