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晁補之詞作鑑賞

《臨江》晁補之詞作鑑賞

  ●臨江仙

  晁補之

  綠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風靜帆收。

  垂楊低映木蘭舟。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陽愁。

  灞水橋東回首處,美人新上簾鉤。

  青鸞無計入紅樓。

  行雲歸楚峽,飛夢到楊州。

  晁補之詞作鑑賞

  這首詞抒發了一個萍蹤遊子的旅愁和鄉情。

  詞之上片側重寫景,景中寓情。下片承前“愁”字展開,因愁而憶,因憶而思之,求之,寫出低徊往昔、憧憬來日的複雜情懷。全詞情景交融,透過環境描寫烘托人物的複雜情感,物象婉麗,筆調瀟灑,餘韻深長。

  上片首句大筆勾勒。“三月暮”交待節令。“汀州”即“汀洲”,點明地點。“綠暗”二字,濃墨重彩,為這個特定的時空背景塗上一層陰沉的底色,人們眼前展開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畫面。接著詞人點染岸邊近景,此時風已收煞,落英繽紛,布帆暫卷,垂楊下蘭舟斜橫,氣氛一派清幽。景中彷彿杳無人跡,然而從剛收風帆、暫傍垂柳的蘭舟,不難想象見一位萍蹤無定的遊子。“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陽愁”,正是這位遊子面對眼前實景而產生的真切感受。江中春水方生,行船流利,故曰“滑”;夕陽將下,遊子未歸,觸景生情,故使人感到“愁”。半篙春水,一段愁情,亦有將愁比作春水之意。這裡明寫舟外景物,暗寫舟中游子。整個上片,由背景引出人物,由遠景寫到近景,由寫景過渡到寫情。

  詞的前半部分,透過落花、風帆、木蘭舟、春水夕陽等物象,環環扣合,結出一個“愁”字。下片則是“愁”字的生髮和具體化,詞意似斷實續。灞月橋,陝西長安縣東。唐人離開京都,多於此處折柳贈別,如鄭谷《闕下春日》詩:“秦楚年年有離別,揮鞭揚袖灞陵橋。”羅鄴《鶯》詩:“何處離人不堪聽,灞橋斜日嫋垂楊。”因此,灞橋就成了與親友話別地點的.代稱。詞中游子凝想當日方別之後,回望紅樓,仍見豔妝美人正捲簾佇望;如今泊舟江渚,懷想往日那佳人住外,已甚遙遠,希望有青鳥使者傳遞訊息。然而,蓬萊路遠,無計可通,“青鸞無計入紅樓”。這一句,對遊子愁的內涵和來由,略略一點。遊子不僅有江湖飄泊之感慨,且有懷念情人、音信難通之愁苦,則心情的悵惘寥落,可想而知。於是,這深沉的旅愁遊子心頭激盪起綿綿無盡的遐思。

  “行雲歸楚峽”一句,化用了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宋玉《高唐賦序》載,楚懷王夢見巫山神女與他歡會,臨別前告訴他說:妾“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往日情事,如今雖只留下美好的回憶,然而遊子豈能忘懷,他要追尋、找回那失去的一切。往日的情遇同繁華的揚州有關,聯絡上文“美人新上簾鉤”來看,這裡用的是杜牧所詠“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的典故,如同“楚峽”一樣,都是虛指冶遊之地。既不能忘情,故寤寐以求之,不禁“飛夢到揚州”了。詞之結句,飛揚靈動,想象奇特,表達了作者追求、嚮往之情的急切。

  綜上,此詞思緒綿綿而情韻清幽。讀後給人以流連忘返、餘韻不盡的美感,堪稱瀟灑清麗的佳作。

最近訪問